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是什么_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該怎么治療
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年齡較小的患兒往往先有持續性不規則發熱,其全身癥狀較關節癥狀更為顯著。年長兒或成年患者較多限于關節癥狀。下面是學習啦小編整理的一些關于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相關資料,供您參考。
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病因
至今尚未完全清楚。在發病機理上一般認為與免疫、感染及遺傳有關。似屬于第Ⅲ型變態反應,造成結締組織損傷。可能由于微生物(細菌、支原體、病毒等)感染持續地刺激機體產生免疫球蛋白,血清IgA,IgM,IgG增高。部份病人抗核抗體滴度升高。病人血清中存在類風濕因子,它是一種巨球蛋白,即沉淀系數為19S的IgM,能與變性的IgG相互反應,形成免疫復合物,沉積于關節滑膜或血管壁,通過補體系統的激活,和粒細胞、大單核細胞溶酶體的釋放,引起炎體組織損傷。患者血清及關節滑膜中補體水平下降,IgM、IgG及免疫復合物增高,提示本病為一免疫復合物疾病。另外尚有細胞免疫失衡。外周血中單個核細胞中B淋巴細胞增多;白細胞介素IL-1增多,而IL-2減少。也參與發病機理。
今年來發現少關節炎型病兒中與組織相容性抗原HLAB27相關,認為染色體基因遺傳起一定作用。
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癥狀
本病臨床表現各型極為不同。嬰幼兒全身癥狀主要表現為弛張熱及皮疹等,較大兒童可出現多發性關節炎或僅少數關節受累。根據起病最初半年的臨床表現,可分三型,對治療及預后有指導意義。
1、全身型全身型又名Still病(過去曾用名變應性亞敗血癥) 以全身性表現為特征,起病較急。發熱呈弛張型,每日波動于36~41℃之間,高熱初可伴寒戰,患兒精神不振,數小時熱退后患兒活動如常。弛張熱可持續數周或數月而自然緩解,但于數周或數月后又復發。皮疹也是此型的典型癥狀,常于高熱時出現,隨體溫的升降而時隱時現。皮疹通常為圓形充血性斑丘疹,約0.2~1.0cm大小,并可融合成片,分布于胸部及四肢近側。多數患兒有肝、脾增大及周身淋巴結腫大,可伴有輕度肝功能異常。約有1/2患者出現胸膜炎及心包炎。X線檢查可見胸膜增厚及小量胸腔積液,偶爾有間質性肺炎改變。心包積液不多,可出現心包摩擦音。心包炎逐漸恢復,很少發生縮窄性心包炎。心肌可受累,但罕見心內膜炎。此型患兒多數在發病時或數月后出現多發性關節炎,大小關節均可受累,起病時由于全身癥狀重,關節炎往往被忽視。有些患者僅有關節痛、肌痛或一過性關節炎。少數病兒可于數月或數年后才發生關節炎。患兒可有輕度貧血,白細胞明顯增多,中性粒細胞有中毒顆粒,并可出現類白血病樣反應。此型病兒約有1/4最終患有嚴重性關節炎。經研究發現發病時有肝脾腫大,漿膜炎,低血漿白蛋白,以及發病6個月后仍持續有全身癥狀及血小板升高≥600×109/L者,易發生破壞性關節炎。
2、多關節炎型此型特點為慢性對稱性多發性關節炎,受累關節≥5個,尤以指趾小關節受累比較突出。女孩發病多于男孩。起病緩慢或急驟,表現為關節僵硬、腫痛和局部發熱,一般很少發紅。通常從大關節開始,如膝、踝、肘,逐漸累及小關節,出現梭狀指。約1/2病兒頸椎關節受累,致頸部活動受限。顳頜關節受累造成咀嚼困難。少數發生環、杓(喉部軟骨)關節炎,致聲啞及喉喘鳴。晚期可出現髖關節受累及股骨頭破壞,發生運動障礙。關節癥狀反復發作、持續數年者關節僵直變形,關節附近肌肉萎縮。此型全身性癥狀較輕,僅有低熱、食欲不振、乏力、貧血,也可有輕度肝、脾和淋巴結腫大,但罕有心包炎或虹膜睫狀體炎。此型中約有1/4患兒類風濕因子陽性,于兒童晚期發病,關節炎較重,最終有一半以上病兒患嚴重關節炎。
3、少關節炎型受累關節不超過四個,以大關節為主。此型可分為二型:①Ⅰ型:女孩發病較男孩多,發病年齡多在4歲以前。膝、踝、肘關節為好發部位,有的只單一膝關節受累,偶爾侵犯顳頜關節或個別指趾關節。若發病6個月內受累關節不超過四個,則一般不發展為多關節炎型。關節炎可反復發作,但很少遺留嚴重功能障礙。此型病兒除關節癥狀外主要是慢性虹膜睫狀體炎,約半數患者受累,早期常無癥狀,用裂隙燈始能檢出,多發生在關節炎癥狀出現之后,甚至見于關節炎已靜止時。慢性虹膜睫狀體炎可致失明,故對少關節炎型患者應每3~4月定期進行裂隙燈檢查,以便早期發現,及時治療。在關節炎發作期,患者可無關節痛,有低熱、乏力、輕度肝脾及淋巴結腫大和輕度貧血等。②Ⅱ型:男孩發病多,好發年齡一般在8歲以后,常有家族史,家中可有少關節型類風濕病、強直性脊椎炎或Reiter氏綜合征(包括關節炎、尿道炎及結膜炎)或銀屑病的患者。常以下肢大關節受累為主,早期即發生髖關節炎及骶髂關節炎。多有足跟痛及跟腱炎。偶爾出現一過性踝、腕、肘關節炎。經過多年以后,患者常出現腰背部強直性脊椎炎。約75%患者為組織相容性抗原B27(HLA-B27)。部分患者發生急性虹膜睫狀體炎,但一般不造成視力障礙。
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治療方法
本癥病程可遷延數年,急性發作及緩解交替出現,大多數到成年期自行緩解。但也有少數仍持續發作。
1、一般治療 急性發熱期應臥床休息,待病情好轉應適當活動,部分病例可進行適當體療或理療及功能鍛煉,以防止關節畸形。
2、腎上腺皮質激素對全身癥狀較重或合并心肌炎、虹膜睫狀體炎者需早期應用潑尼松,開始劑量每日1.5~2mg/kg,分3~4次口服,待病情好轉,血沉正常時可逐漸減量,并改為隔日頓服或間歇用藥,療程4~6月或更長。
3、阿司匹林是非類固醇類抗炎藥物中的首選藥,療效肯定,容易耐受,開始可較大劑量,每日80~100mg/kg,分3-4次飯后服用,應測定血清水楊酸濃度以維持血濃度在20~30mg/dl,治療過程中可能出現血清谷草轉氨酶升高,然而一旦停藥即可恢復正常。僅在無效或有毒性反應才換用其他藥,如消炎痛用量每次0.5~1mg/kg,每日2~3次,飯后服用。
4、金制劑對活動性關節炎有效。金能減少新骨的侵蝕,硫羥蘋果酸金鈉(goldsodiumthiomalate)或硫葡萄糖金(goldthioglucose)肌內注射,開始劑量每周1mg/kg,以后逐漸減至每月1mg/kg。有肝、腎、血液疾病者禁用。毒性反應包括瘙癢、皮炎、口炎、蛋白尿、粒細胞減少、血小板減少性紫癜和再生障礙性貧血等,均應停止服藥。
5、免疫抑制劑如環磷酰胺、甲氨蝶呤、硫唑嘌呤等,對嚴重病例不僅可抑制炎癥,加強激素療效,并可減少激素用量。
類風濕性關節炎該的相關文章:
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的癥狀是什么_兒童類風濕性關節炎該怎么治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