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
通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實的了解,使我受益匪淺,感觸良多。小編給大家整理了關于2017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希望你們喜歡!
2017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篇1
自改革開放以來,這30多年中,特別是進入21世紀的這10年,中國的國際地位有著顯著的提高。“神舟”系列飛船的成功升空,08奧運會申辦成功及其成功的舉行等一系列事件,將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到了一個空前的高度。在世界形勢的發展變化中,中國所發揮的作用也是越來越重要甚至是不可或缺。
當今世界與中國都在發生著重大而深刻的變革,中國與世界的關系也發生了,歷史性的變化,中國與世界的命運日益的緊密聯系在了一起。
中國,現在是世界上發展最快、最活躍的一支力量。世界各處都能看見“中國元素”的身影。中國文化也成了世界文化的主流,“儒學”、“孔子文化”已被世界世界共同關注并且是很重視。近幾十年來,中國的國際地位飛速的提升著,這主要是有著強大的國力作基石的。綜合國力是一個國家國際地位的決定因素。自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沿著一天具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道路,開創了現在的輝煌,中國的經濟與綜合國力空前的壯大。中國與世界的關聯度空前增強,廣泛參加全球的合作,中國已經成為世界經濟增長及發展的重要動力。 除了經濟實力外,中國的軍事、科技、軟實力也持續上升。軍事上,隨著各種新式的武器裝備展示出來,讓世界都認識到了中國國防力量的強大。航空上,中國也取得了讓世界刮目相看的成就。軟實力方面,中國的發展模式得到了越來越多人的認可,“漢語熱”也成為了世界文化的潮流。各方面都彰顯了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
最能彰顯中國國力強盛與國際地位提高的我想要數中國國家金融危機中的表現了,在持續了近2年的金融危機中,中國站全球經濟衰退的背景下,及時采取了一系列的調整宏觀經濟政策,以及積極的財政政策、寬松的貨幣政策,中國不僅解決了金融危機的負面影響,更保持38%的經濟增長率。中國的表現對世界經濟產生了重大并積極的作用。自此,中國的國際地位更加的提高了。
自美國新政府上臺后,總統奧巴馬等美國政府高官都很重視中美關系。奧巴馬表示,美中關系是世界最重要的雙邊關系,中國作為一個大國在今人矚目地向前發展,美國希望推動兩國關系不斷的向前發展,這對美國未來的和平、進步和繁榮不可或缺。
隨著中國國際地位的提高,中國也面臨著機遇與挑戰,對于這一切,我們應該如何做出理性的認識呢?
全面認識中國國際地位的復雜性,中國是一個社會主義發展中國家,并且是一個大國,是世界歷史舞臺上一支不可忽略的力量,隨著國家地位的提升,收獲的越來越多,同時承擔的責任也越大,需要做出的貢獻也越大。
正確認識所面臨的風險與挑戰。一、國際金融危機的延伸,中國外部發展條件十分嚴峻。二、外部的安全環境風險和隱患增多,朝核、南亞反恐和地區安全形勢依然嚴峻。三、中國外部輿論環境中仍存在挑戰,國際上仍有許多人對中國存在偏見對中國的和平發展存在種種疑慮,充滿誤解,甚至鼓吹形形色色的“中國威脅論”。
如何正確面對這些風險與挑戰,將是中國長期所要解決的問題。
然而,雖然有著風險與挑戰,但隨著國際地位的提高,也隨之而來有許多的機遇。一、“和平發展”成為了世界發展的主流,這種國際體系有利于中國的發展。二、中國的發展也贏得了越來越多的國家的認可,在全球事物上,對中國的借重和需求也急劇上升。三、廣大發展中國家的發展,也是中國促進發展的一個契機。
總的看,中國的國際地位提高是復雜的,中國的國際地位正處在從大而弱到大而強、從地區大國到世界大國的歷史進程中。
2017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篇2
這學期,我學習了《形勢與政策》課,通過對這門課程的學習,使我對國內外的形勢與政策有了更深刻、更全面、更真實的了解,雖然就那么幾節課,但卻使我收獲很多,感觸頗多。
當今社會,面對競爭、壓力和各種復雜環境,以及社會多元化的價值觀與人生觀的挑戰,很多大學生都顯得無所適從甚至驚慌失措,因此形勢與政策課程的開設就顯得尤為重要。把形勢與政策課與專業知識有效的結合不僅提高了對專業知識了理解,把形勢與政策課與人才培養和大學生成長成才結合起來,即增強了學生對國際國內形勢的關注,也通過對國內國際形勢的理論,正確、客觀地分析自身的優缺點,增強自身的責任感、緊迫感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同時,通過對形勢與政策課的學習,能把自身的專業知識等在此過程中并得到鍛煉,提出自身的獨特見解,增強了能力,提高了政治敏感度,發散思維,也側面地促進了專業知識的學習,還提高了思想道德修養。
其實,“形勢與政策”教學內容包含形勢與政策兩大部分:形勢是國際和國內社會政治和經濟發展的狀況和態勢;政策是黨和國家為實現一定時期的目標和任務而制定的行為準則。政策的制定要以國內外形勢為客觀依據。而形勢的發展變化必然導致政策的相應調整。身處在不斷變革時代的大學生,從客觀方面看,沒有對形勢和政策的準確把握和理解,沒有心懷祖國、胸裝天下的視野,就有可能走彎路、錯路甚至于死路。同時要想成才立業是非常困難的。
高等院校是培養人才的搖籃,人才培養是教育的根本任務。黨中央提出科教興國、人才強國的戰略,要造就數以億計的高素質勞動者、數以千萬計的專門人才和一大批拔尖創新人才。國際國內形勢的深刻變化,使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既面臨有利條件,也面臨嚴峻挑戰。面對新形勢、新情況,要求高校,培養的人才必須樹立正確的政治方向,堅定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必須胸懷祖國、放眼世界。腳踏實地、情系人民,這必然要求大學生把堅定正確的政治方向放在第一位,需要高校將形勢與政策課程真正融入人才培養過程,加強形勢與政策教育與人才培養的緊密結合。同時,形勢與政策課的設置,就是為了使大學生客觀、正確理解國家方針、政策,培養大學生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這也是德育工作的重要內容。強化學生德育工作,即教育要堅持以人為本、德育為先,全面發展的思想。因此,我認為形勢與政策課應成為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它也是高校思想政治理論課的重要組成部分,更是對我們學生進行形勢政策教育的主要渠道、主要陣地,是我們每個大學生的必修課程,在我們大學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中擔負了重要的使命,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更好地貫徹落實了中央的有關精神,是我們當代大學生關注的熱點問題,幫助我們掌握正確分析形勢的立場,觀點和方法。
但是在課堂教學中,我發現大部分學生包括我并不是很積極,要么干脆不來,要么懶散地在教室里睡覺,要么玩手機,要么看課外書籍等等。當我試著以一個學生的角度去分析這個現象:我發現,大部分同學在沒上這門課之前就預先地認為這門課沒意思、沒有用,所以上課沒勁??梢钥闯?,導致這一現象的主要原因,就是學生對于這門課的教學內容、目標和“有用之處”沒有一個清楚而正確的認識。因此,我認為老師要想上好這門重要課程,首先得提高學生對這門課的興趣和積極性,講清楚這門課的“有用之處”,讓我們知道通過學習這門課我們能收獲些什么。那么,《形勢與政策》這門課到底有什么用呢說到底,老師能教給我們什么呢?
按照相關文件的論述,《形勢與政策》這門課是對學生進行形勢與政策教育的主渠道、主陣地,其主要任務是幫助大學生認清國內外的形勢,全面準確地了解、掌握黨和國家的路線、方針和政策,增強大學生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的自信心和責任感。這當然是高屋建瓴的概括。但如果老師照抄照搬、機械地講授《形勢與政策》這門課,肯定很少有同學想聽。而換一種思路,從提高大學生能力與素質的視角探討《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目的,會更有吸引力和說服力。國家和社會的形勢與政策連著各行各業,連著千家萬戶,與每個人的學習、工作、生活息息相關。作為大學生,更應該站在時代的最前列,把握時代發展的脈搏,科學分析,理性思考,準確判斷,這是當代大學生綜合素質的內涵之一。“兩耳不聞窗外事”,閉目塞聽,對世界和國家的形勢發展、對黨和政府的方針政策一無所知的人決不會成為一個合格的、有發展前途的人才。對“形勢與政策”教育必要性、重要性的分析,既要有理論高度,又要輔之以恰當的論證,與大學生能力素質的提高緊密結合起來。由此出發,我們可以得出,《形勢與政策》這門課是能力素質教育與科學方法論教育的有機統一。
《形勢與政策》這門課老師到底該怎么教,是一個爭論比較多的 ,采用講座的形式上課;有的主張問題。有的主張“講座式教學法” ,使課程更為生動,有的主張“互動教學法”引進“案例教學法” ,充分調動學生的積極性;有的主張“實踐教學法”,更多地讓學生深入社會調查研究。應該說,上述這些主張都是教學實踐中的有益和成功的探索,都值得我們根據自身實際學習借鑒。然而,作為課程化教學 “怎的“形勢與政策”課,僅僅用上述某一種教學法,顯然是不夠的,么教”必須與“教什么”結合起來。對此,我認為,教學有道、教法 “形勢與政策”課教學要鼓勵“八仙過海,各顯神通”無常, ,同時也要遵循以下幾個原則。
首先,理論與實際相結合的原則?!缎蝿菖c政策》這門課所講授的內容,以具體的事件、政策、社會現象為主,而不像其他思想政治理論課,有很清晰的理論脈絡和講授線索。于是,這里就存在一個問題,《形勢與政策》課如果干巴巴地講事件、政策等實際問題,那就沒味道了,似乎也“沒有必要”了,因為我們完全可以通過各種現代傳媒了解到正在發生的一切。其實,單純地羅列時政,本身也不符合《形勢與政策》這門課的初衷,不符合形勢與政策教育的要求,不能滿足對學生進行科學的形勢觀、政策觀及科學方法論教育的要求。因此,《形勢與政策》課決不能就事論事,一定要因勢論理、因事論理、事理結合,把理論闡釋與實際問題分析緊密結合起來,讓我們既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彰顯《形勢與政策》課的魅力。
其次,歷史與現實相結合的原則。如前所述,《形勢與政策》課所講授的都是現實生活中的時政熱點問題,需要事理結合,進行理論分析。但光有這些還不夠,還需要有歷史感,將現實問題與歷史分析結合起來。因為任何社會現實問題都不是憑空產生的,都有深刻的歷史背景,都有一個發展變化的歷史過程,如果我們不了解現實問題的歷史背景及發展變化過程, 《形 就很難對其有全面和較為深入的理解,勢與政策》這門課就很難達到預期的效果。所以,如果老師在教學中忽視問題的歷史與背景傳授,在某種意義上就是一種半截子教學。因此,在教學中,老師既要重視時政問題的橫向聯系,又要重視縱向聯系,不僅要告訴學生問題在當下是什么形態,還要告訴學生在歷史上它是什么形態,是如何發展演變而來的。
再者,講授與對話相結合的原則。在信息時代,隨著互聯網技術的深入發展,現代傳媒日益發達,人們獲取信息的途徑更加便捷,對信息的依賴程度也越來越高。當代大學生思維敏銳,思想活躍,利用現代傳媒獲取信息的能力越來越強,基于這一特點,《形勢與政策》課的內容對于他們而言并不陌生,有的甚至非常熟悉,也都有自己的看法、意見和建議。這就要求“形勢與政策”課教學不能搞滿堂灌的填鴨式教學,而必須充分調動并發揮學生的積極性和潛力,讓學生充分參與到課堂教學中來。因此,在課堂教學中,要給學生討論和發表自己觀點的機會,同時對學生比較片面的觀點給予恰當的引導。這樣,課堂教學才會有聲有色,充滿活力,富有魅力。
最后,教學與實踐相結合的原則。如前所述,《形勢與政策》課的教學內容具有非常顯著的現實性特點,基本上都是當前的熱點問題。這些社會熱點就發生在我們身邊,都能夠切身感受得到,都可以進行調查研究。因此,《形勢與政策》這門課不能關起門來搞教學,不能兩耳不聞窗外事、一心只教圣賢書,而要把課堂上講與走出去看結合起來,讓我們帶著問題到社會上去調查研究,然后把調研心得帶回到課堂,實現理論升華。這樣既可以開闊視野、增長見識、拓寬思路,讓學生對課堂內容有切身的體會,又可以豐富教學的載體和內容,增加教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增強教學的效果。
最終我想強調一點,那就是學校開設的這門課非常必要。因為,高等學校形勢與政策教育是高校大學生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內容,是提高大學生綜合素質、開闊胸懷視野、增強責任感和大局觀十分重要的方面,它使我們更深刻地認識了世界,認識了中國,認識了我們與世界的差距,以及我們自身的不足,使我在思想上不斷地向前邁進,不斷提高。
>>>下一頁是2017大學生就業形勢與政策心得體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