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家科技政策
科技政策是國家或執政黨發展科技事業的意志表現形式之一,它具有相對獨立的完整體系,它的過程不是一個純粹中立的技術性過程,它包含著科技管理系統深層的倫理取向和道德關懷。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7國家科技政策,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17年國家科技發展十大重點規劃
1月10日,2017年全國科技工作會議在北京召開,會議明確了2017年科技發展改革工作的重點。
其中,第一項便是加快部署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在戰略必爭領域把握新一輪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眾所周知,在許多前沿科技領域,中國的企業都只能跟隨在國際科技大佬的后面追趕,伺良機而動,望不利之風而逃。
不過,在現今的一個科技領域,我們跟國外企業一樣站在起跑線上,那就是虛擬現實。
電腦和手機時代,我國都錯過了第一輪發展機遇。以手機為例,中國企業后期發力,不斷增強在國際的競爭力,在2016年甚至拿下印度超過一半的市場份額。
但是我們都知道,電腦跟手機系統都掌握在國外科技大佬手中,中國人每 購買一款產品,都意味著給他們貢獻收入。
可想而知,作為下一代計算平臺,VR必然屬于國家在科技改革發展的“戰略必爭領域”。
早在去年12月,國務院印發《“十三五”國家信息化規劃》便指出,“十三五”時期是信息化引領全面創新、構筑國家競爭新優勢的重要戰略機遇期。
是我國從網絡大國邁向網絡強國、成長為全球互聯網引領者的關鍵窗口期,是信息技術從跟跑并跑到并跑領跑、搶占戰略制高點的激烈競逐期。
也是信息化與經濟社會深度融合、新舊動能充分釋放的協同迸發期,必須加強統籌謀劃,主動順應和引領新一輪信息革命浪潮。
《規劃》同時指出,“十三五”時期,國家信息化的重大任務和重點工程,首先就是構建現代信息技術和產業生態體系。
而要達到這一目標,我們必須強化戰略性前沿技術超前布局。
加強量子通信、人工智能、全息顯示、虛擬現實、大數據認知分析等新技術基礎研發和前沿布局,構筑新賽場先發主導優勢。
同時,還應加快構建智能穿戴設備、高級機器人、智能汽車等新興智能終端產業體系和政策環境。鼓勵企業開展基礎性前沿性創新研究。
此次全國科技工作會議,進一步明確了2017年科技發展改革工作的重要性,并劃出了十大重點。
第一,加快部署實施重大科技項目,在戰略必爭領域把握新一輪科技競爭的制高點。
其中,一是全面啟動實施“科技創新2030-重大項目”,如人工智能、深地探測等重大項目;
二是繼續實施好國家科技重大專項,持續推動成果推廣應用和產業化。
第二,以國家實驗室為引領,打造國家戰略科技力量。
按照“成熟一個、啟動一個”的原則,在重大創新領域啟動建設國家實驗室;統籌布局國家科技創新基地建設。
優化整合為科學與工程研究、技術創新與成果轉化、基礎支撐與條件保障三類并形成體系;
強化科技資源開放共享,如科研設施與儀器開放的管理、創新券的運用、國家級科學數據中心的建設等。
第三,持續加強基礎前沿研究,增強原始創新能力。
圍繞重大科學問題組織重大基礎科學研究,促進學科交叉融合,鼓勵科學家攻克前沿科學難題;
加強戰略性前瞻性重大科學問題部署,如干細胞及轉化、納米、量子調控、蛋白質機器、全球變化、大科學裝置前沿研究等。
第四,深度參與全球創新治理,提升科技創新國際化水平。
深化政府間科技與創新合作;建設“一帶一路”協同創新共同體,適時啟動“一帶一路”科技園區合作等行動計劃;
組織實施國際大科學計劃和大科學工程;促進創新資源雙向流動與開放,搭建高水平雙創國際合作交流平臺。
第五,加快關鍵共性技術突破,推動產業向價值鏈中高端邁進。
強化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科技支撐;加快培育發展信息網絡、智能制造、新材料等戰略性新興產業;
圍繞“中國制造2025”加強先進制造技術攻關和推廣應用,推動制造業轉型升級;推動服務業創新發展。
第六,大力發展民生科技,促進民生改善和可持續發展。
落實國務院《中國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創新示范區建設方案》,推進科技創新和社會發展深度融合;
強化美麗中國、健康中國、平安中國、海洋強國建設的科技支撐;加快推進新型城鎮化科技創新。
第七,深入實施科技成果轉移轉化行動,推動科技型創新創業。
建立科技成果轉化信息發布體系;完善成果轉化服務體系;加快推進專業化眾創空間發展,引導創新創業人才與單位深入農村基層一線開展創業服務;大力發展科技金融;擴大區域性成果轉移轉化試點示范。
第八,打造區域創新高地,推動區域協同創新發展。
加快推進北京、上海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按照“東轉西進”布局設想,發揮國家自創區、高新區輻射帶作用;推進區域創新高地建設;
支撐京津冀、長江經濟帶、東北老工業基地等國家重點區域發展戰略實施;增強基層科技創新和服務能力;加快推進科技扶貧精準脫貧。
第九,深化改革攻堅,推動重點改革任務落實落地。
完善國家科技創新治理體系;統籌推進中央財政科技計劃和資金管理改革;深入推進監督管理改革;
強化企業創新主體地位和主導作用,實施新一輪國家技術創新工程;推進軍民科技融合深入發展。
第十,健全激勵和運行機制,激發科技人才和全社會創新積極性。
改革完善科研院所管理運行機制;推動落實以增加知識價值為導向的分配政策;深入推進“三評”制度改革;
2017年度科學技術最期待的事件
氣候叵測
如果美國像候任總統特朗普承諾的那樣從氣候協議中退出,全球最大的溫室氣體排放國中國便可能會承擔起緩解氣候變化的領導職責。旨在限制溫室氣體排放的中國國家碳排放限額交易計劃可能在2017年晚些時候出臺。過去三年來,全球的溫室氣體排放量達到了穩定水平;在經濟增長停滯和綠色科技發展進步的助力下,一些科學家還希望2017年的排放水平能有所降低。來自南冰洋機械探測器的數據應會揭示這個環繞南極洲的廣袤大洋究竟吸收了多少二氧化碳。
政治余波
去年的種種選舉和公投引發了巨大的政治沖擊,2017年將會見證這些選舉產生的結果。在特朗普1月20日就任美國總統后,研究者應該會更清楚他的政府是否真的會砍掉NASA的氣候和地球科學項目、撤回人類胚胎干細胞研究許可。2017年3月,英國將會開啟退出歐盟的正式談判,這可能對科研產生巨大影響。4月起,隨著法國和德國相繼進行領導人大選,科學家還將見證西方對民粹主義的熱情是否會繼續下去。
回歸
中國的嫦娥五號探月任務將會送回上世紀70年代以來的首批月球樣本。如果任務取得成功,嫦娥五號收集到的兩千克巖石和土壤應將會拓展有關月球形成與演變的研究。9月,擁有20年歷史的NASA卡西尼探測器即將光榮退役。卡西尼探測器將會飛入土星的內環,研究者希望它能在土星大氣層中解體前發回大量數據。
內在世界
2017年將會有更多關于人類微生物組(人體內的病毒、細菌和其他微生物及其基因)對健康影響的研究,研究者將會考察微生物組對大腦發育和癌癥發揮的作用。美國人類微生物組項目二期的成果也將在明年揭曉,這一項目主要關注人類微生物群與早產的關系、炎癥性腸病和II型糖尿病發病。
病毒是人類微生物組的一部分,Jezper/Alamy
遺傳學爭端
美國法院可能將會對加州大學伯克利分校和博德研究所的CRISPR–Cas9專利之爭做出裁決。取得這項基因編輯技術發明權的機構能收入數十億美元的專利許可費用。基于后續研究的結果,CRISPR–Cas9系統的競爭對手、一直難以重復的NgAgo基因編輯系統的命運沉浮也將揭曉。在英國,診所現在可以申請許可證來實施一項有爭議的輔助生殖技術,這一操作會混合來自三人的DNA,旨在防止嬰兒遺傳來自母親線粒體(細胞中制造能量的結構)的疾病。
量子爭霸
物理學家希望可以在2017年看到量子計算機執行連頂級經典計算機也無法完成的計算。Google、D-wave和其他一些技術公司都已加入對量子霸權的爭奪中,但它們并不是攀登計算新高峰的唯一選手。微軟正在研發一種雄心勃勃的替代技術——拓撲量子計算,這種技術對材料中類似粒子的物體運動的信息進行編碼,或許比競爭方法更加穩健。微軟或許能在2017年晚些時候首次成功執行計算。
照亮黑洞
四月,科學家將會首次嘗試拍攝事件視界,由全球各地的九座射電望遠鏡合作充當全球范圍的觀測陣列,即事件視界望遠鏡。它將會觀測銀河系中心的超大質量黑洞。如果他們嘗試成功,這些圖像應將有助于檢驗廣義相對論,闡明黑洞的行為。與此同時,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臺(LIGO)和處女座干涉儀團隊將會迎來首次高級聯合運行,讓研究者得以將引力波的來源鎖定到具體的星系。
奇跡材料
2017年下半年,價格低、厚度薄的太陽能電池將拉開市場化進程的帷幕,開始走出實驗室。自2009年以來,鈣鈦礦基太陽能電池的效率一直在顯著提升,但直到最近,研究者才在克服這一材料的一些嚴重缺陷(包括穩定性和毒性)上取得了重大進展。與此同時,他們也在推動著電池生產成本的下降。隨著投資12億歐元的歐洲X射線自由電子激光項目在德國漢堡上線,材料科學領域也會受到提振:這一設備讓研究者得以研究瞬間的化學反應,以及原子尺度細節下的生物和物理過程。
藍色冰洋
全球最大的海洋保護區將會在2017年12月進入保護期,屆時南極洲羅斯海的部分地區將會禁止商業捕魚和礦物開采。在南極洲的另一地區,一座大型冰山可能會從拉森冰架崩裂,將拉森冰架的冰雪量縮小至1893年發現以來的最低點。在更為溫暖的地區,有關過去數年來普遍的珊瑚白化事件的研究將會揭示為何一些地區的珊瑚相對完好地幸存了下來。
南極洲變暖加速了冰層消失,Mario Tama/Getty
T細胞的反擊
CAR-T,一種史無前例的癌癥免疫療法似乎已蓄勢待發,將要打入市場。兩家制藥公司——風箏制藥和諾華制藥正在加緊申請這一療法的許可。CAR-T療法需要對患者免疫系統中的T細胞進行基因改造,并用它們來抗擊癌癥。盡管在一些公司的研究中,這一療法的毒性問題導致了病人死亡,但CAR-T作為治療白血病和淋巴瘤患者的最后手段,仍然有望在2017年獲批。
第九大行星
對外太陽系的探索或許將幫助我們鎖定第九大行星的位置,在科學家的設想中,它是一顆每20000年左右環繞太陽一周的巨大行星。此前,很少有證據表明這顆行星的存在,但2016年的一項研究發現,一些柯伊伯帶天體(遠在冥王星軌道之外的冰冷天體)的行為暗示存在第九大行星。在NASA的凌日系外行星巡天衛星(TESS)于2017年12月發射升空后,人類又將增添一位搜尋系外行星的獵手。
2017國家科技政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