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抗疫英雄事跡故事觀后感范文5篇
2020抗疫英雄事跡故事觀后感范文5篇
在疫情面前,一位又一位抗疫英雄事跡故事影響著我們,向他們學習。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抗疫英雄事跡故事觀后感,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歡!
抗疫英雄事跡故事觀后感(一)
在“三八”國際勞動婦女節到來之際,習近平總書記代表黨中央,向奮戰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和各條戰線的廣大婦女同胞表示誠摯的慰問。新冠疫情發生后,廣大女醫務工作者義無反顧、日夜奮戰,堅守在疫情防控第一線,展現了救死扶傷、醫者仁心的崇高精神。今天的節目,就讓我們來認識幾位堅守在抗疫一線的白衣女戰士。
這位女醫生是中部戰區總醫院感染內科主任江曉靜,疫情暴發以來,她一直在抗疫一線救治患者。最近幾天,這里收治的病人相繼轉好出院,江曉靜看上去總算輕松了一點。
1月24日,是中部戰區總醫院接診新冠疫情患者的第一個高峰,在感染科當了30多年醫生,這樣的場景江曉靜卻沒怎么見過。
人多床少,很多患者不能及時入院,對一個感染科醫生來說,江曉靜很清楚這意味著什么。
江曉靜已經56歲,春節后本應退居二線,但疫情來了,她沒有太多時間去考慮以后的事。
江曉靜和同事們一起,開始了與這個未知疾病的抗爭。1月,對于江曉靜和她的同事們來說,是最艱難的一個月。
在診療的過程中,江曉靜和同事們都發現,普通型患者一旦轉成重型,特別是重型發展成危重型,救治就變得異常艱難,而且普通型到重型的轉變可以發生得很快,如果沒有得到及時發現治療,病情會急劇加重。如何阻止這些輕癥患者轉成重癥,是他們應該盡力做好的事。2月初,江曉靜和其他幾個醫生在一起研究后,提出了治療關口前移的方案。
護士長周勤和江曉靜從進醫院上班就在一起工作,如今兩人已經合作30多年。
周勤的護理團隊早已經習慣江曉靜的高標準,但在新冠疫情的救治中,江曉靜對他們提出了比平時更細致的要求:實時監測并記錄每個患者的狀況,實施一人一策的方案。
在新冠疫情的患者中,還有一些人有高血壓、糖尿病等基礎病,這就要求在治療新冠疫情的同時還要兼顧患者的其他疾病,對于這些患者,江曉靜要求精確記錄患者的各項數據,他們每天攝入和排出的量都要用量杯和稱計量。
這樣做,是為了做到對每位患者心中有數。在沒有特效藥的情況下,這是最笨也是最有效的做法。
在團隊共同的努力下,一些由輕癥滑向重癥的患者及時被發現并得到了治療。2月11日,聯勤保障部隊抽組專家到達武漢,準備加入到中部戰區總醫院參與重癥、危重癥患者救治。當晚沒來得及交接就趕上了一臺緊急的手術,專家李福祥和江曉靜醫生的第一次見面就是在手術室里。
手術中,這個雷厲風行的女醫生給李福祥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接手重癥、危重癥病人后,這個女醫生帶領團隊前期所做的工作更是讓他刮目相看。
這天,就在江曉靜醫生換好防護服準備查房時,一個病愈的患者出現在了辦公室窗口。
這位患者入院時是輕癥,治療期間突發呼吸窘迫,因為發現及時,江醫生緊急調用無創呼吸機給他上了儀器,很快把他從懸崖邊拉了回來。今天,他特意返回中部戰區總醫院獻血,并感謝江醫生。
每次量血壓,這位阿婆都要和護士茅艇華寒暄幾句。在火神山醫院,像茅艇華這樣的90后女護士在護士團體中占了一大半。很多人眼中的孩子,如今已經披上戰衣,治病救人。
在高強度的ICU里,每個護士都有自己的分工。緊張,但有序。其中一位護士姑娘說起儀器的功能頭頭是道,她才23歲。話語中夾雜著稚嫩,工作起來卻有股不服輸的韌勁兒。護士們穿著防護服、戴著口罩和護目鏡,在高強度的ICU里忙碌,時間一長,偶爾會產生不適。
病房里的一位老人對孫青印象特別深刻,親切地稱她為小孫姑娘。照顧老人久了,孫青和老人之間建立起了一種更像是親人的關系。
四五個小時的忙碌,摘下護目鏡和口罩的那一刻,她們又顯露出青春的模樣。
這是奮戰在疫情一線的女醫護人員,病患面前,她是溫暖細心的呵護者;病區里,她是嘮嘮叨叨的硬核護士長。
她是73歲,經常一天只睡三小時,與醫護人員商討診療方案,帶領團隊救治危重病人的女院士。
她們是方艙醫院里來得最早走得最晚的感控醫生,防止醫護人員感染,是她們最重要的任務。
她們是女醫生,更是女戰士,她們是奮戰在紅區中的紅區插管女醫生。
在這次疫情中,眾多女醫護人員始終奮戰在最前沿、最危險、最辛苦的戰“疫”一線。不畏艱險,主動請戰,拼盡全力拯救病患。這個春天,她們是抗擊疫情一線最強力的支撐,是綻放在荊楚大地最美的鏗鏘玫瑰。
抗疫英雄事跡故事觀后感(二)
現在,有數萬名女性醫務工作者在武漢抗擊疫情的前線全力以赴,在這場沒有硝煙的戰場上,她們是照亮生命的一顆顆最美的星。今天(3月8日)的《一線抗疫群英譜》讓我們一起來認識兩位奮戰在抗擊疫情最前沿的女“戰士”。
陳靜:火神山醫院ICU的硬核護士長
陳靜是火神山醫院重癥醫學一科的護士長,從穿防護服、隔離衣、戴護目鏡到戴鞋套、洗手,保護每一名進出病房人員的安全是她時時刻刻掛在心頭的事。
除了時刻提醒醫護人員注意防護,對于患者出現的顧慮,陳靜也是及時進行安撫。
治療中,醫護人員還要進行插管、吸痰,對于這樣容易暴露的高風險操作,陳靜總是搶著去做。
陳靜曾遠赴非洲利比里亞埃博拉疫區執行任務,具有豐富的傳染病防治經驗。ICU里幾乎都是危重患者,有些甚至沒法通過語言溝通,她專門針對溝通困難的患者制作了一本《新冠護患溝通手冊》。
喬杰:以堅韌溫柔護佑生命
作為北京大學第三醫院的院長,喬杰在武漢與團隊并肩作戰已經37天了。2月1日中午,喬杰接到任務,3個小時后就率領北醫三院第二批援鄂國家隊趕赴武漢。第二天,進駐華中科技大學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組建危重癥病房。
從病房改造到收治患者,喬杰率領團隊僅僅用了30多個小時。經過她們的努力,越來越多的病人已經治愈出院。
作為國家衛生健康委專家組成員,又身為婦產科和生殖健康專家,喬杰格外關注武漢孕產婦的安全和防治情況。她及時總結孕產婦、兒童新冠疫情患者的臨床表現和治療經驗,納入到最新的第七版《新冠疫情診療方案》中。
在這場戰“疫”中,武漢市約有11萬名醫務工作者,另有4萬多名來自各地的醫務工作者支援湖北,其中女性約占三分之二。她們是母親,是女兒,是妻子,此刻更是“戰士”,她們護佑著生命,傳遞著信心和力量。
抗疫英雄事跡故事觀后感(三)
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郭亞兵
面對危險,他先來
今年57歲的郭亞兵,南方醫科大學南方醫院感染內科副主任,是首批廣東支援湖北醫療隊領隊,也是醫療隊中年齡最大的。但不論是進病區、值班,還是取咽拭子、會診,他總有一句口頭禪:我先來!
2003年,郭亞兵北上小湯山抗擊非典。今年除夕夜,郭亞兵再次領命,帶著首批133名醫護人員馳援武漢。
抵達之后,來不及休息,郭亞兵就馬上與對口的漢口醫院對接。他帶頭當起了保安、清潔工、運輸員。“一個氧氣瓶100來斤,只夠用1小時,一個病人需要三五個氧氣瓶,每天至少要運五六十瓶氧氣。”不顧年事已高,郭亞兵推著氧氣瓶就跑。
1月26日,醫療隊接手病區第一個值班日,郭亞兵先填上了自己的名字。
如今,新入院病人數逐漸下降,病區情況日趨穩定。郭亞兵繼續每天堅持督導值班,嚴格要求進出隔離病房的醫護人員一對一互相督促檢查。“要像17年前一樣,把隊伍平安帶回廣東,這是我的承諾。”郭亞兵說。
抗疫英雄事跡故事觀后感(四)
最近,劉琳琳的作息時間又恢復了正常。
1月中旬,為了密切監測病毒變異情況,作為湖北省疾控中心衛生檢測檢驗研究所流感參比實驗室主任,劉琳琳帶領技術骨干24小時輪班,爭分奪秒開展病毒分離和基因測序工作。終于,1月下旬,團隊完成病毒分離鑒定及全基因組測序。隨后,劉琳琳團隊在GISAID基因數據平臺向全球公布了他們的成果。“這些成果有助于對病毒可能的變異情況進行監測比對,為研發新冠病毒的治療藥劑和優化檢測試劑提供數據支撐。”劉琳琳說。
2006年,劉琳琳畢業后來到湖北省疾控中心工作,一直從事流感、不明原因肺炎等呼吸道傳染病的檢測。2009年,湖北省疾控中心建立了生物安全三級實驗室(即P3實驗室),她成為第一批進入P3實驗室的女性科研工作者。
在P3實驗室工作,每日都要面對高濃度病毒,劉琳琳進入實驗室前都要全副武裝:戴上N95口罩,穿上兩到三層的防護服,還要帶上十幾斤重的正壓式呼吸器。由于負壓實驗室完全封閉,做病毒研究時,劉琳琳每次都要在實驗室至少待上3個小時,呼吸不暢,時間長了還會出現心慌、耳鳴。
每次走出實驗室,劉琳琳都會全身濕透,但她的認真勁兒不減,“實驗室里病毒的保存和檢測都是小微量的,對技術要求很高。因此,我們必須謹慎再謹慎,不能有絲毫偏差。”
對于工作,她從不講條件:手機24小時開機,人隨叫隨到,有緊急任務下達,她拎起行李箱直奔崗位。“累了就睡在行軍床上,餓了就吃點泡面。”劉琳琳笑著說,最忙的時候,曾連續工作36個小時,“有時候甚至都忘了白天黑夜,更不知道當天是星期幾。”
今年,孩子馬上要升初中,劉琳琳每天忙得無暇顧家,丈夫對她拍胸脯:“你忙工作,照顧好自己,家里有我!”現在,劉琳琳所在的衛生檢測檢驗研究所有員工77人,其中48名是女性。“有時候大家很難照顧到家庭,都會覺得有些虧欠。”劉琳琳說,“好在有另一半的理解支持。全力戰疫,我們會更努力更勇敢!”
抗疫英雄事跡故事觀后感(五)
8日,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貴州醫療隊的葉青與康復患者分別時落淚,她試圖擦拭淚水。新華社記者 肖藝九攝
7日,東西湖方艙醫院,值勤民警向轉院的最后一批患者敬禮告別。記者 張武軍攝
8日,工作人員在已清空的武漢體育中心方艙醫院里清理消毒。柯 皓攝(影像中國) 3月7日下午3點14分,武漢市東西湖方艙醫院門口,載著59名新冠疫情患者的兩輛大巴緩緩啟動,宣告武漢首批最大規模方艙醫院收治“清零”。民警張警星站在原地,對著遠去的車輛敬了一個禮。
位于武漢客廳的東西湖方艙醫院,是武漢市最早征用改建的方艙醫院之一,由武漢大學中南醫院牽頭3天內建成。
進入休艙倒計時,山東省援助湖北護理專業醫療隊護士長唐曉培看著患者離開的艙門,喃喃地說:“他們當時就是在這個通道登記信息、辦理入住的。”
“期待不戴口罩與你相聚”
“731、806……”7日下午2點,方艙廣播在清點患者床號。記者穿過三道單開門,進入方艙內部。轉去雷神山醫院的患者在此集中。4個小時前,最后一批25名患者治愈出艙。
“希望能快點健康回家。”64歲的患者李臘梅打扮得很精神,在醫護人員幫助下打包行李。“大家對我這么照料,有些舍不得。”
9歲的俊葉2月19日和家人一起進艙,是艙內年齡最小的患者。“在這吃得蠻好,今天大人好像比平時開心一點。”俊葉說。
3月1日,C區床位清空。5天后,A區剩余20名患者轉到B區,清艙節奏加快。“看到病人好轉是最開心的事。”現場一位醫護人員說。
據了解,東西湖方艙2月7日開艙,累計收治患者1760人,治愈患者868人。
寧夏援鄂護理醫療隊護士侯月珍說,前兩天治愈出艙的患者黃玲已經成了她的姐妹。“黃玲和丈夫、女兒分住在方艙不同區,身體難受、心里牽掛,剛來時總偷偷流眼淚,我就多關心多安慰她”。黃玲是武漢最早搶救新冠疫情患者的醫護人員之一。沒多久,侯月珍就接到了黃玲的報喜微信,“轉陰了,期待不戴口罩與你相聚。”
此刻,在場醫護人員守候在離去通道的一側,每個人都能說出一兩個這樣的故事。
唐曉培背著一個自制的紫色布袋,里面裝著送給出艙患者的中藥香囊,寫著“平安”二字。“2月9日我們山東隊開始上崗,今天榮幸地守了最后一班。”她說,有患者走近觀察她的眼睛,說要記住她是姐姐還是妹妹。
“開艙。”下午3點10分,患者排隊走出艙門,時不時聽到“謝謝”“加油”。一位穿著橘紅色外套的患者說,“今天穿了春天的顏色。”
“比平時更忙,但心里高興”
下午4點26分,記者收到方艙民警楊艾兵的微信,“我們到了。”方艙剩余59名患者已經轉往雷神山醫院。楊艾兵負責1號車患者,“比平時更忙,但心里高興。”
24歲的楊艾兵是武漢市公安局東西湖區分局巡警大隊的輔警,2月25日作為第二批執勤警力進入方艙輪換。他對一位陳姓患者印象深刻,“他拉著我的手說‘你們對我真好’,但我們只是做了件小事”。楊艾兵了解到這名患者有糖尿病不能吃甜食,就及時為他更換食譜,并統計了艙內哪些患者有特殊飲食需求。
“方艙民警工作內容很細致。”東西湖區分局政治處民警董宏祥告訴記者,“我們想把艙內打造成臨時生活社區,患者就是居民,大家都是鄰居,有需求就找警察幫忙。”
記者看到,艙內裝飾很溫馨。墻上貼著一封封手寫的感謝信,還有不少勵志的漫畫標語。
負責護送患者的方艙護理部人員張小敏,正和雷神山醫院的工作人員交接轉院事宜。“第一批入住患者名單就是我整理的,要有始有終。”張小敏是中南醫院的一名護士,開艙第一天從下午4點忙到第二天凌晨3點,一個月來已經參與過2次大批量患者轉運工作。“相處久了和患者很親近,他們平安,我才放心。”她說。
更多方艙醫院完成使命
艙外,藥房的醫護人員正在對醫療物資進行最后一輪盤存,要在休艙前完成這項工作。“我們2月4日就進艙了。”26歲的劉朋說,很長一段時間,要從早上8點忙到深夜2點,“來了就要干好”。
方艙門口搭建的帳篷前,標注著“護理部”“院感部”等,其中有一間叫“指揮部”,3月8日上午,方艙各部門負責人在此例行開了晨會,出艙患者的情況跟進與后續工作部署,一步都不能落下。
最初的場景仍歷歷在目——
2月4日,武漢公布改建武漢客廳為東西湖方艙醫院,同一天,中南醫院副院長章軍建緊急調任東西湖方艙醫院院長。沒有可借鑒經驗,大家只有一個目標——將一個1.6萬平方米的空曠展廳,改建成收治2000名患者的醫院。
3月8日中午12點,東西湖方艙醫院正式休艙。據了解,截至3月8日下午,武漢已有11家方艙醫院休艙,患者陸續分流到定點醫院,剩余方艙醫院累計在院患者還剩100多人。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