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10篇
在日常的學習、工作、生活中,大家都不可避免地會接觸到作文吧,寫作文可以鍛煉我們的獨處習慣,讓自己的心靜下來,思考自己未來的方向。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僅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大家喜歡!
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篇一
文化是一個國家、一個民族的靈魂。要保護好、傳承好、利用好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挖掘其豐富內涵,以利于更好堅定文化自信、凝聚民族精神。中國是世界上最早誕生文明的國家之一,中華民族擁有上下五千年的璀璨文化。保護傳承發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能幫助我們追根溯源過去的輝煌歷史,更能提升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強烈的自信心,激發民族復興的強大動力,從而創造更為輝煌的未來。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是中華民族精神的象征和承載。在上下五千年的歷史長河中,中華民族用奮斗譜寫出了一曲曲壯麗史詩,每一次進步中都閃耀著偉大的民族精神。從春秋時期的“百家爭鳴”到兩漢時期儒家文化高度發展,從南北朝時期的文化交融到隋唐時期長安城發展為世界的文化中心,從兩宋時期文化廣泛傳播到明代的萬國來朝,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不斷傳承發展,印鑒著中華民族的繁榮進步,給予了華夏兒女深厚的精神寄托,見證了華夏兒女對美好生活的精神追求。
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博大精深,在廣袤的中華大地孕育和生長,散發著耀眼光芒。提起古城西安,就少不了先秦文化、大唐文化,腦海里立馬就涌現出兵馬俑、華清池、大雁塔、大唐芙蓉園等“關鍵詞”,“長安文化”也融入了西安的城市發展,融入了西安人民的生活,成為了城市的一張名片;提起“錦官城”成都,三國文化、茶館文化都會讓每一位成都人找到由衷的歸屬和認同,一說起這些文化,每一位成都人都能發自內心地“擺”上“龍門陣”。城市是經濟社會發展到一定程度的產物,但歸根結底還是人類生產生活的載體,而文化就是根植于一個城市的“靈魂”,見證著人們生存方式的改變,積淀著人們的智慧,寄托著人們的精神。
文化是城市最為靚麗的名片。要妥善處理好保護和發展的關系,注重延續城市歷史文脈,像對待“老人”一樣尊重和善待城市中的老建筑,保留城市歷史文化記憶,讓人們記得住歷史、記得住鄉愁,堅定文化自信,增強家國情懷。一個城市的魅力能經久不衰,很大一部分原因還是在于其深厚的文化底蘊。要從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強大力量,用中華優秀傳統文化扮靚城市的發展藍圖,浸潤廣大人民群眾的生活,凝聚高質量發展的內生動力,不斷增強一個城市一個地區的生命力,把城市真正建設成為人民群眾的精神家園。
文化是一座城市照亮世界、溫暖人心的“長明燈”。中華優秀傳統文化一方面是打開世界的“鑰匙”,另一方面也是留住鄉愁的“記憶”。在當今多元文化時代,一座城市能否保持長盛不衰、屹立不倒,在融合多元文化的同時,必須傳承發展好自身獨有的歷史文脈,如果都是“千城一面”,就無法激起人民群眾對所生活城市的歸屬感、認同感和自豪感。要保護好那些承載歷史的老地方、老物件等文化“記憶”,進一步講好中華民族的光輝歷史和奮斗故事,推動中華民族優秀文化在新時代煥發新的生命光彩。
文化是永不過時、永不褪色的,只會在傳承中更加燦爛、更加耀眼。要點亮文化這盞“長明燈”,以文化溫暖人心,以文化激勵斗志,以文化凝聚力量,讓奮斗中的中華民族走向偉大復興的光明遠景。
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篇二
“滾滾長江東逝水,浪花淘盡英雄”《臨江仙》或許讓那古老的“鐵血丹心”的生活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而去,但負載著中華民族燦爛的傳統文化是否意味著隨著歷史的車輪滾滾而去呢?
“萬里長城永不倒,千里黃河水滔滔”,萬里長城迄今為止已有千年的歷史,經歷千年的風風雨雨,它仍挺直的矗立在中華大地上,它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孕育著無數中華兒女;它是民族危難時的保護傘,以堅固的身軀抵御外敵;它是中華民族文化的明珠,不愧發出“不到長城非好漢”的感嘆!何為中華文化之根?凝聚著不屈、頑強、百折不撓的長城,無不體現著中華文化,何不展現中華文化之根?
“莫道筷箸小,日日伴君餐。千年生苦史,盡在雙筷間”上圓下方即為筷,作為中國人飯桌上必不可少的餐具,它普通而又常見,滲透在生活的每一個角落,承載美味,與人人共享生活的美妙,它蘊含中華文化、蘊含“精”“美”“情”“禮”“天圓地方”,何不展現中華文化之根?
“蜀人貴芹芽膾,雜鳩肉為之”美食一向是中國人所喜愛的,各色菜肴,展現博大而又精深的中華美食文化。于古,有著東城肉名揚四方;至今,有著《舌源碼》系列的美食席卷潮流,也亦有著家常小菜展中華文化;中國人一向對美食有所考究,在中國不同地方菜肴也展現著不同的地域文化。淮揚菜作為國宴上的主菜,在G20峰會上,向世界展現中華美食的魅力。無論古今,中華美食都包含著人民對生活的希希望,對中華文化的展現,將中華美食深植于中華文化的根中。
無論古今,都有不同的人事物展現中華文化,都深深地根植于中華文化這棵參天大樹的根上。在沙漠中有一種植物叫“沙漠玫瑰”,它沒有根,卻能在干枯后吸水而保持原有的模樣,為什么?因為他有“根”,堅強的信念、永恒的追求,沉穩的意志便是他的根。落葉歸根,心力交瘁的它們仍然回到他所熱愛的那片土地。而我們亦是如此,無論走多遠,飛多高,根植在我們血液中,中華文化亦不會變。無論身處何方,我們始終記住“根”是什么,因為我們同是華夏子孫。
中華文化源遠流長,中華優秀文化是中華民族的“根”和“魂”,是傳統文化和現代文化的根;沒有根就不會長出參天大樹,沒有文化的根,就不會有社會的文明,中華文化的輝煌。
中華文化重在弘揚,重在培養,繼承傳統文化是弘揚和培育民族文化的永恒動力,傳承和發展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堅定中華文化立場,堅定不移的守好偉大而又精深的中華文化,守住孕育我們的中華文化之根。
泱泱華夏,赫赫文明,仁風遠播,大化固行。中華文化走過千年,經久不衰,熠熠生輝。
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篇三
9月1日晚21點,CCTV-1的《開學第一課》如期舉行。這次的主題是“中華驕傲”,節目中展現了一系列的中華傳統文化:漢字、京劇、武術、琴棋書畫......
我們中華傳統文化源遠流長,漢字是我們的一大代表,連外國人都對這方塊字嘆為觀止。節目里有一位美國人理查德,他潛心鉆研中華漢字迄今已達45年!中華漢字的影響力可見一斑!他花了20年的時間將甲骨文、金文、小篆等字形整理好并上傳到網上,“我覺得我能改變這些年輕人的生活,哪怕只是一點點。”可是現在我們的國人卻似乎已經拋棄了中華漢字,有些人甚至連一個好看的漢字也不會寫,卻瘋狂地崇洋,學英語,德語,法語......似乎只有這樣才能體現自己的時尚,彰顯走在時代的前端。一個年近七十歲的外國人都在不斷為弘揚我們的傳統文化而努力奮斗,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保護我們自己的歷史文化呢?海外也有許多洋人正在學習漢字,為漢字癡迷,而作為炎黃子孫的我們,是否該好好反思呢?
在古代,評價一個人是否優秀,都時常以文武雙全作為評判的標準。而現在,中華武術瀕臨失傳,中國的青少年們,課余成天宅在家里,一大批的“豆芽菜”孩子應運而生。曾經輝煌了兩千多年的中華武術,最初就是為了強身健體而生的,而今卻幾乎要斷送在我們這一代人的手中!國人應該多多學習中華武術,將其發揚到海外,讓所有國家的人都來學習我們的武術!
精通“琴棋書畫”的人被稱之為文人雅客,而學習“琴棋書畫”的目的正是為了提高修養,成為一個正人君子。縱觀當今社會,我們做得最好的一點便是“琴”,但只可惜社會上有很多孩子正在學習鋼琴,各種鋼琴培訓機構隨處可見,每年的鋼琴大賽也數不勝數,但是我們是否已經遺忘了我們的民族樂器,它們現在幾乎已經沒落于人們崇拜西洋的目光中。非常令人痛心的是,如今越來越多的民族樂團因為鮮有受眾人群而資不抵債,紛紛倒閉。而且隨著一代代老藝人的離世,許多的民族樂器甚至已后繼無人。“棋”,老一輩的人總會想到五子棋、圍棋、陸軍棋......下棋是一種益智的游戲,最能鍛煉人的邏輯思維能力,方寸之間方顯深謀遠慮、為籌帷幄。“書”講的是書法。在科舉盛行的封建時代,能寫一手好字是最最基本的要求,也是通往仕途的敲門磚。而今越來越多的人幾乎不能書寫工整的漢字,之所以會這樣,我想是因為現在電子產品泛濫,寫作文,發評論,.......基本上全都是在電子產品上來完成的,久而久之,書寫也就生疏了。
弘揚中華文化已經迫在眉睫!希望節目能喚起人們內心的那顆中國魂!
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篇四
文字之所以比煙花更璀璨,是因為,我們可以看著它在光滑的紙頁間靜靜旋舞,演繹出永恒,淺唱低吟出歲月的旋律。
——題記
大風泱泱,大潮滂滂,中華文化,源遠流長。我們的血脈中流淌的是中華民族賜予的光榮。長江、黃河交織成幾千年歷史的經緯,我們的文明,以文字為載體的中華文明,便這樣地沖出了歷史的變遷,綿延了中華九百六十多萬平方千米的土地,橫跨了千年的時空,為我們世代所傳承、發揚。
從傳說的“倉頡造字”開始,文字歷經了幾千年的風霜,經歷歲月風風雨雨的洗禮。文字構成的漢語,更是我們的民族之魂。漢語它可以很豪邁,很大氣,亦可以很精致,很婉約。它可以寫出“大江東去,浪淘盡,千古風流人物”的蘇式感慨,演繹著“一蓑煙雨任平生”的灑脫;亦能傳達“只恐雙溪舴艋舟,載不動,許多愁”的李式風情,慨嘆著人生“花自飄零水自流”的哀怨。
中國文化,千年風韻,文字夾帶著紙墨的香氣,被深深保存在歷史的長河中。中國文人素來就有一份悲天憫人的救世情懷,千秋萬古,世事浮沉不會使文人骨氣和情懷泯滅,卻只能激發文人的悲愴和責任。厚重文化漸漸被冷落,又有多少人會在意其背后的點點滴滴?在漂迫流浪中,余秋雨演繹了一次文化的苦旅;在煙雨迷霧中,余秋雨用平淡卻又璀璨的文字再現了中國文人的情懷和辛酸。漂泊流浪,煙雨平生。中國的文化,落在山重水復中,是歷史的多情造就中國千年的內涵。文字穿過時間,越過空間,碧水驚秋,黃云凝暮,在廣褒的中華大地上,穿山越水,踏雪飛鴻。漢字,她承載了中華兒女的魂!
在西方文化無休止地涌進街頭巷尾時,在《論語》與《三國》《紅樓夢》被相繼戲說時,在全球化的呼聲下學英語的浪潮正鋪天蓋地時,為什么我們卻很難尋到一個國學教育機構呢?夢里花飄落,這不是春的悲傷,而是夏天的果實已經孕育。在漫天飄飛的花瓣里,光復漢語文明是多么博大而沉重的民族責任。
淺吟低唱,我聽到她如詩的歌聲;沉思凝望,我嗅到她淡雅的氣息;舉目遙望,我看到她婀娜的身影。樓蘭古國消亡了,瑪雅文化消亡了,古巴比倫文明也亦消亡了。文明的缺失是因為語言的覆滅,語言喪失了載體便漸漸葬于荒漠中干涸的河床里,幽幽地嘆息。
中國傳統文化曾經一代傳一代的輝煌到如今的沒落,傳統文化正慢慢淡出人們的視野,讓人不禁遺憾。毛筆,可謂是中華傳統文化文字的代表。沒有毛筆,就沒有那千古絕唱的《離騷》和《史記》,就沒有中國燦爛的文化,然而現在,毛筆已逐漸走向了歷史的博物館。但是與我們隔海相望的日本,卻規定每所學校每周都要開設書法課,每個人都要會寫書法。日本的毛筆是由中國傳過去的,人家都如此重視,而我們呢?這也許是一面鏡子,唐太宗曾說過以人為鏡可以明得失,從另一方面可以看出我們對待傳統文化漢字的態度。漢語,它絕不是“母語”兩個字那么簡單。我們的祖先經歷了泛黃的歷史所賦予我們的,是它背后沉沉的文化使命。漢語不是我們文化載體的工具,它是我們任何一個時代都不能失卻的民族骨氣與精髓!
縱觀歷史長河,在眾多文明的誕生與消失、衰落與興盛中,在與我們一同到來的古文明中,中華文明是唯一一個沒有斷層的文明。它就這樣延續至今,而這一切或多或少與我們統一的文字有著關聯吧!我們有孔孟哲學,有百家爭鳴,有杜甫有李白,有唐詩有宋詞有元曲,有四大名著……漢語言文學的博大精深與豐富多彩,我們又怎么能忘,怎么敢忘呢?它豈是一個諾貝爾文學獎能承載得起的?
任憑時代如何發展,任憑世界如何變遷,縈繞在我們心頭的仍是那一個個精致的方塊字,仍是那一句句親切的漢語。體內流動著的華夏民族的血液,不可改變,也不能改變。
“眼看他起朱樓,眼看他宴賓客,眼看他樓塌了。”這是一種深深的哀怨與憂傷。我們不是文化的閉關鎖國者,所以也應尊重我們自己的文化,珍惜祖宗留下的珍寶,保護我們大樹的根基。拯救我們的文化之“根”,也是補救國人的精神內傷!
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篇五
1900年5月26日,王道士在清除洞窟中的積沙時無意的發現了一個隱藏的洞穴,洞內滿藏著古物,從此,敦煌莫高窟出土了。當他發現后找周圍的官員,官員們雖然知道洞窟的價值,但卻因為運輸和費用而擱置起來。
文中有這樣的一段話給我以很深的感觸:
“歐美的學者,漢學家、考古家、冒險家不遠萬里風餐露宿朝敦煌趕來,他們愿意變賣自己的全部財產,充作偷運一兩件文物回去的路費,他們愿意吃苦,愿意冒著葬身沙漠的危險,甚至做好了被打,被殺的準備,朝這個剛剛打開的洞窟趕來。”
外國人尚知如此對待中國的文物,而與此同時的中國人、中國政府、中國官員卻無動于衷。王圓箓王道士更是以令人難以想像的低價大批大批的將文物賣給外國人,他的確是敦煌石窟的罪人。
今天,我們在痛恨王道士的同時,難道不應該反省自己對待中國文化的態度嗎?
就以這次歷史老師留下的作業為例,的確沒有引起我足夠的重視。我以為這并不重要,但在昨天晚上老師教育以后,我認識到了問題的嚴重性,的確我不做作業不僅是對自己不負責,對老師不尊重,再往深處說更是對中國傳統文化的蔑視,對中國的不屑……我不敢正視我自己,現在我到底還有多少老祖宗留下來的東西。
不僅我個人如此,整個社會亦如此。隨著改革開放的不斷深入,洋事物、洋思想、洋觀念涌入中國大地,沖擊著古老的東方文化,改變著中國人的意識、觀念。中國能否在這樣的沖擊下保持自己特有的文化理念,傳統的中國文明。當今我們痛恨韓國用中國節日申遺,但我們為中國的文化又做了什么?
保持中國傳統文明的長河,靠你,靠我,靠大家。
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篇六
“弘揚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傳承民族精神!”這響亮的口號聲是我們新世紀中小學生秉持的信念。
中華文化歷史悠久,而古詩文就是這當中的一朵奇葩。古體詩一般又稱古風,這是依照古詩的作法寫的,形式比較自由,不受格律的束縛。從詩句的字數看,有所謂的四言詩,五言詩和七言詩。四言詩是四個字一句,五言詩是五個字一句,七言詩是七個字一句。唐代以后,四言詩很少見了,所以通常只分五言詩和七言詩兩類。五言古體詩簡稱五古;七言古體詩簡稱七古;三五七言皆用者,一般也算七古。中國文化真是源遠流長啊!
而《論語》,也是一部代表著中國禮儀文化的名著。《論語》有孔子的弟子及再傳弟子編寫而成。主要記錄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較為集中的反映了孔子的思想,使儒家學派的經典著作之一。全書共20篇,492章,首創“語錄體”。中國現在發揚并學習的古代著作之一。
我們中國的傳統文化還有很多,例如兵馬俑,即秦始皇兵馬俑,亦簡稱秦兵馬俑或秦俑,位于今天的陜西省西安市臨潼區秦始皇陵以東1.5米處的兵馬俑坑內。兵馬俑是古代墓葬雕塑的一個類別。古代實行人殉,奴隸是奴隸主生前的附屬品,奴隸主死后奴隸要作為殉葬品為奴隸主陪葬。兵馬俑即制成戰車,戰馬和士兵形狀的殉葬品。
作為小學生的我們,雖然做不出什么弘揚文化的事跡。但是,我們從小接觸這些代表著中國文化的東西,就是在傳承,繼承!這種文化,代表著我們的民族精神!
祖國悠久古老的文化,是古代人民智慧的結晶。正因如此,我們才應該繼承,傳播下去!
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篇七
在以前,年糕是過年時才有的美食,傳統搗年糕就應運而生,而如今社會進步了,這些傳統的文化也就慢慢遺失了。不過,今天我有幸見識了一回。
媽媽說云周有傳統搗年糕的活動,我懷著新奇而又興致勃勃的心情去了云周。來到云周的文化大禮堂,那里圍滿了人,里三層外三層的,有的人都已經在津津有味地嚼著香噴噴的年糕。我擠到了前面,首先看到一個大石盆,邊上放著一個大石錘,這時一位老人端著一鍋熱氣騰騰地米團走了過來,一下子就倒在大石盆里,一個中年人掄起大石錘,在米粉團中來回攪拌四五分鐘,接著把石錘舉過肩頭,再用力朝著米粉團用力砸下來,石錘再次高高舉起的空隙,只見老人用雙手快手翻面團,說時遲那時快,石錘又剛好砸下來,米團在不斷地打擊和翻轉之下,顯得越發柔軟。米團制作成功后就可以做香香甜甜的年糕了,另一邊早有一排人馬在等待制作了,我也突發想要做一做。我拿到一個模具板塊,捏一塊米團,塞進模形,再慢慢一點一點想要脫模,沒想到第一次失敗了,拉出來的是一條模糊不成形的面團。于是有人教我要先在按板上抹一點油,再將面團在按板上不斷按壓,再慢慢塞滿模具,原來做這個還有不少講究呀。我扭頭一看只見大人們速度極快,十指齊動,他們熟練的捏、揉、按、壓、不一會兒就做出扁長的年糕,或是“金元寶”,或是模型“狀元糕”。但是我感覺最好吃的還是“年糕餃子”,那是以年糕米團為皮,咸菜豆腐干為餡的包子,因形狀似大餃子,最小的做出來也有我的拳頭般大小,真不愧是“大餃子”。
我第一次見識傳統搗年糕,我不知這傳統文化能走多遠,希望能一代一代傳承下去。這時,我看到大家都圍在一起吃著熱氣騰騰的年糕,我想這才是過年特有的味道吧。
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篇八
近日看到一幅漫畫漫畫中,一位廚師身上寫著,寒假培訓的資料,旁邊是一幅傳統文化的鍋,被架在火上,另一邊是兩個人捧著熱湯在品嘗,這幅畫面,讓我覺得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傳承經典美德。
眾所周知,中國作為四大文明古國之一,已經擁有五千年的竹文化歷程,經歷了歷史的長河從奴隸社會到封建社會,再到近代社會最后到達線的時候,中國的美德早已深入人心,傳統文化是歷史的象征,在歷史中漫長的過程中不斷被洗滌從最初的尊老愛幼,吃苦耐勞,到現在的艱苦奮斗,堅持不懈,哪一個不體現著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古代詩歌中大量贊美歌頌祖國山河的詩和人的真善美的佳作,數不勝數,孟浩然故人具雞黍,邀我至田家,解除了人們生活的質樸安寧和諧,陶淵明采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也寫出了他對隱居生活的悠閑安詳的喜愛,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建筑也無不體現了中國的傳統文化,每一個建筑的獨特風格都有不同的意義。所以建筑才被稱作凝固的藝術,比如說中國古代建筑一般都是房檐向上翹起一層一層,每一層都比上一層大而且寬,這不正是體現古代封建君主專制終極全,的特點嗎?可見一個小的藝術中都蘊含著那么大的聲音,足以知道中華文化博大精深的特點。
中國的民族節日也是中國的傳統文化,例如傣族的潑水節,維吾爾族的古爾邦節,蒙古族的那達慕集會,這些都是中國的傳統文化。
中國的傳統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我們是祖國的未來民族的希望,我們應該弘揚傳統文化,使中華文化一直延續下去,不能讓這些文化在我們的手中銷聲匿跡,國家在不斷,制定相關法律法規去保護我們的傳統文化,政府也應該保護我國傳統文化,是我國文化綿延不絕。
作為青少年的,我們更應該去弘揚傳統文化,讓世界更多的人去,接觸中國傳統文化,了解傳統文化,學習傳統文化,將我國的傳統文化帶動著經濟的發展科技的創新,努力實施科教興國戰略與人才強國戰略,不斷提高我國綜合國力,讓中國的文化在世界民族之林中永垂不朽,使中國更加強大,祖國更加美好。
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篇九
“三尺桌臺”既是“方寸”之間,亦是廣闊天地。微微“桌臺”,擔負起的是發展的重任,鋪滿的是群眾“瑣事”,這是一處沒有硝煙的戰場,一點一滴無不是對貫徹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最好的詮釋。“三尺桌臺”更像是“見證者”,見證了無數名黨員干部攻堅克難和干事謀業的“痕跡”。“身在其位,必謀其政”。當黨員干部坐在“三尺桌臺”前,所要面對的是沉沉的擔子和考驗。
“三尺桌臺”是責任,如牛負重方能砥礪前行。時代賦予了黨員干部使命和重擔,面對艱巨的發展任務,黨員干部要練就一身“鋼鐵身軀”,以堅強的臂膀負擔起責任和擔當。疾風知勁草,烈火見真金。黨員干部要成為“頂梁柱”離不開思想和行動的“多向鍛造”,經風雨方能壯筋骨、長才干,黨員干部要勇于接“重擔子”,敢于啃“硬骨頭”,在磨礪中成長,讓挫折成為意志和能力的試金石,卸下發展包袱,做到愈挫愈勇,始終保持勇于擔當、敢于作為的堅定和韌勁,俯下身子,背負起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和期盼,讓手上“磨出繭”、心中“扎起根”,負重前行。
“三尺桌臺”是戰場,闖關奪隘方能所向披靡。危難時刻顯擔當,越是關鍵時刻,越能夠檢驗黨員干部的初心和使命,面對前行路上的荊棘和障礙,黨員干部要能夠沖鋒一線,“攻城拔寨”。“滄海橫流,方顯英雄本色”。嚴峻復雜的考驗需要黨員干部以披荊斬棘的無畏迎難而上,黨員干部是時代的“劃槳人”,在搏擊風浪中要堅定發展方向和奮斗目標,苦干實干,攻堅克難,在這個“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點上,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打響攻堅戰,在“三尺桌臺”上做出經得起人民和歷史檢驗的實績。
“三尺桌臺”是傳承,薪盡火傳方能繼往開來。黨員干部肩負著新的歷史使命,99年的沐風櫛雨,早已經鑄就了中國共產黨人鋼鐵般的拼搏意志和崇高的紅色精神。黨員干部要在優秀傳統文化中吸取出源源不斷的強大力量,在偉大的復興征程上堅持承前啟后,在干事創業中“下足功夫”“開足馬力”。“時代呼喚擔當,使命催人奮進”。黨員干部要秉承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的初心和使命與時俱進,自覺投身于時代發展的浪潮中去,激發出履職盡責的使命擔當。
“三尺桌臺”是信念,補鈣鑄魂方能堅如磐石。理想信念是黨員干部的政治靈魂和立身之本,缺乏了信念的支持,黨員干部就會得“軟骨病”,精神上就會“缺鈣”,失去了根本,就會容易蛻化變質,成為“飽食終日、無所作為”的“庸官”和“懶官”。黨員干部要以堅定的理想信念激蕩心靈,補足精神之鈣,筑牢信仰之基,以清醒的政治頭腦“鑄魂提能”,以理想信念作為精神支柱和行動引領,在“三尺桌臺”上挺起脊梁,筑牢思想根基,以堅定的信仰和蓬勃的活力,用汗水譜寫出時代的華章,綻放出理想信念的奪目光彩。
“三尺桌臺”是初心和使命,是責任和傳承,是拼搏和信念。千錘百煉方能成烈火真金。黨員干部要承受“三尺桌臺”的“重”,就要坐好位、謀好事、履好職,以“三尺桌臺”擦亮初心使命底色,迎接新的擔當。
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篇十
要繁榮發展文化事業和文化產業,提高國家文化軟實力,到2035年建成文化強國的遠景目標。“文化是軟實力,增強文化軟實力則是硬任務。”各級黨委政府和黨員干部要凝心聚力,擔當作為,在守正創新中開創社會主義文化建設新局面。
做好傳承與創造結合的文章,煥發時代新生機。“中華優秀傳統文化創造性轉化,就是按照時代特點和要求,對那些至今仍有借鑒價值的內涵和陳舊的表現形式加以改造,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激活其生命力。”文化是一個國家和民族的靈魂,是不能割裂的,沒有歷史延續的文化是不完整的文化,因此,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是新時代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內容之一。中華文化博大精深、源遠流長,具有深厚的歷史底蘊,優秀的傳統歷史文化是最硬核的文化軟實力。要秉持揚棄的態度,結合新時代要求深入挖掘中華傳統文化,把不適應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予以剔除,把適合新時代發展要求的內容發揚傳承,賦予其新的時代內涵和現代表達形式,在革故鼎新中激發文化發展活力。
做好文化與產業結合的文章,探索發展新路徑。“文化和科技融合,既催生了新的文化業態、延伸了文化產業鏈,又集聚了大量創新人才,是朝陽產業,大有前途。”傳統與現代、社會效益與經濟效益的有效融合一直是文化發展中討論的熱門話題,如何讓文化與產業融合發展,實現市場性和公益性的雙贏,也是文化發展中必須要考慮的問題。要健全現代文化產業體系,深化文化體制改革,加強文化體系建設,建立健全相關制度;要實施文化產業數字化戰略,注重線上文化產業的發展,借助區塊鏈、云計算、人工智能等數字化手段拓展文化發展空間,增強優秀文化影響力,做好文化發展與互聯網的深度融合;要推動文化與旅游的深度融合,依托旅游資源,著力講好文化故事,走出富有地域特色的高質量發展新路子。
做好傳播與制度結合的文章,完善傳承新機制。“實現中國夢,是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均衡發展、相互促進的結果。沒有文明的繼承和發展,沒有文化的弘揚和繁榮,就沒有中國夢的實現。”傳承好優秀的傳統文化對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具有重要的支撐作用,能夠有力推動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要把傳承優秀傳統文化和發展現實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在繼承中發展,在發展中繼承,給傳統文化賦予新的時代內涵和時代精神;要努力從中華民族優秀傳統文化中汲取營養和智慧,延續文化基因,萃取思想精華,以時代精神激活中華優秀傳統文化的生命力;要健全文化傳承機制和人民文化權益保障制度,堅持自覺運用制度力量傳承發展優秀傳統文化,用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引領傳統文化的傳承發展,使傳統文化與現代文化相融相通,共同服務于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10篇相關文章:
關于傳統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作文10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