把欄桿拍遍讀后感
當閱讀了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的視野一定開拓了不少,何不靜下心來寫寫讀后感呢?想必許多人都在為如何寫好讀后感而煩惱吧,以下是小編收集整理的把欄桿拍遍讀后感,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1
我認為中國外國各有一個偉大的女人,一個是李清照,另一個便是瑪麗·居里。
看過小學課文《跨越百年的美麗》我認識了她——一位為尋找“鐳”元素的美麗女科學家,但細細品味,她的美麗可不僅于此。更是在于她的偉大精神。
她可以不顧名利:當她得到很多很多具有非凡意義的獎牌時,她并沒有珍惜這些名利,而是更上一層,去探究更深奧的科學知識,當她的獎牌被她的女兒玩耍時,她并沒有斥責她的女兒,不僅如此,她還將許許多多的獎金捐出去,去捐給科研事業的法國。
她可以不顧外貌:莫泊桑說過:“女人并無社會等級,也無種族差異,她們的姿色風度,和嫵媚就是她們門庭的標志!”但居里夫人辛苦地為尋找鐳而操勞時,她的外貌已不知不覺的被大量的化學材料所侵蝕。當她找到“鐳”元素時,她本大大的美麗的眼睛早已凹陷身體虛弱。早已沒有了姿色,嫵媚。但她為找到“鐳”而高興,為人類付出而高興。
現在“鐳”依舊是一個非常重要的元素,但人們不僅記住了“鐳”——略帶藍色熒光,還會自動放熱的偉大元素。更記住了“那個淡淡的生活,靜靜的思考,執著的進取,直進到智慧高地,自由的駕馭規律,而永保美麗”的美麗的居里夫人。
居里夫人,是跨越百年的美麗!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2
讀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桿拍遍》。通過此文我才真正了解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掩卷沉思,再三咀嚼。如不是有淵博的學識,深邃博大的思想,梁衡先生怎能從中發出如此多的感悟?《把欄桿拍遍》一文中富有哲理的句子如同一泓清泉沁人心扉,筆下所繪的稼軒一顰一笑若隱若現。
于是,在梁衡先生字里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中,真切感受到先生對詞人的同情和惋惜。我想如果稼軒在世,也會有當年白樂天那種“座中泣下誰最多,江州司馬青衫濕”的感慨。當然,更有知音為何在千年之后出生的余恨。而我在閱讀此文時,時而為其絕妙的一筆而贊嘆,時而在平淡中品味生活的哲理,真是“此中有真意,欲辯已忘言”。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3
梁衡寫的人物散文,一向是很出眾的,每一句描寫和點評都仿佛直勾勾地寫到讀者心里。古代文人墨客,近現代風流人物,每一篇文章都有點悲壯的意味。尤其是描寫辛棄疾的散文《把欄桿拍遍》更是一部令人感嘆的作品。
辛棄疾是一個帶有悲劇色彩的人物:“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是一名愛國詩人,能文能武,一身正氣。無奈不被朝廷賞識,“誰能懂得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晚年的他,已無沙場報國的機會,只得“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梁衡在文章的最后也發出了感慨:“他一生大都是在被拋棄的感嘆與無奈中度過的。當權者不使為官,卻為他準備了錘煉思想和藝術的反面環境。他被九蒸九曬,水煮油炸,千錘百煉?!?/p>
在當今社會也有很多人自詡才華橫溢,苦于不被賞識,就拿辛棄疾的“欄桿拍遍”來顧影自憐。他們在頹廢中浪費了青春和激情,最終一事無成。
我有一個同學,曾經非常喜歡寫小說,投過好幾次稿,都沒有被采用。如此遭受了幾次挫折后就來向我傾訴:“太不公平了,為什么沒有人欣賞我的文章?為什么我的才華總是被埋沒?”他的神情像一匹千里馬找不到伯樂,眉宇間透露著一絲絲悲憤,好像全世界都對不起他。我啞然失笑,嘗試著開導他:“你不必太灰心,只要做好自己就行了。”他并沒有繼續自己的“事業”,一旦有人對他提到文學寫作的事情,他就搖搖頭自怨自艾,卻再也沒有動過筆。
在我們身邊,這樣的人還有很多。總是把責任推脫給別人,從來都沒有為自己的夢想不屈不撓地努力過。這和滿腔熱血的辛棄疾有很大的差別:辛棄疾從小就明確了一生的目標,期間遭遇過挫折,但從沒有放棄,縱然懷才不遇,仍然成為一代著名詞人。梁衡也在文章末尾提到:“他并不想當詞人,但武途政路不通,歷史歪打正著地把他逼向了詞人之道。終于他被修煉得連嘆一口氣,也是一首好詞了?!?/p>
我們還年輕,還有很多好的機會等待我們爭取。早早的放棄自己,大好青春僅僅用來把“欄桿拍遍”,倒不如靜下心來,踏踏實實地朝著自己的夢想前行。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4
讀完梁衡先生的《把欄桿拍遍》,我佇立窗前,望向天邊的云彩,就看見了報國無門的辛棄疾。
辛棄疾原是武將出生,天生孔武高大,劍法高超,有著曹操“東臨碣石,以觀滄?!睍r的豪情壯志??商煊胁粶y風云,南歸之后的辛棄疾便失去了鋼刀利劍,失去了沙場上的越馬橫刀,失去了為君王贏得勝利的機會。他被迫從文,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
“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毙翖壖驳巧衔?,想起當年的馳騁沙場,痛拍欄桿,熱淚橫流,他還沒有“了卻君王事?!薄睹~兒》中有言:“玉環飛燕皆塵土。”當時的一代佳人都化作了塵土,他也會被歷史的洪流所淹沒。可他顧不上爭取名利,“閑愁最苦”“脈脈此情誰訴?”
辛棄疾,棄疾棄疾,卻不是棄自己的疾,而是棄南宋的疾??!“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p>
時隔千年,品讀辛棄疾的詩,我仍能感受到一種跨越時空的亡國游子的無奈之情。武侯祠前,一對古獅拱衛,這正是祭祀孔明先生的地方。
先生的《出師表》中有言:“臣本布衣,躬耕于南陽,茍全性命于亂世,不求聞達于諸侯?!眲湔埾壬錾?,初出茅廬,羽扇輕輕一揮,八十萬曹軍灰飛煙滅。先生雖輸給了曹魏,卻贏得了所有人的心。先生病死軍中,人們無不悲痛,請建祠廟,朝廷駁回請求,30年后民心難拒,才同意建祠。朱椿來拜,見劉備廟前車馬稀,心里很不是滋味,便下令廢武侯祠,可百姓反把整座廟稱為武侯祠。近20xx年后的今天,武侯祠的香火依然旺盛。
先生雖逝,但他的凜然正氣與淡泊明志正印證了他自己所說的話:“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毕壬谢硕嗌傥娜蓑}客、平民百姓、富家子弟,中華上下五千年的歷史中又有幾人能比?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5
這個假期,我讀了我國現代作家所寫的一部散文集《把欄桿拍遍》,讀過之后,放下書本,我頓時覺得感受頗多。
在散文寫作鋪天蓋地的年代,在散文寫作沒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寫作變成了許多作家與寫手的文字狂歡與夢囈的時代?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誠寫作,給散文創作帶來了別樣的文本,也為我們帶來了堪為“范本”的“工巧散文”。這就不難理解,先生為何會成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選語文課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說,閱讀是一種對話,是讀者與作者的交流。要實現這樣的對話,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開心扉。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無法與讀者以心換心,也就無法讓讀者用心去體味,進而感動。正如余華所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币蚨袄砣ぁ敝?,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
在讀過《把欄桿拍遍》這部散文集后,我認為其中的一些語句讓我感受頗多:“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刀和劍是在戰場上向前拼殺的工具,勢必會帶著血雨腥風的記憶,是為殺氣;與此同時,也會帶著金戈鐵馬的奔騰,是為磅礴;別人寫詞用筆,力量也是只到紙背,辛棄疾寫詞也用筆,卻是刀和劍的真實寫照,在距離戰爭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歷史的記憶里面去?!澳憧础D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內俱焚。世上許多甜美之事,順達之志,怎么總輪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閑置,
要不就是走馬燈似地被調動”,良藥苦口利于病,“辛棄疾”這個名字,對于這個國家又何嘗不是一劑良藥?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喜歡苦澀的滋味,辛棄疾的一腔抱負在現實面前處處碰壁,苦口的良藥沒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變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獨自承受?!皩颐褡逅幸活w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練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用的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達格式,令人想到了關漢卿的義無反顧。
我自從讀過散文后,我便開始喜歡它,喜歡它優美的語句和特殊的內容,但當我讀過了《把欄桿拍遍》這部散文集后,我對散文有了別樣的感受。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的散文因過于求工而影響它的自由心性,限制了它的自由發揮,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因為我們中學生的寫作是須先有規范而后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由的。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6
這個假期,我讀了我國現代作家梁衡所寫的一部散文集《把欄桿拍遍》,讀過之后,放下書本,我頓時覺得感受頗多。
在散文寫作鋪天蓋地的年代,在散文寫作沒有了“王法”的年代,在散文寫作變成了許多作家與寫手的文字狂歡與夢囈的時代?梁衡先生以他“一年一篇”的虔誠寫作,給散文創作帶來了別樣的文本,也為我們帶來了堪為“范本”的“工巧散文”。這就不難理解,梁衡先生為何會成為“健在”作家中作品入選語文課本最多的一位。
有人說,閱讀是一種對話,是讀者與作者的交流。要實現這樣的對話,首要的便是作者要敞開心扉。不愿亮出真性情的人,無法與讀者以心換心,也就無法讓讀者用心去體味,進而感動。正如余華所說:“一位真正的作家永遠只為內心寫作?!币蚨?,“理趣”之外,不得不提的,是先生在文章中、在字里行間所注入的無限深情。
在讀過《把欄桿拍遍》這部散文集后,我認為其中的一些語句讓我感受頗多:“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刀和劍是在戰場上向前拼殺的工具,勢必會帶著血雨腥風的記憶,是為殺氣;與此同時,也會帶著金戈鐵馬的奔騰,是為磅礴;別人寫詞用筆,力量也是只到紙背,辛棄疾寫詞也用筆,卻是刀和劍的真實寫照,在距離戰爭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歷史的記憶里面去?!澳憧础D辛’、‘酸辛’、‘悲辛’、‘辛辣’,真是五內俱焚。世上許多甜美之事,順達之志,怎么總輪不到他呢?他要不就是被閑置,
要不就是走馬燈似地被調動”,良藥苦口利于病,“辛棄疾”這個名字,對于這個國家又何嘗不是一劑良藥?但是,不是所有的人都會喜歡苦澀的滋味,辛棄疾的一腔抱負在現實面前處處碰壁,苦口的良藥沒有自己施展的天地,就變成了咽回心中的苦水,獨自承受?!皩颐褡逅幸活w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有一身早練就、憋不住、使不完的勁。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用的是:“蒸不爛、煮不熟、捶不扁、炒不爆”的表達格式,令人想到了關漢卿的義無反顧。
我自從讀過散文后,我便開始喜歡它,喜歡它優美的語句和特殊的內容,但當我讀過了《把欄桿拍遍》這部散文集后,我對散文有了別樣的感受。
或許,在一些人看來,梁衡的散文因過于求工而影響它的自由心性,限制了它的自由發揮,但這并不影響我們對它的喜愛,因為我們中學生的寫作是須先有規范而后才有可能真正走向自由的。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7
誰能懂得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是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呢?這是他登臨建康城賞心亭時所作。此亭遙對古秦淮河,是歷代文人墨客賞心雅興之所,但辛棄疾在這里發出的卻是一聲悲愴的呼喊。他痛拍欄桿時一定想起當年的拍刀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我曾專門到南京尋找過這個辛公拍欄桿處,但人去樓毀,早已了無痕跡,唯有江水悠悠,似詞人的長嘆,東流不息。——《把欄桿拍遍》第五頁。
感受與心得:當自己第一次翻開這本書時,以為整書是圍繞“欄桿”進行描寫。后來才發現,這書就像一本語文書一樣,每個單元有不同的主題,每一篇都是關于人物傳記,關于自然或議論。頗有深讀之意。自己以前喜歡寫散文,而現在才發現,散文雖散,但中心依然堅韌。第一次讀到這種書籍,驚奇亦好奇。書頁旁的批注,就像小學初中自己使用的工具書一樣,將寫法以及作用在旁邊一一列舉。讀完一篇文章,若仍覺意猶未盡,閱讀指導讓讀者理解整篇文章的脈絡,文章在眼前透明起來。不會讓人易懂卻又感覺不失深度,雅與俗的結合交替,便成了通俗。希望這本書能給予自己更多的寫作心得,將文章細細揣摩。文章千錘百煉,方可成鋼。
讀完第一篇文章《把欄桿拍遍》。我才明白了辛棄疾的身世,整個人的音容面貌,在眼前若隱若現。以前自己渾然不知辛棄疾的出身,對我的印象不過是語文書上的幾篇詩詞,文言文罷矣。都是皮毛。行伍出身卻被迫棄武從文的悲壯,報國無門的痛苦,悲楚。初中時學的《破陣子》,一種血腥的氣息和磅礴仿佛在面前如黑墨如水一般細細散來。就如書中說的那般,他以刀劍為筆,在三寸白紙上筆走龍蛇般寫出膾炙人口的經典詩詞。作者在書中給予他極高的評價,細細品味真是名副其實。古往今來,試問有多少詩人從喋血沙場的猛將一下成為文人墨客?他愛國,卻沒人理會。淚水滴在筆尖,血水混于心中,成就了他,他的詞,隱隱透著血甲紅。他生不逢時,一腔熱血被反復蹂躪,潑進冷水。朝廷的不公,將他反復調離職位,他卻每到一地,便全心辦事。若在現代,總會有人說他傻,但他傻又如何?一腔熱血本就不易,不忘初心貴于金。他獨眺江河,山河碎,心不安,心郁治病,藥在何方?辛棄疾,他的姓,仿佛決定他生來艱辛。所有酸辛的事,都被他一人獨攬。他無奈,只能每天與自然為伍,與飛鳥游魚相伴。一個政治家卻只能在正當年之時草草推出舞臺。現在的某些貪官污吏,巴不得提前退休,去享清福。有人說:貪污,受賄,這些蒼蠅老虎怎么抓也抓不完?確實。不得不承認,人是動物,有欲望,而私欲蠱惑人心。但辛棄疾返鄉后,與百姓聊聊閑話家常。身無長物,只有一身才華。他筆力渾厚,將自己的感情融入那漢字之中。他是一個真正的詩人。常人之心大情大理,無聲處炸響驚天轟雷。他走過自己的一生,回首望去,盡是血淚,但他在一路坎坷中走來,在磨練下成為了一名真正的詩人。他的地位無可取代。正如文章最后一句話:積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他也是對人生態度的一種詮釋。既然無路可走,那就踏出一條路來。既然荊棘遍地,那就砥礪前行!動蕩成就一個人,成就了辛棄疾。此刻,仿佛見他在亭獨自嘆息,望滾滾江水東流去,棄疾心已在山河。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8
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
——辛棄疾《水龍吟》
說起古代文人,腦海中便出現那些遷客騷人站在譬如黃鶴樓之類的名樓上,或憑欄遠眺,或雙手背后目光深邃而遙遠,或是飲酒對詩,或談起各自身世,或是“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或是報國無門痛拍欄桿的場景。欄桿似乎成了他們的發泄口,而欄桿也似乎在向我們訴說著那些有過壯志雄心的文人們的悲憤與無奈?!鞍褭跅U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宋代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桿。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
這次暑假,我有幸讀了梁衡先生的散文《把欄桿拍遍》。梁衡,是我非常喜歡的一位作家,他的作品沒有華麗虛浮的辭藻,卻字字珠璣;他的作品不是清雅流水般的清新,而是其實磅礴的大海,排山倒海,震撼我們的心靈。然而,在他的散文中,我又最喜歡他的《把欄桿拍遍》,他向我們描述了辛棄疾充滿豪情與蒼涼的一生。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于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為他激蕩過。而梁衡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回腸,執著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备锌跋氘斈?,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惫P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鞍褏倾^看了,欄桿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征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翱烧l又能懂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有著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桿。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 把欄桿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9
南宋的墻上掛著矛和盾,另一張臉在下面走動。
“醉里挑燈看劍,夢回吹角連營。“南宋時期,戰爭四起,亂世紛爭,生與死的扭曲,血與淚的翻滾,終于,翻出了一個辛棄疾。
《把欄桿拍遍》是我國著名的散文家梁秋雨先生創作的一篇散文。文章塑造了一位愛國、凄慘的辛棄疾,揭示了他從愛國志士到愛國詩人的過程。
讀多了繁雜枯燥的文字,回頭來看這篇散文,只覺蕩氣回腸、酣暢淋漓。原來散文不只有少女執紅牙板,還能有好漢唱東流去!我不由得贊嘆,這篇一流作者寫出的一流文章。
辛棄疾,在從前的我眼中,不過就是一個怒也筆墨,哀也筆墨的詩人,這五千年中又何缺此等人?看了這篇文章后,我才懂,他是辛棄疾,也只能是辛棄疾,他本該一生叱咤戰場,卻只能將豪情壯志壓縮再壓縮,滴在詩里。他是一位懷才不遇的戰士。王勃、李白、陳子昂,他們將才華投擲于山水,而辛棄疾卻一心為國。因此,華夏歷史中,屬于他的那片土,注定是血紅的。
自古亂世出人才。亂世春秋百家爭鳴,安史之亂杜甫蹙眉,而南宋,出了個辛棄疾。如今我們少了昏君,多了和平,卻也失了在亂世中看透世俗的偉人,不妨在繁華中想想吧,保持一顆寧靜致遠的心,像辛棄疾一樣站起來,千年以來,浩氣永存……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10
四年級第一節古詩,我們講的是辛棄疾的《菩薩蠻·書江西造口壁》,在給學生準備這節課的時候,我開始了對辛棄疾的進一步了解。辛棄疾,在我的印象中,能與蘇軾并稱“蘇辛”,豪放派詞人,南宋愛國詞人……這是大學時期我對辛棄疾的印象,很模糊,便漸漸淡忘。再次撿起,我卻有了更清晰明了的思路,這得益于老公推薦的梁衡先生的《把欄桿拍遍》。
《把欄桿拍遍》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新聞理論家梁衡所寫的一篇人物評傳性質的散文,塑造了一個叱咤風云而又命運多舛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是解讀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散文名篇。被許多人譽為是影響自己青年時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閱讀這本書,不再是簡單的查閱資料,補充知識,而是與作者的一種對話,與辛棄疾的一種交流。有種走進作者,走進人物,走進那個時代的感覺。
下面說說本書的主人公——辛棄疾。辛棄疾是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第一人。這也注定了他的詞及他這個人在文人中的唯一性和在歷史上的獨特地位。
在我看到的資料里,辛棄疾至少是快刀利劍地殺過幾次人的。他天生孔武高大,從小苦修劍法。他又生于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蹂躪,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后又與耿京為首的義軍合并,并兼任書記長,掌管印信。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將印信偷走,準備投金。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為了光復大業,他又說服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想就這幾天之內又變生肘腋,當他完成任務返回時,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又奔突千里,將其押解至臨安正法,并率萬人南下歸宋。說來,他干這場壯舉時還只是一個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
但世上的事并不能心想事成。南歸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就只剩下一支羊毫軟筆,他也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而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應該說,辛棄疾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刀和劍是在戰場上向前拼殺的工具,勢必會帶著血雨腥風的記憶,是為殺氣;與此同時,也會帶著金戈鐵馬的奔騰,是為磅礴;別人寫詞用筆,力量也是只到紙背,辛棄疾寫詞也用筆,卻是刀和劍的真實寫照,在距離戰爭最近的地方,把感情深深地刻到生活和歷史的記憶里面去。
以前讀散文,總覺得有點太“散”,抓不住重心,但是我自從讀了這篇散文后,我對散文有了別樣的感受。我準備把辛棄疾通過這本書介紹給同學們,不是給他們介紹一本書,而是介紹一個愛國詞人的多舛的命運,以及濃濃的愛國情懷。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11
“世間應有,芳甘濃美,不到吾家門戶......”
我一遍遍的謁完《把欄桿拍遍》,卻又一遍遍的再次謁讀,終是愈往而不知其所窮也。
其實辛棄疾可以算是我了解的最早的一位詞人,不知為何,在熟讀李清照,柳永,趙佶,蘇軾,晏幾道,張先等大家名士之詞,不論婉約亦或豪放,我最為喜愛的便是辛棄疾,誦讀辛文也絕非一二日之事,就或許正如梁衡先生所云,辛是詞人本色是武人,武人本色是政人,所以辛文更給人一種以身心在吶喊之感,那種感覺絕非是表面上的那種極為膚淺的做作,而是一種由身至心的字字啼血,字字泣淚。而這血淚卻又不是為己之私欲,而是為了國家,為了百姓,這便又是一種新的境界,時常讓人想到范仲淹在《岳陽樓記》中提到的“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币嗍侨绱?。
辛是真正的以國為本,他連自己的名“棄疾”二字,都是為國而得,正如梁衡先生所說的,他那從小使槍舞劍,壯如鐵塔的五尺身軀何嘗有什么疾???他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他把國事放于第一位,亦是國君并不重用他,猜忌他,下放他,他的人生亦是隨著國君的淡淡一個圣旨而大起大落,但他總懷著一顆熾熱的愛國心去面對每一次的調動,在任何時候都在上書進諫,備著兵馬隨時準備沖上前線。
但也偏偏是辛這樣一顆愛國心,才使其未能得以重用。宋朝是以內和為政的,這也正是因為宋朝的開國皇帝趙匡胤是乘著內亂而謊報叛變而稱帝的,這樣一個國家自然是揚文抑武,在遇到辛這樣的武功強悍又時時想著招兵買馬沖上前線的武將,又怎么會予以大權?岳飛正是此例極好的證明。
然而我想,辛既是知曉此理,也不會真做什么“安分”的臣子,因為辛有著對國的滿腔熱血,有著對國家民族的一顆放不下、關不住、比天大、比火熱的心;他早就練就一身憋不住、使不完的勁。所以說,這就是他一生的基本生活節奏,也就是他一生最大的悲劇。
辛在最后,終是吟出“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報國無門,獨倚寂寞,遠望京師屢屢戰敗卻又無法以身殉國,他心里明白,哪怕將欄桿拍遍,也改變不了國家現狀。只能望眼欲穿,大聲疾呼。然而他又如何能一一直言呢,要知道,他這個書生、這個工作狂,就是因為實在太過了,“過則成災”,才終于引來了許多的誹謗,甚至說他□□、犯上啊!
有人言辛是豪放派,繼承了蘇東坡,但蘇的豪放僅止于“大江東去”。蘇并未真正體會過辛那深深地民族仇、復國志、以及沙場上的胡塵飛、金戈鳴。一如就算李唐時期也有著不少詩人跟隨將軍上戰場游歷,卻也僅僅是以一個旁觀者的角度及視野,驚險其實肯定是有的,但如何又有上戰場的將軍體會的強?那么民族仇,復國志呢?大抵便少了許多,畢竟那時正當開唐盛世,哪有這樣的?梁衡先生說,真正的詩人只有被政治所擠壓、扭曲、擰繳、燒煉、捶打時,才可能得到合乎歷史潮流的感悟,才可能成為正義的化身。一如孟子所說“天將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增益其所不能?!?,當一名成功的武將難,因為這需要千萬持刀舞劍者的鮮血堆積而成,而當一名成功的政人、武人、詩人,那便更需要一個契機,他需要時而在熱炭中被煉熱沸騰,時而被甩入冰窟中被迫冷靜思考,一如梁衡先生所說,所以積三百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了一個辛棄疾,才產生了這樣一個熱血沸騰卻被忌用的武將政人。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12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說還休。欲說還休,卻道天涼好個秋。 ——辛棄疾
做詩歌鑒賞,其實最喜歡做的那種詩歌作者一般大都是辛棄疾。因為對于我們來說,辛棄疾的詩也好,詞也好,無非就是愛國之情,報國無門的憤懣,欲上戰場殺敵卻卻始終得不到重用的抑郁幾種情感翻來覆去的考。而在讀了梁衡先生寫的把欄桿拍遍之后,我對辛棄疾這個人有了一個更新的了解。
中國歷史上由行伍出身,以武起事,而最終以文為業成為大詩詞作家的只有一人,這就是辛棄疾。
他正血氣方剛時率領眾人南下歸宋,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但殘酷的現實,將他鞭打得遍體鱗傷。南歸之后他手里立即失去了剛刀利劍,就剩下一只羊毫軟筆,他在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只能筆走龍蛇,淚灑宣紙,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為歷史留下一聲聲悲壯的呼喊,遺憾的嘆息和無奈的自嘲。
他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拍欄桿,讓自己心中的悲憤,隨熱淚在臉頰上肆意橫流。他痛拍欄桿時一定想起過當年的拍刀催馬,馳騁沙場,但今天空有一身力,一腔志,又能向何處使呢?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我們今天再讀他的詞的時候,眼前總是浮現出他那在夕陽中扶欄遠眺,望眼欲穿的身影。
他在《戒酒》的戲作中說:“怨無大小,生于所愛,物無美惡,過則成災?!彼驉蹏梗虮M職而招災,在南歸之后不為朝廷喜歡??伤允菓阎磺坏臒嵫?,40年間,無論在何地何時任何職,甚至賦閑期間他都不停地上書,不停的嘮叨,有機會還要真抓實干,練兵、籌款整飭政務,時刻擺出一副要沖上前線的樣子,你想這怎樣不讓主和茍安的朝廷心煩?但他卻一直心甘情愿,因為他身強體壯卻只有一塊心病,金甌缺,月未圓,山河碎,心不安。
他由武而文,由文而政,始終在出世與入世間矛盾,在被用或棄中受煎熬。他不計較“五斗米折腰”,也不怕讒言傾盆,所以隨時局起伏動蕩,他也被棄用和任用。從“沙場秋點兵”到“天涼好個秋”;從決心為國棄疾去病,到最后掰開攪碎,識得辛字含義;再到字號嫁軒,同盟鷗鷺;辛棄疾走過了一個愛國志士,愛國詩人的成熟過程。他的一生也“悠然”度過。
讀了這些散文,心靈在動蕩亂世中穿梭,目光在滄桑歷史中徘徊,早已塵封于歷史的點點滴滴被梁衡先生用一只筆勾勒出來,時間與空間的遙隔在作者筆下全部消失,指引著心靈的碰撞。
在今天這個被喧嘩與浮躁聲色和娛樂的充斥的時代,不妨品一杯香茗,讀幾篇梁衡先生的文字,或許你會得到意想不到的收獲。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13
剛接觸這本書是在高中時期,近來讀讀體會一下作者的心境。
《把欄桿拍遍》是我國當代著名散文作家、新聞理論家梁衡所寫的一篇人物評傳性質的散文,塑造了一個叱咤風云而又命運多舛的愛國詞人辛棄疾的形象,揭示的是辛棄疾怎么從一個愛國志士成為愛國詞人的過程,是解讀南宋愛國詞人辛棄疾的散文名篇。被許多人譽為是影響自己青年時代的一篇好文,是一流作家的一流作品。
"把欄桿拍遍"語出辛棄疾的《水龍吟》,是該詞引用的一個典故:宋代王辟之在《澠水燕談錄》中記載,一個"與世相齟齬"的劉孟節,他常常憑欄靜立,懷想世事,唏噓獨語,或以手拍欄桿。嘗有詩曰:"讀書誤我四十年,幾回醉把欄桿拍"。所以,"欄桿拍遍"往往表示借拍打欄桿來發泄心中說不出來的抑郁苦悶之氣。
作者認為辛棄疾造像,最貼切的題目就是"把欄桿拍遍"。在詞人把欄桿拍遍的振聾發聵的聲響中,我們讀出了辛棄疾真實的復雜的心情:不滿、憤懣、焦慮、懊惱、無耐、等待、企盼……
提到書,一定要提到本書的作者,是一個讓人比較欣賞的人。
梁衡:山西霍州人。1946年出生,1968年畢業于中國人民大學。歷任《內蒙古日報》記者、《光明日報》記者、國家新聞出版署副署長。現任人民日報副總編輯、中國人民大學新聞學院博士生導師、中國作家協會全委會委員、中國記者協會全委會常務理事、人教版中小學教材總顧問。是著名的新聞理論家、散文家、科普作家和政論家。曾榮獲全國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和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等多種榮譽稱號。
他的主要作品有科學史章回小說《數理化通俗演義》;新聞三部曲《沒有新聞的角落》、《新聞綠葉的脈絡》、《新聞原理的思考》;在散文創作方面,過去二十年他主攻山水散文,深得古典山水文章的傳統,行文草本有靈,水石有韻。后又致力于人物散文,特別是歷史名人的寫作,《覓渡,覓渡,渡何處?》、《紅毛線、藍毛線》等在社會上引起較大反響。有散文集《夏感與秋思》、《只求新去處》、《紅色經典》、《名山大川感思錄》、《人杰鬼雄》、《當代散文名家精品文庫--梁衡卷》等.學術論文集:《為文之道》、《繼承與超越》、《走近政治》。《梁衡文集》九卷;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中宣部"五個一"工程獎;有《晉祠》、《夏感》、《覓渡、覓渡、渡何處?》、《跨越百年的美麗》、《把欄桿拍遍》等多篇散文入選中等學校課本。
作品曾獲青年文學獎、趙樹理文學獎、全國優秀科普作品獎;1996年在《佛山文藝》發表的散文《忽又重聽"走西口"》獲《美文》、《文學自由談》、《佛山文藝》三家聯合舉辦的"心系中華"散文征文優秀獎。有散文三篇《晉詞》、《覓渡,覓渡,渡何處》和《夏感》入選中學教材,之后《海思》也被選入鄂教版語文中學教材。
多讀讀有思想的人作品,可以將一個人的思想水平提升。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14
雖很早就知道辛棄疾,但對他的認識僅止于一位著名的詞人,一位壯志未酬的愛國將領,內心卻不曾為他激蕩過.而先生的文章,不僅讓我重新閱讀了辛棄疾的詞,重新感受了一次辛棄疾,從而真正認識了悲壯得讓人蕩氣回腸,執著得讓人心痛不已的辛棄疾.在先生的筆下,他,真真切切得站在了我面前,一位沙場英雄,有著封狼居胥的壯志,有為君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熱血,然則現實卻將這一切敲碎.愛國將軍辛棄疾南歸之后,手里立即失去了鋼刀利劍,只剩下羊毫軟筆,再沒有機會奔走沙場,血濺戰袍,他只能像屈原那樣仰問蒼天,像共工那樣怒撞不周.感慨想當年,金戈鐵馬,氣吞萬里如虎.
筆走龍蛇,淚灑宣紙.他的詞,不是用筆寫成,而是用刀和劍刻成的;他的詞,不是用墨來寫,而是蘸著血和淚涂抹而成的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臨江水,望長安,登危樓他用盡一生都在等待一個能重新征戰沙場,報效國家的機會,可誰又能懂他這個游子,實際上有著亡國浪子的悲憤之心?本想以身許國,淚灑大漠,如今卻空有一身力、一腔志而無處使.唯有登上危樓,痛拍欄桿.江水悠悠,似詞人長嘆,掩埋在歷史的長河中從詞中跨越歷史去體會當年稼軒的心境,這是我所不曾體驗過的畢竟,歷史早已蒙上了太多的色彩和渲染,而梁衡先生用豐富的想象和深刻的理解為我打開一扇窗,讓我看到了一個積300年北宋南宋之動蕩,才產生的,在文人中具有唯一性、歷史上具有獨特地位把欄桿拍遍的沙場英雄和愛國將軍辛棄疾.
一代豪放派詞人辛棄疾,從他的一生中可以看出,為何詞風如此豪放不拘.一位愛國卻又報國無門,令人痛心!正是這種愛國精神成就了狂放派詩人辛棄疾.雖然辛棄疾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但其中不乏英雄失路的悲嘆與壯士閑置的憤懣,所以辛棄疾也可以說是可憐的人,如他所說欄桿百遍,終不能挽救南宋朝廷
把欄桿拍遍讀后感15
讀《把欄桿拍遍》有感(閱讀偉人篇)這是一本由著名學者、新聞理論家、作家梁衡編著,將從古至今英雄人物的輝煌與低沉描寫的淋漓盡致的一本書。書名取自辛棄疾的《水龍吟》:“楚天千里清秋,水隨天去秋無際。遙岑遠目,獻愁供恨,玉簪螺髻。落日樓頭,斷鴻聲里,江南游子。把吳鉤看了,欄桿拍遍,無人會、登臨意?!?/p>
就是這篇《把欄桿拍遍》,讓我重新認識了辛棄疾,讓我更加明確了他與古代詩人的不同之處。他天生孔武高大,從小苦修劍法。他又生于金宋亂世,不滿金人的侵略蹂躪,22歲時他就拉起了一支數千人的義軍,后又掌管印信。一次義軍中出了叛徒,將印信偷走,準備投金。辛棄疾手提利劍單人獨馬追賊兩日,第三天提回一顆人頭。為了光復大業,他又說服耿京南歸,南下臨安親自聯絡。不想就這幾天之內又變生肘腋,當他完成任務返回時,部將叛變,耿京被殺。辛大怒,躍馬橫刀,只率數騎突入敵營生擒叛將,將其押解至臨安正法,并率萬人南下歸宋。說來,他干這場壯舉時還只是一個英雄少年,正血氣方剛風華正茂,欲為朝廷痛殺賊寇,收復失地,他為國為民的精神無人能擋。他的生命之路就像石縫里的一棵小樹,雖然被扭曲、擠壓,成不了旗桿,卻也可成一條遒勁的龍頭拐杖。
作為一名封建知識分子,雖建議不被采納,但他有一顆熾熱的心。對待政治,他不像陶淵明那樣淺嘗輒止,便不再
染政;也不像白居易那樣長期在任,亦政亦文。從他身上我仿佛得到了一種力量,民族的仇恨,正與邪的搏擊,愛與恨的糾纏,知識的積累,文字的捶打,無不在人們心中刻下深深的烙印。而正是這種力量,推動著國家與民族飛躍向前。
亂世中的美神“尋尋覓覓,冷冷清清,凄凄慘慘戚戚”,有一種凄冷的美,她是愁的化身,她是特立獨行、登峰造極的女性的代表,她就是李清照。如今已被大部分人所熟知。最愛她的那首《點絳唇》:“蹴罷秋千,起來慵整纖纖手。露濃花瘦,薄汗輕衣透。見客入來,襪刬金釵溜。和羞走,倚門回首,卻把青梅嗅。”十分真實地表現了少女的羞澀與天真,秀發香腮,面如花玉,情竇初開,春心萌動難以按捺。她也作出:“何為出戰則披靡,傳置荔枝多馬死”的慷慨豪放詩句,雖說是婉約派詩人,但她寫的詩的氣勢不亞于浪漫豪放派的李白、辛棄疾。“紅藕香殘玉簟秋,輕解羅裳,獨上蘭舟?!泵鎸φ煞蜈w明誠的分離,離愁別緒,難舍難分之愈深,思之愈切的情感涌上心頭。她顯已成為當代“女神”之代言人。當我們偶然再回望一下千年前的風雨時,也總能看到那個立于秋風黃花中的尋尋覓覓的美神。
縱觀歷史,我們或許能輕微的感受到偉人們當時的輝煌與成就,他們所帶給我的,往往最能激勵自己在無盡的挫折面前,沉著應對、勇往直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