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抗擊疫情英雄事跡感人故事_疫情一線英雄事跡
2020抗擊疫情英雄事跡感人故事_疫情一線英雄事跡
紛紛馳援武漢,大家萬眾一心、眾志成城,都在為抗擊病毒疫情做一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在這場抗擊病毒的戰斗中,涌現了一批又一批的英雄人物。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的抗擊疫情的英雄人物事件,歡迎大家前來參閱。
【2020抗擊疫情感人事跡】
《一線抗疫群英譜》我們一起來認識一位90后海關關員胡銀寬,在廣州白云國際機場,他和同事們一起把守著防控境外疫情輸入的第一關,他說站在國門前,就要為人民攔住風險。
廣州白云國際機場,華南地區最大的進出境空港口岸,航線通達國內外220個通航點,受新冠疫情影響,高峰期時,這里每小時仍有超過數百名旅客入境。
胡銀寬是廣州白云機場海關的一名衛生檢疫關員,旅客自廊橋一下來,立即進入測溫通道,胡銀寬就開始忙著健康申明卡初篩和再次核驗,進行流行病學調查。
幾天前,在排查過程中,一名境外回國的旅客引起了胡銀寬的注意。
細心的胡銀寬沒有放松警惕而是繼續追問,得知旅客在國外居住的社區有陽性病例報告,胡銀寬第一時間判定她有染疫可能。
過去奮戰的40多天,胡銀寬就是這樣如履薄冰,他說,疫情防控沒有小事,只有每個細節做到位了,才能遏制住疫情在口岸傳播。
【2020抗擊疫情感人事跡】
目前,湖北武漢的重癥和危重癥患者已經不到900人,在武漢市肺科醫院的ICU病房,重癥監護室主任胡明帶領醫護人員和各地前來支援的醫療團隊一起,齊心協力,全力救治每一位危重癥患者。
晚上12點多,武漢市肺科醫院ICU主任胡明正在夜間查房。他仔細檢查每一位病人的各項參數變化。這位近50歲的患者已經用了快30天的ECMO,每個細節都將決定救治的走向。
為了更好地救治危重癥患者,武漢市肺科醫院原本兩個獨立的ICU病區最近剛剛打通,并根據病人情況進行了危重區、過渡區和康復區的功能劃分。胡明負責的病床從10張變成了20張。
在危重癥患者康復區,這位患者是胡明他們收治新冠疫情患者以來救治時間最長的一位,已經滿70天了。如今,在團隊的不懈努力下,患者的病情正在一天天好轉。
在ICU病房,胡明已經堅守了兩個多月了,晚上就住在病房隔壁的值班室里。每次搶救,作為科室主任的他總是沖在最前面。2月下旬,胡明光榮地成為武漢市肺科醫院首批火線入黨的五名黨員之一。
隨著危重癥患者向高水平定點醫院集中,武漢肺科醫院ICU轉入了更多的危重患者,16名患者中有5個人上了ECMO。從最初30名本院醫護人員的堅守,到現在內蒙古、安徽、浙江、江蘇、北京等多地近兩百名醫護人員的進駐,大家齊心協力對每一位危重患者進行救治,與死神進行較量。
【2020抗擊疫情感人事跡】
“作為江蘇醫療隊中繼續堅守疫情一線的人員,我們要為疫情‘兜底’。人民呼喚,就會堅持到底。”掛職黃石市中醫醫院副院長、黨委委員的姚欣說,他剛剛結束10個小時的工作。這幾天,該院歸攏收治黃石市內其他醫院轉來的18名新冠疫情相關患者,包括兩名危重癥患者。
江蘇省人民醫院呼吸與危重癥醫學科主任醫師姚欣,已在黃石這家傳染病醫院戰斗了40余天。據了解,該院被稱為當地的“小湯山”,疫情期間收治了黃石市大部分新冠疫情確診病例。之前收治的234名新冠疫情確診患者,絕大多數已康復出院。
患者基數多、病情重,當地醫護構成多元、救治理念不同,醫院硬件設施與防護裝備較為欠缺……這是姚欣和隊員們最初面臨的難題。身為醫療和行政雙重“領隊”的姚欣,一直在思考:如何帶領92名江蘇醫療隊隊員高效介入疫情救治,把各方醫護力量擰成一股繩?
姚欣回憶:剛來沒兩天,醫院就緊急轉進一名30多歲的危重癥患者。這名患者不吸氧血氧飽和度只有82,呼吸嚴重衰竭,生命體征極不穩定。經過對患者之前病情的研究,姚欣和團隊突破常規,對原有方案進行了重大調整……“很慶幸救回了這名患者,但結束后我反思很久……”姚欣告訴記者,實地救治經歷使他意識到,必須確立適合黃石市中醫醫院的統一規范的救治流程、合作模式。
說干就干。參照江蘇省人民醫院的資料,結合所支援醫院的實際情況,姚欣用一周時間加班加點,親自擬定了一批方案:《重癥新冠疫情患者轉運流程》《新冠疫情艙內值班制度》《疫情期間突發停止中心供氧應急預案》《疫情期間突發火災應急預案》《疫情期間使用呼吸機過程中突發斷電應急預案》……
“為了最大程度地發揮診治的有生力量,我們將江蘇醫療隊與黃石當地醫護人員進行了混編。”姚欣介紹:每個病區都有江蘇醫療隊的相關專業精干力量,方便兩地醫護及時溝通,制訂最優方案。此外,姚欣還積極與當地院方溝通協調,做好防護設施、儀器設備等一線臨床支持,加強對隊員及當地醫護人員在關鍵救治技術方面的培訓。
“防護安全有了底,醫療運行也流暢,我們的工作積極性就更高了。”有隊員說。
“各項新制度實施后,醫療救治有條不紊地運行到現在。”姚欣說,很欣慰這些制度和方案在此次救治工作中起到了明顯作用,成為兩地雙方共同的醫療財富。
【2020抗擊疫情感人事跡】
新冠疫情發生以來,廣大中醫師爭相請戰,全力以赴救治每名患者,用汗水和智慧筑起守護生命的堅固防線。近日,奮戰在一線的4名“90后”中醫師向記者講述了抗疫故事。
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范存愈:
“我沒有理由退縮”
“請摘下口罩,伸出舌頭……”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隔離病房內,1990年出生的呼吸內科醫師范存愈在給新冠疫情患者拍舌像。每次進入隔離病房,由于戴著護目鏡和面屏,范存愈難以看清楚患者舌苔的細節,只能用手機拍照片,出了隔離病房再仔細看。
疫情發生后,范存愈便主動報名去隔離病房救治患者。“我是呼吸內科醫生,又是學中醫的,沒有理由退縮。”范存愈說,他主要負責對隔離病房患者進行中藥治療。
“醫院的中醫專家總結出了中藥協定方,我們團隊參考這個方案,根據患者的具體情況使用中藥施治。”范存愈說,后來,他們又通過現場示范和視頻的方式教會患者做五禽戲、八段錦,幫助他們鍛煉,恢復心肺功能。
加入中藥治療后,患者病情明顯好轉。范存愈說:“中醫藥的療效是實實在在的,我作為青年中醫師,必須要傳承好中醫的優秀成果。”
3月15日,醫院本部確診患者“清零”,范存愈結束了在隔離病房的奮戰。休整一周后,范存愈投入到正常的門診工作中。
湖北省中醫院詹明明:
“盡自己的一份力”
“我覺得休息得差不多了,想到康復門診盡自己的一份力。”最近,經過一周的休整,湖北省中醫院針灸科醫師、1992年出生的詹明明來到新冠疫情患者康復門診坐診。她每天接診10—20名患者,實施艾灸、針刺、耳穴貼等中醫治療手段,還指導患者居家進行穴位艾灸和穴位按摩,幫助他們提升免疫力。
1月22日,湖北省中醫院臨時組建隔離病房,從各個科室抽調醫生,詹明明主動報了名。幾天后,她正式進入隔離病房救治患者。“住院的患者越來越多,我就想盡自己的一份力。說實話,我到醫院工作才1年,報名后還是有點忐忑,怕自己不能適應工作。”詹明明說。
在隔離病房值班的一個多月里,詹明明每天早上要進隔離病房查房,寫值班病歷,指導患者服用中藥。她每次查房在病區里堅持幾個小時,穿戴著厚重的防護裝備,原本很簡單的日常查房工作也變得很吃力。
有一名輕癥患者起初不配合治療,拒絕服用中藥。那一段時間,詹明明每天都會和同事去病房里勸解、開導患者,講解中醫知識。“后來,患者了解了中醫治療理念,接受了治療。不久,他的核酸檢測和CT檢查結果都很好,達到了出院標準。”詹明明說。
武漢市中醫醫院饒明月:
“戰斗就得義無反顧”
3月16日,武漢市中醫醫院ICU病房患者“清零”,重癥醫學科醫生饒明月和同事們連夜開會,討論疫情發生以來重癥患者的救治情況,并總結經驗。總結會一直開到17日凌晨,大家稍事休息后,又對會議內容進行整理,并清掃病區,一直忙到中午才離開。
由于重癥醫學科接診的都是新冠疫情急危重癥患者,饒明月所在團隊經常需要為患者進行氣管插管、纖支鏡、床旁血液凈化等治療,使用高危診療手段,醫護人員常常暴露于風險之中。但是第一天上戰場時,饒明月說:“戰斗就得義無反顧。如果躺在那里的患者是我們的親人,我們會怎么做?”
作為一名中醫,饒明月每天都為患者熬好一服中藥送進病房。通過中西醫結合方式治療,患者的病情一天天見好,“我每天都會鼓勵他們,叮囑他們一定要好好吃飯,加強營養,現在他們終于可以康復出院了。”
武漢江夏中醫醫院胡雯:
“在火線上快速成長”
“看到老朋友們身體一天天好轉,真的很欣慰。”3月21日,在武漢江夏中醫醫院新冠患者康復門診,呼吸內科醫生胡雯正在給復查的患者把脈。前來復查的人中,很多都是胡雯前幾天救治的患者。
疫情發生后,從接診大量疑似新冠疫情患者后被感染,到治愈出院捐獻血漿,再到重回發熱病區、坐診康復門診,“90后”女中醫胡雯說:“我在火線上快速成長。”
疫情發生之初,胡雯連續接診了15名有新冠疫情癥狀的患者,因為防護等級不足,她不幸被感染,1月25日確診為新冠疫情。2月3日,胡雯治愈出院,經過14天的隔離后,立即向醫院申請重回火線。她還主動捐獻血漿300毫升,成為武漢第一批康復獻血的20個人之一。
胡雯回到醫院發熱三病區后,和同事們一起堅持以中醫為主、中西醫結合的方式救治患者。“我們針對每名患者的身體情況,對癥配制中藥,以水煎劑為主,基本上不用激素,有效地阻斷了輕癥患者向重癥轉化。”胡雯說,她所在的病區中,極少有患者轉成重癥。
3月6日下午,江夏中醫醫院最后18名新冠疫情患者轉院。短暫休息后,閑不住的胡雯和同事們又組成了康復門診,負責出院患者的復查工作。
【2020抗擊疫情感人事跡】
在武漢抗疫一線,有一群默默無聞的“90后”科研工作者,他們奮戰在實驗室,與科研儀器、病毒樣本為伴,從事臨床救治探索、藥物疫苗研發、檢測技術和產品開發、病毒病原學和流行病學等研究,用青春的激情和智慧與疫病戰斗,成為抗疫科研攻關的重要力量。
北大第一醫院醫師董錦沛:
“用科研力量與病魔斗爭”
董錦沛參與撰寫的關于新冠疫情患者救治問題的論文最近在網上預發表了,即將落地業界權威雜志。
2月7日抵達武漢,2月9日進入病區,不到30歲的醫學博士董錦沛一邊與醫院不同科室同事救治新冠疫情危重癥患者,一邊參與臨床資料收集及臨床試驗研究。這篇論文就是董錦沛與同事的科研成果之一。
“病區最多時有50名患者,除了做好救治診斷的主要工作,我還會抽時間觀察和總結患者臨床特點、檢查結果、進展至危重型預警表現,以及開展早期積極救治的經驗等。”董錦沛說,醫療隊這項臨床數據收集工作已經持續大半個月,他采用文字或電子方式做好記錄,下班后再對數據進一步分析整理,隨后傳給北京后方團隊進行數據庫建設。
此外,董錦沛還參與了兩項醫療隊設計的臨床試驗。2月下旬,結合醫療救治經驗與前期數據整理,醫療隊確立了兩種針對新冠病毒的試驗藥物,在征得患者同意情況下,將部分符合納入標準的患者加入臨床試驗。此后,董錦沛和同事們持續觀察其化驗指標、肺部情況、胃腸道不良反應等。每遇到疑惑,他都會向前輩和同事請教,并及時查閱文獻。“試驗還在進行中,需要進一步觀察和驗證。”
“用科研力量與病魔斗爭,責任很重。”董錦沛說,研究項目會大幅度增加值班期間的工作量,但也促使他更專注更投入,哪怕在隔離病房多觀察研究一會兒,晚上少睡一會兒。
武大聯合科研團隊成員辜家爽:
“關鍵時刻應該沖上去”
最近,武漢大學宣布:該校組建的聯合團隊創新開發的納米孔靶向測序檢測方法,有助于臨床疑似病例難以確診的問題。武漢臻熙醫學檢驗實驗室有限公司檢驗實施部負責人、1994年出生的辜家爽便是這個團隊的一員。
1月下旬開始,武漢大學藥學院、武漢大學人民醫院、臻熙醫學公司有關專家聯手開展科研攻關,研發一項更加精準、靈敏的新冠病毒檢測技術。春節期間,人手不足,公司號召員工返崗,已經回家的辜家爽立即報了名。2月初他便投身這項技術的科研攻關,“我們都是年輕人,關鍵時刻應該沖上去。”
“前期主要是利用模擬新冠病毒的核酸質粒,將我們合作研發的納米孔靶向測序方法(NTS)和傳統的熒光定量PCR方法,進行檢測比對。”辜家爽說,他和同事們穿著防護服,一頭扎在公司的醫學實驗室里,連續幾天都工作到凌晨兩三點。
當拿到第一批實驗結果時,辜家爽和同事們都非常欣慰,相比傳統的檢測方法,新的檢測方法不僅靈敏度更高,有效提升了核酸檢測的陽性率,而且能同時檢測其他常見呼吸道病毒,檢測范圍更廣。此外,這項技術適合在醫院和CDC等實驗室開展。
如今,這項技術已經應用到武漢大學人民醫院檢驗科的病毒核酸檢測中。作為技術支持人員,辜家爽他們每天和醫院檢驗科的醫生們同進同出,保障著檢測項目的正常運行。
湖北疾控中心技術員何飛:
“有任務就立即進狀態”
何飛每天都會在早上8點半趕到湖北省疾控中心衛生檢驗檢測研究所,記錄實驗室檢測記錄結果,整理數據,分析數據。“我每天沒有固定的上下班時間,有任務就立即進狀態。”何飛說,不管是白天還是晚上,只要樣本到了,就得立馬到實驗室去。
何飛1990年出生,是湖北黃岡人,2016年從華中師范大學微生物專業畢業后,來到湖北省疾病預防控制中心衛生檢驗檢測研究所,一直從事呼吸道病原菌的監測和研究工作。
1月中旬,何飛便參與新冠病毒的檢測,剛開始她也有些害怕。“由于我們經常跟傳染病打交道,跟隨前輩們進幾次實驗室之后,心態也會慢慢好起來。”何飛說,她的工作都有非常嚴格的生物安全要求,要根據病原體危害程度,穿戴不同等級的生物防護服,在不同的實驗室完成實驗。“那段時間上班連軸轉,也沒有周末,我也忘記了哪天是幾號。”
2月20日,何飛加入新冠病毒與呼吸道細菌性病原體關聯性的研究團隊。“對新冠疫情患者而言,呼吸系統會受到破壞,機體免疫力下降,此時正是病原菌容易入侵的時候。”何飛介紹,研究團隊從大量的咽拭子核酸中,隨機選取了新冠疫情陽性和陰性患者的咽拭子核酸,檢測了15種基因、14種呼吸道常見的細菌性病原體,探索新冠疫情病毒與呼吸道細菌性病原體的關聯性,這給新冠疫情患者的治療提供更多理論依據。
華中科大同濟醫學院研究生方丹:
“終于能為抗疫出力了”
“新冠病毒不僅會攻擊呼吸系統,而且還會造成消化系統的損傷,我們發現,近八成新冠疫情患者有消化道癥狀,近七成危重患者入院時肝功能異常,近五成出現腹瀉,患者的轉氨酶異常率也較高。”1994年出生的方丹介紹起自己和導師一起完成的研究成果。
方丹第一次開展臨床研究就很快有了新發現,而且以第一作者發表在了核心期刊《中華消化雜志》上,“終于能為抗疫出力了!”
2月10日,她還在湖南岳陽家中,突然接到導師黎培員教授的信息:臨床發現武漢地區新冠疫情患者消化道癥狀突出,我們馬上進行研究,為疾病防控和診治提供參考。
武漢地區新冠疫情患者的癥狀有哪些特點?病毒對患者消化系統的影響到底是怎樣的?方丹和導師希望以同濟醫院中法新城院區的患者為樣本進行流行病學描述性研究。制定研究方案、設計問卷、收集數據、統計分析、撰寫報告……半個月的時間里,方丹每天要忙到凌晨兩三點鐘,從305名患者數以萬計的數據中歸納結論,寫成論文。
方丹說,這項成果發表后,關于新冠疫情患者救治過程中出現的肝損傷等消化系統問題引起了高度關注,為臨床治療提供了參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