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中國農業政策走向
2017中國農業政策走向
2017年農業終將是不平凡的一年。有關農村的政策有哪些值得關注的新消息。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7中國農業政策走向,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中國農村三大改革重點
農村土地三權分置是改革重點
2016年另一個關系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大改革,是土地改革的緩慢推進。
中辦、國辦近期印發《關于完善農村土地所有權承包權經營權分置辦法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對“三權分置”(農村土地集體所有權、農戶承包權、土地經營權三權分置并行)這一重大農村改革進行了部署。
《意見》指出,完善“三權分置”辦法,不斷探索農村土地集體所有制的有效實現形式,落實集體所有權,穩定農戶承包權,放活土地經營權,充分發揮“三權”的各自功能和整體效用,形成層次分明、結構合理、平等保護的格局。
官方公開解讀稱,這是適應承包戶分化現實、順應新型城鎮化趨勢的需要,也是構建新型農業經營體系、發展多種形式適度規模經營、推動現代農業發展的需要。
《意見》也指出完善“三權分置”辦法涉及多方權益,是一個漸進過程和系統性工程,要堅持統籌謀劃、穩步推進,確保“三權分置”有序實施。繼續推進“三權分置”,將是2017年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中之重。
部分農產品價改路線初露端倪
另外一個值得注意的改革重點是,糧食價格改革繼續推進。2016年起,我國取消已實行8年的玉米臨儲政策,拉開了糧食市場化改革序幕。而作為推動農業供給結構轉型的最重要的工具,明年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改革的方向已經露出端倪。
在我國自2004年全面放開糧食市場的同時,**提出了價格調控的主要手段,對稻谷和小麥兩大品種實行最低收購價制度。國家委托符合一定資質條件的糧食企業,按國家確定的最低收購價收購農民的糧食。之后,政府擴大了價格調控的農產品種類,玉米也被納入框內,臨時收儲收購政策應時而生。在“托市”政策的支撐下,2011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糧價持續上漲,逐步超過進口糧價,產生愈發嚴重的倒掛趨勢,極大刺激了糧食進口數量的快速增長。在多重壓力下,2014年**決定開始探索推進農產品價格形成機制與政府補貼“脫鉤”的改革。
實際上,近期發布的《全國農業現代化規劃(2016—2020年)》、《糧食行業“十三五”發展規劃綱要》和《全國農村經濟發展“十三五”規劃》均對未來五年的農業價格改革作出了具體安排。專家表示,根據我國已明確的中長期規劃,主要農產品中的水稻和小麥將繼續執行最低收購價政策,未來五年內這兩大品種的價格形成還難以與政府補貼“脫鉤”,先機網,明年農業價改的“硬仗”可能還將集中在玉米和大豆兩個品種之上。
由于我國前幾年都一直在執行玉米臨時收儲政策,抬高了國內玉米價格。但國際市場上玉米接連豐產,價格不斷走低,直接導致國內外玉米價格差距越來越大。與此同時高庫存的壓力也越來越大,目前臨儲玉米總庫存超過了2.7億噸。即便2016-2017年度我國玉米產量為零,國儲庫存里的玉米也能夠滿足我國一年的玉米消費量。這也是我國糧食供求結構性矛盾最突出的一個領域。
于是,2016年國家在內蒙古和東北三省按照“市場定價、價補分離”的原則,將以往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調整為“市場化收購”加“補貼”的新機制。國家發改委經貿司副司長劉小南表示,玉米收儲制度改革主要包括兩個方面:一方面,玉米價格由市場形成,反映市場供求關系,調節生產和需求,生產者隨行就市出售玉米,各類市場主體自主入市收購;另一方面,建立玉米生產者補貼制度,給予一定財政補貼,**財政補貼資金撥付到省區,由地方政府統籌補貼資金兌付給生產者,以保持優勢產區玉米種植收益基本穩定。
中國社會科學院農村發展研究所研究員李國祥告訴記者,現在看來,明年玉米價格也要繼續放開,執行價補分離的改革政策,這也意味著實施了長達8年的玉米臨時收儲政策完全退出歷史舞臺,這將成為中國農業供給側改革的突破口。
正如李國祥所言,玉米收儲制度改革是我國推進農業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一場硬仗。目前,在稻麥口糧生產保持穩定的同時,庫存壓力大的玉米要調減3000萬畝以上,市場緊缺的大豆面積要增加900萬畝以上。也就是說,玉米在執行價格改革的同時,大豆的價格改革也需要同時推進。
農業產業發展趨勢
1、加大財政支農投入,撬動金融社會資本
堅持把農業農村作為財政支出的優先保障領域,確保農業農村投入適度增加,著力優化投入結構、創新使用方式、提升支農效能。
撬動金融社會資本。創新財政資金使用方式,推廣政府和社會資本合作,實施以獎代補、貼息等多種方式,撬動金融和社會資本更多投向農業農村。建立健全全國農業信貸擔保體系,推進省級農業信貸擔保公司向市縣延伸,支持其在有條件的市縣盡快建立分支機構,實現實質性運營。發揮中國海外農業投資開發基金、現代種業發展基金、貧困地區產業發展基金作用,設立農墾產業發展基金,通過市場化運作,促進農業相關領域發展。推進涉農資金整合。推進專項轉移支付預算編制環節源頭整合改革,探索實行“大專項+任務清單”管理方式。在深入總結2016年貧困縣涉農資金整合試點經驗的基礎上,細化實化有關政策措施,將試點擴大到所有貧困縣等。
2、補齊農村短板,財政全力支持
扎實推進脫貧攻堅。落實扶貧開發投入要同打贏脫貧攻堅戰相匹配的要求,繼續大幅度增加中央財政專項扶貧投入。
支持加強水利建設。增加水利發展資金規模。把農業節水作為方向性、戰略性大事來抓,大力支持發展高效節水灌溉,統籌推進各類農田水利基礎設施建設。支持農田水利建設投入和運行管護機制改革創新,對水利工程設施維修養護予以補助,全面推進農業水價綜合改革。支持加強災后水利薄弱環節建設,加大中小河流治理投入力度,對新出險的小型水庫除險加固予以適當補助,繼續支持完善山洪災害防治體系。繼續支持重點區域河湖水系連通,支持實施國家水資源監控能力建設項目(二期)。支持做好三峽后續工作規劃實施、南水北調工程建設管理及大中型水庫移民后期扶持工作。
加快生態文明建設。扎實推進新一輪草原生態保護補助獎勵政策,完善績效評價制度。支持擴大新一輪退耕還林還草規模,完善退耕還林原補助政策。
除了上面說的這些,財政部還將推進農村綜合改革、支持培育新型主體、推動農口行業改革。總的來說,從國家層面來說,那是真得會拿出真金白銀來支持農業的發展呢。隨著財政支持力度加大,咱們農民會越來越發現,將來農業的基礎設施、機械化程度、農產品流通等都會不斷完善。所以,美好的未來值得期待。
現象級!農業投資“很火”
我們一直認為,農業投資與國家政策和大環境有著千絲萬縷的聯系,如果政策環境寬松,農業投資必將會“風風火火”。
我相信,這幾天大家的手機又被刷頻了吧!這些“現象級”投融資事件不斷地刷爆了朋友圈。
(一)中信20億入股首農股份
1月17日,中信旗下現代農業投資公司和北京首農股份有限公司(簡稱“首農股份”)在北京聯合宣布,中信決定投資首農股份,第一輪出資入股擬占首農股份16.7%股權。
中信方面介紹,投資分兩個階段完成,預計投資總額達20多億元。雙方表示,未來將聯合在現代新農業、食品、電商、物流等產業領域進行布局。
(二)北大荒1元參股設立電商公司
農業公司黑龍江北大荒農業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北大荒”)將目光轉向投資區塊鏈農業平臺。1月18日,北大荒發布公告稱,擬與由江蘇中南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南建設”)為主要出資人的合伙企業——中南建設區塊鏈農業發展(深圳)企業(有限合伙)共同設立合資公司。合資公司注冊資金3億元,其中,中南建設出資2.9999億元,持股80%,北大荒出資1元,持股20%。
北大荒表示,成立合資公司目的在于通過利用區塊技術、物聯網技術和設施,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打造農業電商平臺,為北大荒股份農業生產者提供產前、產中、產后的農業綜合服務。
(三)食材B2B平臺(優配良品、鏈菜)紛紛或億元風投
食材B2B平臺優配良品宣布獲得A輪及A+輪融資,融資金額共1.2億元,由易果生鮮、新鳳祥集團聯合戰略領投,云啟創投、艾瑞資本跟投。此次資金的進入將主要用于強化自身信息系統技術,深化供應鏈布局。
2016年11月中旬,食材B2B平臺鏈菜億完成新一輪融資,截至目前,其已累計融資1.5億元。據悉,新一輪融資將會被用于平臺技術創新、技術升級以及農業項目的投資與并購。
(四)農村金融平臺融資不斷
專注農村金融的什馬金融宣布完成B+輪近億元融資,本輪融資由信中利資本領投,順為資本、峰瑞資本、華創資本等老股東跟投。此前,什馬金融于2015年11月獲得A輪數千萬人民幣融資,2016年8月完成了由順為資本和北極光創投領投,峰瑞資本和華創資本跟投的近億元B輪融資。
農業生產領域互聯網金融企業“農分期”宣布完成億元級B輪融資。本輪融資由BAI(貝塔斯曼亞洲投資基金)領投,順為資本、源碼資本、真格基金、國金證券、明勢資本、涌鏵投資等機構跟投。
以上只是農業產業行業融資的部分“案例”,但這些案例都說明在說一個問題:2017年農業產業化“風光無限好”。
農業產業5大方向
1、資本涌向農業產業
相比于美國農業,中國的農業在產業化上處于落后地位。中國農業產業化落后,根本問題在于形成不了規模。
但,這幾年隨著新希望、中糧、北大荒集團、首農集團等大型農業集團的出現,農業產業化逐漸被資本認可和接納。
2017年,農業上游下游的結合將會成為未來農業核心競爭力。資本將會成為越來越喜歡集團化、產業化、規模化的農業企業。
2、新零售成農業趨勢
2016年,馬云提出“新零售”概念之后,全國興起“新零售”、“線上、線下結合的商業模式”。
據預測,基地、電商平臺、流通商超將成為農業“新零售”主要突破的方向。2016年,農業電商、生鮮電商等發展都趨于平靜,這也就是說“單純線上”的電商平臺問題頻頻出現,包括標準化、物流等問題導致創業者在思考“電商的未來”。
前些天,京東關閉門店服務,專注超市生鮮。其實,我們可以看出:京東就是發力“新零售”。在新零售布局上,2016年京東可以為是大手筆:入股永輝超市和牽手沃爾瑪,更是彰顯出其在“新零售”的野心。
3、新技術推動產業化
新技術永遠是農業產業發展的動力。企業通過借助新技術來改變生產方式、流通渠道實現企業的快速發展。
這次北大荒1元入股江蘇中南建設集團股份有限公司,雙方期望成立合資公司目的在于通過利用區塊技術、物聯網技術和設施,建立農產品追溯體系,打造農業電商平臺。
據了解,合資設立的公司名為北大荒糧倉股份有限公司,包括咨詢、數據分析、軟件開發、農產品倉儲、貿易代理、互聯網信息服務、農產品收購、農產品批發與零售、社會經濟咨詢服務等。此次合作,北大荒需為合資公司提供并更新所屬農業分公司與農產品電商平臺相關的數據、農業生產管理系統所涵蓋的相關數據,以及農業物聯網系統所涵蓋的相關數據,并為合資公司收集、提供、更新上述數據、App推廣、農業服務及其他業務總包服務。
4、農業產業互聯網涌現
有人認為,未來十年是產業互聯網發展的黃金十年。
星河互聯CEO博淼表示:2017年有著新的判斷, “2017年的產業互聯網,會讓創業者與資本遇見春天”。
其中,食材B2B平臺優配良品宣布獲得A輪及A+輪融資,融資金額共1.2億元,加大產量互聯網化。優配良品宣布平臺將聯合易果生鮮、新鳳祥集團、恒都農業集團、百斯頓環球食品、森寶公司等各大食材供應商和部分餐飲企業發起食材品質聯盟,做好食材品質把控,共同推進食材流通行業的發展。
我們認為,產業互聯網的目的在于通過互聯網或者電商銜接實體與實體的聯系,加速互聯網與實體商業模式的再造與裂變。
2017年,農業產業互聯網將會風生水起,勢不可擋。
5、金融成農業產業加速器
互聯網到底改變了農業什么?我們認為改變了溝通成本。自2015年“互聯網+”成為國家戰略之后,互聯網農業、互聯網金融不斷地在農業領域制造一個有一個神奇。
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出現改變了農業產業之間聯系與互動,農業金融供應鏈的推進加速農產品單品的產業化。
我們會看到合作社沒有錢購買大型農機,可以向互聯網金融平臺申請貸款,通過金融平臺撥款給農機廠家,農民從而獲得農機產品,之后農民每月向互聯網金融平臺進行還款就可以了。
農業供應鏈金融的價值在于為農民生產與經營提供了更加豐富資本支持,加速農業生產與經營的速度和規模。
所以,2017年農業產業機會將會隨著資本、互聯網的助推,從而爆發出更多的“動能”。國家政策大好、資本熱情高漲,農業產業化、規模化進程必將會加快。
當然,我們千萬不要忘記“資本都是逐利的”,一旦企業在產業化或者規模化進程中,出現疲軟,請務必小心資本的“釜底抽薪”。
2017中國農業政策走向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