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全面實現屬地招生和“公民同招”
教育部:確保到2024年全面實現屬地招生和“公民同招”
教育部:進一步壓減公辦和民辦普通高中跨區域招生計劃,確保到2024年全面實現屬地招生和“公民同招”!通知還有哪些要求?下面就讓我們一起來看一下吧!
教育部:確保到2024年全面實現屬地招生和“公民同招”
近日,教育部辦公廳印發《關于做好2023年普通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對中小學招生入學工作作出部署。
《通知》要求,各地要確保學位資源供需平衡,根據新型城鎮化發展和學齡兒童數量變化趨勢,健全常住人口學齡兒童摸底調查制度,全面掌握轄區內適齡少年兒童入學需求。學位資源短缺的地區要綜合采取有力措施,因地制宜、因校施策,確保適齡兒童就近入學。
《通知》強調,各地要鞏固義務教育免試就近入學成果,科學合理劃定學校招生片區,規范報名信息采集,健全有序錄取機制;不得通過考試或變相考試選拔學生,不得以各類競賽、考試證書、榮譽證書、培訓證明等作為招生入學依據或參考。全面落實義務教育“公民同招”政策。鼓勵各地出臺多孩子女同校就讀具體實施辦法,幫助解決家長接送不便問題。
《通知》明確,各地要加強普通高中招生管理,結合實際優化招生計劃安排,努力增加優質普通高中學位供給。深化普通高中招生管理改革,進一步壓減公辦和民辦普通高中跨區域招生計劃,確保到2024年全面實現屬地招生和“公民同招”。完善優質普通高中指標到校招生,更好促進義務教育優質均衡發展。加強省級統籌,進一步清理規范中考加分項目。
《通知》要求,各地各校要健全和落實控輟保學長效機制,堅決守住不讓適齡兒童輟學的底線,確保應入盡入。全面落實“兩為主、兩納入、以居住證為主要依據”的隨遷子女入學政策,按照有關規定切實精簡入學證明材料、優化時限要求。認真做好留守兒童、事實無人撫養兒童、孤兒、家庭經濟困難學生等群體入學工作,加強關愛幫扶和教育資助。
《通知》強調,各地要切實加強組織領導,保持招生入學政策相對穩定。大力推進“陽光招生”,在招生入學關鍵環節和關鍵時間,主動就核心政策、群眾關心的政策疑難點做好宣傳釋疑工作。建立健全招生入學工作應急協調機制,對有停辦風險的民辦學校,要提前預警并做好學生安置預案。嚴格落實中小學招生入學“十項嚴禁”規定,暢通舉報申訴受理機制,嚴肅查處違法違規招生行為。
公民同招是什么意思
“公民同招”是指公辦民辦學校同步報名、同步開展錄取、同步注冊學籍。“公民同招”主要是為了制止少數學校愈演愈烈的提前“掐尖”招生行為。
教育界人士表示,受政策影響最大的是各地的優質民辦中學。新政策下,這些學校不得以任何考試為依據招生,且原則上也不能跨區招生了,實際意味著不能再公然爭奪優質生源了。不少教育界人士和家長表示,“公民同招”將令“擇校熱”進一步降溫。
公民同招的影響
01
公民同招使義務教育回歸公平起點
“公民同招”使義務教育回歸公平起點
以前,往往是民辦學校提前幾個月甚至大半年招生,掐尖搶生源,公辦學校往往是在規定時間內才啟動招生。“這導致一部分優質生源提前被民辦學校挑走,不僅干擾了義務教育階段學校正常的招生秩序,還加重了家長的焦慮。”北京市海淀區教育科學研究院院長吳穎慧表示,長期以來,民辦學校借助“掐尖”招生帶來的先發優勢,給部分家長造成“民辦強于公辦”的片面錯覺。
“實行‘公民同招’是讓義務教育回歸本位。”張舉范認為,義務教育的基本特征是基礎性、公益公平性以及強制性。他說,實行“公民同招”,才能真正讓義務教育回歸其本位屬性。“公辦”、“民辦”只是舉辦者不同,義務教育的基本屬性不應因為舉辦者的不同而不同,理應“公民同策”。在他看來,對于學校而言,實行“公民同招”將為義務教育學校健康發展創建綠色生態環境。簡單來說,就是在生源基礎相對均衡的情況下,學校辦學的好與不好,更多的取決于“辦學的水平”,也就是學校的辦學理念、師資水平、管理水平等,而不是“掐尖”來的優質生源。
“‘公民同招’‘電腦隨機錄取’,可以讓孩子們在接受義務教育的時候,站在同一起跑線上。”張舉范表示,義務教育的招生入學,其本質是“受教育權”的問題,因此,中央和陜西省出臺的文件都明確規定了“推進義務教育學校免試就近入學全覆蓋”,目的就是實現受教育權的公平。
02
公民同招,牽住義務教育良性發展
各地政策“齊步走”牽住義務教育良性發展的“牛鼻子”
從入學招生管理上看,政策的“齊步走”是這一輪改革的一個顯著特征。梳理各地的《實施細則》不難發現,各地不約而同地提出,“民辦義務教育學校招生納入審批地統一管理”,強調屬地管理原則,明確了組織適齡兒童入學是政府行為,公辦、民辦義務教育招生入學工作由地市或縣級教育行政部門統一組織實施,學校不得自行組織報名。
學校報名人數超過招生計劃數后,如何進行轉移錄取和電腦派位?統籌中的排序問題如何解決……面對更為復雜的入學招生工作,各地教育行政部門結合實際,穩步推進“公民同招”等招生新政平穩落地。
以往,教育改革的目標指向了對外部教育資源配置的最大和最優,‘公民同招’正是從招生這件‘關鍵小事’入手,從源頭上促進形成良性競爭機制。”浙江省溫州市教育局副局長王劍波說。
03
公民同招促進學校走向質量競爭
“公民同招”不是設置“單行線”,而是促進學校走向“質量競爭”
毫無疑問,隨著“公民同招”政策的推進,公辦和民辦學校過去不平等競爭的格局將有望得到改變。但是,“公民同招”并非“單行線”。有專家表示,“公民同招”不是對哪一類教育的抑制,而是對標義務教育適齡學生入學“就近、隨機、公平”的總要求,通過規范招生行為,打造更加公平、更有質量的義務教育生態。
今年以來,除了規范民辦學校招生行為,各地也通過出臺各類政策,促進公辦、民辦學校協調發展。
記者采訪中,多位民辦學校校長預測,招生新政實施后,優質生源大概率不會再像過去那樣“扎堆”于某所學校。這也意味著公辦和民辦學校今后的競爭,將會從“生源競爭”走向“質量競爭”,最終倒逼并促進民辦教育實現內涵發展和特色發展。
“‘公民同招’是手段,不是目的;是過程,不是結果。這一政策的目的是促進義務教育的均衡和高質量發展,結果是學生公平享有優質的義務教育。”南京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副教授趙麗表示,任何改革都會有陣痛,但“只要方向正確、機制科學,推進規范,就一定能獲得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