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關于全面小康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2017關于全面小康的形勢與政策論文
目前中國的國際形勢嚴峻,國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脅。正確認識我國周邊安全,并正確處理我國和周邊國家的關系刻不容緩。以下是學習啦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2017關于全面小康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給大家作為參考,歡迎閱讀!
2017關于全面小康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1
《構建維護社會穩定的六大機制》
摘 要:維護社會穩定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前提。當前社會仍然存在不穩定因素,必須從構建利益協調機制、領導機制、正確處理人民內部矛盾機制、治安防控機制等方面,做好維護社會穩定工作,為構建和諧社會提供保障。
關鍵詞:維護穩定;和諧社會;機制構建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適應了我國改革發展的時代需要,體現了廣大人民群眾的根本利益。胡錦濤同志指出,我們所要建設的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應該是民主法治、公平正義、誠信友愛、充滿活力、安定有序、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社會。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是一個復雜而系統的歷史過程,需要全社會的共同關注和努力,需要做很多方面的工作,而最具基礎意義的工作,就是保持安定有序、維護社會穩定、實現國家長治久安。在新的時代,深入研究維護社會穩定問題,必須把它放在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這個大背景中,深刻把握其辯證關系及內在機理,以便為做好維護穩定工作,促進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尋求一條可行的現實路徑。
一、維護社會穩定在構建和諧社會中的地位和作用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表明我們黨準確把握了我國社會所處的歷史方位,反映了我們黨對中國特色社會事業發展規律的新理解、新認識。胡錦濤同志在黨的十六屆四中全會上指出,“維護社會穩定,保持社會安定團結,是做好各項工作的重要前提,也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必然要求”。可以說,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提出,為維護穩定工作帶來了新的理念、新的認識,拓寬了工作視野,提出了新的歷史課題。因此,必須全面掌握、準確理解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背景下,維護社會穩定的特殊地位和作用。
其一,維護社會穩定是實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宗旨的基本要求。歷史經驗表明,“利莫大于治,害莫大于亂”。對廣大人民群眾而言,最大的利益訴求莫過于對平安、安全和穩定的需求。和諧穩定是民心所向、民愿所系,是人民群眾的共同愿望和終極利益。和諧穩定,最大的受益者是人民群眾,社會不穩定、不和諧,最終的受害者也是人民群眾。歷史證明,社會穩定,則人民幸福,社會動蕩則人民遭殃。這是古今中外治亂興衰的客觀規律。我們必須從實踐“立黨為公、執政為民”宗旨出發,按照“權為民所用、情為民所系、利為民所謀”的要求,順應人民群眾的愿望,切實維護好社會穩定。我們必須堅持以人為本,注意傾聽群眾的呼聲,關心群眾的疾苦,正確處理新形勢下的人民內部矛盾,竭盡全力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努力為人民群眾創造一個安定有序的生活和工作環境,以贏得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擁護和信賴。
2017關于全面小康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篇2
《國際戰略環境與國家安全的探討》
摘要:目前中國的國際形勢嚴峻,國家安全在一定程度上受到威脅。正確認識我國周邊安全,并正確處理我國和周邊國家的關系刻不容緩。這些問題主要集中在中美關系和中日關系,以及中日海洋爭端,南沙群島問題。而美國這以超級大國在中國的國家安全中又扮演者怎樣的角色。
關鍵詞:國家周邊安全海洋安全美軍概況
一、 我國周邊安全
1、 我國周邊環境面臨的危機
中國位于亞太地區中心位置,周邊陸上與東北亞、東南亞、南亞、中亞、北亞毗連相接,海上瀕臨西太平洋地區。這種地理上的國際環境,使得中國與周邊國家、地區之間發生全方位的地緣關系。同時,中國是陸海兼備的東方大國。 我國的周邊安全環境是“先天不足,后天難塑”,相當的復雜。
我國周邊地區人口眾多,周邊國家政治制度及經濟發展水平差距較大。中國的周邊國家人口大國有:印度:10.3億;印度尼西亞:2.15億;俄羅斯:1.47億;日本:1.26億;巴基斯坦:1.48億;孟加拉:1.31億;此外,還有越南、菲律賓、泰國、韓國和緬甸等國,其人口都為4000萬~7000萬,也是人口相對比較多的國家。還有其他一些國家,總的人口占世界總人口的一半以上。社會關系復雜,社會主義與資本主義并存;發達國家與發展中國家并存;各國所奉行的國家安全戰略和外交政策不同。
2、 中美關系及中日關系
中日兩國是鄰邦,但近代以來,日本在1894年、1931年、1937年發動了三次大規模的侵華戰爭,這一時期是中日兩國關系史上最黑暗的時期,雙方在尋求兩國關系正常化的過程中也遇到很多的問題,直到1972年9月,時任日本首相的田中角榮訪華并于29日簽署《中華人民共和國和日本國政府聯合聲明》,才標志著中日外交正常化。 1979年1月1日,中美兩國正式建立外交關系,從而結束了長達30年之久的不正常狀態。這是在美國政府接受中方提出的“斷交、廢約和撤軍”建交三原則情況下取得的成果。 是兩國關系史上具有里程碑意義的大事,由此揭開了兩國關系的新篇章,對國際形勢和世界格局產生了重大而深遠的影響。
多年來,中日兩國在處理對外關系時都把對美關系放在首位。中日關系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中美關系和日美關系的影響。首先,中日關系要受中美關系的影響。這主要體現在臺灣問題、人權問題等方面。如1989年中國發生動亂時美國制裁中國,使中美關系惡化,與此同時,日本也凍結了第三次對華日元貸款,使中日關系也受到了影響。其次,中日關系也受日美關系的影響。由于二戰后的歷史原因,使美日兩國不僅在經濟上,而且在政治上和軍事上也保持著特殊關系。因此,研究中日關系時不能不考慮日美關系。前不久,日美兩國重新簽署了“日美防衛合作指針”,據說要將中國的臺灣省劃歸其防衛范圍,引起了中國政府和中國人民的強烈不滿,對中日關系產生了負面影響。
二、 海洋國家安全
1、 我國海洋國家安全概述 我國是一個陸海兼備的大國,海洋是我國實行可持續發展的重要空間和資源保障,海洋安全已經成為國家安全的重要領域。開發、利用、保護海洋,建設海洋強國,是我國重要的發展戰略。
維護國家海洋安全,主要包括保障國家海洋國土安全,維護海洋資源安全,確保海洋通道安全等方面。目前,在我國面積約為300萬平方千米的主張管轄海域內,與海上鄰國之間存在著許多爭議,有些島礁被他國占領,嚴重侵犯了我國主權;海洋資源被大量掠奪,其中被掠奪最多的是石油天然氣,我國的海洋權益正受到嚴峻的挑戰。因此,為保障國家的發展利益,我們必須提高海洋安全觀意識,增強維護國家海洋權益的責任。
2、 中日東海爭端
一是劃界爭議。中日東海至今尚未劃界,主要是雙方在劃界主張上存在著嚴重分歧。中方一貫主張大陸架自然延伸的原則,日方則提出以“中間線”平分東海的主張,而且強調要“一線兩劃歸”。日方認為大陸架制度已經被專屬經濟區制度所吸收,中日東海劃界只要適用專屬經濟區制度即可,這樣可以避免日方在劃界上處于地理不利國地位的缺陷,不用在兩國是否都擁有東海共同大陸架問題上糾纏不清了。中方當然不接受、不承認日方提出的以所謂“中間線”劃界的主張。主要原因是日方主張的“中間線”其實不是真正的平分線,他們已經把我國固有領土釣魚島及其附屬島嶼劃在己方一側,再與中方對半分的所謂“平分線”。 中方完全不能接受。
二是資源爭奪。迄今為止,日本向中國在東海資源問題上的挑戰已經至少有過三次。第一次是1969 年。聯合國公布調查結果,宣稱釣魚島周邊海域蘊藏著大量的石油資源,相當于第二個中東。日本趁美國歸還釣魚島施政權之際,對釣魚島周邊海域實施武裝實際控制,派出海上保安廳巡視船和海上自衛隊反潛巡邏飛機,每天進行所謂的“領海警備”,至今已經整整40年了。第二次是1974年1月。日本和韓國串通一氣,不顧中國的強烈反對,將東海北部劃定為“日韓東海大陸架共同開發區”。第三次是本世紀初,由中海油、中石化、優尼科和英荷殼牌四方合作,準備在東海西湖凹陷進行勘探開發。
三是島嶼爭端。眾所周知,中日釣魚島領土主權之爭由來已久,情況錯綜復雜,真有點說不清、道不明、剪不斷、理還亂的感覺。其實,中日釣魚島領土主權之爭,美國是始作俑者, 也是擴大雙方矛盾和糾紛的元兇。 四是軍事爭斗。在本世紀之前,關于中日海上軍事爭斗方面的信息很少有公開披露。進入本世紀以后,關于中日海上軍事爭斗的報道不斷增加,尤其是在東海的摩擦日漸增多。
3、 南海南沙群島問題
由南海自身的地理情況決定:南沙群島不僅有可觀的經濟地位,而且還具有重要的軍事戰略地位。南沙群島及其周邊海域蘊藏極為豐富的油氣等礦產資源以及魚類等海洋水產資源。它還是我國重要的能源和貿易通道。對周邊國家而言無疑是塊大地肥肉。南沙群島戰略地位十分重要,作為歐亞海上交通的重要環節,不僅是我國能源進出口的要塞,而且對于我國抵御強敵戰略空襲,掩護陸上兵力行動具有重大戰略意義。
由我國自身歷史以及對外戰略決定:其一,中國自清代領土不斷被搶占,積弱成貧,即使新中國成立后不斷加強各方面建設,然而海上軍事力量依然較為薄弱,對于遠距離保護南沙諸島具有一定困難。其二,中國苦于國際上的中國威脅論,堅持和平崛起,受到美國等大國的打壓,不能使用稍微強硬的措施,而且東盟各國很有可能由于共同利益聯合起來對抗中國。
三、 美軍概況
1、 美軍實力概況及領導指揮系統
美軍常設的高層指揮系統分為國家軍事指揮系統和聯合作戰司令部指揮系統兩級。美軍最高統帥機關是由總統和國防部長組成的國家最高指揮當局,其指揮流程是:總統和國防部長的命令由參聯會主席通過國家軍事指揮系統下達給各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再由聯合作戰司令部司令負責具體指揮事宜。最高指揮當局和聯合作戰司令部(總部)對作戰部隊有指揮權,參謀長聯席會議及其主席無作戰指揮權,但為二者聯系的橋梁和紐帶。當然,在特殊情況下,最高指揮當局也可以超級指揮一線部隊。
2、 美軍現役部隊部署,及其主要作戰能力
美軍現役部隊人數約140萬人,其中陸軍50萬人,海軍和空軍各35萬人,海軍陸戰隊18萬人。
美國陸軍,是美國武裝力量的組成部分之一,主要負責陸地上的作戰。它組建于1775年6月14日,2002年有現役軍人480,000名,預備役軍人555,000名。預備役之中350,000名編成為美國國民警衛隊(ARNG),205,000名編成為美國陸軍預備役部隊(USAR))。GI是美國陸兵在二次世界大戰時的別稱。
美國海軍United States Navy由海軍和海軍陸戰隊兩個獨立的軍種組成。海軍可分為艦艇部隊、艦隊航空兵、海上勤務部隊和岸基部隊4個兵種,一般按照行政管理和作戰指揮兩個系統進行編組和行動。
美國空軍在國內分數個機能不同的單位,在國外按其地理位置分數個大單位。一個主司令部指揮空軍一支大的部隊,它直接受美國空軍總司令部指揮。各個主司令部指揮的部隊互相之間互相關聯和補充,提供防御、進攻和補給部隊。一個作戰指揮部包括(部分或整個)戰略、戰術、太空或防御部隊或直接支援這些部隊的飛行部隊。一支補給指揮部提供補給、武器系統、補給系統、作戰補給裝備、作戰物資、維護、地面運輸、培訓和訓練或特別服務和其它補給部隊。
結語:
通過對國際戰略形式,周邊國家以及美國這一大國軍事力量的了解,我們應當明確我國所處的國際環境,并培養愛國主義精神,為建設和保衛我們所熱愛的這份土地而樹立正確的價值觀。深刻認識到少年強則國強的道理,要有危機意識,以知識來武裝自己,為祖國的未來添磚加瓦。
參考文獻:
1.《軍事理論》第一章:國際戰略環境與國家安全
2017關于全面小康的形勢與政策論文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