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優秀5篇
語文教案為教師提供了一種有序和系統的教學指南,以便教師能夠清楚地規劃每堂課的教學內容、步驟和方法。以下是小編帶來的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歡迎大家一起來收看!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篇1)
教學設想:
1、首先了解什么是婉轉拒絕,掌握婉轉拒絕的技巧。
2、創設情境,讓學生來表演,學會婉轉拒絕。
教學時數:一課時
教學步驟:
一、導入語
同學們,今天我們來聊關于“拒絕”的話題,大家想想,你生活中有沒有拒絕和被拒絕的事,心情如何?
二、給大家講一個故事:羅斯福在當選美國總前,曾在海軍擔任要職。一天,一位好朋友向他打聽海軍在加勒海一個小島上建立潛艇基地的計劃。這時,如果你是羅斯福你會怎樣說?
三、學生看書找到答案:羅斯福向四周看了一看,壓低聲音問:“你能保守秘密嗎?”對方答:“當然能。”“那么,”羅斯福微笑著說,“我也能。”
四、教師小結:羅斯福采用的是婉轉拒絕。
五、創設情境,讓學生準備并表演。
1、 媽媽準備用同一種花色的窗簾布來布置所有的房間,而女兒小芳喜歡用另一種花色的布來做自己房間的窗簾。小芳和媽媽發生了意見分歧,她該如何說服媽媽呢?
2、 今天晚上全家要為爸爸過50歲生日。你的'一位同學卻邀請你去看足球賽,如何拒絕他的邀請,才能不傷害這位同學的感情?
3、 一位同學想利用父親出差的機會隨父去泰山游玩,向班主任請假。如果你是班主任,如何拒絕他,才能使他心悅誠服?
(整個表演過程中,教師積極參與,成為學生的合作伙伴;適時的讓學生評價表演,教師也適時的加以點評。)
六、把你身邊發生的或自己身上發生的一次最難忘的關于拒絕的事件講出來,要求講真話,露真情
七、 表演的基礎上總結婉轉拒絕的技巧。
1、婉轉拒絕的前提和目的。
前提是:別人提出不合理的要求,或者自己無法接受別人的要求。
目的是:既拒絕了他人的要求,又不傷害他人。
3、 婉轉拒絕的方法和技巧:根據不同場合、對象,選擇恰當的表達方式。
(1) 先順其意說,后說明不能答應的理由。
(2) 采用另外的說法,暗示對方。
(3) 不直接談自己的看法,而講其他人的看法。
(4) 轉換話題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篇2)
教學目標:
知識與能力:能在課前預習的基礎上積累優美的生字詞,豐富自己的語言;
指認比喻、排比等修辭手法并體會其表達作用;
培養學生整體感知文章的能力。
過程與方法:自主學習、合作學習與探究學習相結合,誦讀法與討論法相結合
情感態度與價值觀:認識閱讀文學作品對于人生的意義,能結合自己閱讀文學作品的收獲去領會有關文學方面的理論闡述,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教學重點:認識閱讀文學作品對于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情感的重要性。
教學難點:提高閱讀文學作品的興趣。
教學時數:2課時
教學設想:針對本文文字優美的特點,在教學中采用學生朗讀法,培養學生對優美語言的欣賞能力;配備多媒體課件中相關文學作品的片斷或圖片,吸引學生的閱讀興趣,充分調動學生結合自己閱讀文學作品的收獲去體悟文學對于人生的意義。
教學過程:
第一課時
一、導入。由“門”的意思導入。
二、檢查預習情況:
1.文學常識,指名回答。
2.指名5個學生上黑板聽寫詞語,其余的在下面聽寫。
憧憬 裨益 詮釋 斑斕 真諦
師生集體訂正,組內互評。
三、新授
1、朗讀課文,初步感知課文內容,學習優美的語言。
(1)布置自學任務:
自由朗讀課文,了解:
①作者為誰打開一扇門;②作者要打開的是怎樣的一扇門;③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打開這扇門;④聯系全文看,題目的意思是什么;⑤作者的寫作思路是怎樣的,進而思考的結構。
(2)學法指導:
有感情的朗讀課文,隨文圈點;然后小組討論。
學生自學,教者巡視。
(3)討論、啟發。
題目中的“為”,引出行為的對象——“你”(青少年),從中寄寓了作者的一片誠意和良好愿望。
②作者要打開的是一扇文學之門。
③從文中第2節可知打開文學之門的條件。
④題目是講:把你領進文學領域的入口處。
⑤的寫作順序,即作者先寫什么,后寫什么。本文是:親近文學、領悟文學的思路,可分兩部分。
以上問題在小組討論的基礎上。經過啟發,學生作答。
2、學習第一部分(1——4節)
(1)學習第1——2節:
自由朗讀本部分,思考、討論以下問題:
①本段的話題是什么?(門)
②第1節中的1、2句的兩個“世界”分別是何意思?(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一切事物的總合:領域)
③文中的“你”指什么人?(青少年讀者)
④第4句與第5、6句分別寫了哪兩種情形?二者形成了什么?(“打開這些門”與“不想開門探尋”;對比,說明打開門的必要性)
⑤第2接中,作者認為怎樣才能打開這些門?
學生思考,分組討論,后指名回答。
(2)學習第3—4接:
學生自由朗讀,思考、討論:
①第3節在文中的作用;(點題)
②文學的特點是什么?文學的內容、閱讀的意義是什么?從第4節中找出相關的句子(序號)
③中心句;(第12句)
④怎樣理解“高智商的野蠻人”?
方法指導:通過朗讀,給句子標上序號,找出有關句子,再小組討論、交流。
(3)點撥:作者寫作本部分的目的在于讓青少年讀者明白閱讀文學作品的意義所在。
(4)學生齊讀第4節。
四、當堂訓練:
完成《自主學習》第2頁1—4題。
五、布置作業:(語言積累)
熟讀第4節,力爭背誦,并在組內過關。
第二課時
一、檢查復習:指名三個同學進行有感情的朗讀(每人一節)。
二、導入本課的學習,揭示學習目標。
三、新授:
1、自學第5節,思考、討論:本段的寫作內容、作用。
指名回答。
2、學習第6---11節:
(1)學生齊讀。
(2)布置自學任務:
①從內容上看,這一部分采用了什么方式寫的?用了什么修辭手法寫的?有什么作用?
(對話方式,從文中第5節“我和文學的對話”可見;用了擬人手法;給人以親切感,增強了的感染力,便于讀者接受)
②本部分的“你”指什么?(文學)
③這幾段從哪幾個角度分別寫了哪幾個內容,照應上文的哪一句話?
(增長知識、提高修養、豐富感情三個角度;寫了文學的廣闊性、反映社會生活的豐富性、文學內容的時間性、文學作品對讀者的影響、文學作品的真誠和忠實、文學作品愛憎分明幾個方面寫的;照應第4節的中心句)
④作者寫這幾段的用意何在?
(引起青少年讀者對文學的興趣,鼓勵他們去打開文學這扇大門)
(3)學法指導:通過反復的朗讀,體會、感悟,先思考再討論。
3、學生自由朗讀,細細品味6—11節,欣賞文中優美豐富的語言。
四、當堂訓練:
《自主學習》第2頁的“語段研讀部分”。先獨立完成,后組內互評。
五、布置作業:
1、寫下你學了本文后對文學的感受;
2、預習《冰心詩三首》。
附:板書設計
為你打開一扇門
趙麗宏
議論大門 門 引出話題
以理激人
初識大門 文學之門 文學的內容、閱讀的意義 打開大門 打開文學之門 對話式描魅力 ————以情感人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篇3)
活動目標
① 感悟親情、尊敬親人,養成熱愛家庭的情感和對家庭的責任感。
② 養成愛思考、愛探究的興趣和習慣。
③ 培養口語交際能力,做到有條理、有中心地說話。
④ 圍繞一事一物寫一篇作文,具體生動,融人真情實感。
教學重點
訪談、寫作和評價
活動設想
學生寫作的困難往往是缺少素材或不會積累素材,因此作文時有些同學要么搜腸刮肚、東拼西湊,要么仿寫范文、編織故事,使文章顯得干巴巴的,缺乏真情實感。本次活動指導將以此為突破口,交給學生搜集素材的方法,提倡說真話、訴真情。另據課程標準的寫作評價建議,打算讓學生對作文進行自評、互評,并在此基礎上由學生推選代表講評自選范文。教師僅在各階段進行指導和最終進行評價。
課前準備
一、思考回顧
讓學生回顧本單元課文《風箏》、《散步》、《詩兩首》和《〈世說新語〉兩則》等,理解親情是人間最真摯而美好的感情之一。家庭是一個人成長的搖籃,濃濃的親情不只在作者筆下,更縈繞在每一位同學身邊。
讓學生根據自己的情感體驗和家庭實際狀況在“老照片的故事”、“我家的一件珍品”和“媽媽的嘮叨”三項活動中任選一項,再作具體的訪談指導。
二、訪談指導
① 選擇“老照片的故事”和“我家的一件珍品”的同學,應在作文前與父母聊一聊相應的話題。可以和父母一起翻翻舊相冊,聽他們講講照片后面的故事;可以找一找家中的某一件你感興趣的物品,問問父母它的來歷。
② 選擇“媽媽的嘮叨”的同學,應靜下心來聽聽媽媽嘮叨的內容,和爸爸談一談關于“媽媽的嘮叨”的話題。
三、談話指導
① 無論選擇哪一項活動,在與父母交談時都應該注意擬好談話提綱。內容包括:向父母介紹本次語文活動的內容和訪談的目的;你需要得到父母哪些方面的幫助;了解家庭故事過程中遇到的實際問題(如詢問故事發生的時間、地點、經過,故事涉及到哪些人,等等)。
② 尊重長輩,文明禮貌,避免爭吵。
③ 與父母交流自己的內心感受。
④ 做好訪談記錄。
四、作文要求
① 文從字順,內容充實,文面工整。
② 敘事具體,能體現親情可貴,有真情實感。
③ 字數:600左右。
五、評改指導和要求
(讓學生對作文的基本原則、要求和寫作技巧有切身的體會,并自己發現作文的優點和問題,往往更能促進學生作文水平的提高。所以,本次作文評價將在老師的指導下交給學生自行完成。教師的指導主要是制定評分細則和對學生白評、互評的具體要求。)
1、根據作文要求確定評分細則(滿分100分):
a.文從字順,滿分20分。(錯別字2個扣1分,病句1句扣1分。)
b.敘事具體,能交代清楚事情的來龍去脈,滿分30分。
c.能體現出“我愛我家(人)”的主題,有真情實感,滿分30分。
d.內容充實10分,文面工整5分,字數達標5分。
2、指導學生進行自評、互評
① 自評:
a.朗讀作文,發現和修改錯別字、病句。
b.細心閱讀,根據評分細則對自己的作文逐項評價。
C.寫50字總評。
② 互評:
a.四人一小組共同評改,每組四篇,要有旁批,有50字總評,有四人簽名。
b.各大組挑選出范文兩篇,并推選兩人下次課講評。
(范文選擇不一定要最好的,可以選擇大眾化的,更有針對性;或者選擇質量較差的,善意的指出問題并提出修改建議,讓每一位同學都能從中受益。)
3、學生講評
(把作文講評交給學生去做,一方面可以強化這種認識和體會,另一方面也極大地激發了學生的興趣和積極性。但學生講評成功與否,關鍵看教師有沒有指導,指導是否到位。)
初次試講,學生往往可能只是泛泛而談,如“我覺得這篇作文文從字順,內容具體,但有少量錯別字”等,教師此時可以指導學生結合作文中的語句、段落進行評價,如“我覺得這編作文文從字順,如‘……’一句就寫得很美。”
課堂上,各大組主講人總評之后,教師應組織和動員其他同學發表意見,補充講評。
4、教師評價
教師要根據課程標準的要求,結合各班不同的情況,著重對寫作材料的準備過程和作文評改、講評過程進行評價,肯定作文前的有效準備,表揚認真評改的同學(尤其要表揚他們對自己、對同學負責的處事態度)。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篇4)
教學目標:
1、知識與能力:閱讀分析能力;表達能力;辨析能力。
2、過程與方法:了解本文通過對一棵小桃樹生長過程的描寫來表現它的特點以及憑借小桃樹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寫法。
3、情感、態度與價值觀:培養學生堅強不屈,用于和困難作斗爭的勇氣。
教學重點:
1、了解本文通過對一棵小桃樹生長過程的描寫來表現它的特點以及憑借小桃樹的形象寄托感情理想的寫法。
2、培養學生堅強不屈,用于和困難作斗爭的勇氣。
教學難點:
1、托物言志的寫法和作者抒發的情感。
2、課文贊美小桃樹頑強的生命力寄寓著什么深刻含義。
教學方法:
自主、合作、探究
教課課時:
一課時
教學過程:
一、導入新課
出示作者圖片:同學們,認識這個人嗎?他叫賈平凹,凹這個字在普通話里念ao,如凹凸不平,但在北方方言和這位作家的名字里念wa。來,一齊讀他的名字。我們曾經學過他寫的《太陽路》。今天再來我們學習他的另外一篇文章——我的小桃樹。
二、夯實基礎
(一)字詞過關
佇(zhù) 孱(càn) 嵬(wéi) 懊喪(ào) 執著(zhuó) 矜持(jīn) 猥(wéi)瑣
(1)佇立:長久地站立。
(2)生靈:生命。
(3)孱頭:軟弱無能的人。
(4)矜持:拘謹,拘束。
(5)踏青:清明前后到郊外去游玩三步。
(6)垂垂暮老:形容像老人一樣沒有生氣。
(7)楚楚:較弱柔美。
(8)猥瑣:(容貌、舉動)庸俗不大方。
(9)禍不單行:表示不幸的事接連發生。
(10)灼灼:形容明亮的樣子。這里用來形容桃花繁盛明麗的樣子。
(二)作者簡介
賈平凹,1952年2月21日生于陜西省商洛市丹鳳縣棣花鎮,當代作家。1974年開始發表作品。1975年畢業于西北大學中文系。1982年發表作品《鬼城》《二月杏》。1992年創刊《美文》。1997年憑借《滿月兒》,獲得首屆全國優秀短篇小說獎。2003年,先后擔任西安建筑科技大學人文學院院長、文學院院長。2008年憑借《秦腔》,獲得第七屆茅盾文學獎。2011年憑借《古爐》,獲得施耐庵文學獎。
(三)背景介紹
1976年,為期十年的_終于結束,在這十年期間,無數被時代耽誤年華和奮斗機會的青年人開始反思,開始追求。作家賈平凹在這個大的時代背景下,托物言志,以“小桃樹”的形象來象征_中成長起來的青年一代。通過它坎坷的出生、成長到迷茫和看到希望的描述,反映了青年一代在迷茫和探索正成長的真實歷程。文章最后小桃樹所孕育所保留的那一個花蕾,豈止是“風浪里航道上遠遠的燈塔”,它更是青年一代胸懷大志、奮起直追、報效祖國的象征。
三、整體感悟
1、誰來說一說,課文主要寫了些什么?課文是按這個順序敘述的嗎?誰能按照課文的順序來敘述?
2、了解了課文的主要內容,我們再來看看,你還有哪些地方讀不懂?
3、“學貴有疑”,你們的問題提得很好,這是你們認真思考的結果。有人說,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還要重要。同學們的這些問題都和小桃樹密切相關,那我們先來弄明白這是一棵怎樣的桃樹?從這個問題入手,再來逐步解決其他幾個問題。
四、合作探究
1、聯系全文分析作者的夢是什么?
答:課文中作者6次提到自己的夢,較明確的有兩處:一是孩提時代埋桃核,“想讓它在那兒蓄著我的夢”,二是到城里上學前夕,桃樹兩尺來高的時候,那“夢是綠色的”。通讀全文之后不難看出,作者采用了托物言志的手法,意在通過對小桃樹頑強生命力的贊美來表達自己所寄寓的深刻含意。
早在孩提時代,作者便對美好的未來有了朦朧的向往,因此埋下桃核,希冀“讓它在那兒蓄著我的夢”。進城上學以后,作者更是“血氣方剛,常要以濟于下的人物”(賈平凹《夜籟》)。這個夢自然是綠色的,因為綠色象征希望和生機,簡言之便是“奮斗”,并且“轟轟烈烈地干一番事業”。這便是作者的夢。
雖然走上社會以后,作者的際遇曾遭受到類似桃樹那般的風和雨,那“再不消沉,再不疲軟,再不膽怯”(賈平凹《游了一回龍門》),雨中仍“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作者的夢是頑強的,恰如作者的性格。
2、文中說:“可憐的小桃樹!”作者認為小桃樹的“可憐”表現在哪幾方面?寄寓了作者怎樣的人生感悟?
答:寫小桃樹長得很委屈,樣子很委瑣,花兒單薄等來表現它的可憐;寫小桃樹被人鄙視,孤獨寂寞來表現它的可憐;寫小桃樹遭受風雨等的摧殘來表現它的可憐。面對挫折和磨難,只要不屈不撓,定能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五、總結全文
本文描寫了一棵在逆境中誕生,在逆境中成長的小桃樹,歷經風雨仍頑強生存。贊頌了小桃樹頑強同命運抗爭的精神。揭示一個生活的哲理:不屈不撓的奮斗,定會戰勝磨難,創造出美好的未來。
小桃樹是堅強的,在樹的頂端,高高的一枝上,竟還保留著一個欲綻的花苞,嫩紅的,在風中搖著,卻沒有掉下去,像風浪里航道上遠遠的燈塔,閃著時隱時現的光。只要活著,就有希望,不是嗎?夢想不管多么深邃在內心,不管多么遙遠在將來,只要有一朵花苞,就有開放的時候。
人教版七年級語文上冊教案(精選篇5)
【教學目標】:
1、閱讀理解課文,體會母親和兒女之間深沉的愛,體驗自強不息、熱愛生活的精神。
2、積累、體會最讓自己感動的句子。
3、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教學重難點】:
從樸實的句子中體會深沉的感情,從痛苦的回憶中領會作者對生活的熱愛
【教學過程】:
一、簡介作者,激情導入
請同學們有感情地朗讀課題:《秋天的懷念》
本文的作者是誰?你對他知道些什么?(史鐵生,現代著名作家,今年55歲。20歲時高位截癱,后發奮寫作。現為北京作協副主席。主要作品有《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和《奶奶的星星》等。)
下面,請同學們快速瀏覽課文,本文寫了什么?
(作者在秋天懷念自己的母親。)
請問你有什么想問的嗎?
(作者為什么要懷念母親?他懷念母親的什么?)
這里有一段話,是寫作者母親的。同學們想聽聽嗎?
(史鐵生的母親是一位活得最苦的母親。每次史鐵生搖出輪椅動身前,他的母親都無言地幫他上輪椅,看著兒子搖車拐出小路,她總是佇立在門前,默默無語地看著兒子走遠。有一次,史鐵生想起一件事又返身回來,看見母親仍然站在原地,還是那樣一動不動地站著,仿佛在看兒子的輪椅搖到哪里了,對兒子的回來竟然一時沒有反應。她一天又一天送兒子搖著輪椅出門去,站在陽光下,站在冷風里。后來,她突然去世了,因為兒子的痛苦,她活不下去了。這是她唯一的兒子,她只希望兒子能有一條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她不能幫助兒子走向這條路,她心疼得終于熬不住了,她匆匆離開時,只有――49歲。)
二、討論理解,感悟感動
1、作者寫這篇文章時,母親已經去世七年了。七年的痛苦,七年的回憶,凝結成這篇《秋天的懷念》。請同學們再讀課題,課文哪些情景緊扣“秋天”二字?
(板書:雁陣、樹葉、菊花)
現在再讀課題,注意“懷念”二字。作者懷念母親的什么呢?
(板書:母親的病情、母親的關愛 )
2、母親的病情怎么樣?你從哪里知道的?
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除了書上說的這些之外,同學們知道嗎?肝病到了晚期就是肝癌呀!肝硬化,肚子硬了,尿排不出去,肚子越來越大,還吐血,好痛好痛啊!
母親活得――多苦啊!
(板書:苦)
可是,她想到自己的病情沒有?回憶中,作者記憶最深的,還是母親――
對自己的關愛。
4、她是怎么關心兒子的呢?有感情地朗讀相關句子。(盡量說出母親對自己關愛的幾件事)
母親多想帶著兒子去看看那美麗的菊花啊!可是,命運是這樣殘酷,她沒來得及看到兒子從痛苦中奮起,走向幸福,走向成功,卻就這樣,心不甘情不愿地,離開了她的孩子……
慈祥的母親,痛苦的母親,偉大的母親!作為這樣母親的兒子,作者回想到這里,他是怎么說的?(“我沒想到……我絕沒有想到……”)表達了作者怎樣的心情?前面還有這樣的句子嗎?(我卻一直都不知道……)同學們從這
些地方體會到,作者的心情怎么樣?(難過、痛苦、懷念等)你覺得你把這種心情讀出來了嗎?不但要用嘴去讀,更要用心去讀,用想象去充實!
5、那么,母親沒有說完的話究竟是什么?她想要自己那個生病的兒子,那個還未成年的女兒,怎么樣呢?
(板書:好好兒活)
同學們認為怎樣才算“好好兒活”呢?
朗讀最后一個自然段。
"又是秋天,妹妹推著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黃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潔,紫紅色的花熱烈而深沉,潑潑灑灑,秋風中正開得爛漫.我懂得母親沒有說完的話,妹妹也懂.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學生置疑。(母親沒有說完的話是什么?她為什么要帶我去看菊花?)
美麗的菊花象征著多姿多彩的生活。菊花很美,生活也很美。我們不管遇到多大的困難與打擊,都應該勇敢地、好好地活下去!
同學們想知道當年那個高位截癱的青年,現在怎么樣了嗎?
(后來,由于長時間的坐在輪椅上,他患了褥瘡,再后來,又患了尿毒癥,最后患上了腎衰竭,每個星期必須要做三次血液透析,換血,不能少一次。不然就會死去。但他還是要拿起筆來,盡管拿筆已經非常困難,但是他一直記得母親的那句“好好兒活”!)
(板書:再苦也要好好兒活)
這么艱難的日子,他們都堅強地、勇敢地“好好兒活”了,那么我們呢?我們應該怎樣“好好兒活”?
面對生命,珍惜生命。我們這些健康人――你、我、他……我們大家更要好好兒的活。
所以,親愛的同學們,文章結尾的這句話,(我倆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這個“我倆”應該變成——
我們!
連起來讀這句話。
(一起讀“我們大家在一塊兒,要好好兒活!”)
三、課后反思,知能轉化
學習了這篇文章,你有什么收獲?(知識、情感等)
史鐵生的作品非常感人,老師在十幾年前讀過他的《我與地壇》,現在都還記得其中的一些句子。同學們如果有興趣,可以找來他的書看一看。比如:《我與地壇》、《我的遙遠的清平灣》、《奶奶的星星》等。
四、作業超市
1、替菊花前的史鐵生給母親寫一段話。
2、積累優美的詞語和句子。
3、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請同學們任選兩道,認真完成!
五、升華認識,結束本課
親愛的同學們,怎樣才算是“好好兒活”?這個話題真的是說不完道不盡!《秋天的懷念》讓我們從痛苦的懷念中悟到了生命的真諦――記住吧,活著,就得感謝!感謝陽光與空氣,感謝父母與親人,感謝祖國,感謝生命!但愿我們所有的人,都“好好兒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