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的環保措施政策詳情解析
2017年的環保措施政策詳情解析
環境保護措施指的是工程開工前,一般由工程技術部負責編制詳細的施工區和生活區的環境保護計劃。針對環保措施出臺哪些新的政策,關于環保有什么值得關注的地方。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年的環保措施政策,希望你們喜歡!
2017年的環保措施方案
1、實現中央環保督察全覆蓋,適時組織開展督察“回頭看”。
2、繼續加強環境立法,推進水污染防治法、土壤污染防治法等法律法規制修訂工作。
3、推進突發環境事件環境影響和損失評估,支持重特大突發環境事件環境民事公益訴訟。
4、加快劃定并嚴守生態保護紅線,積極指導京津冀和長江經濟帶14個省市完成此前劃定任務。
5、持續推進大氣污染治理,完善大氣環境管理制度,部署推進O3污染防治。
6、加大燃煤電廠超低排放改造、散煤和小散亂污企業群治理、中小鍋爐淘汰、揮發性有機物減排等工作力度。
7、深化機動車環境管理。
8、加強重污染天預測預報和預警會商,繼續強化重污染天氣應對。
9、深入推進水污染治理,以貫徹落實《水十條》為主線,督促落實地方政府責任。
10、配合住建部門加大黑臭水體整治力度;推進飲用水水源規范化建設。
11、指導各地開展2.8萬多個建制村的環境綜合整治。
12、各地工業集聚區要在2017年底前按規定建成污水集中處理設施,并安裝自動在線監控裝置。
13、全面實施《土十條》,全面啟動土壤污染狀況詳查,開展建設用地土壤環境調查評估,加快土壤污染防治法立法。
14、繼續推動土壤污染治理與修復技術應用試點和土壤污染綜合防治先行區建設。
15、穩步推進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
16、加快排污許可制實施步伐,盡快形成以排污許可為核心、精簡高效的固定源環境管理制度體系。
17、推動生態環境損害賠償改革,加強改革試點的協調指導、跟蹤評估和督促檢查。
18、制定相關鑒定評估技術指南。
節能環保產業發展
業績增長 趨勢向好
光大證券環保團隊指出,環保板塊是目前A股中少數業績增長確定性高、估值合理的行業之一。
一季度,不少節能環保企業可謂賺得盆滿缽滿。從營收額來看,約9成企業吸金能力提升,發布季報的企業中僅9家同比有所下降;從凈利潤來看,約80%企業較去年同期呈增長態勢,其中29家漲幅超過50%。三聚環保以55.21億元的收入拔得頭籌,同比增長218.20%;重慶水務以5.59億元的凈利潤登上榜首,同比增長83.66%。
此番紅火實際早有苗頭。“在我國,環保目前是一個政策驅動型行業,‘十三五’時期將迎‘效果時代’,政府重視程度空前。‘以環境質量改善為核心管理模式’的環境治理制度,及環境執法、監管、督查和巡視力度的加大,進一步釋放市場空間。”全國工商聯環境商會會長、博天環境集團董事長趙笠鈞向記者表示。此外,大氣、水、土壤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完成配置,黑臭水體、流域治理展開集中整治,《排污許可證管理暫行規定》《環境保護稅法》等政策法規的敲定,也加快了市場的釋放。
在前瞻產業研究院高級研究員陳子萍看來,廣闊的市場需求催熱了PPP模式在節能環保領域的應用,可最大限度滿足企業的資本訴求。項目落地不但推動著業績的高增長,還為企業積累了合作經驗,對未來發展有著長期的積極影響。
據了解到,在19個PPP一級行業中,生態建設和環境保護類項目數穩居前列,企業投資熱情高漲。以東方園林為例,開年短短兩月內已拿下7個項目,總金額高達138.38億元,相當于平均不到9天就斬獲了一張大單且節假日無休。
板塊分化 冷熱不均
進一步梳理發現,這些企業的主要業務多集中在大氣污染治理、水污染處理、固廢處理與資源化、環境監測與修復等細分板塊。盡管整體業績喜人,各板塊發展卻不平衡,甚至出現較為明顯的兩極分化。
在業績漲勢迅猛的水污染處理板塊,碧水源、博天環境、博世科等企業表現不俗。申萬宏源發布行業研報稱,受益于2016年簽訂的PPP項目加速落地,水污染處理板塊風光無限。一季度營收增速為50.63%,凈利潤同比增長196.08%。扣除碧水源股權出售的影響,實際行業增速為134.97%,仍然超預期。
相比之下,大氣污染治理板塊則顯得不盡如人意。一季度營收增速僅為9.32%,遠低于其他板塊,凈利潤增速下降近10%。
不過有多家業內機構指出,經過近十年發展,大氣污染治理需求最先得到釋放,空間因此縮小。但考慮到多項督察行動同期針對大氣污染治理展開,不斷向地方政府和企業傳導壓力,疊加“大氣十條”一期考、《京津冀2017年大氣污染防治工作方案》、環保督查行動及“藍天保衛戰”等因素影響,該板塊將仍是政企關注的重點。
“行業發展的動力短期主要是政策驅動,長期則取決于企業外延擴張和打通產業鏈的進度。”陳子萍表示。
監測板塊或成新風口
本輪季報中,部分企業還對2017年度的半年業績進行了預估,其中以預測業績增長的樂觀者居多。
采訪中,多位業內人士也向記者坦言,資本力量既是撬動企業華麗轉身的支點,又是推動行業升級的一劑強心針。對于項目規模大、資金需求量大、運行周期長、盈利水平低的節能環保企業而言,資本注入無疑是發展壯大的重要途徑之一。
而這一系列利好趨勢,還要得益于多項政策法規的推動。據悉,國家發改委、環保部于去年9月聯合印發《關于培育環境治理和生態保護市場主體的意見》,提出要推動生態環保市場空間有效釋放,產值年均增長15%以上,計劃培育50家以上產值過百億的環保企業。在《“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中,也明確提出“推動節能環保產業快速壯大”的要求。
此外,證監會發布《關于大力推進節能環??萍籍a業發展的建議》指出,私募基金、債券市場等渠道均將大力支持節能環保企業。下一步,還將繼續支持符合國家產業政策和發行上市條件的節能環保企業上市融資,鼓勵企業利用資本市場做大做強。
據中金公司分析,隨著《環保稅法》的頒布,監測板塊走勢目前已有所反應,一季度凈利潤同比增長91.54%,有望成為下一個大的風口。未來2—3年,環保稅征收或將推動環境監測板塊迎爆發式發展,可預測空間將超過280億元。
環保改革將要實現的目標
抓環保就是抓發展
2017年是“大氣十條”的考核年。
按照2013年頒布實施的“大氣十條”,到2017年,全國地級及以上城市可吸入顆粒物濃度比2012年下降10%以上,京津冀、長三角、珠三角等區域細顆粒物濃度分別下降25%、20%、15%左右,其中,北京市細顆粒物年均濃度控制在60微克每立方米。
環保部環境規劃院副院長兼總工程師王金南在2016年12月中旬舉行的一次論壇上指出,“大氣十條”實施以來,重污染天氣發生的頻次、峰值明顯下降,2015年全國重污染天次比2013年下降了52.3%,充分說明當前大氣污染治理措施是有力的,成效是顯著的。但他坦言,北京要實現PM2.5排放達標面臨巨大挑戰。
“環境保護部跟京津冀兩市一省政府2016年又印發了一個《京津冀大氣污染防治強化措施(2016-2017)》,強化了很多措施,我相信,通過這些措施的實施,整個‘大氣十條’空氣質量目標有望實現。”王金南說。他所提及的強化措施包括要加大農村散煤清潔化步伐,加大機動車污染治理,2017年1月1日起北京實施第六階段車用燃油標準等內容。
此前,來自中國工程院50余位院士和專家對“大氣十條”進行的中期評估顯示,重點行業提標改造、產業結構調整、燃煤鍋爐整治和揚塵綜合整治4類措施是對PM2.5濃度下降貢獻最為顯著的措施。
“大氣十條”的實施,解決的是人民群眾的“心肺之患”,依靠的是經濟的轉型升級、優化發展。用好環保這一抓手,促進形成綠色的生產和生活方式,實現綠色發展正是當前的主題。
按照“大氣十條”的要求,2017年各地區要制定范圍更寬、標準更高的落后產能淘汰政策,再淘汰一批落后產能;全面推行清潔生產,2017年重點行業排污強度比2012年下降30%以上;發展循環經濟,2017年單位工業增加值能耗比2012年降低20%,在50%以上的各類國家級園區和30%以上的各類省級園區實施循環化改造,主要有色金屬品種以及鋼鐵的循環再生比重達到40%左右。
按照“水十條”的要求,專項整治造紙、焦化、氮肥等十大重點行業,到2017年底前,造紙行業力爭完成紙漿無元素氯漂白改造或采取其他低污染制漿技術,鋼鐵企業焦爐完成干熄焦技術改造,氮肥行業尿素生產完成工藝冷凝液水解解析技術改造,印染行業實施低排水染整工藝改造,制藥(抗生素、維生素)行業實施綠色酶法生產技術改造,制革行業實施鉻減量化和封閉循環利用技術改造。
按照“土十條”的要求,自2017年起,對擬收回土地使用權的有色金屬冶煉、石油加工、化工、焦化、電鍍、制革等行業企業用地,以及用途擬變更為居住和商業、學校、醫療、養老機構等公共設施的上述企業用地,由土地使用權人負責開展土壤環境狀況調查評估;已經收回的,由所在地市、縣級人民政府負責開展調查評估……
走綠色發展之路,讓環境保護與經濟發展融為一體,抓環保就是抓發展,以加嚴的環保標準倒逼產業升級,提升經濟綠色化水平,將是2017年的重頭戲。
改革突破釋放新動力
2016年以來,轟轟烈烈的中央環保督察一度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作為生態文明建設制度體系中的重要組成部分,中央環保督察成為落實地方環境保護主體責任的關鍵措施。截至目前,已有4400多人由環保督察發現的問題而被問責。按照這一制度安排,2017年中央環保督察將實現全國省市區的全覆蓋。
“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措施只有落地并得到地方的積極響應,才能充分發揮預期的作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資源與環境政策研究所副所長常紀文講到,中央環境保護督察中發現的很多共性問題出現在生態文明體制改革3年左右的時間,而且具有一定的普遍性,解決難度很大,這說明生態文明建設和體制改革措施的推進,在地方上還存在問題,需要以深化改革和嚴厲推行的措施予以解決。
常紀文認為,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措施的推進,既要依靠《關于健全生態保護補償機制的意見》《關于全面推行河長制的意見》等文件的具體指導作用,依靠《關于劃定并嚴守生態紅線的若干意見》《重點生態功能區產業準入負面清單編制實施辦法》等文件的約束作用,也要依靠《生態文明建設目標評價考核辦法》《黨政領導干部生態環境損害責任追究辦法(試行)》等文件的倒逼機制,還要給各地和各行業出主意,即如何把綠水青山變成金山銀山,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
談及對2017年的期待,常紀文說:“如何建立中長期戰略,以最小的環境和資源代價實現經濟的持續發展和科技的持續創新,用做加法的多贏手段實現突破,是推進生態文明體制改革應重點考慮的問題。”
2017年注定也是環保改革持續深入的一年。
從體制機制上徹底解決地方干預環保的問題,省以下環保機構監測監察執法垂直管理正在扎實實施。河北、上海、江蘇、福建、山東、河南、湖北、廣東、重慶、貴州、陜西、青海12個省市作為改革試點,因地制宜創新方式方法,細化舉措,落實政策,先行先試,將在2017年6月底前完成,形成自評估報告。
建立全國統一的實時在線環境監控系統,監測事權上收有條不紊。在完成338個地級以上城市1436個國家環境空氣自動監測事權上收之后,2017年起,逐步完善地表水和近岸海域環境質量監測質控技術體系;形成土壤基本監測能力,建立土壤樣品采集、制備、分析、數據審核全過程質量管理體系。
明確企業環境主體責任,國辦印發《控制污染物排放許可制實施方案》。率先對火電、造紙行業企業核發排污許可證,2017年完成《大氣污染防治行動計劃》和《水污染防治行動計劃》重點行業及產能過剩行業企業排污許可證核發。依證嚴格開展監管執法,2017年基本建成全國排污許可證管理信息平臺。
2017年,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推進PPP、政府購買服務與第三方治理等的突破,將帶給綠色節能環保產業更多發展機遇。不久前出臺的《“十三五”國家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規劃》提出,要加快發展先進環保產業,到2020年,產值規模力爭超過兩萬億元,吸引更多的社會資本進入環保領域……
為綠色發展提供動力和保障,明確政府、企業和社會的責任,建立起行之有效的體制機制,2017年環保改革機遇挑戰并存。
猜你感興趣:
1.2017環保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