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陽節為什么不能回娘家
重陽節源自天象崇拜,由上古時代季秋豐收祭祀演變而來。那么你知道重陽節為什么不能回娘家嗎?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的重陽節為什么不能回娘家,以供大家參考,我們一起來看看吧!
重陽節為什么不能回娘家
重陽節是女兒節,按照過去的規矩,比如說《帝京景物略》,按照這本書的規矩寫,“(九月九日),父母家必迎女來食花糕,或不得迎,母則詬,女則怨詫,小妹則泣,望其姊姨,亦曰女兒節。”咱們山東各處都有女兒節,比如說我們以咱們濟南為例,在濟南以東地區,膠東半島地區,重陽節要給女兒節送花糕。
膠東的送的叫菊花糕,濟南以北地區,魯北地區,送的是什么呢?不僅要送糕,還要給閨女送什么?送服裝,添冬裝,怕女兒在人家受氣。濟南以西地區,魯西北地區,那就不一樣了,魯西北地區呢,要請人家回娘家吃,不是送。
相反的,魯西南地區是什么呢?滕縣一帶,女兒可以回家來,但是嫁出去三年之內的閨女不能回娘家,這天不能回娘家。三年以后,你可以年年的重陽節回娘家,但是三年內你這天不能回。這是各地不一樣。
但是像昌邑,昌邑那個地就不一樣了,昌邑那個地不是吃這個,吃臘蘿卜湯。孩子一邊吃一邊說,叫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真城(音)一帶呢,吃焦餅,供財神。財神吃完了,涼了自己再吃。都不一樣。
重陽節的禁忌
忌房事
“重九"是陽數之巔峰,過后則轉為陰數,在這個時間點,要禁忌一切冒失的行為,小心慎行,房事也在禁忌之列。男女交合必以時,才能達到陰陽調和。否則,陰陽不調,不利于后代的繁衍。
忌煮飯
過去傳說”重陽不蒸粑,老虎要咬媽“。重陽節是老人節,這天是過節,所以要讓老母親休息,不能因做飯而勞累。當時沒能把這個道理講清楚,就拿這個俗語來嚇唬人。
忌送菊花
因為菊花是祭花,送菊花不合適。
忌說節日快樂
重陽節是全家出去登高辟邪的日子,因此重陽節里的祝福是“身體健康”或“全家平安”。
各地過重陽節的形式
【江西省】婺源縣九月九日,篁嶺舉辦曬秋節。婺源篁嶺古村還保留較好的“曬秋”生產生活現象,秋季有大量新鮮蔬菜瓜果需要曬干貯藏,形成了蔚為壯觀的景象。
【河北省】香河縣九月九日,有姻親關系的家庭會互相送禮,稱為“追節”。永平府以重陽的天氣占未來晴雨。重陽節若下雨,這幾個日子也都會下雨。典周縣境內無山,縣民多于重陽節上城樓登高。
【山東省】昌邑北部人家于重陽節吃辣蘿卜湯,有諺語道:“喝了蘿卜湯,全家不遭殃”。鄄城民間稱重陽節為財神生日,家家烙焦餅祭財神。鄒平則在重陽祭祀范仲淹,舊時,染坊及酒坊也在九月九日祭缸神。滕州出嫁不到三年的女兒,忌回娘家過節,有“回家過重陽,死她婆婆娘”的說法。
【陜西省】西鄉縣重陽節,親友以菊花、菊糕相饋贈。士子以詩酒相賞。據說婦女此日以口采茱萸,可以治心疼。
【江蘇省】重陽節,南京人家以五色紙鑿成斜面形,連綴成旗,插于庭中。長洲縣重陽節吃一種叫做“駱駝蹄”的面食。無錫縣重陽節吃重陽糕、九品羹。
重陽節的起源
“重陽節”名稱見于記載卻在三國時代。據曹丕《九日與鐘繇書》中載:“歲往月來,忽復九月九日。九為陽數,而日月并應,俗嘉其名,以為宜于長久,故以享宴高會。”
晉代文人陶淵明在《九日閑居》詩序文中說:“余閑居,愛重九之名。秋菊盈園,而持醪靡由,空服九華,寄懷于言”。這里同時提到菊花和酒。魏晉時期有了賞菊、飲酒的習俗。
唐朝時,重陽節才被定為正式節日。從此以后,宮廷、民間一起慶祝重陽節,并且在節日期間進行各種各樣的活動。
宋代,重陽節更為熱鬧,《東京夢華錄》曾記載了北宋時重陽節的盛況。《武林舊事》也記載南宋宮廷“于八日作重九排當”,以待翌日隆重游樂一番。
明代,皇宮中宦官宮妃從初一時就開始一起吃花糕慶祝。九日重陽,皇帝還要親自到萬歲山登高覽勝,以暢秋志。
清代,明代的風俗依舊盛行。
20世紀80年代起,中國一些地方把夏歷九月初九日定為老人節,倡導全社會樹立尊老、敬老、愛老、助老的風氣。1989年,中國政府將農歷九月初九定為“老人節”、“敬老節”。
2012年12月28日,中國全國人大常委會表決通過新修改的《老年人權益保障法》。法律明確,每年農歷九月初九為老年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