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二地理常見案例分析總結
學習時切忌單純記憶一些條條和具體的文字,要采用綜合分析的方法,對涉及的知識進行系統整理,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二地理常見案例分析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資源的跨區域調配
1、背景:
天然氣的利用:
優點:
①干凈、清潔、使用方便;
②燃燒效率高、比較價格低
地位:我國將天然氣開發和利用作為21世紀初能源結構優化和石油工業產業升級的重點
天然氣的分布(陸上):特點:西多東少,北多南少;
分布地區:四川、陜甘寧、柴達木盆地、塔里木盆地
四大氣區:新疆、青海、川渝、鄂爾多斯
開發利用格局:
①東部油氣田(東北、華北)產量遞減;
②西部地區是我國油氣工業新的戰略接替區;
③西部地區油氣開發的限制條件(a勘探開發資金短缺日益嚴重b西部地區對天然氣的市場需求量有限c現有基礎設施不能滿足外運需要);
④東部地區對天然氣需求市場巨大(a人口稠密、經濟增長快,但能源短缺現狀長期未改變;b以煤炭為主要能源,使得大氣環境惡化、酸雨大面積發生;c煤炭發電和運輸占用大量土地、港口和水資源)--我國天然氣產品的最大短缺地區
2、西氣東輸:
能源輸送大動脈
資源保證:塔里木氣區、鄂爾多斯氣區
技術保證:石油化工基地、現代工業體系
市場前景廣闊:長江三角洲
深遠影響:
東部地區:改善能源結構、改善經濟格局(輕重工業的調整)
西部地區:變資源優勢為經濟優勢;推動綜合利用;形成新的經濟增長帶
西北地區荒漠化的治理措施
1、背景:
⑴位置和范圍:西北干旱和半干旱區,位于大興安嶺以西,長城和昆侖山-阿爾金山-祁連山一線以北。行政區劃跨新、寧、甘、內蒙古及吉、遼、冀、陜等省區的一小部分。
⑵地形地貌:以高原、盆地為主,洞中部為遼闊坦蕩、波狀起伏的內蒙古高原;西部是(新疆境內)三山夾兩盆。
⑶自然特征:
①干旱為主的自然特征(原因:自然-海陸位置: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海洋水汽難以到達;地形-高原面積廣大、高山環繞盆地、青藏高原隆起)
②自然景觀的東西差異:以賀蘭山為界
2、分布:
半干旱的旱農墾區周圍:土地荒漠化呈斑點狀及片狀分布
半干旱的草原牧區:過度放牧造成斑點狀的土地荒漠化圈
干旱的綠洲邊緣,過度樵采,造成沙丘活化
內陸河流和山麓沖積扇,由于水資源利用不當和樵柴破壞固定沙丘導致荒漠化發生和發展
工礦開發,居民點和道路建設,不重視環保,荒漠化呈點、線狀,面積小而分散,但危害大
3、西北荒漠化的原因:
⑴自然原因:
①地理位置:深居內陸、遠離海洋海洋水汽來源少,氣候異常干旱
②地表松散物質(物質基礎)
③大風吹楊
⑵人為原因:
①過渡樵采
②過度放牧
③過渡農墾
④水資源利用不合理
4、治理:
⑴干旱農牧過渡區和旱農區:調整土地利用結構和采取防風沙措施相結合;擴大林草比重,集約經營水土條件好的丘間低地;營造防護林;解決能源問題:如省柴灶、沼氣池
⑵干旱地帶沙漠邊緣的綠洲:建立以綠洲為中心的防護林;發展節水農業;建草方格沙障和障內固沙植物相結合;解決能源問題:如省柴灶、沼氣池
防治荒漠化的有效措施:恢復自然植被
黃土高原水土流失的治理方案
1、地理背景:
⑴特征:
①地勢由西北向東南傾斜
②千溝萬壑,支流破碎
⑵脆弱的生態系統:
①抵御自然災害的能力較低(a.地理位置特殊,多處過渡地帶b.人類的不合理開發:毀林開荒、陡坡墾耕、草地墾耕)②環境遭到破壞后,恢復困難
⑶尖銳的人地矛盾:惡性循環
2、問題和解決措施:
⑴形成原因:
自然原因:
①降水:變率大,集中在夏季,多暴雨,沖刷作用強
②地形:從平原向山地過渡,地形坡度大,坡面物質不穩定
③植被:從森林向草原過渡,植被覆蓋率低,涵養水源能力差
④土壤:由粉沙顆粒組成,土質疏松,垂直節理發育,抗蝕能力低
人為原因:
①毀林開荒
②過度樵采
③輪荒-不合理的耕作制度
④開礦
⑵整治措施:
①退耕還林、還草:壓縮農業用地,擴大林草種植面積,因地制宜營造防護林、
經濟林、薪炭林、用材林
②調整土地利用結構
③加強小流域的綜合治理
工程措施-打壩淤地,平整土地,修筑梯田
生物措施-植樹種草
農業技術措施-科學施肥,選育良種,地膜覆蓋
④開礦時要有計劃的存放表土,大力開發復墾工作
3、發展農業自然條件評價及可持續發展對策
利:位于暖溫帶,光熱充足,晝夜溫差大
不利:
①位于半干旱區,降水稀少②低溫時間長
③春季氣溫回升快,春旱
④土壤貧瘠
⑤溝壑縱橫,不利于連片耕作
可持續發展:
①控制人口
②退耕還林還草,保護生態環境
③加強農田水利建設
④加大科技投入,倡導綠色、生態農業
⑤調整農業結構,建立優質農產品生產基地:谷子、小麥、優質蘋果
高二地理常見案例分析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