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九零后的隨筆:“佛系學生”是什么梗
“我覺得生活就是這樣了”“我覺得我再怎么抗爭還是沒有什么改變”。
最近一篇微信軟文《第一批90后已經出家了》引起了大家的熱烈討論。一夜之間,“佛系”一詞就成了一個流行詞匯,很多年輕人紛紛自稱自己是 “佛系人”。
除此之外,還有佛系乘客、佛系戀愛、佛系購物、佛系員工、佛系學生、佛系追星等種種說法。
何為“佛系”?“佛系”與之前的“喪文化”,有什么樣的區別和聯系?
佛系,就是無欲無求,不爭不搶,看淡生活的一切,放棄無謂的抵抗。因為自己知道,抵抗無效。以“一切隨緣”為指導精神的生活方式。
這種現象的出現,是我們大學生在各種壓力和對未來焦慮下的一種自我嘲諷、認清事實的生活態度。
那“喪文化”是什么呢?喪文化,其實就是對社會的失望,他們失去目標和希望,深陷頹廢和絕望的境地中無法自拔。
“喪文化”傳遞的都是典型的負能量,不想學習、不想上課、只想窩在宿舍自我頹廢玩著手中的游戲。
對于今天解決不了的問題,明天還是依舊解決不了。
只要你每一天堅持自習,刻苦學習,正在到了考試的時候,勝利一定是屬于考場上發揮好的人。
這些都是一種不想努力,帶有負面情緒的載體,以一種自嘲和娛樂的方式宣泄心中的不滿情緒。
“佛系”和 “喪文化”都是對于現實的生活的一種看起來“無所謂”的態度
“喪文化”傳遞的是一種負能量,反正努力了也沒用,還是輸。
“佛系”傳遞的還是正能量,只不過沒有之前的拼命了,反正生活就是這樣了,結果會成功就好了,何必那么拼呢?
“佛系學生”,本著“一切服從學校安排”的原則,考試保證永遠合格就好、作業能夠上交就好、能來上課就好、能完成自己的基本任務就好。
老師交代下來的任務從不推辭,但也絕不會主動,總會拖到最后一刻才勉強上交,從來就不會有額外的驚喜出現……
年輕人之所以自稱“佛系”,試著看開一切,是因為他們心里知道,即便自己看不開,事情也依舊解決不了;
他們自覺放棄抵抗,是因為他們知道,很多事情抵抗了也不會產生什么立竿見影的效果,那還不如假裝豁達,讓自己好過一些。
其實在小編看來,“佛系”其實沒有什么,更多是學習壓力、工作壓力之下的自我放松,也可以說認清了自己,知道自己應該做些什么。
若相比較“拼文化”(“道系”)來說,其實有所不妥
兩個人一直吵架,大戰三百回合還沒有分出勝負,那還不如不吵,免得浪費力氣。這用“佛系”態度來處理沒什么不好。
考試前夕,不知道自己考得上還是考不上,緊張有啥用呢?還不如看開,隨緣吧!
如果,我們以一種“佛系”的態度對待生活,不那么消極去面對自己的大學生活,表面看起來其實無所謂,其實暗地里已經努力過了、使勁過了。也算是一直良好的心態。
不管你是學生還是職場人,我們都會面對很多壓力。雖然有壓力還有些消極的情緒,但是我們內心也是充滿激情的,因為有未來值得我們去奮斗。
我們始終相信,“拼文化”是最好的學習和生活態度,有時候用“佛系”的態度來處理也許更為恰當。
本文作者: 丑文君(微信公眾號:丑文)
本文為原創文章,版權歸作者所有,未經授權不得轉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