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2)
18.中美外交
三個聯合公報
上海聯合公報 1972 尼克松
建交公報 1979 卡特 【中美關系正常化三個條件①美國與臺灣國民黨政權斷交②從臺灣撤軍③廢除美臺共同防御條約】
817公報 1982 里根
19.修改日本憲法三項原則(麥克阿瑟)
①削弱天皇的權力,其義務和權利受憲法制約,并從屬于人民的意志
②日本永遠放棄作為主權國家發動戰爭的權利
③廢棄封建制度
20.日本新保守主義的發展軌跡
歷史修正主義 修改憲法思潮 皇國史觀 國家主義
21.戰后日本經濟發展的幾個階段:
1946~1955 經濟恢復階段
1956~1973 高速發展階段(戰后日本經濟發展速度最快的階段)
1973~1985 低速增長階段
1986~1990 “泡沫經濟”階段
90年代 停滯和緩慢恢復階段
22.多邊自主外交 田中角榮 首要課題:恢復中日邦交正常化 1972 中日邦交正常化
大國外交 中曾根康弘
23.中日關系“政冷經熱”原因
①國際環境變化 91年蘇聯解體,兩極格局崩潰;
②國內形勢的發展冷戰終結兩國政治條件變化
③兩國力量對比發展的影響
④美國全球戰略對中日關系的影響
24.中日敏感問題
歷史問題 臺灣問題 釣魚島問題 東海油氣田爭端
十六字方針:增進互信 加強友誼 深化合作 規劃未來
25.歐盟
總部:比利時 布魯塞爾 前身:歐共體(《布魯塞爾條約》) 盟歌:《歡樂頌》 改名歐盟:《馬斯特里赫特條約》 內容(三大支柱):經濟與貨幣聯盟 共同的外交與安全政策 司法和警務方面的合作
君主立憲制:英國 比利時 荷蘭 西班牙 瑞典 挪威 丹麥 盧森堡 列支敦士登
民主共和制(議會內閣制):法國(總統制) 德國 意大利 芬蘭 冰島 愛爾蘭 奧地利 葡萄牙 瑞士(委員會制) 希臘 馬耳他
26.歐共體建立原因
①二戰嚴重削弱了歐洲經濟 歐洲意識到只有聯合起來走經濟一體化道路才能抗衡蘇聯
②防止德國軍國主義東山再起
③迅速恢復和發展歐洲的經濟 提高歐洲的國際地位
④早日擺脫美國的控制
27.歐盟三個主要國家
歐洲聯合是法德的共同追求,法德一直是歐洲聯合的“領頭羊”和“發動機”。
長期以來,英國基本依附于美國,游離于歐盟之外,在歐盟中處于次要地位。
英國:三環外交 丘吉爾
法國:戴高樂主義(維護民族獨立 力爭大國地位 聯合西歐對抗美國) 戴高樂 與中國建立大使級外交關系的第一個西方大國
德國:新東方政策 勃蘭特
28.蘇聯解體原因:
①蘇聯體制缺乏活力;
②爭霸戰略和軍備競賽;
③自身定位和發展戰略的錯誤;
④蘇共的失誤和戈爾巴喬夫的“新思維”;
⑤歷史傳統因素的作用
29.俄羅斯人的民族性格
①堅忍不拔,不屈不撓,勇敢頑強
②既追求自由到崇尚無拘無束,甚至推崇無政府主義,又對政治強權逆來順受
③尚武
④不東不西,注重形式而不及內涵
⑤非此即彼的極端主義
⑥強烈的憂患意識
⑦強烈的救世主心態和霸主意識
30.俄羅斯文化和民族性格的成因
①文化因素——東西方文明的交織
②階級因素——文明貴族與文盲貧民的對立
③自然地理因素——遼闊、富饒、寒冷
④宗教因素——東正教
31.第三世界發展進程
第三世界形成——萬隆會議(第一次亞非會議)召開
第三世界發展——不結盟運動興起
第三世界壯大——發展中國家區域化政治經濟集團誕生(七十七國集團 聯合國第一屆貿易和發展會議)
32.發展中國家的狀況:
a.經濟發展戰略
初級產品出口戰略:鼓勵和發展農礦初級產品的生產和出口,換取外匯,累計資金,推動本國經濟發展;
進口替代戰略:以國內生產的產品來代替原為進口的產品的工業化戰略,也就是以本國工業制成品替代原來主要依賴進口的工業制成品,由此帶動本國工業化的發展;
出口替代戰略:以加工過的初級產品、半制成品或制成品代替傳統的初級產品出口。通過建立和發展面向出口的工業帶動本國工業化,促進經濟發展戰略;
內外相結合戰略:把進口替代和出口替代相結合取長補短的戰略(發展中大國易實行)
b.發展模式
東亞模式——
特點:
①宏觀調控之外的政府高強度干預,行政引導和市場調節相結合
②勞動密集型產業為最優先發展的產業。大量引進對外部發達國家資本,推行出口導向型的外向型發展戰略
③普遍實施趕超戰略,政府主導經濟資源配置的產業發展方向
弊端:政府主導下的資源配置導致市場作用弱化;引進外資、技術結構不盡合理;政府對金融的主導導致金融系統脆弱;高度集權的政府體制導致宏觀決策的失誤和官員的腐敗
拉美模式——強烈的民族主義色彩和保護主義色彩的發展戰略:
①國家通過征收高額關稅,對進口進行數量控制
②通過設置非關稅壁壘,限制甚至完全取消外國產品的進口
③通過采取財政、稅收、價格、信用等優惠措施,保護本國企業的發展,再半封閉狀態中建立自己的經濟體系
c.存在問題
①民族問題和宗教問題
②恐怖主義:
33.恐怖主義的特征
①恐怖主義的行為方式非法、非理性和違反人類社會公認的準則
②恐怖主義的主要手段是暴力、威脅和其他破壞性手段
③目的應該是政治的或其他非純利己性的
④恐怖主義是關于暴力的使用與收益關系的思想邏輯和實踐活動的組合體
34.熱點問題
①印度與巴基斯坦關系最緊張:克什米爾
②中東問題→伊拉克問題/伊朗核問題/阿以沖突與中東和平進程
1982年猶太人單方面宣布成立以色列國
圣地耶路撒冷(阿克薩清真寺) 存在地位問題、巴難民問題、戈蘭高地問題
35.朝鮮半島核問題復雜性
雅爾塔體制結果
六方利益 美朝(戰略利益和安全利益的尖銳對立) 日韓(同盟利益與自身利益的兩難選擇) 中俄(區域責任與國家利益的密切關注)
意識形態沖突
民族問題
36.新中國外交方針:“另起爐灶”、“打掃干凈屋子再請客”、“一邊倒”
37.中國外交政策
根本目標:維護世界和平 促進共同發展
根本原則/根本立場:獨立自主
同世界各國發展關系的一貫原則:相互尊重主權和領土完整 互不侵犯 互不干涉內政 平等互利 和平共處
立足點:加強與第三世界的團結與合作
基本國策:對外開放
38、鄧小平戰略思想
提出和平與發展是當代世界的兩大主題;繼承和發展了獨立自主的原則;堅持執行和平外交政策;推動建立和平穩定、公正合理的國際政治經濟新秩序;積極推進全方位、多層次、寬領域、有重點的對外開放政策;提出外交方針——冷靜觀察 穩住陣腳 沉著應付 有所作為
猜你感興趣:
2017形勢與政策以及當代世界經濟與政治(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