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化學必背知識點歸納2022
高中必修一化學有哪一些知識點是十分需要我們掌握的呢?下面小編為大家帶來高一化學必背知識點歸納2022,希望對您有幫助,歡迎參考閱讀!
高一化學必背知識點歸納
一、元素周期表(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1. 原子序數:
按照元素在周期表中的 順序 給元素編號,得到原子序數。
2. 原子序數與原子結構的關系
原子序數=核電荷數=核外電子數=質子數
二、元素周期表的結構
1.周期
周期:具有相同電子層數的元素,按照原子序數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列的一行,叫周期。
(1)元素周期表共有7個橫行,每一橫行稱為一個 周期 ,故元素周期表共有7個周期;
(2)周期的分類
第一、二、三周期,所排元素種類: 2、8、8, 短周期;
第四、五、六、七周期,所排元素種類:18、18、32、32,長周期。
此外:
鑭系元素 57La~71Lu 15種元素 第六周期,IB族;
錒系元素 89Ac~103Lr 15種元素 第七周期,IB族;
超鈾元素 92U號元素以后。
(3)周期序數與電子層數的關系:周期序數=同周期元素具有的電子層數。
(4)每一周期都是從堿金屬開始→鹵素→惰性元素(第一與第七周期例外 );
(5)每一周期,從左向右,原子半徑從大到小;主要化合價從+1~+7,-4~-1,金屬性漸弱,非金屬性漸強。
2. 族
原子核外最外層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按照原子電子層數遞增的順序從上到下排列成縱行,叫族。
(1)元素周期表共有18個縱行,除8、9、10三個縱行稱為Ⅷ外,其余15個縱行,每一個縱行稱為一個族,故元素周期表共有 16 個族。族的序號一般用羅馬數字表示;
(2)族的分類
長短周期共同組成的族為主族,用A表示;完全由長周期元素構成的族為副族,用B表示,并用羅馬數字表示其序號;稀有氣體元素所在的列為零族,計作“0”;
族類ABⅧ0
族數7711
族序號ⅠA、ⅡA、ⅢA、ⅣA、ⅤA、ⅥA、ⅦAⅢB、ⅣB、ⅤB、ⅥB、ⅦB、ⅠB、ⅡBⅧO
列序號1、2、13、14、
15、16、173、4、5、6、
7、11、128、9、1018
(3)周期表中部從ⅢB族到ⅡB族共10列通稱為過渡元素,包括Ⅷ族和七個副族,是從左邊主族向右邊主族過渡的元素。
(4)主族序數與最外層電子數的關系:主族序數=最外層電子數
(5)族的別稱
ⅠA稱為 堿金屬 元素
ⅡA稱為 堿土金屬 元素
ⅣA稱為 碳族元素
ⅤA稱為 氮族 元素
ⅥA稱為 氧族 元素
ⅦA稱為 鹵族 元素
零族稱為稀有氣體元素
3.編排原則
①.按 原子序數 遞增的順序從左到右排列
②.將電子層數相同 元素排成一個橫行
③.把最外電子數相同的元素排成一個縱行
高一化學基礎知識點總結大全
1.物質及其變化的分類
(1)物質的分類
分類是學習和研究物質及其變化的一種基本方法,它可以是有關物質及其變化的知識系統化,有助于我們了解物質及其變化的規律。分類要有一定的標準,根據不同的標準可以對化學物質及其變化進行不同的分類。分類常用的方法是交叉分類法和樹狀分類法。
(2)化學變化的分類
根據不同標準可以將化學變化進行分類:
①根據反應前后物質種類的多少以及反應物和生成物的類別可以將化學反應分為:化合反應、分解反應、置換反應、復分解反應。
②根據反應中是否有離子參加將化學反應分為離子反應和非離子反應。
③根據反應中是否有電子轉移將化學反應分為氧化還原反應和非氧化還原反應。
2.電解質和離子反應
(1)電解質的相關概念
①電解質和非電解質:電解質是在水溶液里或熔融狀態下能夠導電的化合物;非電解質是在水溶液里和熔融狀態下都不能夠導電的化合物。
②電離:電離是指電解質在水溶液中產生自由移動的離子的過程。
③酸、堿、鹽是常見的電解質
酸是指在水溶液中電離時產生的陽離子全部為H+的電解質;堿是指在水溶液中電離時產生的陰離子全部為OH-的電解質;鹽電離時產生的離子為金屬離子和酸根離子或銨根離子。
(2)離子反應
①有離子參加的一類反應稱為離子反應。
②復分解反應實質上是兩種電解質在溶液中相互交換離子的反應。
發生復分解反應的條件是有沉淀生成、有氣體生成和有水生成。只要具備這三個條件中的一個,復分解反應就可以發生。
③在溶液中參加反應的離子間發生電子轉移的離子反應又屬于氧化還原反應。
(3)離子方程式
離子方程式是用實際參加反應的離子符號來表示反應的式子。
離子方程式更能顯示反應的實質。通常一個離子方程式不僅能表示某一個具體的化學反應,而且能表示同一類型的離子反應。
離子方程式的書寫一般依照“寫、拆、刪、查”四個步驟。一個正確的離子方程式必須能夠反映化學變化的客觀事實,遵循質量守恒和電荷守恒,如果是氧化還原反應的離子方程式,反應中得、失電子的總數還必須相等。
3.氧化還原反應
(1)氧化還原反應的本質和特征
氧化還原反應是有電子轉移(電子得失或共用電子對偏移)的化學反應,它的基本特征是反應前后某些元素的化合價發生變化。
(2)氧化劑和還原劑
反應中,得到電子(或電子對偏向),所含元素化合價降低的反應物是氧化劑;失去電子(或電子對偏離),所含元素化合價升高的反應物是還原劑。
在氧化還原反應中,氧化劑發生還原反應,生成還原產物;還原劑發生氧化反應,生成氧化產物。
“升失氧還原劑 降得還氧化劑”
(3)氧化還原反應中得失電子總數必定相等,化合價升高、降低的總數也必定相等。
4.分散系、膠體的性質
(1)分散系
把一種(或多種)物質分散在另一種(或多種)物質中所得到的體系,叫做分散系。前者屬于被分散的物質,稱作分散質;后者起容納分散質的作用,稱作分散劑。當分散劑是水或其他液體時,按照分散質粒子的大小,可以把分散系分為溶液、膠體和濁液。
(2)膠體和膠體的'特性
①分散質粒子大小在1nm~100nm之間的分散系稱為膠體。膠體在一定條件下能穩定存在,穩定性介于溶液和濁液之間,屬于介穩體系。
②膠體的特性
膠體的丁達爾效應:當光束通過膠體時,由于膠體粒子對光線散射而形成光的“通路”,這種現象叫做丁達爾效應。溶液沒有丁達爾效應,根據分散系是否有丁達爾效應可以區分溶液和膠體。
膠體粒子具有較強的吸附性,可以吸附分散系的帶電粒子使自身帶正電荷(或負電荷),因此膠體還具有介穩性以及電泳現象。
高一化學必修的知識點梳理
化學能與電能
1、化學能轉化為電能的方式:
電能 (電力) | 火電(火力發電) | 化學能→熱能→機械能→電能 | 缺點:環境污染、低效 |
原電池 | 將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 | 優點:清潔、高效 |
(1)概念:把化學能直接轉化為電能的裝置叫做原電池。
2、原電池原理
(2)原電池的工作原理:通過氧化還原反應(有電子的轉移)把化學能轉變為電能。
(3)構成原電池的條件:
①電極為導體且活潑性不同;
②兩個電極接觸(導線連接或直接接觸);
③兩個相互連接的電極插入電解質溶液構成閉合回路。
(4)電極名稱及發生的反應:
負極:
較活潑的金屬作負極,負極發生氧化反應
電極反應式:較活潑金屬-ne-=金屬陽離子
負極現象:負極溶解,負極質量減少
正極:
較不活潑的金屬或石墨作正極,正極發生還原反應
電極反應式:溶液中陽離子+ne-=單質
正極的現象:一般有氣體放出或正極質量增加
(5)原電池正負極的判斷方法:
①依據原電池兩極的材料:
較活潑的金屬作負極(K、Ca、Na太活潑,不能作電極);
較不活潑金屬或可導電非金屬(石墨)、氧化物(MnO2)等作正極。
②根據電流方向或電子流向:(外電路)的電流由正極流向負極;電子則由負極經外電路流向原電池的正極。
③根據內電路離子的遷移方向:陽離子流向原電池正極,陰離子流向原電池負極。
④根據原電池中的反應類型:
負極:失電子,發生氧化反應,現象通常是電極本身消耗,質量減小。
正極:得電子,發生還原反應,現象是常伴隨金屬的析出或H2的放出。
(6)原電池電極反應的書寫方法:
①原電池反應所依托的化學反應原理是氧化還原反應,負極反應是氧化反應,正極反應是還原反應。因此書寫電極反應的方法歸納如下:
寫出總反應方程式;
把總反應根據電子得失情況,分成氧化反應、還原反應;
氧化反應在負極發生,還原反應在正極發生,反應物和生成物對號入座,注意酸堿介質和水等參與反應。
②原電池的總反應式一般把正極和負極反應式相加而得。
(7)原電池的應用:
①加快化學反應速率,如粗鋅制氫氣速率比純鋅制氫氣快。
②比較金屬活動性強弱。
③設計原電池。
④金屬的腐蝕。
3、化學電源基本類型:
①干電池:活潑金屬作負極,被腐蝕或消耗。如:Cu-Zn原電池、鋅錳電池。
②充電電池:兩極都參加反應的原電池,可充電循環使用。如鉛蓄電池、鋰電池和銀鋅電池等。
③燃料電池:兩電極材料均為惰性電極,電極本身不發生反應,而是由引入到兩極上的物質發生反應,如H2、CH4燃料電池,其電解質溶液常為堿性試劑(KOH等)。
高一化學必背知識點歸納2022相關文章:
高一化學必背知識點歸納20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