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研政治真題及答案(4)
35.(1)參考答案:
①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是重大戰略目標,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居于引領地位,是我們黨確立的第一個百年目標,而是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關鍵一步。
②改革開放三十多年來,我國經濟發展取得了巨大成就,廣大農村面貌發生翻天覆地的變化,溫飽問題徹底解決,這是歷史性的偉大成就。
③但是,中國社會經濟發展存在很大的城鄉差距,農村居民生活水平、發展活力、社會治理等各個方面都要落后于城市,小康說到底還是“人”的小康,七千多萬的農村貧苦人口仍然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中的最突出短板,可以說農民、農村小康,則中國小康。
④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更重要、更難做到的就是“全面”,“全面”是指發展的平衡性,協調性、可持續性。因此,落實五大發展理念,要特別重視“協調發展”,“共享發展”,協調是持續健康發展的內在要求,共享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屬性,不斷推進全民共享、全面共享,堅持發展為了人民、發展依靠人民、發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2)①打贏脫貧攻堅戰事關全面建成小康社會、事關增進人民福祉、事關鞏固黨的執政基礎、事關國家長治久安。
②脫貧攻堅首先要解放思想,轉變觀念,“移民搬遷”對于自然條件較差,基礎實施落后地區農村的發展具有重大意義。水電站的建成赤溪村結束了無電的歷史,大大改善了生活條件。
③加強村兩委班子領導、鞏固黨建基礎,實施“第一書記”制度,安排省直部門干部向黨建薄弱村下派掛職“第一書記”幫扶。
④政策扶植,第一個出臺政策鼓勵大學生返鄉創業、助力扶貧。實事求是,因地制宜,扶貧開發模式由偏重“輸血”向注重“造血”轉變,綠水青山也是金山銀山,因地制宜培育旅游特色優勢產業。
36.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長征途中,我們黨通過艱苦卓絕的實踐探索,不斷打開戰局的最重要的保證。聯系在一起,把長征的大方向同建立抗日前進陣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國內革命戰爭的抗日民族戰爭的轉變,為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
長征的勝利,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使我們黨找到了中國革命力量生存發展的落腳點,打到了中國革命事業勝利前進新的出發點,從長征的終點出發,我們黨領導中國人民展開了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新畫卷。
歷史是不斷向前的、要達到理想的彼岸,就要沿著我們確定的道路不斷前進,每一代人有每一代人的長征路,每一代人都要走好自己的長征路。今天,我們這一代人的長征,就是要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實現偉大的理想,沒有平坦的大道可走,奪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發展,奪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成效,奪取具有許多新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我們還有許多“雪山”、“草地”需要跨越,還有許多“婁山關”、“晴子口”需要征服,一切貧圖安逸、不愿繼續艱苦奮斗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一切驕傲自滿、不愿繼續開拓前進的想法都是要不得的。
長征永遠在路上。一個不記得來路的民族,是沒有出路的民族。不論我們的事業發展到哪一步,不論我們取得了多大成就,我們都要大力弘揚偉大長征精神,在新的長征路上繼續奮勇前進。
摘自《在紀念紅軍長征勝利80周年大會上的講話》
(1)為什么說長征的勝利既是“中國革命力量生存發展新的落腳點”,也是“中國革命事業勝利前進新的出發點”?(6分)
(2)如何理解“長征永遠在路上”?(4分)
36.(1)參考答案:
第一,長征出發前,由于黨內“左”傾教條主義的錯誤領導,中央革命根據地第五次反“圍剿”失敗,其他根據地也遭受挫折,中國共產黨到了生死存亡的危急關頭,中國革命面臨著方向和道路的抉擇。第二,長征途中,中國共產黨通過艱苦卓絕的實踐探索,成功把解決生存危機同拯救民族危亡聯系在一起,把長征同建立抗日前進陣地聯系在一起,實現了國內革命戰爭向抗日民族戰爭的轉變,為奪取中國人民抗日戰爭勝利、進而奪取新民主主義革命勝利打下了堅實基礎。第三,長征的勝利,不僅保存了革命力量,而且找到了中國革命力量生存發展新的落腳點,找到了中國革命事業勝利前進新的出發點。從長征的終點出發,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展開了中國革命波瀾壯闊的新畫卷。長征勝利后,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中國人民取得了抗日戰爭和解放戰爭的勝利,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
(2)第一,長征永遠在路上。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建設與改革事業都是一場偉大的長征。第二,在革命年代,長征實現了中國共產黨和中國革命事業從挫折走向勝利的偉大轉折,開啟了中國共產黨為實現民族獨立、人民解放而斗爭的新的偉大進軍。
第三,在革命勝利的基礎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經過艱苦摸索和曲折實踐,開啟了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長征,終于找到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道路,迎來了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光明前景。第四,在當代中國,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正走在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新長征路上,奪取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事業新進展,奪取推進黨的建設新的偉大工程新成效,奪取具有許多新的歷史特點的偉大斗爭新勝利。
37.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他說:“每每看到自己生產的發動機把衛星送到太空,就有一種成功后的自豪感,這種自豪感用金錢買不到。”這也代表了大國工匠們的心聲。
“工匠精神”是一種工作態度。在工匠們的心目中,制作出來的產品沒有最好。只有更好。高鳳林在36年的工作中,攻克了200多項技術難關,經他的手創造了140多發火箭的發動機,焊接的焊縫總長達送到12萬多米,沒有出現過一次質量問題。他先后獲得過部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2014年紐倫堡國際發展展覽全會獎等30多得獎勵,而這沒有一絲不茍的工作態度顯然是無法做到的。
隨著時代的發展,工匠的工作或許會逐漸被機器所取代,但是“工匠精神”卻不可能被代替。我國作為一個擁有“四大發明”的文明古國,具有歷史悠久而技藝高超的手工業,薪火相傳的能工巧匠們留下了數不勝數的傳世佳作。我們今天弘揚“工匠精神”,不僅是對傳統工的技藝的留戀,而且是對一切職業的道德呼喚。“工匠精神”,不僅僅是制造業的需要,也不僅僅是企業家的需要,它代表一個時代的氣質,是我們每一個人的事業追求與人生態度。
摘編自《中國青年報》(2015年5月11日)、央視網(2016年4月22日、10月9日)等
(1)“工匠精神”的實質是什么?(5分)
(2)為什么說弘揚“工匠精神”是“一對職業的道德呼喚”?(5分)
37.參考答案:
(1)“工匠精神”的實質是對職業道德的遵守。職業道德是指從事一定職業的人在職業生活中應當遵循的具有職業特征的道德要求和行為準則,涵蓋了從業人員與服務對象、職業與職工、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包括愛崗敬業、誠實守信、辦事公道、服務群眾、奉獻社會。
工匠精神崇尚勞動和貢獻社會的人生價值,主張通過積極的勞動創造奉獻人生、改變世界,這有助于在公眾中引導確立正確的社會價值觀。
對于當下的中國而言,工匠精神具有特殊意義,它契合于以改革創新為核心的時代精神,有助于詮釋和展現中國精神的力量。工匠精神是平凡的崗位上為社會做貢獻,尤其體現了職業道德中的愛崗敬業與奉獻社會。
(2)在當代中國,社會發展離不開改革創新,改革創新是社會發展的重要動力。改革創新是進一步解放和發展生產力的必然要求;改革創新是全面深化改革、推動經濟社會全面發展的重要條件;改革創新是建設社會主義創新型國家的迫切需要。
工匠精神尊崇愛崗敬業、誠實守信、服務群眾、奉獻社會的職業道德規范,有助于規范行業和社會主義市場秩序。我們正處在積極應對經濟新常態,轉變經濟發展方式,實施創新驅動發展戰略的新時代,需要所有職業的從業者自覺遵守職業道德,弘揚工匠精神,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實現“兩個一百年”做貢獻。所以弘揚“工匠精神”是對一切職業的道德呼喚。
38.結合材料回答問題:
領導人峰會在這里隆重舉行,中國國家主席主持會議并發表重要講話
是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作為今年中國最重要的主場外交,也是近年來中國主辦的級別最高、規模最大、影響最深遠的國際峰會,除了G20成員,還有8個嘉賓國領導人以及7個國際組織負責人與會。人們希望中國智慧能為長期疲軟的世界經濟準確把脈,找到病根,開出標本兼活、綜合決策的良方。
中國一直是G20積極的參與者,建設者。貢獻者,今年肩負起G20峰會,主席國的重任。躍變為全方位的協調者和強有力的主導者。本屆峰會尚未開幕。主席就和奧巴馬總統先后向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交存了中國和美國關于氣候變化的《巴黎協定》批準文書。不僅提前向峰會遞上一份大禮,也為會議定下了以建設性伙伴關系處理各項議題的基調。
在中國的精心組織和與會各方的共同努力下,杭州峰會取得了豐碩成果,發表了《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公報》,就推動世界經濟增長,達成許多重要共識、聚焦創新、結構性改革、新工業革命、數字經濟等新方式,制定并通過了《二十國集團創新增長藍圖》、《二十國集團深化結構性改革議程》、《2016年二十國集團創新行動計劃》、《二十國集團新工業革命行動計劃》,《二十國新集團落實2013年可持續發展議程行動計劃》等28份成果文件,明確了世界經濟的前進方向和具體行動計劃,以期為世界經濟開辟新道路、拓展新疆界。第一次把發展問題置于全球宏觀政策框架突出位置,第一次就落實聯合國2013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制定行動計劃,第一次集體支持非洲和最不發達國家工業化。在二十國集團歷史上具有重要開創性意義;強調二十國集團成員雖然國情不同,發展階段不同,面臨的現實挑戰不同,但推動經濟增長的愿望相同,應對危機挑戰的利益相同,各方應該“彼此包容、守望相助”,“堅定前行,共抵彼岸”。主席特地用“橋”來比喻二十國集團,稱其為“友誼之橋、合作之橋”,和“未來之橋”。
中國在本次峰會上發揮的巨大作用,得到與會國家和國際組織領導人的高度認可。聯合國秘書長潘基文高度贊賞杭州峰會,稱中國作為G20輪值主席國,作出了杰出貢獻;尤其是推動峰會在“說易行難”的可持續發展議題上制定行動計劃,更是歷史性的貢獻,向世界展現出卓越領導力。
——摘編自《人民日報》(2016年9月4日、9月5日、9月6日)
(1)結合當前國際環境,分析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主題的現實意義。(6分)
(2)主席用“橋”比喻二十國集團,體現出中國怎樣的外交理念與世界情懷?(4分)
38.參考答案:
(1)二十國集團領導人杭州峰會針對世界經濟增長的主要引擎進入換擋期,增長動力不足、需求不振、金融市場反復動蕩、國際貿易和投資持續低迷等多重風險和挑戰背景,確立了“構建創新、活力、聯動、包容的世界經濟”主題具有很強的現實針對性。 大會提出了應對世界經濟面臨挑戰的諸多主張:
第一,我們應該加強宏觀政策協調,合力促進全球經濟增長、維護金融穩定; 第二,我們應該創新發展方式,挖掘增長動能。調整政策思路,做到短期政策和中長期政策并重,需求側管理和供給側改革并重;
第三,我們應該完善全球經濟治理,夯實機制保障。不斷完善國際貨幣金融體系,優化國際金融機構治理結構,完善全球金融安全網,提高世界經濟抗風險能力;
第四,我們應該建設開放型世界經濟,繼續推動貿易投資自由化便利化。恪守不采取新的保護主義措施的承諾,加強投資政策協調合作,采取切實行動促進貿易增長; 第五,我們應該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促進包容性發展。上述主張為世界經濟開出一劑標本兼治、綜合施策的藥方,讓世界經濟走上強勁、可持續、平衡、包容增長之路。
(2)的比喻反映了中國在外交中堅持和平發展背景下完善全球經濟治理的理念主張。中國始終奉行“互利共贏”戰略,貫徹落實“命運共同體意識”秉持和平、發展、合作、共贏的理念,中國是大國姿態體現了世界的情懷。
二十國集團集作為世界主要發達國家和主要的發展中國家于一體的全球經濟治理的框架平臺,把發展置于二十國集團議程的突出位置,共同承諾積極落實2030年可持續發展議程,并制定了行動計劃,體現了中國提倡國際關系民主化,以自身發展帶動世界發展,著眼世界和平、發展的情懷。
考研政治真題及答案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