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后感范文
為進一步傳承弘揚中儲糧人“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的精神,扛穩糧食安全重任,端牢中國人飯碗,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最新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后感范文,希望能夠幫助到大家。
最新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后感范文1
據影片導演熊延江介紹,該片歷時四年拍攝,創作團隊分成6個攝制組,走遍全國,采訪了60余位專家、農業工作者和普通百姓,用真實生動的畫面和故事闡釋了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用詳實的數據論證、解讀了“中國人的飯碗主要裝中國糧,中國人可以自己養活自己”的事實。
影片還重點展現了中儲糧集團公司作為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要力量,在落實國家強農惠農政策、服務國家宏觀調控、守住管好“大國糧倉”的責任擔當。
中儲糧集團公司現有24家分公司、9家子公司,在全國布局直屬庫和分庫980多個,儲備體系網絡布局覆蓋全國。總倉容、罐容超過1億噸,占全社會倉容的五分之一,儲備品種涵蓋小麥、稻谷、玉米、大豆、食用油和棉花,是國內最大的農產品儲備集團。自2005年起。中儲糧先后承擔小麥、稻谷最低收購價收購任務,以及玉米、大豆、油菜籽以及棉花臨時收儲任務。中儲糧在收購中大力推廣運用“惠三農”綜合服務平臺,農民可以通過手機提前預約售糧,減少排隊聚集,方便農民賣放心糧、舒心糧。
目前,中央儲備糧綠色科技儲糧覆蓋率達到98%,質量達標率、宜存率穩定保持在95%以上,綜合損耗率控制在1%以內。通過廣泛應用先進綠色儲糧技術,確保儲糧綠色、保鮮、營養,滿足人民群眾從“吃得飽”,到“吃得好、吃得健康”新需求。同時,綜合運用大數據、云計算、物聯網等技術深度改造傳統糧庫,實現所有直屬庫智能化管理全覆蓋,實現對直屬企業管理全過程實時在線監控,建成國內糧食倉儲行業最大的物聯網,增強了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能力。
最新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后感范文2
影片以紀實拍攝手法,融入珍貴歷史資料,聚焦“解決中國人的吃飯問題”這一論點,全面回答了“誰來養活中國”的質疑。一幀幀彩色膠片,生動講述了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從解決溫飽問題邁向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歷史進程和動人故事,展現了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以及袁隆平為代表的廣大農業科技工作者在農業科技攻關征程中矢志創新、勇攀高峰的奉獻精神。伴隨著糧食流通體制改革,中儲糧集團開始出現在熒幕上 ,并在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不僅是“大國糧倉”的忠誠捍衛者,更是“大國糧倉”的偉大踐行者。
隨著電影的落幕,大家感慨良多,紛紛表示,此次觀影活動是一次意義非凡的公開課,使大家更加深刻、清醒地認識到兩個確保”使命擔當的來之不易和重大意義,增強了作為中儲糧人榮譽感、責任感和使命感。未來,一定要時刻牢記黨中央最高領導人“中國人的飯碗任何時候都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的殷切囑托,傳承老一輩糧食工作者“為國儲糧、儲糧報國”的家國情懷,以袁隆平院士為榜樣,心懷國之大者,賡續“禾下乘涼夢”。以“實干+精細”的工作作風,堅決守住管好“大國糧倉”,為服務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端穩中國飯碗做出新的更大的貢獻。
最新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后感范文3
悠悠萬事,吃飯為大。作為糧食生產、消費、加工和流通大省,近年來,山東堅決扛牢糧食安全的政治責任,著力構建現代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確保糧食和重要農產品供給保障能力持續增強,在維護國家糧食安全中展現農業大省、糧食生產大省、負責任大省的擔當。
嚴把糧食質量關 糧食購銷不斷活躍
做好糧食收購工作,兜住農民種糧“賣得出”的底線,既關乎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重大職責,也關乎穩定種糧農民基本收益和種糧積極性。作為全國13個糧食主產省之一,山東省堅持市場化導向,樹牢“優糧優產、優糧優購、優糧優儲、優糧優加、優糧優銷”為內涵的“五優聯動”責任,積極引導多元主體入市收購,有效保障了種糧農民利益。
收得下還須檢得嚴。山東省深入推進實施“優質糧食工程”,建設1個省級+16個市級+65個縣級質檢站及1個高校培訓基地,適合山東省省情和糧情的糧食質量安全檢驗監測體系聯動工作機制初步建成。目前,省市17個糧食質量檢測中心(站)全部納入國家糧食質量檢測體系。
現代綠色倉儲全面推廣 糧食儲備基礎不斷夯實
落實地方儲備糧、管好地方儲備糧事關山東省經濟發展和社會穩定大局。近年來山東大力推進糧食收儲制度改革,加強糧食儲備能力建設,初步建立了布局合理、規模適度、功能完備、權責清晰、管理科學、保障有力的地方糧食儲備安全管理體系,堅決守住管好“齊魯糧倉”,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作出積極貢獻。
不斷完善儲糧設施。山東省通過實施“糧安工程”,加大基礎設施整合力度,調整優化布局。目前,省市級大中型儲備庫、縣級中心庫和基層收納庫三級有效銜接、互為補充的糧食儲備基礎設施網絡化布局進一步完善,構筑起保障區域糧食安全的“第一道防線”。
在完善儲糧設施的同時,科學儲糧步伐不斷加快。山東省以綠色儲糧理念為引領,強化綠色技術推廣應用。結合區域儲糧特點,推廣應用三段式保水通風技術,糧食損耗、單位能耗和化學藥劑使用量明顯降低。
科技賦能 山東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
作為全國重要的“糧倉”,山東堅決扛穩維護國家糧食安全這一重大政治任務,堅持“藏糧于地、藏糧于技”,不斷增強糧食生產能力,提高糧食生產水平。
加快種業科技創新。在保護好“老種子”等優良種質資源基礎上,加大突破性優良新品種自主研發力度,加強良種試驗和關鍵技術推廣體系建設,實現良種良法配套、農機農藝結合。培育12家育繁推一體化種業企業,育成突破性新品種20個以上。挖掘鹽堿地開發利用潛力,爭創國家鹽堿地綜合利用技術創新中心,建設耐鹽堿植物種質資源庫,推動大豆、苜蓿、藜麥等栽培種植實現新突破。
全國人大代表李登海,被稱為“中國緊湊型雜交玉米之父”,今年兩會上他關注的依然是良種培育問題。他說,要加強基礎性前沿性研究,加強種質資源收集、保護、開發利用,加快生物育種產業化步伐,要深化農業科技體制改革,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推動我國種業高質量發展。
最新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后感范文4
整建制開展“噸糧鎮”“噸糧縣”建設
依托糧食綠色高質高效創建,山東整建制開展“噸糧鎮”“噸糧縣”建設,謀劃布局國家糧食安全產業帶。
在今年全國兩會上,李希信、魏德東、馬傳先等住魯人大代表都提出建議,支持德州“噸半糧”生產能力建設,為國家糧食安全作出貢獻。
作為全國首個“畝產過噸糧、總產過百億”的地級市,德州糧食面積常年穩定在1600萬畝左右、產量150億斤以上,占全國1%、山東省1/6,理應在糧食高產創建上先行一步、樹立樣板。當前,德州也正在深入推進農田水利和高標準農田建設,力爭建成全國首個大面積“噸半糧”示范區。
壯大新型經營主體,打造現代農業生產生力軍。
山東突出抓好家庭農場、專業大戶和農民合作社等新型農業經營主體的發展,通過土地適度規模經營促進糧食豐產豐收。
作為一名來自基層的農民代表,魏德東還是臨邑縣富民小麥種植專業合作社理事長,有著十多年的農業規模經營經驗。這幾年,他的合作社與農業科研院校、龍頭企業合作,從種子、土地、水肥、農機等方面提高種糧科技含量,再加上社會化服務,每畝地可節本增效300元以上。這讓村民和村集體都嘗到了規模經營的甜頭,土地全托管面積5000多畝,單環節托管面積3萬多畝。針對去年小麥播種時雨水較多,小麥播種晚,苗情普遍偏弱的情況,年前魏德東的合作社對托管流轉土地進行了深翻,采取了小麥寬幅精量播種。用上了20余臺套打藥機、30多臺套無人植保機,以及“氮肥后移”“一噴三防”等管護技術。“通過一整套的科技壯苗舉措,今年夏糧我們有信心豐產豐收!”魏德東表示。
為了百姓飯碗,齊魯大地正在耕耘
“十四五”時期是糧食和物資儲備事業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2022年,山東如何開展農業工作?山東已有了具體目標,齊魯大地已經開始耕耘。
聚焦工作重點,保障國家糧食安全。按照省委、省政府工作要求,山東聚焦“保障國家糧食安全”,著力在構建保障體系上達到新水平;聚焦“堅持創新驅動發展”,著力在科技人才興糧興儲上邁出新步伐;聚焦“加快發展現代產業體系”,著力在糧食產業強省上實現新突破;聚焦“形成新發展格局”,著力在數字糧食助力實體經濟上得到新提高;聚焦“統籌發展和安全”,著力在防范化解糧食領域風險上取得新成效。
立足高質量發展,精準確立發展目標。糧食安全保障能力實現新提升,年糧食流通量保持在1.5億噸以上,地方糧食儲備規模保持在500萬噸以上。糧食產業發展質量和主要經濟指標保持全國領先地位,建立特色產業聚集區,實現產業鏈、價值鏈、供應鏈協同聯動,“齊魯糧油”公共品牌影響力和價值帶動力進一步彰顯。
建成與糧食收儲和保障供應相匹配、布局合理、功能完備的現代糧食流通基礎設施體系,推動綠色倉儲和高效物流發展,糧食產后服務效率明顯提高。全面推進糧食和物資儲備信息化建設,發展糧食產業互聯網,實現地方儲備糧智能化監管,打造“數字化糧儲”。
改革完善糧食和物資儲備管理機制,加快實現糧食和物資儲備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到2025年,建成職責清晰、運行規范、監管有效、保障有力的糧食和物資儲備體系,為“十四五”時期全省經濟社會發展貢獻力量。
“百園千鎮萬村”,加快推動農業全產業鏈發展。繼續實施“百園千鎮萬村”工程,做強煙臺蘋果、壽光蔬菜、沿黃肉牛、沿黃小麥等國家級優勢特色產業集群,培育農業特色產業單項冠軍。創建省級現代農業產業園20個以上、農業產業強鎮100個以上。加大先進農機裝備研發,推廣農產品綠色關鍵生產技術,建設一批農業綠色發展先行縣。優化提升鄉村人才工程,農村實用人才總量穩定在270萬人以上等。
糧食安全關乎國運民生,更是國家安全的重要基礎。山東牢記囑托,不負春光,錨定“三個走在前”,堅持穩中求進工作總基調,認真落實總體國家安全觀和國家糧食安全戰略,糧食市場供應呈現貨足價穩良好態勢。2021年山東農業生產“成績單”顯示,全省糧食總產超過1100億斤,連續8年穩定在千億斤以上。百姓倉廩充實、米面無憂,山東已成為保障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基地、大糧倉,端穩端牢了“百姓飯碗”,托起了百姓穩穩的幸福。
最新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后感范文5
該紀錄電影以“誰來養活中國?”開篇,中國用世界9%的耕地,養活世界20%的人口,這個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務,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都一一變為現實,呈現了中國人從“吃得飽”向“吃得好”“吃的美”“吃得健康”的歷史性轉變,堪稱人類文明史上的偉大奇跡。影片用鏡頭語言表述百姓故事,讓普通百姓聚焦中國飯碗,以平民視角答疑解惑,了解中國糧食安全。用史實驗證焦裕祿精神、紅旗渠精神,特別是以袁隆平為代表的農業科學家們耕耘出的“種子精神”的歷史必然,闡述了中國共產黨領導“三農”工作方針政策不斷總結、修正、完善的史記。
通過觀影,大家更深刻地認識到,對于我們這樣一個人口大國來說,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始終是一項長期的戰略任務,具有極端重要性,真正認識到中國人的飯碗要牢牢端在自己手中,飯碗主要裝中國糧。紛紛表示將牢記初心使命,牢牢把握新時代中儲糧工作“四個堅持”新要求,傳承中儲糧人“寧流千滴汗、不壞一粒糧”精神,以“實干+精細”的工作作風和飽滿的工作熱情,堅決守住管好“大國糧倉”,為維護國家糧食安全做出新貢獻,以優異成績迎接黨的二十大勝利召開。
最新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后感范文相關文章:
最新紀錄電影《大國糧倉》觀后感范文





下一篇:《大國糧倉》電影觀后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