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公共政策(2)
2017中國公共政策
家庭概念在公共政策中的重要性
原標題:聚焦家庭概念在公共政策中的重要性
注重家庭在養老支持、育兒補貼等方面的重要作用
一些研究表明,我國人口老齡化及其他社會現狀(如家庭規模小)對家庭養老的影響,主要表現在老年人口數量多、子女贍養負擔重、家庭養老照顧資源少等。有關提案、議案和建議提出制定家庭養老支持政策,注重家庭養老的配套政策建設,注重以家庭作為補貼、計稅單位的積極作用。
婦聯界別集體提交的一份《關于制定家庭養老支持政策的提案》認為,家庭養老是我國老年人最主要的養老方式,制定家庭養老支持政策,有利于充分發揮家庭在應對人口老齡化中的積極作用。全國人大代表明生法師等32位代表在《關于重視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問題的建議》中提出:建議政府應當制定獨生子女家庭養老專題規劃,加大對獨生子女家庭養老的政策傾斜力度,普惠所有獨生子女家庭,并兼顧特殊家庭的需要;完善居家養老體系,強化社區服務功能;發揮機構養老的輔助作用。
孫曉梅等多位全國人大代表建議,給生育二孩的家庭發放補貼,減免個人所得稅。臺盟中央的建議提出,應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稅,科學合理設置減免額。期待個稅改革之后,上有老、下有小的家庭繳納的個稅應該比沒有撫養壓力、沒有老人贍養的家庭繳納的個稅少,以家庭為單位征收個稅更加公平,這也是國際通行做法。
兩會有關家庭的提案、議案和建議,注重通過家庭在公共政策中的呈現以提升家庭的重要地位;建議完善反家庭暴力法,有效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主張通過立法構建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體系和養老支持政策,做好家庭養老的配套政策建設,促進家庭建設和家庭發展。期待相關建議被納入公共政策之中,并轉化成促進家庭、家教和家風建設的切實行動。(作者為南儲鑫 中國經濟體制改革研究會、北京師范大學公共管理專業博士后)
將家庭教育立法納入規劃 構建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體系
家庭教育缺失已成為中國教育的重要問題。《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明確提出家庭教育在教育改革和發展中的地位和作用,強調學校教育、社會教育和家庭教育要緊密結合,特別指出要充分發揮家庭教育在兒童少年成長過程中的重要作用。針對家庭教育的問題,有關提案、議案和建議將家庭教育法納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將家庭教育學作為高校學生的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逐步構建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體系。
全國婦聯《關于將家庭教育立法納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的建議》提出:要將家庭教育立法列入全國人大立法計劃,制定專門的家庭教育法律。立法重點內容包括:明確界定家庭教育的主體、基本原則以及工作機制,包括家庭教育的主管機構、指導機構、服務機構等;明確家庭教育的特別措施,如針對留守、流動、流浪兒童以及殘疾、經濟困難兒童的家庭教育,規定特別措施等。
全國人大代表吳正憲提交了《重視家庭文化建設,建立家庭教育課程的建議》,認為要逐步構建有針對性的家庭教育體系,并在職業教育和大學教育體系中設立家庭教育課程,讓先進的家庭教育方法轉變為家長進行教育的策略和方法。要重視家校合作教育的機制建設,立體多元地營造家庭教育的生態環境,以便更好地提升家庭教育的水平,促進兒童健康成長。全國政協委員龐學光在提案中建議,將家庭教育學作為高校學生的必修課納入教學計劃,由教育主管部門盡快組織高水平的家庭教育理論專家、家庭教育工作者聯合編寫家庭教育學教材,并建立一支家庭教育的專業教師隊伍。
解決“農村剩男”“離婚家庭子女”等群體面臨的問題
相關研究認為,中國的家庭變遷與快速的人口轉變相同步,并深深內嵌于社會轉型的進程之中。然而,轉型期的中國社會在賦予家庭重要的福利與保障職責的同時,對家庭的支持卻非常有限,家庭在公共政策領域中甚至是一個較少被提及的概念。針對“農村剩男”“離婚家庭子女權益保護”等問題,有關提案、議案和建議注重公共政策對婚姻家庭的支持和保護。
針對日益突出的“農村剩男”問題,全國人大代表朱良玉建議政府層面介入,通過觀念引導、精準扶貧、開展婚戀引導和服務等,幫助“農村剩男”解決婚姻問題早日成家。而治本之策可能還在于縮小城鄉差距,應在精準扶貧中把“農村剩男”列為重點扶貧對象,通過教育培訓等手段提高謀生致富能力。全國人大代表黃細花《關于修改〈婚姻法〉的建議》中提到,現行法定婚齡比法定的成年人年齡提高了2至4歲,不符合民法通則關于完全民事行為能力的規定,應該把法定婚齡降到18周歲。
全國人大代表姚海同提交的議案認為,在離婚案件中,不少夫妻往往最先考慮自身利益,關注財產的分割,對子女撫養權的關注也往往基于財產的獲益程度而定,并非真正從未成年子女的利益出發進行考慮。在婚姻家庭立法中,應確立未成年子女利益最大化原則,在監護人的確立、撫養人的確立、探望權的確定、保護未成年子女財產權益等多方面加強對未成年子女的保護。
猜你感興趣:
1.2017公共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