2022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學習要講究方法。方法對頭,事半功倍;方法不對,事倍功半。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1
一、主要交通運輸方式
1、鐵路運輸:運量大,速度快,運費較低,愛自然因素影響較小,連續性較好,但造價高,占地廣,耗費金屬材料多。適宜大量、遠距離運輸。
2、公路運輸:機動靈活,對自然條件適應范圍廣,周轉快,裝卸方便,但運量小,成本較高,運費較貴。適宜小量、近距離運輸。
3、水運(包括河運和海運):運量大,成本低,但速度最慢靈活性和連續性差,受自然條件影響大。適宜大量、遠距離運輸。
4、航空運輸:速度最快,但投資大,運量小,運費最高。適宜運輸急需,貴重且運量不大的物品。
5、管道運輸:損耗小,連續性好,運量大,但投資大,靈活性差。適宜氣態和液態運輸。
二、交通運輸布局
1、主要區位因素:經濟因素;自然因素(地形、河流、自然災害等);技術因素。
2、區位因素變化:過去自然因素是最重要的影響因素;隨著科技進步,經濟因素越來越重要。
3、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
①水域條件(航行條件,停泊條件),
②陸域條件(筑港條件,腹地條件,以城市為依托)。
4、機場建設:
①要有平坦開闊、坡度適當的地形,以保證排水;
②要有良好的地質條件,以保證地基穩定;
③要避開低濕地區;
④與城市保持適當距離:用地廣、城市有煙幕等。
5、鐵路建設:
①區位因素:合理布局交通網;促進沿線經濟發展;促進地區穩定繁榮;先進科技是保障。
②意義:促進工業生產;加速區域開發;加強工農業城鄉聯系;促進文化科技交流;促進民族融合與交流;有利于政治統一、國家安全,鞏固邊防等。
6、公路的選線原則:
①平原地區:少占好地,避開沼澤地,處理好與農田水利設施和城鎮發展的關系。
②山區:在陡坡上成“之”字形彎曲,山谷中的道路應避開陡坡。充分利用自然條件,避開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
★線路的總體走向決定于經濟因素,而某一段的具體走向可能取決于地形、地質或技術條件。
三、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和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
(1)交通運輸與聚落的形成:交通便利的地方有利于開展商貿活動,通常會形成較大的居民點。
(2)交通運輸與聚落空間布局
①運輸方式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南方以水路交通為主,聚落臨水布局;北方以陸路交通為主,聚落多靠近大路等交通要道。
②不同環境對聚落空間布局的影響:北方地勢平坦開闊,聚落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南方河流密集的平原地區,聚落沿河流、鐵路、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呈帶狀。
(3)交通運輸與城鎮分布:河流航運的起點、終點、與其他交通線的交點處常形成城鎮。
(4)交通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聚落的影響:如運河航運地位的變化與揚州的興衰、城市中心的遷移。
2、交通運輸方式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1)交通運輸對商業網點的影響:交通便捷,有利于人流和物流的集散。
(2)交通運輸和布局的變化對商業網點的影響
★隨著高速公路的發展,許多商業集聚在高速公路和城市結合部。
★隨著交通運輸和現代物流業發展,在城市邊緣交通便利處出現各種類型的專業化市場、大型超市等。
★隨著城市交通的改善,人們出行范圍擴大,一些多功能的大型購物休閑中心誕生。
★電子計算機、網絡技術的發展,網上購物、電子商務、無人售貨等得到發展。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2
一、人地關系思想發展的歷史演變:
1、崇拜自然——采獵文明——人與自然是恐懼與依賴的關系;
2、改造自然——農業文明——人對自然的依附性大大減弱,對抗性增強;
3、征服自然——工業文明——人地關系全面呈現不協調,人地矛盾迅速激化;
4、謀求人地協調——當今社會——人口、資源、環境和諧發展
二、人類面臨的主要環境問題
1、環境問題——原生環境問題和次生環境問題
★資源的合理開發利用:
①可再生資源:關鍵在于“合理開發”——控制開發強度,保護和促進更新
②非可再生資源:關鍵在于“合理利用”——節約和綜合利用,尋找新的代替品
2、環境問題產生的原因
①人口壓力、②資源的不合理利用、③片面追求經濟的增長。
(1)人類生產和生活活動消耗資源的速度超過其再生速度;
(2)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的數量超過環境的自凈能力。
★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比發達國家嚴重,原因是:①環境承受著發展和人口的雙重壓力;②經濟技術水平低,沒有足夠的能力進行環境保護;③發達國家將污染嚴重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
(三)主要環境問題——環境污染、生態破壞
1、環境污染:
(1)大氣污染:全球氣候變暖、酸雨、臭氧層破壞——污染源:工業生產、家庭生活、交通工具
①全球氣候變暖——由大量燃燒礦物性燃料引起
★主要溫室氣體有CO2、CH4、N2O、O3等。火山灰、植樹造林能減弱氣候變暖的趨勢。
★危害:沿海——冰川融化,海面上升,淹沒沿海低地,耕地減少,風暴潮和鹽堿化加劇。
中緯度地區——蒸發量增大,耕地和草原退化,沙漠化擴大,農業種植面積縮小。
②酸雨(霧、雪)——由大量燃燒礦物性燃料引起,pH值小于5.6的大氣降水。
★危害:對水體,對土壤,對生物,對建筑物的影響。
③臭氧層破壞——由制冷劑氯氟烴化合物引起。
(2)水污染:工業廢水;農業污水(來自農藥、化肥);生活污水(各種洗滌水,包括氮、磷等)
(3)土壤污染:
(4)固體廢棄物污染:工業垃圾、農業垃圾、建筑垃圾和城市生活垃圾
★危害:污染大氣、污染水源、污染土壤、影響衛生傳播疾病
★處理:分類回收、綜合利用;填埋;堆肥(發酵、高溫殺菌);焚燒(發電)等
2、生態破壞:
破壞生態平衡——生物物種減少、森林和草原破壞、土地荒漠化、水土流失等。
(1)生物物種銳減
①現狀:生物多樣性遭到破壞的程度越來越快。(大規模的物種滅絕發生在熱帶雨林)。
★生物的作用:①經濟方面—為人類提供食物、木材、工業原料等。
②生態方面—促進生態系統中物質循環和能量流動,構成生命支持系統。
②原因:亂砍濫伐、過度捕獵、環境污染。(外來生物入侵也能導致物種滅絕)
③危害:生物多樣性破壞,食物鏈斷裂,使生態平衡失調。
(2)森林資源破壞——森林被稱為“地球之肺”,森林是陸地生態系統的主體。
森林面積減少的原因:砍伐、開荒、開礦、薪柴采集、放牧和空氣污染
(3)濕地減少——濕地被稱為“地球之腎”
①濕地的作用:經濟作用——提供食物、水源,航運、養殖、旅游、灌溉等
生態作用——保護生物多樣性,涵養水源、蓄洪防旱、調節氣候(濕地中的泥炭含有大量未分解的有機物,不參與大氣CO2的循環,成為炭庫,可緩解“溫室效應”)
②濕地減少的原因:水土流失導致泥沙沉積;引水灌溉導致入湖(沼澤)水量減少;圍湖(海)造田,使湖泊、灘涂面積縮小;水體富營養化,使濕地功能減弱甚至喪失。
(4)土地荒漠化
①沙漠化的表現:耕地、林地、草地、濕地縮小而引起的土地沙化、石漠化和次生鹽漬化。
②主要分布地區:干旱、半干旱、半濕潤地區。
③西北沙漠化的成因:
★自然原因:氣候干旱,植被稀疏,土壤疏松;多風(暴雨、鼠害等)。
★人為原因:人口激增導致過度農墾、過度樵采、過度放牧、水資源的不合理利用。
④防治的主要措施:
Ⅰ.控制人口數量:有利于緩解人地矛盾,建立人口、資源、環境協調發展的生態系統
Ⅱ.生態恢復和建設:
★利用生物措施和工程措施防風固沙
◇綠洲地區:封沙育草(外圍);植樹造林(前沿);建立農田防護林網(內部)。
◇在缺乏水源的地區:利用柴草等材料,在流沙地區設置沙障,固阻流沙。
★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合理配置農林牧業:植樹種草,合理放牧,退耕還林還草
★多途徑解決能源問題:如開發新能源,營造薪炭林、興建沼氣池、推廣省柴灶等。
Ⅲ.合理利用水資源:改善耕作和灌溉技術,推廣節水農業;合理分配河流上中下游水資源,既考慮上、中游的開發,又考慮下游的生態保護。
(5)土壤次生鹽漬化
①分布(我國):華北平原、東北平原以及綠洲上(有水源灌溉的荒漠地區)。
②次生鹽漬化的成因:人為方面:耕作技術落后,不合理灌溉(大水漫灌)。自然方面:氣候干旱,蒸發旺盛,鹽分易在地表聚集。
三、可持續發展
(1)可持續發展概念:既滿足當代人的需求,又不損害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能力。
(2)可持續發展內涵——生態(基礎)、經濟(條件)、社會(目的)的可持續發展
(3)可持續發展需要遵循的原則:
①公平性原則:同代人之間、代際之間、人與動物之間、不同國家和地區之間的公平。
②持續性原則:經濟活動和社會發展必須保持在資源和環境的承載能力之內。
③共同性原則:地球是一個整體,地區性環境問題往往會轉化為全球性問題。地區的決策和行動,應有助于實現全球整體的協調。
(4)措施:發展循環經濟
①工業方面發展清潔生產:評估產品對環境影響的傳統方法只把焦點放在末端處理上。清潔生產則從原料開采——生產——消費——廢棄物處理的全過程來評估產品對環境的影響程度。
②農業方面發展生態農業,如混合農業,基塘農業,立體農業等。
四、中國的可持續發展道路
1、中國走可持續發展道路的必要性:
①龐大的人口壓力:
②資源短缺令人擔憂:人口壓力大、經濟迅速發展和資源利用率低。
③深刻的環境危機:環境污染從城市迅速向農村蔓延,生態破壞范圍仍在擴大。生態極危機區分布于東部地區,這里人口密集、經濟發達,人類活動頻繁。
2、中國可持續發展戰略框架:1994年3月,國務院發布了《中國21世紀議程》
3、生態農業是具有中國特色的農業可持續發展模式。留民營村建設生態農業的措施:
①調整農業結構:由單一的種植業調整為農、林、牧、副、漁全面發展
②開展綜合利用:以農畜產品為中心,發展飼料加工廠和食品加工廠。
③廣開源流,開發利用新能源:沼氣的利用——原料來源于秸稈、人畜糞尿,沼液、沼渣還田或養魚。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3
1)秦嶺淮河線,南北農特點:以北為旱地,多用水澆灌;東北春小麥,作物一熟年;華北冬小麥,兩年能熟三。
秦淮線以南,耕地多水田;年熟兩或三,水稻為重點。
水文特征變,北河汛斯短;有冰流量小,水混位變顯。
南河流量大,水位變不顯;沙少汛期長,冬季無冰現。
氣候分界線,五個大方面:無霜生長期,長短南北反;濕潤半濕潤,八百等降線;亞熱暖溫帶,一月零度線。
植被界以南,綠色為常年;亞熱闊葉林,熱帶雨林南。
以北溫草原,落闊葉廣泛;針闊混交林,針葉林北邊。
地表十分陸占三,亞歐非洋兩美南①。
亞歐兩洲本一體,譚老師地理工作室綜合整理烏拉高加分兩邊②;亞非原本相結連,蘇伊運河來割斷③;亞洲北美隔水望,白令海峽在中間;中美南北來牽線,巴拿運河又阻攔④;數大洋洲面積小,似斷不斷亞下邊。
亞歐非洋東半球,南北美占西半邊,唯有南極搞獨立,冰層覆蓋稱高原。
①洋,大洋洲。兩美,南美洲和北美洲。南,南極洲。
②烏拉,烏拉爾山脈和烏拉爾河。高加,高加索山脈。
③蘇伊運河,蘇伊士運河。
④巴拿運河,巴拿馬運河。
2)西經二十度,東經一百六,一刀切下去,東西兩半球。
南北半球分,赤道零緯度,四季溫帶顯,南北相反出。
3)地球表面積,總共五億一;水陸百分比,海洋占七一。
陸地六大塊,含島分七洲;亞非南北美,南極大洋歐。
水域四大洋,太平最深廣;大西"S"樣,印度北冰洋。
板塊構造學,六塊來拼合;塊內較穩定,交界地震多。
4)東北三省黑吉遼 北部邊疆內蒙古兩河兩山連京津 兩湖三江接皖滬南部瓊臺閩粵桂 川黔云藏加重慶西北陜甘寧青新 港澳特別行政區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4
綜合地理界線
(1)秦嶺~淮河一線是我國的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這條線的南北景觀有很大的差異;① 黃土高原的南界② 大致是1月0℃等溫線、8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③ 亞熱帶與暖溫帶的界線④ 濕潤區與半濕潤區的界線⑤ 亞熱帶長綠闊葉林和溫帶落葉闊葉林的界線⑥ 河流有無結冰期的界線⑦ 農業水田與旱地、兩年三熟與一年兩熟制、水稻和小麥雜糧的界線⑧ 長江水系與黃河水系的分界線
(2)大興安嶺也是我國一條重要地理分界線,其東西兩側的景觀也有較大差異:① 400毫米等降水量線通過的地方② 季風區與非季風區分界線③ 內流區與外流區的分界線④ 內蒙古高原和東北平原的界線⑤ 我國地勢第二級階梯與第三級階梯的界線通過的地方⑥ 森林景觀與草原景觀界線通過的地方
地理方位記憶歌上北下南左為西, 右東兩手來區分;北東西南出新聞, 四方符號NEWS論(即:北緯-N;東經-E;西經-W;南緯-S.)
2020高中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