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體育產業政策
體育消費正在逐漸成為體育產業的題中之意。2017年關于體育產業新出臺哪些新的政策,關于產業發展有哪些相關的信息。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體育產業政策,希望你們喜歡!
2017體育產業發展政策變化
1. 體育產業的逆市高增長特征將進一步突顯,投融資市場將更加火爆。
《政府工作報告》將我國經濟增長目標定在6.5%,多家研究機構認為符合市場預期,這也就意味著我國各大產業在2017年將保持低位運行。而2015年體育產業總產出增長率26.02%,“十二五”期間平均增長率為21.12%。相對計算,未來我國體育產業總產值增長率或將是我國國內生產總值增長率的3~4倍。在市場普遍低迷的情況下,如此高的增長率將極大地推動體育投融資等領域的活躍。
2.產業政策仍是政府工作的主要工具,體育產業激勵政策應用性應加強
盡管學界對政府產業政策能否有效促進經濟發展還在不休地爭論。但從《政府工作報告》看,我國政府不但沒有放松,反而加強了產業政策的運用。從46號文至今,我們已經見到了太多的政策,但如何使其有效化、工具化,在2017年,仍將是所有體育局領導及其產業辦工作人員、體育公司乃至所有體育人需要學習的。無論是體育用品、體育場館等業態的品牌建設、管理和營銷模式變革,還是體育傳媒、健身休閑等業態的技術升級和高科技應用,在“熱情擁抱”資本的同時,必須學習與政府打交道的本領,按照公共服務政府購買、產業激勵或引導資金等管理辦法所規定的程序,來獲得政府支持。
目前的建議是,第一,“高位政策”看趨勢,“低位政策”看落實。省級以上的政策大多能夠給出總體情況的說明,以及相對要鼓勵引導的領域,這些能夠輔助決策,來進行趨勢判斷。如果是所在地方政府所出臺的政策,要找單位負責人來進行條款(通常涉及稅收優惠、資金補貼等)確認,如果能夠實現,可安排專門人員或部門(甚至外包)進行對接。第二,多找關聯單位,再找體育局。以福建省為例,除了“閩十條”等體育產業政策之外,還有大量的關于現代服務業、健康服務業、創意產業、旅游產業等產業激勵政策。體育作為關聯性、衍伸性非常強的經濟活動,同樣可以在其它領域得到支持。
3.體育公共服務政府購買,或成為體育產業新熱點
體育事業財政來源,主要是稅收收入和發行體育彩票獲得的收益。中國國家體育總局局長劉鵬(2011)指出,以體育彩票收益為主的體彩公益金,是體育事業財政、尤其是體育公共服務財政中非常重要的資金構成,是中國體育事業的“生命線”。以2012年為例,全國體育彩票總銷售額為1104.9億元,其中計提體育彩票公益金293.50億元,約為總銷售額的26.6%,近400億彩票(包含福彩、體彩)公益金中,國家體育總局僅獲取了20.1億元公益金支持。
《政府工作報告》將“開展新一輪服務業綜合改革試點,支持社會力量提供教育、養老、醫療等服務”作為政府“進一步釋放國內需求潛力”重點工作的關鍵支撐。體育公共服務政府購買,目前已經根據《政府采購法》、《政府向社會購買服務實施意見》、《各本級向社會力量購買公共體育服務管理辦法(試行)》等文件,在江蘇、浙江、湖北、上海等地形成了較為成熟的模式。而根據財政部數據,2016年全國體育彩票銷售1881.49億元,籌集體彩公益金448億元,這些公益金除了支援社會保障等之外,基本上都將用于體育公共服務的供給。同時,還有我國政府安排的財政資金。因此,各級體育局在資金充沛的情況下,未來將更加積極地通過公共服務政府購買,促進本地區體育事業的開展。
4.“全域旅游”理念或將刺激體育旅游產業快速發展
今年政府報告中的一個新詞“全域旅游”成為熱點。為游客提供深度體驗,是全域旅游所希望達成的目標。而體育作為旅游產品,能夠讓參與性、觀賞性、娛樂性等多方融入。體育旅游被稱為“全球增長最快的旅游產業”,相比所有其他旅游類5%的年增長,體育旅游的近年來的增長率都保持在14%。在旅行期間,體育旅行者花費是常規游客的2倍。根據世界旅游組織 (World Tourism Organization,簡稱UNWTO) 的數據,全球體育旅游產業總產值約為6000億美元。體育旅游形成的“賽會節慶周期”,已經成為推動體育、旅游和城市融合發展,實現旅游業和城市升級快速增長的關鍵。這也是我國諸多城市追捧馬拉松賽事、定向越野賽事的重要原因之一。
中國體育產業發展趨勢
三大關鍵詞
1,“改革”
自從業界熟知的46號文件出臺后,體制機制的改革,將體育產業交由市場主導,企業主體是大勢所趨,工信部與國家與體育總局簽署的戰略合作協議與姚明當選籃協主席以及足球管理機構的改革釋放出很多機會,開啟改革后模式。
2, “創新”
體育產業要想實現價值的極速增長,必須要通過改變傳統發展模式,體育產業的很多價值都是無中生有創新出來的,2017年在體育IP、商業模式、場館運營、科技含量、新媒體價值等方面將有可能出現創新的典型和模式,也將是打動投資人的關鍵所在。
3, “融合”
體育與文化、教育、旅游、健康、地產、傳媒、信息、金融等產業的融合發展將進一步加深,體育產業的內涵和外延不斷豐富拓展,新型業態層出不窮。融合后的“1 1>2”效應和“外溢效應”也將成為體育產業價值的增長空間。
在前兩年發展中,大部分時候是“體育人”去主動向其他行業靠攏,隨著體育產業價值逐漸被大家認識,在今后的發展中,將會出現更多“外行人”向體育主動靠攏的趨勢,體育產業也將正式回歸復合型產業的本質。
四大產業變化
1,市場環境進一步優化
各地對于體育產業的扶持發展政策在2016年陸續出臺,2017年將是各地方政策落實的關鍵之年,隨著各地政府職能在體育產業領域中的轉變,市場的決定作用將逐漸凸顯,整體環境將得到改善。
2,市場主體快速成長,分化逐漸形成
近兩年涌現出的幾十家體育上市企業經歷了上市之初的興奮和幸福,將迎來正向快速增長和負向快速增長的分化期,這也是考驗企業商業模式、運營管理、真實價值的關鍵一年。中小微體育企業的數量增幅預計將和2016年相差不大,體育創業的熱情還將延續。體育社會組織的改革和基礎建設將是今年的主旋律。
3,產品供給將不斷豐富
從體育場館、體育用品、體育服務等軟硬件方面在數量和質量上都將進一步提升,例如馬拉松賽事,從五年前的全年幾十場,發展到2016年已經達到了294場,2017年將達到300多場,不斷滿足日益增長的愛好者需求。
4,體育消費的粘性增加
當人均 GDP 超過 5000 美元時,體育消費開始迅速增長,當人均 GDP達到 8000 美元時,體育消費將加速發展。隨著人們收入水平的提升,2017年我國的體育消費占的比重也將增加,已經變成很多人的常態化消費。
五個重點領域
1> 體育競賽表演領域
足球、籃球、排球、網球、乒乓球等項目的職業賽事仍將是熱點。2017年全運會將是國內競技體育的重頭戲。各種商業賽事層出不窮,作為投資者,要緊緊抓住一些賽事IP,才能獲得價值。
2> 大戶外運動領域
現在,城市太過于擁擠了,戶外運動實際是產生于進了城的人對鄉村的一種懷念,進到城里的人血液里面仍存對鄉野的眷念,有回歸大自然的需求。
3>體育的商業綜合地產和體育主題小鎮領域
根據住房城鄉建設部、國家發展改革委、財政部決定在全國范圍開展特色小鎮培育工作精神,明確提出,到2020年,培育1000個左右各具特色、富有活力的休閑旅游、商貿物流、現代制造、教育科技、傳統文化、美麗宜居等特色小鎮。體育小鎮也是特色小鎮的建設內容之一,隨著生活水平的提高,老百姓對于體育的需求越來越大,而體育類小鎮能夠集合體育、旅游、文化、健康等多種產業,對于帶動地方社會經濟發展作用顯著。
4> 冰雪運動領域
隨著冬奧會的臨近,冰雪產業越來越“熱”。冰雪設施的建設企業將從中受益。隨著“三億人上冰雪”口號的提出,冰雪器材和用品的需求量將激增,壓雪機、造雪機等各類冰雪裝備市場就會很大。馬上要辦冬奧會,在建冰場、雪場,都需要造雪機等各種裝備,這個產業從商業角度來講是可以掙錢的。另外冰雪運動培訓和冰雪旅游業也將成為新的經濟增長點。
5> 體育與大健康對接的領域
最近在《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中,大健康被預測將是僅次于房地產的產業,是未來中國引導性產業之一,體育對接健康產業的未來空間非常大?,F在國際上最流行的就是exercise is medicine,運動是良藥,對于大健康來講,講的是健康關口前移、健康重心下移,與其吃藥,不如先吃 exercise 運動這副藥。體醫結合將是未來很好的一個商業機會。
中國體育產業自國務院2014年發布里程碑式的46號文件,吹響了中國體育體育產業未來黃金十年,5萬億市場規模沖鋒號。后續2016年密集集中發布體育產業“十三五規劃”,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等配套政策文件。目前我國人均體育場地面積僅1.46平方米,室內場館人均0.19平米,到2025年我國人均體育場地將達到2平方米,預計未來需要建設將近8億平米體育場地。
冬奧加速了冰雪大市場培育,2016年體育總局、發改委等四部門聯合發布冰雪運動發展規劃(2016-2025),體育總局發布群眾冬季運動推廣普及計劃(2016-2020),規劃提到到2020年我國冰雪產業規模達到6000億。體育旅游度假占據旅游度假份額超過四分之一,預計2017年將繼續保持年20%以上增勢。
可以大膽預測,2017年作為2022年冬奧啟動元年,體育產業迎來快速發展期,體育市場急劇擴大,體育人口倍增。體育產業與房地產產業融合力度加大,房地產業急需供給側改革的形態下體育產業作為供給側形成一個重要突破口。特色小鎮項下的體育特色小鎮將如雨后春筍般涌現,與地產產業高度關聯性的體育主題旅游度假、體育場地設施建設,場館運營、體育IP等迅猛發展,體育圈獨角獸企業開始萌芽。預計2017年體育產業投資更趨于理性,體育小鎮、場館運營和體育消費等將被重點關注,冰雪大市場將是政府、資本和企業關注焦點。
重慶推進體育產業創新發展
一是抓基礎設施建設。投入10億余元打造1個城市全民健身中心、10個健身基地、100個健身公園、1000里健身步道,建設羽毛球博物館,修建、完善體育標識、標牌及體育元素雕塑,形成10分鐘城市健身圈,人均健身場地面積達到2.05平方米。
二是抓產業平臺招商。加大體育產業眾創空間、運動商城、工業園區三大產業孵化平臺的招商力度,出臺配套的保障政策。眾創空間現已引入恒宇世嘉、奧美之路、等你戶外、青年匯、酷騰體育等30余家實體企業,萬盛嗨摩爾運動商城體育企業入駐率達90%。
三是抓體旅融合發展。加快推進黑山谷運動中心、奧林匹克公園、板遼湖水上運動中心等10大體育旅游景區建設;創新舉辦“黑山谷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青山湖國際跑步節等體旅賽事30余次,近萬人參加,帶動消費千余萬元,“黑山谷杯”國際羽毛球挑戰賽被評為“國家體育旅游精品賽事”;推進關壩涼風村休閑運動特色小鎮和青年體育產業特色小鎮創建。
四是抓體制機制創新。成立體育產業發展領導小組,統籌推進體育產業發展;組建體育產業發展公司,設立體育產業基金、體育產業發展專項資金;成立全市首家體育產業研究院。
2017體育產業政策相關文章:
1.2017體育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