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高考志愿填報出現“從醫熱”
關于高考志愿填報出現“從醫熱”
現在是高考填報志愿的階段,對于高考志愿填報出現“從醫熱”,大家是怎么看的呢?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高考志愿填報出現“從醫熱”,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高考志愿填報出現“從醫熱”
醫學院分數線遠超一本線
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招生負責表示,隨著國家投入力度持續增大、社會風氣持續向好,報讀醫學院的考生有增無減。從分數線來看,近3年復旦大學上海醫學院的錄取分數線比上海本地“自招線”分別高出64分、75分、76分,全國各省份錄取分數線也持續上揚。過去幾年,其招錄學生排名約在全省前100-200名左右,競爭力強。
復旦附中一位女生高考成績為590分,選擇了預防醫學。問及原因,她直言:“親眼見到醫務工作者奮戰在一線,感受了醫學的偉大,而預防醫學作為未雨綢繆的學科,應該受到更多關注。
“從醫熱”有利于學科發展
抗擊新冠疫情成為年度“熱詞”,影響了不少學生的志愿選擇。高海峰說,在志愿填報咨詢中,很多考生直言,抗疫戰場上的“白衣戰士”成了自己的新偶像。
從目前報考形勢看,臨床醫學八年制仍最受熱捧。對學子而言,選擇醫學專業不意味著將來就是做醫生或護士,視野還需放寬。不少醫學相關的交叉融合領域恰恰是人才較為稀缺、急需補上短板的“中間地帶”。目前,金融等熱門領域入行意愿趨向理性時,醫學專業因其人文因素和硬核內涵更受追捧。
“從醫熱”不僅是疫情催生的結果
8月初,上海約5萬高考生陸續在志愿填報系統上完成志愿填報并簽字確認,最早一批“準大學生”將成為被名校“強基計劃”和11校綜評批次錄取的考生,其中不乏醫科院校。部分優秀學子因敬佩“抗疫英雄”,在填報志愿時選擇醫學。有學生直言:“親眼見到醫務工作者奮戰在一線,感受了醫學的偉大,而預防醫學作為未雨綢繆的學科,應該受到更多關注。”
今年,不光是上海如此,在很多地方,高考填報志愿時都出現了“從醫熱”。受疫情影響,很多考生都有相同的情懷,他們被醫務人員的抗疫表現深深感動,立志和他們一樣,做守護健康的白衣衛士。可以說,疫情對于當前的“從醫熱”,起到了很強的助推作用。
因此,對于今年高考過后出現的“從醫熱”,既要看到疫情這個短期影響因素,更要看到大環境改變這個起決定作用的長期因素。這種趨勢預示著,醫學專業不僅今年熱,更可能年年熱、持續熱,且初熱尚未炙手可熱時,或許是選擇醫學專業的最佳機遇期。
選擇適合自己的專業
你的性格是外向還是內向?你喜歡機械發明還是詩詞歌賦?你的理想和抱負是什么,是IT精英,商業老板,亦或是自由的攝影師?熱衷于籃球、爬山這樣的集體活動,還是更愜意于獨自一人沉浸在文學的海洋或者寂靜的湖邊?
作為每個考生而言,都要認真了解自己,因為你的這些選擇會關系到你的未來。
興趣、性格是專業選擇的首要參考標準
確定興趣選專業,是填報高考志愿的前提。你的興趣在哪方面,你認為自己是什么性格類型的,知道了自己的性格分類,你就可以進行有針對性的篩選專業了。
一般來說,外向的人更適合選擇能夠充分發揮自己行動能力和積極性的專業,例如管理、法律、經濟、市場營銷等;內向的人更適合選擇能夠發揮自己的計劃性、敏感性、邏輯性的職業,例如研發人員、會計、技術人員等。
美國著名的心理學家、職業理論專家霍蘭德提出的職業性向理論,是把人格分成六大類。即研究型(Investigative)、藝術型(Artistic)、現實型(Realistic)、社會型(Social)、企業型(Enterprising)和常規型(Conventional)。
而職業環境也可以分成相應的同樣名稱的六大類。人格與職業環境的匹配是形成職業滿意度、成就感的基礎,如果一個人的人格類型與職業環境類型都屬于同一個類型,那么他的職業滿意度和成就感就會高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