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食節和清明有什么不同
寒食節和清明有什么不同?不知不覺,馬上就到寒食節了,寒食節通常是冬至后第105日,在清明節前一兩天。那么今天小編在這里給大家整理一下,我們一起看看吧!
寒食節和清明有什么不同
清明與寒食的區別主要有以下幾點,第一,兩者的時間不同。第二,兩者的功能不同。第三,兩者的來源故事。清明是節氣,而寒食則是一個民俗,寒食主要體現的是一個歷史典故的紀念意義。
一、時間不同
1、寒食節,也叫禁煙節、冷節、百五節,是農歷冬至后的第105天,在清明節的前一、兩天。曾經,寒食節在中國民間是第一大祭祀之日。
2、清明節,也叫踏青節,一般在每年公歷的四月五日,是中國農歷的二十四節氣之一,時間在寒食節之后。
二、功能不同
1、寒食節,是民俗節日,為紀念介子推而設置,有懷舊悼亡之意。
2、清明節,是農耕節氣,這時雨水明顯增多,大地呈春和景明之象,有求新護生之意。
三、來源不同
1、寒食節,相傳是源于春秋時代的晉國,為了紀念介子推而設置的節日。傳說晉文公重耳流亡期間,介子推曾經割股為他充饑。晉文公歸國為君后,分封群臣時卻忘記了介子推。介子推不愿夸功爭寵,攜老母隱居于綿山。
后來,晉文公親自到綿山恭請介子推,介子推不愿為官,躲藏山里。晉文公令手下放火焚山,原意想逼介子推露面。結果,介子推抱著母親被燒死在一棵大樹下。為了紀念這位忠臣義士,人們于是在介子推死難之日不生火做飯,吃冷食,稱為寒食節。
2、清明節,大約始于周代,距今有2000多年歷史。據傳,清明節起源于古代帝王將相的墓祭之禮,后來民間紛紛效仿,沿襲至今。
四、活動不同
1、寒食節,開始活動只有禁煙火、吃冷食,后來增加了祭祖、蹴鞠、蕩秋千和斗雞等。
2、清明節,主要活動是掃墓、祭祀祖先,還有踏青游玩、插柳、蹴鞠、打馬球、吃青團、吃田螺和放風箏等習俗。據說,清明節一些強身健體的運動,是為了防止寒食節吃冷食傷身體而舉辦。
寒食節的寓意有哪些
寒食所代表的人們對忠誠、廉潔、政治清明的贊許,是千年如一的。寒食節,中國傳統節日,在夏歷冬至后105日,清明節前一二日。是日初為節時,禁煙火,只吃冷食。并在后世的發展中逐漸增加了祭掃、踏青、秋千、蹴鞠、牽勾、斗雞等風俗,寒食節前后綿延兩千余年,曾被稱為中國民間第一大祭日。寒食節是漢族傳統節日中唯一以飲食習俗來命名的節日。
寒食節的起源是什么
寒食節的起源是晉文公感念忠臣介子推所設的。
春秋時期,晉國公子重耳為躲避禍亂而流亡他國長達十九年,大臣介子推始終追隨左右、不離不棄;甚至“割股啖君”。重耳勵精圖治,成為一代名君“晉文公”。但介子推不求利祿,與母親歸隱綿山,晉文公為了迫其出山相見而下令放火燒山,介子推堅決不出山、最終被火焚而死。晉文公感念忠臣之志,將其葬于綿山,修祠立廟,并下令在介子推死難之日禁火寒食,以寄哀思,這就是“寒食節”的由來。
寒食節為什么要禁火?
春秋時代,晉國公子重耳逃亡在外,生活艱苦,跟隨他的介子推不惜從自己的腿上割下一塊肉讓他充饑。后來,重耳回到晉國,做了國君(即晉文公),封賞有功之臣。唯獨介子推拒絕接受封賞。他帶母親隱居綿山,不肯出來。晉文公無計可施,只好放火燒山,逼其下山。誰知介子推母子寧愿被燒死也不肯出來。為了紀念介子推,晉文公下令將綿山改名為介山,并修廟立碑。同時,還下令在介子推遇難的這一天,“寒食禁火”,舉國上下不許燒火煮食,只能吃干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