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三農新政策
2017三農新政策
隨著十八屆一中全會的召開,我國政府對三農問題的認識又提升到了新的高度。三農的政策有哪些。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三農新政策,希望你們喜歡!
2017三農新政策
核心是要明確兩個問題:
1、2017年政策將鼓勵哪些項目發展?作為企業、合作社等,該如何調整布局?
2、2017年有哪些賺錢機遇?國家政策方面又會有怎樣的支持?
要解決這兩個問題,核心有兩詞,改革和轉型。從補貼資金的發放角度來看,最大的變化就是政策補貼的扶持導向是基于農業改革的改革方向來配合推進的,之前普惠制的惠農補貼資金不會減少,但為了配套推進改革的扶持資金一定是倍數增加!想要申報惠農扶持資金,核心還是要把握住2017年農業改革到底有哪些致富機遇!如果連農業改革的重點方向都摸不透,空談補貼又有何用?今天就跟大家聊一聊農業改革背后到底有哪些致富機會!
第一個機遇,就是惠農補貼。
國家為什么要下這么大的力度進行農業改革?目的就是要加速推進農業現代化,而從傳統農業向現代農業轉型的過程中,規模農業是必經之路,在國家推動規模農業的過程中,尤其是以糧食增產的規模化經營將成為國家推動規模農業的重要一環,在這其中尤其是針對帶動能力更強的經濟組織,通過規模化經營提高農民增收將成為主旋律!
那么,怎么增收?就要通過產業去帶動,就要完善補貼。完善補貼從字面的理解上我們可以發現并不是減少補貼,而是基于原有的補貼規模進行完善彌補空白,從補貼資金的總量上首先就要有提高,至于價格機制,僅從種糧的角度來講,就是要通過政策機制和價格機制雙重保險來確保農民收入。而確保農民收入提升核心還是要依靠農業經濟組織,像農民專業合作社、農業龍頭企業包括是工商企業轉型進行農業的人群,將成為國家推動規模農業,重點扶持的對象!
第二個機遇,就是生態休閑農業。
為什么說改革的第二個機遇是生態休閑農業的致富機遇呢?推動生態休閑農業發展的背后還是要拉動內需,在中國經濟發展進入“新常態”的大環境下,我國的GDP還要保持兩位數增長,最核心的不是在城鎮人口上發力,核心是要提高農村人口收入,通過農村人口的收入提高來縮小城鄉差距,借助生態休閑農業的發展,一方面最大限度的基于生態環境、地理地貌以及區域文化等特點實現試點突破,讓有條件、有優勢的農村先富起來,旅游旺季做生態休閑農業,平時從事農業生產規模化經營,提高收入,再加上惠農資金的配套扶持,為生態休閑農業提供加速度!
三農工作新主線
新世紀以來指導“三農”工作的第14份中央一號文件5日由新華社受權發布。
這份文件題為《中共中央、國務院關于深入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培育農業農村發展新動能的若干意見》,全文約13000字,共分6個部分33條,包括:優化產品產業結構,著力推進農業提質增效;推行綠色生產方式,增強農業可持續發展能力;壯大新產業新業態,拓展農業產業鏈價值鏈;強化科技創新驅動,引領現代農業加快發展;補齊農業農村短板,夯實農村共享發展基礎;加大農村改革力度,激活農業農村內生發展動力。
文件指出,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在確保國家糧食安全的基礎上,緊緊圍繞市場需求變化,以增加農民收入、保障有效供給為主要目標,以提高農業供給質量為主攻方向,以體制改革和機制創新為根本途徑,優化農業產業體系、生產體系、經營體系,提高土地產出率、資源利用率、勞動生產率,促進農業農村發展由過度依賴資源消耗、主要滿足量的需求,向追求綠色生態可持續、更加注重滿足質的需求轉變。
文件強調,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是一個長期過程,處理好政府和市場關系、協調好各方面利益,面臨許多重大考驗。必須直面困難和挑戰,堅定不移推進改革,勇于承受改革陣痛,盡力降低改革成本,積極防范改革風險,確保糧食生產能力不降低、農民增收勢頭不逆轉、農村穩定不出問題。
“近幾年我國在農業轉方式、調結構、促改革等方面進行了積極探索。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雖然開了頭、有進展,但需要在發展目標上再聚焦,在工作路數上再理清,在政策舉措上再加力。”中央農村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中央農辦主任唐仁健說,“只有牢牢把握住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條主線,為整個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當好先鋒、提供支撐,才能開辟出農業農村發展的新境界。”
2017三農新政策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