撒哈拉沙漠形成的原因_撒哈拉沙漠的特征介紹(2)
撒哈拉沙漠形成的原因_撒哈拉沙漠的特征介紹
撒哈拉沙漠的人口狀況
撒哈拉地區地廣人稀,平均每平方公里不足1人。以阿拉伯人為主,其次是柏柏爾人等。居民和農業生產主要分布在尼羅河谷地和綠洲,部分以游牧為主。
從50萬年前開始,就有人類在撒哈拉沙漠邊緣生活。如今還有大約250萬人生活在撒哈拉范圍內,主要分布在毛里塔尼亞、摩洛哥和阿爾及利亞,有屬于阿拉伯語系的柏柏爾人,圖阿雷格人,撒哈威人和摩爾人;以及一些黑人種族,如圖布人,努比亞人,薩哈威人和卡努里人。在撒哈拉范圍內最大的城市是毛里塔尼亞的首都努瓦克肖特,此外比較重要的還有阿爾及利亞的塔曼臘塞特,馬里的廷巴克圖,尼日爾的阿加德茲,利比亞的加特和乍得的法雅。
撒哈拉沙漠的經濟狀況
沙漠的經濟發展極為困難,對傳統的撒哈拉沙漠幾乎未有所改變。在殖民統治撒哈拉沙漠期間,殖民當局對這塊看似沒有希望的地區的經濟發展毫無興趣。但第二次世界大戰之后,尤其在發現了石油之后,此地引起了國際的興趣和投資。
沙漠人民從采礦中幾乎一無所得,也許還適得其反。游牧生活的衰落始于安撫政策,隨著經濟狀況的改變和正式的定居政策的實行(因為游牧生活管理起來不便),更加快這種衰落。普遍的環境情況不佳進一步鼓勵游牧民流入綠洲和城鎮,從而產生過分擁擠和貧窮。
油田里的高工資吸引著勞工,但傳統的生活受到破壞,何況工作機會不多且又并非永久性。沙漠傳統產品(諸如獸皮和羊毛,過剩的水果、鹽)中只有海棗,尤其是北部綠洲的海棗,在商業上尚能維持其重要地位。鹽雖然仍在提煉并送往南面蘇丹西部區域,如今卻要與廉價的進口鹽競爭。
1950年以來,旅游業有相當的發展,但是由于交通和提供膳宿的困難也只能限制在撒哈拉沙漠的邊緣地帶。
撒哈拉沙漠的交通運輸
撒哈拉沙漠,傳統上都是通過駱駝隊,緩慢、艱苦,也很危險。需冒迷路、過熱、窒息人的沙暴以及餓死、渴死等危險,再加上還可能遭到打劫。盡管有這麼多危險、困難,沿著連接綠洲的商隊路線的泛撒哈拉沙漠貿易從很早時候起就一直延續了下來。
主要的路線大多在提貝斯提山脈的西面,其中最東面的從查德河向北至比爾馬(Bilma,今尼日境內),通過費贊(Fezzan)區至的黎波里(Tripoli),是多少世紀來一直在使用的路線。提貝提斯山脈東面幾乎沒有綠洲,但是尼羅河西面的“四十〔天〕路”(darb al-arbain)原先是運奴隸的路線。黃金、象牙、奴隸和鹽是早期貿易的主要項目,但是今日,駱駝商隊多半都已停業,只有從伊吉爾、比爾馬和馬利的陶代尼(Taoudenni)來的殘留的鹽生意仍使用駱駝隊。但是主要的路線仍在使用,只是改由特別裝備的機動車行駛,并且常常有護衛隊護送。年復一年,現代的公路沿著沙漠中的古代貿易路線進一步延伸。
法國首先創辦了泛撒哈拉沙漠公共汽車服務,至今仍在運行。主路線外有一個認可的卡車網可行駛汽車,當然必須小心翼翼地駕駛;但是在這開闊的沙漠里四輪驅動是真正必需的,至少要有兩輛車子、足夠的零件和大量的發生意外事故時的供應品,燃料、食物和水——尤其在夏季,所有的特別規定對所有旅游者都適用。在大的地區,地圖是不夠的,導航方法才是必需的。
許多跨越撒哈拉沙漠的國際航空公司的定期航班輔助了地面旅游的不足,當地的航空公司聯結各主要居住中心。鐵路自從在阿巴德萊(Abadla,阿爾及利亞的貝沙爾附近)“泛撒哈拉沙漠”被棄而不用之后,很少有發展,只建了一條線來運輸毛里塔尼亞的礦物。
看了撒哈拉沙漠形成的原因還看:
1.描寫沙漠的散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