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語文作文關于脫貧攻堅
脫貧攻堅戰不是論持久戰,而要通過過硬扎實有效的舉措,摘掉貧困村、貧困人口的帽子。今天小編在這給大家整理了高一語文作文大全,接下來隨著小編一起來看看吧!
高一語文作文
(一)脫貧攻堅中的中國精神
2020年是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年,是脫貧攻堅、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決勝之年。中華民族在幾千年的發展歷程中形成的中國精神,既包括古代的盤古開天、愚公移山等精神,也包括近現代的延安精神、右玉精神等,這一系列精神是脫貧攻堅的精神動力。
在脫貧攻堅中有一種精神叫愚公移山精神。
廣西大化瑤族自治州七百弄鄉嚴重缺水缺土,被稱為“魔鬼詛咒的地方”。在高山環繞的喀斯特地貌山區,每個“弄”就像大漏斗一樣會漏干所有的雨水。七百弄有1300多個這樣的“漏斗”,這里被聯合國糧農組織認為是“除了沙漠以外最不適合人類居住的地方”。然而,地方政府志向堅定、挖山不止,加大力度修通連接外界的公路,像毛細血管一樣不斷延伸的通村通屯道路正在改變七百弄的面貌。
在脫貧攻堅中有一種精神叫延安精神。
延安精神的核心內容就是自力更生、艱苦奮斗。2018年3月,年輕的黃文秀來到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市百坭村擔任駐村第一書記。從進村開始,黃文秀就努力融入當地生活,挨家挨戶走訪,學會了桂柳方言,一年多時間,她幫村里引進了砂糖橘種植技術,教村民做電商;協調給每個村建起了垃圾池。在黃文秀任上,百坭村103戶貧困戶順利脫貧88戶,村集體經濟項目收入翻倍。
在脫貧攻堅中有一種精神叫創新精神。
湖南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縣十八洞村因村內有18個天然溶洞組成的巨大溶洞群而得名,但因山高路遠耕地少,當地村民世代難以擺脫貧困。在精準扶貧方略指引下,十八洞村因地制宜發展特色養殖、特色種植、苗繡加工、特色鄉村游、勞務輸出等產業,逐漸走出貧困。
開門是懸崖,背后為絕壁的大涼山深處,阿土列爾村人祖祖輩輩對“路”的形象認知,是從一道道絕壁、一道道天塹開始的。藏在云端的“懸崖村”辦起旅游,招攬客人,貧困地區呈現出新的發展局面。
在中國共產黨人“不獲全勝、決不收兵”的錚錚誓言中,千千萬萬個貧困村舊貌換新顏——“修起了柏油路,鄉親們住上了磚瓦房,用上了互聯網,老人們享有基本養老,村民們有醫療保險,孩子們可以接受良好教育,當然吃肉已經不成問題”。
改革開放以來,我們實施大規模扶貧開發,7億多人脫離貧困,是中國政府取得的巨大成就,譜寫了人類反貧困歷史上的輝煌篇章,彰顯了中國智慧和中國精神。
高一語文作文
(二)貧困須得“連根拔”
親愛的遠道而來的非洲朋友:
你們好!
在這個星球上,無論是黑皮膚黃頭發,無論是藍眼睛厚嘴唇,無論是歷史還是而今,無論是區域還是洲際,似乎所有國家的發展都會面臨一個共同的難題——貧困。治理貧困,我們的國家在努力,你們的國家也在努力。而在這里,在你們的腳下,你們所站立的這片廣袤的土地上,似乎可以找到這個解決問題的重要答案。
只有精準扶貧才能將貧困“連根拔起”。
我們開啟了精準扶貧,因地制宜,培養技術的系列措施:有些土地種不出莊稼,卻能開出大片的鮮花;有些山區偏遠難行,卻擁有豐富的林木資源;有的戈壁人煙稀少,卻不失為旅游探險的好去處……興辦工廠,培養技術,組織管理,擴大就業。一次次的實踐,一點點的成功,一份份智慧汗水勤勞的積累,都讓我們相信著:終有一日,貧困定會被我們“連根拔起”!
開發有效資源,出奇制勝。
大部分貧困地區環境貧瘠,自然資源缺乏,以致當地人民并無優勢來發展農產品銷售等產業,而其人民也大多沒有充足的知識,無力改善現狀。好在中國政府并未放棄,而是想方設法讓無資源的地方“長出”資源來,無數的技術人員及專家前往多個扶貧地區,鉆研當地生態問題所在、土壤適宜開發度。在南方山區引導人們開墾梯田,在北方果園鋪設卵石以增加水果糖分含量,打造受歡迎的產品,進行有機銷售……面對種.種艱難險阻,中國并未退縮,因為與人民的利益相比,這些困難都太過渺小。
無數的科學技術人員前往貧困區,授之術,立其業,幫助當地人習得技藝,找到收入突破口,從而改善當地人民生活,使經濟方面的改善也漸有起色。短短三年時間,八億人口成功脫貧:雜草叢生的鹽堿地,盛開大朵大朵的牡丹花;荒無人煙的偏遠山溝,運出一批批精美的工藝品;黃沙漫天的戈壁荒漠,立起一株株綠色的身影;一座座高樓拔地而起,一條條大路橫貫南北,一座座工廠傳來百姓的希望與歡笑聲……著名作家余光中曾在《歡呼哈雷》中寫道:“我們的國家永遠積極向上,民族的意志也永遠向前。”
當然,在治理貧困的路上,我們依舊有許多不足:體系的松散,管理的缺失,研發的滯后,個別地區的扶貧工作有“撒胡椒面式”的泛泛之嫌。面對這些,我們依然在努力完善和進步。但我相信,勤勞的汗水,無邊的智慧,終會將把貧困連根拔起,陽光終將照在這世界每一個燦爛的面龐之上,包括你們,遠道而來的非洲朋友。
我的發言完畢,謝謝大家!
【名師點評】
此文語言形象,行文干練,論說有理,是篇可圈可點的考場佳作。
1.標題新穎形象。將“貧困”物化,形象地詮釋治理貧困當治其根本。
2.文章結構嚴謹。從介紹脫貧方法,到展示成果,再到冷靜回望,首尾呼應,文章圓和。
3.論述手段豐富。借助比喻論證、排比式論證、對比論證等,展現中國日新月異的脫貧成效,論證有力,語勢強烈。能以理服人,以情動人。
高一語文作文
(三)“自三峽七百里中,兩岸連山,略無闕處......故漁者歌曰:巴東三峽巫峽長,猿鳴三聲淚沾裳。”特別是酈道元的《三峽》中的最后一句話,更是成為三峽山高峽長、行路之難的經典描寫。曾幾何時,地處三峽腹地的巴東,因為特殊的地形地貌,貧窮就像另外一座斷崖,橫亙在土家兒女世代深居的面前。
脫貧致富奔小康,一直是生活在這里村民夢想的詩和遠方。
山高峽長的巴東,是湖北省9個深度貧困縣之一,恩施州唯一一個深度貧困縣。作為全省、全州脫貧攻堅主戰場,巴東50萬土苗兒女沒有停止勵志脫貧的腳步。自脫貧攻堅戰役打響,在八百里巴東的這方熱土,處處可見廣大干群砥礪前行、追夢小康的奮斗身影......
在巴東最南端的貧困村——金果坪鄉長沖村,這支由縣委組織部直接牽頭選派的“尖刀班”,就是全縣廣大干群決戰貧困、追夢小康的一個縮影。
4月21日,星期天下午三時,金果坪鄉長沖村駐村第一書記,尖刀班班長覃照耀(縣融媒體中心副主任、掛職縣委組織部)提前吃完晚餐后,收拾好幾件換洗的衣物,加滿一杯茶水,塞進雙肩包,和妻子道別后,下樓,把雙肩包往后座一放,坐上主駕駛,系上安全帶,啟動自己的私家車,從縣城出發,開始一段需要五個小時才能到達自己駐村點的駐村旅程......幾年下來,仿佛這一切準備工作,就像公式化一樣成為一種生活習慣。從2016年,組織上決定派覃照耀作為駐點村的第一書記,進駐巴東縣金果坪鄉長沖村駐村扶貧,至今已是第四個年頭,他早已記不清自己往返駐點村有多少個來回了。
金果坪鄉是巴東最邊遠的老區鄉鎮,長沖村又是該鄉經濟最落后的偏遠貧困村,距巴東縣城近200公里,其間要從長江之濱的縣城,經水布埡鎮南潭河渡口輪渡轉運后,才能跨越清江,且路途多為山地峽谷地帶,公路蜿蜒崎嶇,汽車安全時速只能平均在40公里左右,加上南潭河渡口輪渡又是每兩個小時才開渡一次,每天僅有六次渡運,若駕車趕不上渡運點,就必須等待間隔兩個小時后的下一渡。近200公里的上班旅程,若在交通發達地區,最多也只是一小段舒適的高鐵距離。但對于覃照耀來說,卻是一段跨越長江清江兩大江河、從海拔175米(縣城)攀爬到海拔1200米(野三關)再下到海拔400米(南潭河渡口)又爬到海拔1400米(大山埡)再經108道拐(楊柳池至金果坪)的崎嶇山路,耗時長達五個多小時,才能艱難地到達駐點村。因此,覃照耀每次出發都要盡量提前時間,生怕錯過趕渡,才能確保星期一上午八點半,準時在村委會上班。
其實,這天要開啟這段上班旅程的不只是覃照耀,與他旅程相同的還有2名和他同駐一村的“尖刀班”成員:朱兵,縣委組織部組織科副科長,駐長沖村尖刀班副班長;朱承安,縣委組織部辦公室副主任,駐長沖村尖刀班隊員。他們同樣要在星期天早早地結束雙休,告別家人,遠赴駐點村。他們以村為家,嚴格落實崗位在村,吃住在村,工作在村的“三在”工作機制。若按平均1個月兩個往返計算,從2016年至今的近四十個月里,他們每人就完成了3.2萬公里的路程,相當于近三個“長征”的距離。
巴東縣金果坪鄉長沖村“尖刀班”四年堅守駐點村,開啟的是一場脫貧攻堅戰役的“長征路”,打造的是一支“不走的扶貧工作隊”。他們不忘初心,帶著黨委政府的殷殷重托,執著于貧困鄉親的脫貧期盼,鎖定扶貧“路線圖”,立下脫貧“軍令狀”,筑夢長沖奔小康!
高一語文作文
(四)親愛的遠道而來的非洲朋友:
你們好!
五月的天,晴朗又干凈,脫貧攻堅戰又傳來好消息。作為一名高中生,很榮幸在這個美好的季節與你們分享我國脫貧工作的一些經驗和做法。
中國“大體量”脫貧的基本途徑之一是發展特色產業。
昔日的荒坡,大朵牡丹花盛情綻放,用絢爛點燃著初夏。同時在燃燒的還有村民們喜悅的心情,眼前這一朵朵牡丹花正是幫助他們脫貧致富的靈丹妙藥。這是我在新聞聯播上捕捉到的脫貧資訊,類似的報道現實中幾乎每天都在上演。有些地方因為閉塞落后,居民不愿另辟蹊徑,開發新路子。于是,國家派遣的干部空降到那里,通過對土地水文氣候等的考察,因地制宜地幫助他們開發新產業。在為當地增收的同時,也留下了技術和思路。
而有些地方固守一成不變的歷史產業,故步自封,被市場淘汰。如何讓優勢產業煥發新光彩,在脫貧道路上就顯得尤為重要。
中國“大體量”脫貧途徑之二是依托傳統產業,開發特色之路。
寧夏的枸杞中外聞名,然而,銷售渠道狹窄,當地居民觀念保守……這使得寧夏地區貧困發生率居高不下。這里的脫貧工作就是依靠小小枸杞進行的。先是進行科學培育,提高產品質量;然后開發枸杞加工線,制作各種升值農副產品;拓展銷售渠道,面向海內外線上銷售線下直運;憑借中國發達的交通設施,小小枸杞飛向全世界的玻璃杯和羊肉湯里……同時發展枸杞采摘農家樂等多種游玩式體驗項目,充分利用整個枸杞生產加工過程,向第三產業發展。依托傳統產業,開發特色之路,寧夏的脫貧插上了金色的翅膀。
當然,所有的成功離不開扶貧干部的艱苦付出。
從塞北大漠到煙雨樓臺,從雪域高原到金沙碧海,中國壯闊的疆域上有無數奮斗在一線的扶貧工作者,更有辛勤智慧的廣大人民。三年的脫貧攻堅,讓人民見證著幸福,讓世界聽見了中國崛起的聲音。
我想,在非洲廣袤的草原上,茂密的森林中,甚至炎熱干旱的大漠里,都蘊藏著無限的生機與可能,等待你們去發掘。以奮斗探索為筆,以豐饒大陸為卷,我相信你們也可以留下屬于非洲大地的脫貧故事,讓世界聽見你們的聲音。
五月的天是剛誕生的夏天,希望你們在這個五月收獲新的希望。祝愿中國2020年打贏脫貧攻堅戰,也祝愿非洲大陸更加富裕美麗,愿中非友誼長存!
謝謝大家!我的發言到此結束!
【名師點評】
這是一篇頗具溫度的考場作文,它并未選擇常規的闡述路徑,諸如政府發力、國士助力、人民給力之類,非面面俱到,非面孔冷峻,而是選擇中學生獨到的思維視角,從新聞資訊談開來,從切身體會談開去,鎖定“特色產業”作為自己的闡述角度。論述布局合理,詳略有度,以寧夏脫貧為詳例,以點帶面,映照中國“特色產業”脫貧之路,給非洲友人以推心置腹的交流。結尾處,立足對方,為非洲未來做出展望,貼切而溫暖,拉近了與聽者的距離,這無疑是發言稿情感互動的最佳實效。
高一語文作文
(五)黨和國家給我們的村子帶來了成千上萬的好處,他們給村子換了新衣,他們給了我們更好的生活,他們還讓村里的男女老少懂得了許多知識。
我身在振太鎮介牌村習兔河小組,幾年前,柏油路鋪到了村里,趕牛的老大爺呟喝著說:“這下,我放牛,就不怕被黃沙追捕啦!呵——呵——呵——”含著棒棒糖的小妹妹瞪著亮晶晶的小眼睛說:“這個糖好吃極了!是不是以后坐車就不用疼屁股了呀?”在場的人們都張開大嘴巴開懷大笑……
記憶難卻的是今年的一個下雨天,為脫貧攻堅“站崗”的羅支書、夏阿姨……淋著冰涼的大雨來到了我家,我急忙請他們坐下,給他們洗水果、倒水……
爸爸對他們說:“這么大的雨,還這么冷,辛苦你們了。”
他們一陣談笑后就是談一些家庭了解,我坐在一旁,也不敢出聲,屏息傾聽著,爸爸不慌不忙地跟他們談起我們家茶樹的問題……
提起茶樹,我情不自禁地想到了我小時候和媽媽一起去采茶時,從茶樹上掉下的那一回,我為我那時的笨拙而想笑,又為我那個很久才能消失的傷痕而想哭。那棵古老的茶樹在我的腦海里留下了無窮無盡的慈祥。但那時,有的人毫無條件地說,那棵茶樹不是我家的了,媽媽知道后火氣沖天……我什么也不說,嘟著嘴巴,一到傷心的時候就去摸摸那棵老茶樹健壯而青綠的枝干,扶著她傾訴衷腸,用她的慈祥為我解愁。
一個星期五,羅支書們想盡了一切辦法,抽出時間來小組解決了我家“剪不斷,理還亂”的事情。當我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回到家的時候,媽媽說出茶樹物歸原主時,我的心情像“錦上添花”一般。不過那時他們已經走了,我那顆熾熱的心又被潑了一盆“冰水”,我還沒有來得及對他們說一聲謝謝。
此事過了許多天,我又帶著滿懷的好心情去上學,路上,我又看到了他們為解決村民的一些問題而奔波的身影,我抽動了嘴角,笑了。是他們給了村里“和平”,是他們讓我的心不再凄涼,是他們一直在默默關心著村子里的每家每戶。
我想對他們說:“羅支書、夏阿姨……您們啊多像路邊的那幾盞燈啊!在路邊不論春夏,不論風雨,不論寒熱,不論晝夜,一直在犧牲自己的休息時間,為別人做出貢獻,我真為您們感到驕傲。”
羅叔叔、夏阿姨,您們犧牲了自己應當得到的休息時間,無數個日日夜夜,風雨無阻。哪里黑暗,您們就照亮到哪里,您們就是我們村里最亮的那盞燈!
高一語文作文關于脫貧攻堅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