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國家產業政策分析
2017國家產業政策分析
國家產業政策是政府為了實現一定的經濟和社會目標而對產業的形成和發展進行干預的各種政策的總和。國家產業有哪些狀況我們可以知道的。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國家產業政策分析,希望你們喜歡!
2017國家產業政策分析
各國家級新區,最核心的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產業和城市融合,也就是有產業發展,同時有教育、交通、醫療等公共服務,而不是單純的睡城,或者只有產業沒有人居住的單一功能區。
國家級新區的科創功能將進一步強化。
近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17年國家級新區體制機制創新工作要點(以下簡稱“工作要點”),要求上海浦東新區在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改革創新、推進科技創新中心建設等方面,發揮示范作用;要求天津濱海新區加快建設天津濱海-中關村科技園和“雙創”示范基地,全力推進京津冀全面創新改革試驗區建設探索;要求重慶兩江新區加快探索科技創新服務新機制,發揮創新創業和“互聯網+”集智匯力的乘數效應,建設有特色、高水平的國家雙創示范基地。
21世紀經濟報道發現,此次工作要點對大多數國家級新區的科技創新和發展新興產業的功能進行了強調。
迄今為止,我國已批復19個國家級新區,這些新區發展水平各異,有的在世界上都具備一定的知名度,但是有的新區卻只聞其聲,實際產業發展很一般。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指出,很多新區和自貿區,以及經濟技術開發區、高新區、自主創新示范區等都是捆在一起的,功能比較多,要解決功能碎片化的問題,集中一些有特色產業實現差異化發展。
“不能看到別的地方做什么產業,我也跟風去做。一定要體現差異性,即便是同一個行業,也應在上下游上有所區別。”他說。
國家級新區被賦予科創功能
國家級新區,是指由國務院批準設立,承擔國家重大發展和改革開放戰略任務的綜合功能區。
這些新區都制定了發展總體規劃和相關專項規劃,明確新區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產城融合、宜居宜業。
在上述工作要點中,要求各國家級新區著力增加創新優勢、培育新動能、發展新經濟,提升發展質量和效益,積極探索形成可復制可推廣的經驗。
除了前述上海浦東新區、天津濱海新區等,蘭州新區也要求探索促進產業集聚和科技創新的新機制,廣州南沙新區要求建立港澳科技成果產業化平臺和人才合作示范區,長春新區要構建科技創新平臺,加快建設東北科技創新中心。
華東師范大學城市與區域科學學院教授滕堂偉認為,各個國家級新區加快實施科技創新步伐,顯得非常迫切。從世界范圍來看,高新產業向中心城區、向大城市集聚是趨勢。因為城市功能已經具備,實施產業更新,能實現高效發展。
“所以很多新區需要反思過去的戰略。有些規劃的產業顯得有些急功近利,結果讓新區發展不可持續。”他說。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迄今為止,國務院批復的國家級新區有上海浦東、天津濱海、重慶兩江、浙江舟山群島、蘭州、廣州南沙、陜西西咸、貴州貴安、青島西海岸、大連金普、四川天府、湖南湘江、南京江北、福州、云南滇中、哈爾濱、長春、江西贛江新區和河北雄安新區等19個。這些新區除了河北雄安新區還在規劃中外,其他的都已經在建設之中。
國家發改委也要求各國家級新區實施創新方式,加快發展一些新興的產業。
比如上海浦東新區要穩健推動金融開放創新試點,提升金融中心建設水平。天津濱海新區要深化自由貿易試驗區制度創新,探索創新“產業鏈+價值鏈+物流鏈+信息鏈+資金鏈”的內陸加工貿易發展方式,探索構建開放型產業新體系,打造內陸戰略性新興產業集聚區。
蘭州新區需要完善“創業苗圃+孵化器+加速器+產業園”的孵化鏈條,培育提升發展動能。
貴州貴安新區要依托大數據產業發展集聚區等,構建“研發+孵化+制造+融合+平臺+應用”科技創新模式,形成閉合的產業生態圈,催生新產業新業態。
青島西海岸新區要完善軍民融合發展體制機制與政策舉措,推進面向深海、深地、深空、深藍的科技創新中心建設探索科技企業階梯培育機制等。
避免“睡城”或單一功能區
21世紀經濟報道獲悉,各國家級新區,最核心的需要解決的問題還是產業和城市融合,也就是有產業發展,同時有教育、交通、醫療等公共服務,而不是單純的睡城,或者只有產業沒有人居住的單一功能區。
在這方面,北京的通州和亦莊過去是典型,前者有人居住但是沒就業機會,后者有產業,但是公共服務不夠,在當地居住的人不多。
廈門大學經濟學院副教授丁長發認為,大多數新區建設不理想,原因是產城融合核心是要有產業和人,很多新區規劃得大,沒有多少人去。
很多新區距離老城區遠,交通不便,教育等配套跟不上,很難有人去。“有的新區有產業支撐,但是外來人口的服務問題也要解決好。”他說。
中國區域經濟學會秘書長陳耀指出,國家級新區在建設的時候,與老城區不能太遠,這樣有利于培養人氣。加快老城區和新城區的互動,還要做好基礎設施建設。
國家發改委也要求很多新區處理好老城區的關系問題。
比如云南滇中新區被要求解決新區與昆明市之間人流、物流、資金流、信息流一體化問題。福州新區要與平潭綜合實驗區、自由貿易試驗區福州片區融合發展探索,建立健全兩地共建共享機制。
丁長發指出,對很多新區而言,核心還是要以人為本,比如發達國家很多城市的產業不是規劃出來的,醫療、教育、住房這作為基本服務都能跟上。對于國內新區而言,先要有產業和就業機會,再把各個服務提供好。
國家大力扶持的熱門行業
1、節能環保產業
為加快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發展,國務院印發《關于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意見》提出到2015年, 我國節能環保產業總產值要達到4.5萬億元,節能環保產業產值年均增速在15%以上。表明隨著中國政府發力,中國節能環保產業將迎來大發展的黃金期。同時,這也是新一屆政府統籌穩增長、調結構、促改革、惠民生,推出的又一項重大舉措。
《意見》指出,加快發展節能環保產業要圍繞提高產業技術水平和競爭力,以企業為主體、以市場為導向、以工程為依托,強化政府引導,完善政策機制,培育規范市場,著力加強技術創新,大力提高技術裝備、產品和服務水平,以釋放市場潛在需求,形成新的增長點,為穩增長、調結構、擴內需,改善環境質量,保障和改善民生,推動加快生態文明建設作出貢獻。
2、軟件產業
上半年我國軟件產業在出口持續低迷、外包服務繼續放緩的情況下,卻效益向好,實現軟件業務收入1.39萬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24.5%。其中6月份增長25.4%,增速比5月提高4.5個百分點。
以軟件為核心,集成內容、應用、網絡、終端、軟件、芯片等要素的技術垂直整合不斷涌現,成為新業態的主流,隨著國家扶持政策的落實,下半年軟件產業的表現將更加出色。
3、城市園林綠化行業
城市綠化的建設過程、功能要求和經營目的,與林業有所不同,但都是生產建設的組成部分,可以帶來豐厚的社會財富以及帶動經濟發展。由于國家大力建設園林化城市的帶動,城市園林綠化已經成為一門新興的環境產業。在國家法律、法規的調控下,城市園林綠化與經濟發展形成了相互促進、互為基礎的態勢,也從中顯示著古老園林的嶄新魅力。在綠化產業的發展過程中,城市綠地系統的結構組成發生了巨大變化。
黨的報告將“美麗中國”建設、“生態文明建設”寫入黨章,凸顯決策層對生態環保的重視已上升到空前高度。隨著“美麗中國”建設的推進,全國多數城市都將加大園林綠化投資力度。
新材料產業。大力發展稀土功能材料、高性能膜材料、特種玻璃、功能陶瓷、半導體照明材料等新型功能材料。積極發展高品質特殊鋼、新型合金材料、工程塑料等先進結構材料。提升碳纖維、芳綸、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纖維等高性能纖維及其復合材料發展水平。開展納米、超導、智能等共性基礎材料研究。
生物產業。大力發展用于重大疾病防治的生物技術藥物、新型疫苗和診斷試劑、化學藥物、現代中藥等創新藥物大品種,提升生物醫藥產業水平。加快先進醫療設備、醫用材料等生物醫學工程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促進規模化發展。著力培育生物育種產業,積極推廣綠色農用生物產品,促進生物農業加快發展。推進生物制造關鍵技術開發、示范與應用。加快海洋生物技術及產品的研發和產業化。
新能源汽車產業。著力突破動力電池、驅動電機和電子控制領域關鍵核心技術,推進插電式混合動力汽車、純電動汽車推廣應用和產業化。同時,開展燃料電池汽車相關前沿技術研發,大力推進高能效、低排放節能汽車發展。
>>>下一頁更多精彩的“國家重大產業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