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標注134個綠色職業
日前,人社部頒布2022年版《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以下簡稱《大典》),新版《大典》延續了2015年版《大典》標識綠色職業的做法,共標識134個綠色職業,約占職業總數的8%。下面是小編給大家整理的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標注134個綠色職業,希望大家喜歡!
國家職業分類大典標注134個綠色職業
據悉,1999年,我國頒布第一部《中華人民共和國職業分類大典》,對社會職業進行系統劃分與歸類。野生植物保護員、廢氣處理工等綠色領域的職業被列入大典,但未做職業標識。
2015年版《大典》在充分考慮我國社會轉型期社會分工特點,借鑒國際先進經驗的基礎上,對具有“環保、低碳、循環”特征的職業活動進行了研究分析,將部分社會認知度較高、具有顯著綠色特征的職業標示為綠色職業(標識為L),這是我國職業分類的首次嘗試。2021年,我國啟動《大典》第2次修訂工作,并于今年9月頒布2022年版《大典》。
2022年版《大典》結合社會職業發展實際狀況,對綠色職業進一步豐富和完善。新版《大典》中綠色職業涉及節能環保領域17個,清潔生產領域6個,清潔能源領域12個,生態環境領域29個,基礎設施綠色升級領域25個,綠色服務領域45個,基本覆蓋了綠色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可持續發展各個方面。
有關專家表示,綠色職業體系的構建與完善,反映了我國綠色發展政策實踐向縱深推進,對于增強綠色職業從業人員的社會認同度、促進就業創業、引領職業教育培訓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都具有重要意義。
常見職業類型
一、職業可以分為以下幾類:
常見職業有,工人、農民、個體商人、公共服務、知識分子、管理、軍人等90多個職業。
按照產業分類:
第一產業:糧農、菜農、棉農等。
第二產業:司機、木工、電工、修理工、普工機員、屠宰工、清潔工、雜工等。
第三產業:公共服務業(管理人員、軍人、民族宗教、公辦金融業、公辦咨詢收費業、公辦事務所、家政服務業)個體商人業等。
二、職業的定義:是性質相近的工作的總稱,通常指個人服務社會并作為主要生活來源的工作。
三、職業的特征:職業的社會屬性、職業的規范性、職業的功利性、職業的技術性和時代性。
四、重要意義:職業是參與社會分工,利用專門的知識和技能,為社會創造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獲取合理報酬,作為物質生活來源,并滿足精神需求的工作。
綠色職業帶來新機遇
綠色職業活動具有“環保、低碳、循環”等特征,注重生產生活與生態環境的可持續發展。這些工作主要包括生態環境監測、保護、治理,綠色新能源生產,廢棄物回收與利用及與之相關的科學研究、技術研發和設計規劃等。職業分類折射經濟社會發展變遷。蓬勃發展的綠色職業,寫照著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日益深入人心,背后是我國綠色經濟的快速發展和新產業、新業態的不斷壯大。
綠色發展是構建高質量現代化經濟體系的必然要求,是解決污染問題的根本之策。推進綠色發展,離不開綠色產業和相關人才的支撐。我國可再生能源開發利用規模穩居世界第一,全球規模最大的碳排放權交易市場去年在我國正式上線運行。在相關市場需求的驅動下,“碳匯計量評估師”“煤提質工”等綠色職業應運而生。新版大典將包括綠色職業在內的新業態、新工作納入其中,對于增強從業人員的社會認同度、促進就業創業、引領職業教育培訓改革、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等具有重要意義。
新職業帶來新機遇。“十四五”時期,我國生態文明建設進入了以降碳為重點戰略方向、推動減污降碳協同增效、促進經濟社會發展全面綠色轉型、實現生態環境質量改善由量變到質變的關鍵時期。數據顯示,預計“十四五”時期我國需要的“雙碳”人才數量在55萬至100萬左右。落實“雙碳”行動、推進美麗中國建設,需要不斷壯大綠色低碳產業、加強技術創新,為廣大綠色人才搭建起追夢圓夢的舞臺。腳踏實地、開拓視野,不斷提升專業素養、打牢專業功底,新職業從業者才能在服務社會發展的同時,立足自身崗位更好實現人生價值。
也應看到,相較于傳統職業,綠色職業的職業標準和評價規范還有待進一步健全。以碳排放管理員為例,目前職業缺乏全國統一的職業資格認證,行業內相關證書的頒發主體有行業協會也有培訓機構。夯實綠色職業健康發展的根基,一方面應加強標準制定與專業培訓,盡快形成較為完善的綠色職業從業者教育、培養和實踐體系,另一方面還需強化職業指導和就業服務,完善監管體制機制,確保勞動者權益保障到位。
新職業的興起為勞動者提供了更多就業選擇,也折射出人們就業觀的變化。據調查,新職業的從業者以年輕人為主,80后和90后人員占比超90%。無論是符合“雙碳”目標的“建筑節能減排咨詢師”,還是時尚的“研學旅行指導師”,抑或是新潮的“機器人工程技術人員”,都等著年輕人去施展才華、成就自我。積極引導和規范綠色職業發展,幫助從業者提升技能和職業認同感,就能為建設生態文明、推進綠色發展提供強大的人才力量和保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