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9年怎樣在立秋養生 立秋的民俗活動有哪些
現如今,日常生活中人們漸漸都開始關注健康的問題,注重養生。而到了立秋天氣開始逐漸轉涼的季節,要如何養生也是大家關注的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帶來的2019年怎樣在立秋養生,希望能幫到大家!
2019年怎樣在立秋養生
秋字由禾與火組成,是禾谷成熟的意思。立秋,代表著禾谷開始成熟,也是陽氣漸收、陰氣漸長,由陽盛逐漸轉變為陰盛的時期,也是人體陰陽代謝出現陽消陰長的過渡時期。按照中醫理論,立秋后肺功能開始處于旺盛時期,所以在進行自我調養時切不可背離自然規律,循其古人之綱要“使志安寧,以緩秋刑,收斂神氣,使秋氣平;無外其志,使肺氣清,此秋氣之應,養收之道也。”生活調養以養收為原則。
立秋如何養生
飲食調養
飲食宜“少辛多酸”,營養要均衡。《素問·臟氣法時論》說:“肺主秋……肺收斂,急食酸以收之,用酸補之,辛瀉之。”可見酸味收斂肺氣,辛味發散瀉肺,秋天宜收不宜散,所以要盡量少吃蔥、姜、蒜、韭菜、辣椒等辛味之品以及辛辣、油炸、酒和干燥的膨化食品等辛味之物,適當多食酸味果蔬以助養肺。更主張入秋宜食生地粥,以滋陰潤燥。總之,秋季時節,可適當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蘿、乳品等柔潤食物,以益胃生津。
運動調養
進入秋季,是開展各種運動鍛煉的大好時機,每人可根據自己的具體情況選擇不同的鍛煉項目。
精神調養
要做到內心寧靜,神志安寧,心情舒暢,切忌悲憂傷感,即使遇到傷感的事,也應主動予以排解,以避肅殺之氣,同時還應收斂神氣,以適應秋天容平之氣。
起居調養
立秋之季已是天高氣爽之時,應開始早臥早起。早臥以順應陽氣之收斂,早起為使肺氣得以舒展,且防收斂之太過。立秋乃初秋之季,暑熱未盡,雖有涼風時至,但天氣變化無常,即使在同一地區也會出現“一天有四季,十里不同天”的情況。因而著衣不宜太多,否則會影響機體對氣候轉冷的適應能力,易受涼感冒。
立秋的民俗活動
稱水
以前,宿遷老百姓要在立秋前后用容器裝滿水,容器的大小要一樣,然后稱重。當時的人認為,如果裝的立秋前的水重,就表明伏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少。如果立秋后的水重,那么秋天雨水就多,有可能形成秋澇。在淮安,湖上漁民也有立秋稱水之習,根據水質輕重,推測秋水漲落,水重則是不祥之兆,舊有秋水漲,賣漁網之說。
吃雞蛋
此外,立秋這天,在我國一些地區還有吃雞蛋、桃子等習俗。雞蛋,性平,補氣虛,有安神養心的功能。雞蛋不傷脾胃,嬰幼兒、孕婦、產婦、病人等都適合,但不宜多吃,每天1~2個比較合適。
祈福
在常州的武進地區,立秋會舉辦秋會紀念猛將菩薩,祈求風調雨順國泰民安。另外,由于古時候,常州經常發生蝗蟲災害,在立秋當天農民也會往稻田里插上三角旗,驅趕蝗蟲。在鹽城的民間也流傳著“爭秋奪福”的說法,這至少有兩三千年的歷史。
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漢代,后世將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個戊日。此時收獲已畢,官府與民間皆于此日祭神答謝。宋時秋社有食糕、飲酒、婦女歸寧之俗。唐韓偓《不見》詩:“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歸時也不歸。”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傳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說法。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