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生物考點難點總結
現在高三的學生正在緊張地準備不久之后的高考,作為一名理科生,我們不能忽視生物這門科目的復習,想知道有哪些生物知識點是需要加強鞏固的嗎?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高三生物考點難點總結,希望大家喜歡!
高三生物考點難點總結
1.在中樞神經系統中,調節人和高等動物生理活動的高級中樞是大腦皮層。
2.動物行為中,激素調節與神經調節是相互協調作用的,但神經調節仍處于主導地位。
3.高等動物生命活動是在神經系統-體液共同調節下完成的。
4.生物的遺傳特性,使生物物種保持相對穩定。生物的變異特性,使生物物種能夠產生新的性狀,以致形成新的物種,向前進化發展。
5.噬菌體侵染細菌實驗中,在前后代之間保持一定的連續性的是DNA,而不是蛋白質,從而證明了DNA是遺傳物質。
6.因為絕大多數生物的遺傳物質是DNA,所以說DNA是主要的遺傳物質。
7.在真核細胞中,DNA是主要遺傳物質,而DNA又主要分布在染色體上,所以,染色體是遺傳物質的主要載體。
8.在DNA分子中,堿基對的排列順序千變萬化,構成了DNA分子的多樣性;而對某種特定的DNA分子來說,它的堿基對排列順序卻是特定的,又構成了每一個DNA分子的特異性。這從分子水平說明了生物體具有多樣性和特異性的原因。
9.遺傳信息的傳遞是通過DNA分子的復制來完成的,從親代DNA傳到子代DNA,從親代個體傳到子代個體。
10.DNA分子獨特的雙螺旋結構為復制提供了精確的模板;通過堿基互補配對,保證了復制能夠準確地進行。
11.子代與親代在性狀上相似,是由于子代獲得了親代復制的一份DNA的緣故。
12.基因是有遺傳效應的DNA片段,基因在染色體上呈線性排列,染色體是基因的主要載體(葉綠體和線粒體中的DNA上也有基因存在)。
13.遺傳信息是指基因上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
14.遺傳密碼是指信使RNA上的核糖核苷酸的排列順序。
15.密碼子是指信使RNA上的決定一個氨基酸的三個相鄰的堿基。信使RNA上四種堿基的組合方式有64種,其中,決定氨基酸的有61種,3種是終止密碼子。
16.反密碼子是指轉運RNA上能夠和它所攜帶的氨基酸的密碼子配對的三個堿基,由于決定氨基酸的密碼子有61種,所以,反密碼子也有61種。
17.基因的表達是通過DNA控制蛋白質的合成來實現的,包括轉錄和翻譯兩個過程。
18.由于不同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堿基順序)不同,因此,不同的基因含有不同的遺傳信息(即:基因的脫氧核苷酸的排列順序就代表遺傳信息)。
19.生物的遺傳是細胞核和細胞質共同作用的結果。
20.一般情況下,一條染色體上有一個DNA分子,在一個DNA分子上有許多基因。
21.生物個體基因型和表現型的關系是:基因型是性狀表現的內在因素,而表現型則是基因型的表現形式。在個體發育過程中,生物個體的表現型不僅要受到內在基因的控制,也要受到環境條件的影響,表現型是基因型和環境相互作用的結果。
22.在雜種體內,等位基因雖然共同存在于一個細胞中,但是它們分別位于一對同源染色體上,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具有一定的獨立性。在進行減數分裂的時候,等位基因隨著配子遺傳給后代,這就是基因的分離規律。
23.由顯性基因控制的遺傳病的發病率是很高的,一般表現為代代遺傳。
24.在近親結婚的情況下,他們有可能從共同的祖先那里繼承相同的隱性致病基因,而使其后代出現病癥的機會大大增加,因此,近親結婚應該禁止。
25.具有兩對(或更多對)相對性狀的親本進行雜交,在F1進行減數分裂形成配子時,等位基因隨著同源染色體的分離而分離的同時,非同源染色體上的基因則表現為自由組合。這一規律就叫基因的自由組合規律,也叫獨立分配規律。
26.據統計,我國的男性色盲發病率為7%,而女性發病率僅為0.49%。
27.一般地說,色盲這種遺傳病是由男性通過他的女兒遺傳給他的外甥的(交叉遺傳)。
28.我國的婚姻法規定,直系血親和三代以內的旁系血親禁止結婚。
29.基因突變是生物變異的主要來源,也是生物進化的重要因素,它可以產生新性狀。
30.基因突變是在一定的外界環境條件或生物內部因素作用下,由于基因中脫氧核苷酸的種類、數量和排列順序的改變而產生的。也就是說,基因突變是基因的分子結構發生了改變的結果。
31.自然界中的多倍體植物,主要是受外界條件劇烈變化的影響而形成的。人工形成的多倍體植物是用秋水仙素處理萌發的種子或幼苗,使有絲分裂前期不能形成紡錘體。
32.利用單倍體植株培育新品種,可以明顯地縮短育種年限。
33.所謂的利用單倍體進行秋水仙素處理可以得到純合體,這里要有一個前提條件,那就是這個單倍體必須是針對二倍體而言,即是由二倍體的配子培育而成的單倍體。
34.生命的起源經歷了四個化學進化階段:從無機小分子物質生成有機小分子物質、從有機小分子物質形成有機高分子物質、從有機高分子物質組成多分子體系、從多分子體系演變為原始生命。
35.進化論者認為,現在地球上的各種生物不是神創造的,而是由共同祖先經過漫長的時間演變而來的,因此各種生物之間有著或遠或近的親緣關系。
36.自然選擇學說包括:過度繁殖、生存斗爭、遺傳和變異、適者生存。
37.凡是生存下來的生物都是對環境能適應的,而被淘汰的生物都是對環境不適應的。這就是適者生存,不適者被淘汰,稱為自然選擇。
38.適應是自然選擇的結果。
39.突變(包括基因突變和染色體變異)和基因重組是產生進化的原材料;自然選擇使種群改變并決定生物進化的方向。
40.按照達爾文的自然選擇學說,可以知道生物的變異一般是不定向的,而自然選擇則是定向的(定在與生存環境相適應的方向上)。當生物產生了變異以后,由自然選擇來決定其生存或淘汰。
41.遺傳和變異是生物進化的內在因素,生存斗爭推動著生物的進化,它是生物進化的動力。定向的自然選擇決定著生物進化的方向。
42.種內斗爭,對于失敗的個體來說是有害的,甚至會造成死亡,但是,對于整個種群的生存是有利的。
43.生物圈包括地球上的所有生物及其無機環境。
44.生物與生存環境的關系是:適應環境,受到環境因素的影響,同時也在改變環境。
45.生物對環境的適應只是一定程度上的適應,并不是絕對的,完全的適應。
46.生物對環境的適應既有普遍性又有相對性。生物適應環境的同時,也能夠影響環境。
47.生物與環境之間是相互作用的,它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統一整體。
48.種群是指在一定空間和時間內的同種生物個體的總和。種群的特征包括:種群密度、年齡組成、性別比例、出生率和死亡率。
49.生物群落是指生活在一定的自然區域內,相互之間具有直接或間接關系的各種生物種群的總和。
50.所有的生態系統都有一個共同的特點就是既有大量的生物,還有賴以生存的無機環境,二者是缺一不可的。
51.生產者所固定的太陽能的總量便是流經這個生態系統的總能量。
52.食物鏈和食物網是通過食物關系而構成生態系統中的物質和能量的流動渠道。
53.在食物鏈和食物網中,越是位于能量金字塔頂端的生物,得到的能量越少,而通過生物富集作用,體內的有害成分卻越多。
54.人們研究生態系統中能量流動的主要目的,就是設法調整生態系統的能量流動關系,使能量流向對人類最有益的部分。
55.能量流動和物質循環之間互為因果、相輔相成,具有不可分割的聯系。
56.生態系統的穩定性包括抵抗力穩定性和恢復力穩定性,二者的關系是相反的,即抵抗力穩定性大,則恢復力穩定性就小,反之亦是。
57.可持續發展的生態農業的生產模式由傳統的"原料-產品-廢料"改變為現代的"原料-產品-原料-產品"。
58.我們應當采取措施,保持生態系統的生態平衡,這樣才能從生態系統中獲得穩定的產量,才能使人與自然和諧發展。
59.保持生態平衡,并不是維持生態系統的原始穩定狀態。人類還可以在遵循生態平衡規律的前提下,建立新的生態平衡,使生態系統朝著更有益于人類的方向發展。
60.我們強調自然保護,并不意味著禁止開發和利用。而是反對無計劃地開發和利用。
高三生物易錯考點難點
1.植物細胞的儲能物質主要是淀粉、脂肪、蛋白質,動物細胞的儲能物質主要是糖原和脂肪。區分直6.能源、主要能源、儲備能源、根本能源。
2.蛋白質的基本元素是C、H、O、N,S是其特征元素;核酸的基本元素是C、H、O、N、P,P是其特征元;血紅蛋白的元素是C、H、O、N、Fe,葉綠素的元素是C、H、O、N、Mg;不含礦質元素的是糖類和脂肪。
3.原核細胞的特點有①無核膜、核仁②無染色體③僅有核糖體④細胞壁成分是肽聚糖⑤遺傳不遵循三大規律⑥僅有的可遺傳變異是基因突變⑦無生物膜系統⑧基因結構編碼區連續
乳動物成熟紅細胞無細胞核和線粒體,不分裂,進行無氧呼吸。可作為提取細胞膜的好材料。
4.內質網是生物膜系統的中心,外與細胞膜相連,內與外層核膜相連,還與線粒體外膜相連。對蛋白質進行折疊、組裝、加糖基等加工,再形成具膜小泡運輸到高爾基體,進一步加工和分泌。
5.分泌蛋白有抗體、干擾素(糖蛋白)、消化酶原、胰島素、生長激素。經過的膜性
細胞結構有內質網、高爾基體和細胞膜。
6.三種細胞分裂中核基因都要先復制再平分,而質基因都是隨機、不均等分配。只有真核生物才分成細胞核遺傳和細胞質遺傳兩種方式。細胞的生命歷程是未分化、分化、衰老、死亡。分裂次數越多的細胞表明其壽命越長。細胞衰老是外因和內因共同作用的結果。
7.細胞分化的實質是基因的選擇性表達,是在轉錄水平調控的。
8.細胞全能性是指已分化的的細胞具有發育的潛能。根據動物細胞全能性大小,可分為全能性細胞(如動物早期胚胎細胞),多能性(如原腸胚細胞),專能性(如造血干細胞);根據植物細胞表達全能性大小排列是:受精卵、生殖細胞、體細胞;全能性的物質基礎是細胞內含有本物種全套遺傳物質。
9.影響酶促反應速度的因素有酶濃度、底物濃度、溫度、酸堿度等。使酶變性的因素是強酸、強堿、高溫。恒溫動物體內酶的活性不受外界溫度影響。α-淀粉酶的最適溫度是60度左右。
10.基因工程的工具酶是限制性內切酶、DNA連接酶(作用于磷酸二酯鍵);細胞工程的工具酶是纖維素酶和果膠酶(獲得原生質體時需配制適宜濃度的葡萄糖溶液,保證等滲,保護原生質體),胰蛋白酶(動物細胞工程)。
11.ATP是細胞內直接能源物質,在細胞內含量少,與ADP相互轉化。需耗能的生理活動有主動運輸、外排和分泌、暗反應、肌肉收縮、神經傳導和生物電、大分子有機物合成等;不需耗能的有滲透作用、蒸騰作用;形成ATP的生理活動是呼吸作用和光反應。
12.蛋白質在人體內不能儲存,是細胞的結構物質和功能物質,不是能源物質。但脫氨基后能分解放能。蛋白質脫氨基發生是由于:蛋白質攝入過多、空腹攝入蛋白質、自身蛋白質分解、過度饑餓等。
13.人體每天必須攝入一定量的蛋白質原因是蛋白質是細胞的結構物質和功能物質;蛋白質、氨基酸在人體內不能儲存;轉氨基作用不能形成所有種類的氨基酸;蛋白質在人體內每天都降解更新。(必須氨基酸:苯、色、賴、亮、異亮、蘇、甲、纈)
14.同質量的脂肪的體積比同質量的糖原小,氧化分解所釋放的能量高一倍多。因此脂肪是更好的儲備能源物質。(但耗氧量高,呼吸商低)
15.動物性蛋白中必需氨基酸種類比植物性蛋白齊全。玉米中缺少色氨酸、賴氨酸;稻谷中缺少賴氨酸;豆類中含賴氨酸較多。
高三生物重要的考點難點
1. 植物向性運動產生的原因:單一方向的刺激。(單側光、重力)
2. 雙縮脲試劑先加氫氧化鈉溶液(A液),再加硫酸銅溶液(B液),用硫酸銅溶液滴入氫氧化鈉溶液中,目的是保證堿性環境。
3. 斐林試劑混勻后再用,現配現用,目的是為了獲得氫氧化銅
4. 元素組成:糖類(CHO)
蛋白質(CHON(S))
脂質(CHO(NP))
核酸(CHONP)
5. 小麥萌發期間,大分子分解成小分子進行供能,消耗胚乳中的淀粉,轉化成葡萄糖來利用。
6.種子萌發期間,有機物的種類增加,總量減少。
7. 反射活動必須經過5個完整的反射弧結構,否則不能成為反射活動。
8. 抗體的形成一定需要生物膜參與。(屬于分泌蛋白相關的細胞器有:核糖體、內質網、高爾基體、線粒體)
9. 缺少硼(B)元素,植物只開花不結果。因為其作用是促進花粉萌發和花粉管的伸長
10. 微量元素和大量元素是根據在生物體內含量命名,和他們的作用大小無關,都很重要。
11. 生物界和非生物界的統一性體現在元素的種類上,差異性體現在元素的含量上。
12. 生物體內的無機鹽不都以離子狀態存在(Ca、Fe是穩定的化合物,N、P、Mg是不穩定的化合物,K是離子)。但是大部分的無機鹽還是以離子的形式存在
13. 一條含n個氨基酸的多肽鏈,其肽建數n-1,如果形成的為環狀肽則肽建數為N個。
14.膽固醇屬于脂質,具有構成生物膜和參與血液中的脂質運輸的作用。動物含量比較多,植物含量很少甚至不含有。
15. 主動運輸、胞吞胞吐都需要消耗能量。
16. 協助擴散和主動運輸都能體現細胞膜的選擇透過性(和載體蛋白有關)。
17. 胞外酶:在細胞外面起作用的酶。如消化酶、溶菌酶。
18. 生物膜的結構特點:具有一定的流動性 功能特點:選擇透過性。按照生物通用的結構決定功能,所以生物膜的流動性決定了生物膜具有選擇透過性。
19. 細胞分裂前期兩消失兩出現,后期兩重建兩消失。
20. 液泡中(水溶性色素);葉綠體中(脂溶性色素)。液泡內的色素不能參與光合作用
高三生物考點難點總結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