殷墟考古取得了什么新進展
殷墟考古一直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之中,那么殷墟考古取得了什么新進展?下面是小編整理的殷墟考古取得了什么新進展,以供參考,歡迎大家收藏并分享喲!
殷墟考古取得了什么新進展?
11月10日,國家文物局在京召開“考古中國”重大項目重要進展工作會,專題通報河南安陽殷墟考古與甲骨文研究重要成果及新進展。
回顧90余年殷墟考古歷程,中國社會科學院考古研究所徐良高研究員指出,殷墟考古實證了文獻記載的商代歷史,系統展現了商代社會文化面貌、商代文明發展成就。考古工作系統揭示了洹北鑄銅、制骨、制陶手工業生產方式和“居葬合一”的族邑布局模式。新發現宮殿宗廟區存在大型池苑、水道及相關建筑遺跡,改變了以往對于宮殿宗廟區整體格局的認識。在殷墟王陵區東區、西區外圍,各發現一條圍溝環繞其外,突破了對于王陵區布局的認識,是商代陵園制度研究的重大進展。殷墟內部的道路系統不斷被揭示出來,部分道路兩側密集分布居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為進一步探索殷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提供了重要線索。
在會上,相關專家還介紹了殷墟外圍區域多項新發現,辛店鑄銅遺址發現商代晚期鑄銅作坊7處、房址10余處、墓葬近百座,出土“戈”字銘文銅器,顯示該遺址可能是一處由“戈”族管理的青銅器鑄造遺址。陶家營商代中期環壕聚落遺址發現了布局有序的陶器生產區、居址區和墓葬區,進一步深化洹北商城周邊聚落社會形態認知。
殷墟外圍區域有多項新發現
殷墟位于河南省安陽市,是商代晚期的都城遺址。自1928年起,中國考古工作者開始對殷墟進行科學考古發掘,拉開了中國現代考古學的序幕,至今已經90余年。
考古工作系統揭示了洹北鑄銅、制骨、制陶手工業生產方式和“居葬合一”的族邑布局模式。新發現宮殿宗廟區存在大型池苑、水道及相關建筑遺跡,改變了以往對于宮殿宗廟區整體格局的認識。殷墟王陵區東區、西區外圍各發現一條圍溝環繞其外,突破了對于王陵區布局的認識,是商代陵園制度研究的重大進展。殷墟內部的道路系統不斷被揭示出來,部分道路兩側密集分布居址、墓葬、手工業作坊等,為進一步探索殷墟城市布局、族邑分布提供了重要線索。
安陽市文物考古研究所研究員孔德銘在會上介紹了殷墟外圍區域多項新發現,辛店鑄銅遺址發現商代晚期鑄銅作坊7處、房址10余處、墓葬近百座,出土“戈”字銘文銅器,顯示該遺址可能是一處由“戈”族管理的青銅器鑄造遺址。陶家營商代中期環壕聚落遺址發現了布局有序的陶器生產區、居址區和墓葬區,進一步深化洹北商城周邊聚落社會形態認知。邵家棚商代晚期聚落遺址發現了由18座房址組成的3組多進式院落,以及由1座“中”字形大墓、23座中小型墓葬和4座車馬坑組成的墓地,出土刻“冊”字銘文的多件青銅器,顯示邵家棚遺址可能為晚商時期史官“冊”族居住地。
甲骨文約15萬片
中國社會科學院學部委員馮時系統介紹了120余年來甲骨文發現與研究的重要成果。他透露,至今已發現甲骨文約15萬片,經科學發掘的有35000余片,單字數量已逾4000字,內容涉及商代政治與生活的各方面,是重建殷商信史的直接史料。
馮時說,殷墟甲骨共有三次重要發現,分別是殷墟內出土數量最多的完整窖藏小屯YH127坑、具有明確年代的小屯南地甲骨和史料價值獨特的殷墟花園莊東地甲骨。殷墟甲骨直接證實了古史記載中“商”王朝的存在和安陽小屯為殷商王朝的王庭,將中國信史的上限提早了1000余年,開啟了殷墟90多年的考古與歷史研究歷程,促進了中國傳統文字學的革新與發展。
此外,新時代甲骨學研究在推動思想史、天文歷法、歷史地理相關領域研究方面取得重要成果,解決了數字卦問題,對中國傳統哲學和思想史研究具有突破性意義和價值。例如,通過釋讀甲骨文記載的日月食資料,結合天文學推演,考訂了發生于公元前1161年10月31日的乙巳日食,證明了殷人已經掌握交食周期,對于甲骨文斷代乃至地日運動的研究具有重大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