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人文地理知識總結
能力是一個人的長度;勤奮是一個人的寬度;善于抓住機遇構成這個人的高度。長度、寬度、高度的乘積,就能算出我們每個人的生命容量。下面給大家帶來一些關于高三人文地理知識總結,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一.人文地理人口與城市
1、一個地區人口數量的變化包括人口機械增長(人口遷移)和人口自然增長。
2、影響人口自然增長的因素:自然增長率、出生率、死亡率、生產力水平(根本因素)
3、人口發展模式:
原始型(“高高低”):極高的死亡率,平均壽命短,極低的自然增長率,人口增長慢。
傳統型(“高低高”):高出生率,低死亡率,高自然增長率(代表:尼日利亞)
過渡型:死亡率低,出生率高但開始下降,人口壓力大(代表:巴西)
現代型(“三低”):低出生率,低死亡率,低自然增長率,人口老齡化(代表:德國)
4、人口發展模式地區分布:
全世界:屬于“過渡型”,正處向“現代型”轉變的階段
發達國家:“現代型”德國、匈牙利等負增長,美、加、澳、新西蘭等國自然增長率稍高,日本等大多發達國家自然增長率接近零增長
發展中國家:多為“過渡型”,但韓國、新加坡、古巴、烏拉圭、中國已進入或正要進入“現代型”。
人口一億以上的國家:中國、印度、美國、印尼、巴西、俄羅斯、日本、孟加拉國、尼日利亞、巴基斯坦
5、人口增長模式與相應人口問題
①人口增長階段——人口問題
發展中國家――增長減緩階段-—過渡模式--過渡型——人口壓力大
發達國家――低速增長階段—-“低低低”模式——現代型-—人口老齡化,勞動力不足
②承受人口經濟壓力最大的國家是兒童與老年人比重大的國家。
③城市人口死亡率高于農村的原因:人口老齡化問題更突出
6、人口遷移遷出區:發展中國家亞洲、非洲、拉丁美洲,我國的中西部地區、農村,發達國家的城市中心區。
人口遷移遷入區:發達國家西歐、北美、西亞(中東),我國的東部沿海地區、城市。
7、環境人口容量:即環境承載力,環境所能容納的最大人口數。
影響環境人口容量的因素----資源、人口消費水平、科技發展水平、地域開放程度
8、合理人口容量—---人口適度規模,一般要小于環境人口容量。
9、城市化
①衡量城市化水平的最重要的指標是:城市人口占總人口的百分比
②不同類型國家城市化的不同進程:
發達國家特點:起步早;城市化水平高(70%以上);發展趨緩,出現逆城市化現象(原因)
發展中國家特點:起步晚,發展快;城市化水平低(50%以下);城市發展不合理(個別大城市畸形發展)
③城市化過程中產生的問題:(根本原因:城市規模的無限制擴大、城市人口的過度集中)
④城市化問題解決途徑:(保護和改善城市環境措施)
a.建立衛星城,開發新區; b.改善城市交通和居住條件; c.保護和治理城市環境;
10、區域工業化與城市化:
①工業化是推動城市化促進力量。
②我國區域城市化的典型模式有:珠三角模式――對外開放→吸引外資→工業化、城市化;
溫州模式――小商品經營→個私企業→工業化、城市化;
蘇南模式――大城市擴散→鄉鎮企業發展→工業化、城市化;
邊貿發展的云南德宏模式;靠資源開發促進城市化發展的東北模式。
最強高考勵志書,淘寶搜索《高考蝶變》購買
11、城市地域結構
功能區——地位——分布——特點
商業區:占地小,大多呈點狀或條帶狀分布于市中心、交通干線兩側或街道路口,是城市經濟活動最繁忙之地,人口數量晝夜差別很大,建筑物高大密集
工業區:占地較大,分布在最小風頻的上風向、河流的下游,不斷向市區外緣移動,趨向于沿主要交通干線分布
住宅區:占地最廣,分布在最大風頻的上風向、河流的上游,高級住宅區和低級住宅區背向發展
12、不同等級城市提供不同的服務
種類和服務范圍
城市等級 服務范圍 職能種類 服務級別 城市數目 相互距離
高級城市 大 多 高 少 遠
低級城市 小 少 低 多 近
二.人文地理知識點
1、自給農業與商品農業是相對而言的,判斷時要注意靈活運用所學知識。密集農業與商品農業之間聯系密切,資金密集型農業和技術密集型農業一般屬于商品農業,但勞動密集型農業大部分屬于自給農業。
2、人類對自然因素利用改造的前提是不違反自然規律。溫室大棚農業一般出現在緯度較高地區和冬季;熱帶地區一般不會發展溫室大棚農業,因為熱量非常豐富。
3、修建梯田是有前提的,一般適合在坡度比較小的地區,所以并不是所有山區都可以通過修建梯田來改造自然條件。
4、季風水田農業屬于自給農業,商品率低,機械化水平低,但并不是所有屬于季風水田農業地域類型的亞洲國家商品率都低,機械化水平都低,如泰國的商品率就較高,日本的小型機械化程度也非常高。因此,分析問題時要根據具體信息進行,防止脫離材料盲目歸類。
5、水稻種植業分布地區需要雨熱同期的氣候條件,但并不是絕對的。如果某地降水稀少,但地表水資源豐富,能夠發展灌溉農業,則它可以發展水稻種植業,如我國河西走廊。
6、混合農業是按生產對象劃分的。我國珠江三角洲的基塘農業雖然與澳大利亞和西歐混合農業相差甚遠,但仍然屬于混合農業。
7、工業生產受自然條件影響較小,并不是不受自然條件的影響。如采礦工業受自然(資源)條件影響較大。
8、不同指向型工業的區位并不是一成不變的。只要能獲得經濟利益,市場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原料地,如高檔家具廠;原料指向型工業也可以靠近市場。所以分析工業區位時要用發展的觀點。
9、勞動力素質并不專指勞動者的文化程度,也包括勞動者的經驗和熟練程度。
10、注意區分電子工業和電子裝配工業,前者是技術指向型工業,后者是勞動力指向型工業。
11、新興工業可分為勞動力密集型(意大利的東北部及中部地區)和技術密集型(美國“硅谷”),并非特指技術密集型工業。
12、傳統工業和高技術工業對交通條件要求都較高,但前者側重于運量大的水運、鐵路運輸等方式,后者側重于速度快、效率高的航空運輸等方式。
13、平原是城市發育最理想的環境,但并不是所有平原上都分布有密集的城市,如亞馬孫平原。
14、河流交匯處有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但在山高谷深的山區,河流交匯處不利于城市的形成和發展。
15、交通運輸條件對城市的影響是動態的,某一時期主導交通運輸方式的繁榮往往會促進城市的發展,反之會阻礙城市的發展。揚州的興衰就是一個很典型的例子。
16、注意城市化水平高低與城市化速度的快慢的區別:前者主要由城市人口占總人口比重的百分數反映,百分比越大,表明城市化水平越高;城市化速度指某一時間段城市化水平變化的大小,發達國家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速度慢,而發展中國家雖然城市化速度快,但城市化水平仍然低于發達國家。
17、對城市化的理解不能局限于農村人口向城市地區集聚,還應該認識到鄉村地區轉變為城市地區也是城市化。
18、逆城市化不是城市衰敗,而是城市擴展的一種新形式,多出現于發達國家的大城市。
19、城市問題并不是每個城市都存在的,而是城市發展到一定階段出現的,也不是必然會出現的。
20、注意區別城市地域形態與城市基本形態:前者主要指城市的外部形態——集中式、組團式、條帶式或放射狀;后者既包括外部形態,也包括內部形態——集中緊湊式和分散疏松式兩種。
高三人文地理知識總結相關文章:
★ 人文地理復習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