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是怎么樣形成的?
風是怎么樣形成的?
自然科學是研究無機自然界和包括人的生物屬性在內的有機自然界的各門科學的總稱。
認識的對象是整個自然界,即自然界物質的各種類型、狀態、屬性及運動形式。認識的任務在于揭示自然界發生的現象以及自然現象發生過程的實質,進而把握這些現象和過程的規律性,以便解讀它們,并預見新的現象和過程,為在社會實踐中合理而有目的地利用自然界的規律開辟各種可能的途徑。
自然科學的根本目的在于發現自然現象背后的規律。
自然科學認為超自然的、隨意的和自相矛盾的現象是不存在的。自然科學的最重要的兩個支柱是觀察和邏輯推理。
由對自然的觀察和邏輯推理自然科學可以引導出大自然中的規律。假如觀察的現象與規律的預言不同,那么要么是因為觀察中有錯誤,要么是因為至此為止被認為是正確的規律是錯誤的,超自然因素是不存在的。順著傳統用法,自然科學可被理解為生物科學(涉及生物學程序),并以區辨物理科學(涉及宇宙的物理及化學法則)及化學科學。
大氣為什么會運動?是什么力量驅使它運動的呢?原因是錯綜復雜的。水平的風,垂直的升降氣流,不規則的亂流運動,都各有其復雜的成因。這里先就風的成因談起吧。
自從十七世紀出現了氣壓表,指出空氣有重量因而有壓力這個事實以后,為人們尋找風的奧秘提供了開竅的鑰匙。十九世紀初,有人根據各地氣壓與風的觀測資料,畫出了第一張氣壓與風的分布圖。這種圖不僅顯示了風從氣壓高的區域吹向氣壓低的區域,而且還指明了風的行進路線并不直接從高氣壓區吹向低氣壓區,而是一個向右偏斜的角度。
一百多年來,人們抓住氣壓與風的關系這一條從實踐中得來的線索,進一步深入探究,總結出一套比較完整的關于風的理論。風朝什么地方吹?為什么風有時候刮起來特別迅猛有勁,而有時候卻懶散無力,銷聲匿跡?這完全是由氣壓高低、氣溫冷暖等大氣內部矛盾運動的客觀規律在支配著的。人們不僅用這種規律來解釋風的起因,而且還用這些規律來預測風的行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