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物熱的臨床表現
臨床上,藥物熱不少見,但是很多人都不知道藥物熱的臨床表現。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為你整理的藥物熱的臨床表現的相關內容,希望對你有用!
藥物熱的臨床表現
藥物熱常伴藥疹,也有不伴藥疹的單純性藥熱。表現有惡寒(或寒戰)發熱,熱型有弛張熱、稽留熱、間歇熱或微熱。還可伴有周身不適、頭痛、肌肉疼痛、關節痛、淋巴結腫痛和消化系癥狀等,繼而部分患者還可出現皮疹、血管神經性水腫等。皮疹呈多形性對稱性分布,并往往伴有瘙癢或燒灼感;皮疹類型有猩紅熱樣紅斑、蕁麻疹及麻疹樣紅斑、固定性紅斑等;嚴重的藥疹可表現為剝脫性皮炎。皮疹嚴重者,停藥后熱度可持續較長時間。
藥物熱的診斷
藥物熱的診斷往往是一種排除性診斷,只有將其他所有可能引起的發熱原因都排除,才考慮藥物熱的可能。
藥物熱的實驗室檢查無特異性,不能作為藥物熱的診斷標準,但可作為輔助診斷或者排除的方法。
藥物熱患者的白細胞計數及中性分類一般正常,對于血象升高的患者,要首先排除感染性發熱的可能;
有部分藥物熱患者可能會出現嗜酸性粒細胞比例增高的現象,有助于診斷,但并不是絕對。
1.對待發熱一定要進行全面細致的體檢,并通過各種輔助診斷進行綜合分析,如為“藥物熱”,則缺乏明顯的感染病灶。
2.雖然體溫超出正常(多表現為持續高熱),但中毒現象并不顯著,精神狀態一般良好,也無慢性病容。
3.除發熱以外,常同時伴有皮疹,這更有助于藥物過敏反應的判斷。抗生素引起的藥物熱往往不伴皮疹或僅有輕度的皮疹。體溫多于停藥后兩天內恢復正常。
4.平時若有對食物或藥物過敏的現象,尤應警惕藥物熱的可能。
5.在應用抗生素的療程中,如病情已改善,體溫下降或已趨正常之后再度上升或熱度重現者,應考慮藥物熱的可能。如果發熱出現在使用抗生素之后,由于輸液大多在白天,所以到了夜間患者體溫會有下降趨勢,這是藥物熱的一個特點。這與感染性疾病所致的發熱正好相反。此時如患者原有感染已獲控制,且無新感染或二重感染的證據,而白細胞總數不高,無明顯的左移與中毒性顆粒,或有嗜酸粒細胞增多,停藥而熱度下降、皮疹消退者,則“藥物熱”的診斷即可肯定。
藥物熱的原因
1.藥物在制造或使用過程中受到污染
這種藥物熱與藥物本身的藥理作用無關,而是在藥物的制造和使用過程中污染了微生物,內毒素或其他雜質等外源性致熱源所致。最常見的是輸液反應。
2.藥物的使用方法所致
如靜脈給藥時引起的靜脈炎導致發熱,肌注時因局部引發無菌性膿腫導致發熱。
3.因藥物的藥理作用所致
此種發熱雖與用藥有關,但非藥物直接引起,常因藥物造成病原體短期內大量死亡或病變組織的迅速崩解,毒素刺激機體而引起發熱。如青霉素治療梅毒。腫瘤患者在化療過程中由于癌組織的大量破壞,釋放出一系列炎性介質和毒素而引起發熱。
4. 藥物影響體溫調節機制所致
如苯丙胺、可卡因等,可直接影響體溫調節中樞而引起發熱。過量使用甲狀腺素時,由于使基礎代謝亢進而發熱。嬰幼兒、極少數成人患者對上述藥物耐受性差或在高溫環境中使用,有時即使小劑量也能引起藥物熱。
5.某些個體先天性生化代謝缺陷所致
如6-磷酸葡萄糖脫氫酶缺乏者,使用伯氨喹啉等藥物后,可引起溶血性貧血和發熱。
6.因藥物的過敏反應
患者可伴有皮疹,關節痛,嗜酸性粒細胞增多,哮喘等。
藥物熱的臨床表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