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家鄉我來贊征文800字新穎標題
我的家鄉我來贊征文800字新穎標題7篇
我的家鄉我來贊征文800字新穎標題如何取?家鄉那里有一望無際的田野,有平整的公路,還有善良的人們,是個樸實可愛的小村莊。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我的家鄉我來贊征文800字新穎標題,僅供大家參考借鑒,希望大家喜歡!
我的家鄉我來贊征文800字新穎標題篇1
我和我的家鄉——常州
隨著電影《我和我的家鄉》的熱映,它用實力笑慘了也哭慘了每一個觀影的人,也讓我想對我的家鄉——坐落在魚米之鄉、長三角腹地的龍城常州,傾訴衷腸。
君生我未生。3200多年前,你便誕生于歷史的長河之中。春秋末期,你擁有了“延陵”的名字。2500多年來,淹城這座水城迷宮一直對你不離不棄,你更讓那么多的文人騷客為你駐足停留。前有縣吏龔子彬留下紅梅閣傳說,后有北宋大家蘇軾為你留下太多的印記——艤舟亭是他踏上常州泊舟登岸處,藤花舊館是他終老西辭之所。2500多年來,你用你的一方水土養育了一方人,前有吳公子季札、《昭明文選》作者蕭統、抗倭英雄唐荊川,后又常州三杰“瞿秋白、張太雷、惲代英”、數學家華羅庚、現代拼音之父周有光。2500多年來,你以“海納百川”的胸懷豐富和發展著中華文化:茅山,滋養著道教上清派的發展,它是“上清宗壇”,是道教之“第一福地、第八洞天”;天寧禪寺是全國重點佛教寺院之一,中國禪宗四大叢林之一。
我生君未老。作為一名“90后”,你陪伴著我的成長,我見證著你的發展。改革開放進程中的你,更以一種蓬勃發展的姿態在奮勇向前。全國百強城市有你的身影,你憑自身實力為居民創造幸福:紅梅公園作為市內最大綜合性公園,常州第一園林,免費向市民開放,引領常州免費公園新風尚;丁塘河濕地公園、新龍生態林、溧陽1號公路,以城市綠色之肺養常州靈杰之人;常州公交,伴著熟悉的“前門上車,后門下車”,在物價飛漲的時代,頂著人力、物力成本提升的壓力堅持12年一元一票制。
愿在君身旁,陪君斬棘創輝煌。2013年,步入社會的我成為了一名大學生村官。7年來,我在自己的崗位上與你同發展,共奮斗。“第三次全國經濟普查”,我和你一起摸底排查;“為愛暴走”我們共同致力于公益服務;新冠疫情,我為你守好防疫第一線,站好社區防護第一崗;大國點名,我陪你一起走進千家萬戶。今后,處在基層工作第一線的我,更將以時不我待的緊迫感和使命感深入一線、深入實際,真正地以實際行動造福一方人民。在自己的崗位上做不平凡的自己,把青春的活力化為工作的動力,與你一起披荊斬棘,共建美好家園。我親愛的家鄉,愿往后余生,無論風雨,我們攜手共同走過。
我的家鄉我來贊征文800字新穎標題篇2
規劃家鄉要打好“組合拳”
共產黨員網開展了“我把回鄉見聞說與你聽”征集活動,號召作者們以黨員的視角,看村里的年味、鄉里的生活,一起感受磅礴向上、煙火升騰里的中國,開啟2023新的篇章。筆者認為,返鄉干部要在返鄉過程中發現家鄉存在的困難和問題,帶著感情和溫度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打好“引進來”和“走出去”這套“組合拳”,從而推動家鄉持續健康發展。
情系桑梓,返鄉干部要帶著“鄉土情”規劃家鄉。今年返鄉后,我發現村里有了年輕干部,村委中的年輕力量再逐漸增多,越來越向著年輕化的趨勢發展,他們當中很多都是返鄉的年輕干部。正因為當地年輕干部熟悉家鄉發展、了解家鄉文化、熟知鄉土人情,會講“土語”“土話”“家鄉話”,有家鄉情結等天然優勢。因此,返鄉干部要懷有“烏鴉反哺”的心態,常懷一顆“赤子之心”,充分發揮自身優勢,主動把先進的工作經驗和過硬的作風帶回村里,在工作中真心實意、務實求變,真正融入到群眾當中,及時了解群眾需求、掌握群眾訴求,帶領家鄉黨員干部形成合力,推動家鄉可持續健康發展。
他山之攻,返鄉干部要善用“引進來”規劃家鄉。今年返鄉后,和村內干部進行了交流和討論,發現他們在家鄉規劃和發展上的眼界和視野存在局限性,不能很好地跟上時代發展變化。因此,返鄉干部在規劃家鄉時,既要結合家鄉發展實際,充分發揮自身熟悉政策、文化水平高等優勢,更要善于借鑒“他山之石”,把自身在多個工作崗位、多個工作領域的豐富工作經驗實踐到家鄉發展規劃中,將開闊的眼界、特色做法、寶貴經驗為家鄉發展出謀劃策、建言獻策,幫助村干部沖破思想桎梏、打開工作思路、提供措施方案,切實解決基層“急難愁盼”的現實問題。
打造品牌,返鄉干部要致力“走出去”規劃家鄉。今年返鄉后,我發現村內有很多特色產業沒有被挖掘出來,導致家鄉很多特色被“埋沒”,沒有充分發揮出自身的優勢作用。返鄉干部規劃家鄉既要結合實際、因地制宜,更要俯下身去、沉下心去,真抓實干、敢想敢試,對家鄉實際進行深入調查研究,積極分析制約發展因素,充分挖掘當地資源稟賦,探索新的發展方式和路徑,找準發展著力點,努力打造本地特色品牌,要避免同質化,拒絕“千篇一律”“千村一面”“照貓畫虎”;同時,要充分聽取群眾意見建議,著力激發群眾參與積極性和主體作用,在為家鄉出謀劃策中踐行初心使命,助力家鄉走上村美民富的振興之路。
我的家鄉我來贊征文800字新穎標題篇3
夢家鄉竹 思腳下路
“入水文光動,抽空綠影春”。近幾日,家鄉的竹子總是頻繁入夢。來到北方城市參加工作已經一年多了,很少見到成片的竹林。那亭亭玉立的身姿,青翠欲滴的神色,深深地烙在了我的腦海里,揮之不去。家鄉的竹,寸寸扎根、節節強干,枝枝傲骨、片片青翠,竿竿成材、棵棵捐軀,令我魂牽夢繞,也教會我扎根奉獻“第二故鄉”。
寸寸扎根、節節強干,夯實理想信念之基。竹子的根系極其頑強,縱向往土壤或巖石深層寸寸扎根,橫向通過地下匍匐的根莖成片盤連,經過漫長的扎根蓄力,破土后迎來爆發式生長,一節一節,堅韌挺拔,彎而不屈。猶記得小時候跟著奶奶上山挖竹筍,即使連根挖起來,殘留的根系來年還能生出新筍,長成新竹。這份“咬定青山不放松”的執著和堅定深深激勵著我。勸君更添竹根志,踏破征途萬重關。作為青年干部,亦要向下扎根、厚植熱土,汲取養分、強健自身,在腳踏實地、艱苦奮斗中不斷補精神之鈣、培思想之源、固信仰之基。
枝枝傲骨、片片青翠,永葆清正廉潔本色。“一節復一節,千枝攢萬葉。我自不開花,免撩蜂與蝶。”竹不開花、枝枝傲骨,清淡高雅、一塵不染,不圖華麗,不求虛名。“酷暑生清陰,嚴寒葆翠色。”寒來暑往、片片青翠,不懼風霜、甘于孤寂,心無雜念、“青”之本色。青年干部在工作中,亦要堅守本職崗位,勤懇為民、不圖虛名,恪守共產黨人清正廉潔的“清”之本色,守住“茍非吾之所有,雖一毫而莫取”的底線,如“勁竹”一般“任爾東西南北風”,做到克己奉公、嚴于律己,常思貪欲之害、常戒非份之想、常懷律己之心、常念法紀之威,干干凈凈做事,清清白白做人,切實把人民賦予的權利用到造福人民上。
竿竿成材、棵棵捐軀,發揚無私奉獻精神。“竹頭雖微餐餐灶底炊肴饌,器皿雖小戶戶廚中要斗筲。”竹子不僅是中華氣節的象征,而且在生活中用途廣泛,全身都是寶。“胸懷天地寬,大愛本無疆。”竹子奉獻了自己的一身,作為青年干部,要養成竹系品格,為黨和人民的事業奉獻自己的一生。黨和人民事業的發展需要一代又一代中國共產黨人的拼搏奉獻,在新時代新征程,青年干部要以不計個人得失、甘愿無私奉獻的付出,以犧牲小我、成就大我的自覺,以時不我待、只爭朝夕的進取,全力以赴地為人民群眾辦實事、辦好事,秉持“我將無我,不負人民”的崇高情懷,讓青春在平凡的堅守和無私的奉獻中綻放絢麗之花。
細品家鄉的竹,深思腳下的路,在人民群眾的認可和支持中融入“第二故鄉”。
我的家鄉我來贊征文800字新穎標題篇4
我的“彩色”家鄉
小學的時候,就讀過余光中的《鄉愁》,但是直到長大以后離開家鄉,來到外地打拼,才真正讀懂了那種綿延惆悵的思念。我們從家鄉走向世界各處,但是最溫暖的路依舊是回鄉的路,忙碌工作了一年,最大的快樂莫過于回鄉過年。趁著春節假期的時間,我好好地看了看家鄉山河,和家人聊了聊家鄉變化,才驚覺于家鄉這些年的飛速發展,已經在不經意間從一個普通的中部小城逐漸成長為色彩奪目的大城市。
紅色展館——唱響愛國主義贊歌
初一早上,渡江戰役紀念館不僅“不打烊”,還把濃濃的新春祝福融入福運滿滿的文化活動中。“渡江送情報”迷宮闖關游戲、“紅色江南:長三角__紀念地巡禮”展覽等一系列豐富多彩的活動吸引了大批市民前來,不少小朋友站在展臺前聚精會神地聆聽工作人員講解紅色故事、介紹歷史人物。一個紀念館就是一處精神高地,渡江戰役紀念館中展陳的一件件文物,既是渡江戰役的歷史見證,又是催人奮進的力量源泉。紀念館通過聲光電結合的方式,寓教于樂的手段,潛移默化地傳播了中華傳統文化與優秀紅色基因,擔當起愛國主義教育的示范者、引領者的責任。
綠色茶葉——鋪陳鄉村振興畫卷
飯畢午后,泡上一壺茶,與家人閑坐細品,話話家常,是春節家中一道常見的“風景線”。中國的茶葉文化歷史源遠流長,早在神農時代就有神農吃茶的傳說,合肥人也多有飲茶的習慣。茶葉不僅滿足了當地人的“口腹之欲”,也是推動鄉村產業發展的重要引擎。合肥屬于江南茶區,有部分低山丘陵地貌,土壤為酸性黃棕壤,通透性好,適宜種植茶葉,綠茶產量極高。廬江縣將茶葉產業作為現代農業主導產業之一重點扶持,鼓勵農民種植名優綠茶“白云春毫”,茶葉年產值近3億元,上萬戶茶農依靠茶葉增收致富。每年四月當地還會特別舉辦白云春毫文化旅游節,吸引各方來客共品好茶,推舉本地茶葉走向世界。
藍色巢湖——擘畫生態文明藍圖
午覺醒來,想著春節假期總宅在家中未免無趣,趁著陽光正好,便和家人驅車來到巢湖岸邊游玩。陽光照射下,八百里巢湖,煙波浩渺,風光正好。今年是巢湖全面實施全域十年禁漁的第三年,往日沿湖岸線叫賣魚蝦的小販早已不見蹤影,“湖中不捕,市場不賣,群眾不吃”如今已成為當地常態。當地漁民或流轉土地搞起了種植,或“洗腳上岸”當上了護漁員,紛紛轉換身份過上新生活。經過多年持續治理,巢湖平均水質明顯提高,藍藻、水華發生頻率持續下降,湖道旁腥臭難聞的空氣和泥濘臟污的水藻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清新怡人的湖風和碧藍澄澈的湖水。
銀色太陽——撰寫城市發展新篇
晚餐桌上,聊起合肥近些年來的發展,繞不開的必然是科技成就。合肥的小朋友們都知道,西郊的科學島上有個“人造太陽”,不同于天上金燦燦的太陽,“人造太陽”是個銀色的大家伙,它的全名是EAST全超導托卡馬克,是核聚變能源研究的重要實驗裝置,實現了“1.2億攝氏度等離子體運行101秒”這一創造世界紀錄的重大突破,向核聚變能源應用不斷邁進。在國家重大科技工程中,合肥力量持續閃耀,不斷向科學技術的廣度和深度進軍,創造出一個個重大創新成果捷報頻傳的高光時刻,以科技創新加速驅動城市發展,打造好“科創名城”這張名片,讓合肥人自豪、令世界矚目。
我的家鄉我來贊征文800字新穎標題篇5
回到家鄉的這三年
從高鐵換乘到汽車,再從汽車換乘到公交車,穿過盤山公路,然后坐上三輪蹦蹦,就到達了我的家鄉,一個小山坳里的村莊。我仍記得,三年前,我獨自背著行囊到家鄉報到,從那天開始,“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將從一句遠大理想變成生動實踐。時光荏苒,三年的光陰轉瞬即逝,抬頭望向窗外,不禁讓我回憶起這三年來的點滴,從融入、到扎根、再到熱愛,我在這1095個日夜里踐行著初心使命。
像“離離原上草”一般,融入基層,頑強生長。初入基層,感到既熟悉又陌生,熟悉的是家鄉的風土人情,陌生的是基層的工作模式。我對基層“007”制工作時間感到陌生,任何時間、任何地點,隨時待命。在凌晨轉移受災群眾,我們義不容辭,沖在前面;在深夜搶撲山火,我們毫不猶豫,聞令即動;我對基層“流動辦公”的工作地點感到陌生,政策宣傳時村組道路就是我們的辦公地點;人居環境整治時,農戶家中就是我們的辦公地點;助農服務時,田間地頭就是我們的辦公地點。我對基層“大包大攬”的服務范疇感到陌生,助企招工是我們的服務內容,醫療宣傳是我們的服務內容,鄉風文明是我們的服務內容……當我將別扭的普通話轉換為家鄉話的時候,當群眾對我的稱呼從“程主任”變成“小程”的時候,我能夠切實地感受到我已經成為這里的一分子了,融入基層,只需一顆為民服務的真心。
像“墻角數枝梅”一般,扎根基層,向下延伸。基層就像一座巍峨的高山,林深樹茂凝聚著時代的要求、發展的需求、群眾的渴求,前路漫漫充滿了摸索的坎坷、推動的曲折、落實的陣痛,有風有雨是常態、風雨兼程是狀態,唯有撐篙不已方能逆水行舟,唯有奮斗不止方能沖出重圍。基層工作千頭萬緒,我如同“熱鍋上的螞蟻”舉步維艱,面對群眾__,我沒有切實可行的解決辦法,面對政策宣傳,我沒有新穎吸睛的宣講模式,面對材料撰寫,我沒有才華橫溢的寫作本領,我戰戰兢兢,恐不能勝任擔負的崗位,不能為家鄉建設盡一份綿薄之力。唯有奮斗,才能克服“本領恐慌”,才能戰勝“畏難情緒”,才能掐滅“漂浮思想”。我學著前輩的樣子,走出辦公室,走進群眾身邊,喝一杯老鄉泡的茶,聊一聊家長里短,慢慢地學會了“群眾經驗”;我借鑒先進縣區工作思路,結合本地特色,善用“土言土語”、善站“群眾立場”、善思“學用結合”,慢慢地領悟了“基層法寶”。當我與群眾站在一起的時候,我能夠切實地感受到基層賦予我的力量,扎根基層,只需要一顆奮斗向前的決心。
像“亭亭山上松”一般,熱愛基層,四季常青。光陰如斯,回頭看,輕舟已過萬重山,向前看,前路漫漫亦燦燦。基層太苦,就像懸崖峭壁,雖有攀登的愿望,卻總缺少一些勇氣。很多基層年輕干部,懷揣著一腔報國理想來到基層,卻都被現實打敗,這導致大家“來也匆匆,去也匆匆”。也有人把基層當作跳板,來到基層只為“鍍金”,身在基層卻“背對”基層。唯有熱愛,才能克服一切困難,才能扶搖直上,才能浮舟滄海立馬昆侖。我們要熱愛基層的百姓,切實履行群眾路線,以拳拳之心踐濯濯之行,以實現人民群眾對美好生活的向往為夢想,扎根基層,時刻與群眾站在一起、干到一塊;我們要熱愛基層的土地,建設美好家鄉,留住濃濃鄉愁,始終踐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環保理念,保護家鄉的藍天碧水;我們更要熱愛基層的工作,克服困難,邁開步子,將小基層變為展現能力的大舞臺,將身邊事辦成利民惠民的千秋業。當我對基層付出真心投入熱愛,我能夠切實地感受到基層工作的重要性,熱愛基層,只需要一顆無私奉獻的恒心。
我的家鄉我來贊征文800字新穎標題篇6
與“莓”好“鄉”依
我的家鄉乳山是位于山東東部的一座濱海小城,您或許對這座城市感到陌生,但是提到乳山草莓,相信很多朋友不僅品嘗過,而且還會對其獨有的鮮美贊不絕口。那么山東乳山是如何與“莓”好“鄉”依的呢?我們就一起來看一看。
因地制宜,堅守凈土,綠色發展讓乳山更“莓”好。乳山市所在的北緯37度,是國際公認的草莓最佳生產帶。結合氣候方面的有利條件,乳山政府根據鄉鎮發展實際,在沙土松軟、空氣優質、水源潔凈的鄉村規模化投產。在遠離城市喧囂的鄉土間,一座座草莓大棚赫然架起,一條條草莓壟臺望不到邊際。乳山政府始終堅持“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綠色發展理念,確保遍及10鄉鎮的草莓產業周圍無“三廢”污染源,土壤pH值保持在5.5—7.0。市、鎮政府一直高度重視果品質量安全,禁止使用高毒、高殘留農藥,嚴格執行綠色食品標準化生產要求。陸游筆下的“衣冠簡樸古風存”可謂是廣大干部、莓農的生動寫照。
為民紓困,精準指導,科研協作讓乳山更“莓”好。為解決莓農自家草莓苗多代繁殖后的病化問題,乳山政府聘請威海市農科院、青島農業大學的專家教授進行科學指導,將草莓技術培訓班開到田間地頭,再行培育的脫毒草莓育苗在品質、產量、口感上都有大幅提升。“欲窮千里目,更上一層樓。”乳山政府通過吸納、引進了松輝園藝、新自然、廣源紅、圣魁農業、正華農林科技等龍頭性企業,帶動草莓產業提檔升級。莓農的眼界開拓了,干勁兒更足了。各鄉鎮平均有莓農1000余戶,種植面積2000余畝,擁有香野、紅顏、甜寶等10余個優質品種銷往全國,可供應從前一年秋冬到次年春夏的草莓市場。
組織引領,抱團發展,統籌規劃讓乳山更“莓”好。乳山政府注重發揮專業合作社的組織引領作用,特別是發揮黨支部領辦合作社的示范效應,通過“統一采購種苗、統一購買農資、統一技術管理、統一市場銷售”四個統一,極大地節約了二莓農投資成本,實現抱團發展,提高了市場競爭力。來到乳山的草莓采摘園,時常能夠品嘗到大小均勻、紅白粉各異的草莓碩果。田間是展臺,是課堂,更是賽場。乳山政府通過舉辦“乳山草莓大賽”,以鄉村振興樣板片區為主陣地,助力廣大農戶改良和提升草莓種植管理技術,推動草莓產業標準化、規模化發展,帶動農戶獲得更多收益。乳山草莓成為了繼牡蠣、大姜、茶葉傳統“三寶”之后的特色品牌。
乳山政府以草莓文化為依托,將旅游產業和農業發展有機結合,以創建地理標志產品為抓手,不斷提升乳山草莓知名度,讓乳山人民在鄉村振興的有序推進中與“莓”好“鄉”依。
我的家鄉我來贊征文800字新穎標題篇7
我的家鄉我的路
世間的路千萬條,無論是康莊大道,還是阡陌縱橫,走過的千萬條路里,鄉愁總落向家鄉的那條九曲十八彎的黃泥路。層巒疊嶂間,一條細窄的山路依山傍水,連綿不絕,延伸向炊煙裊裊的深處。
春天,野花漫山遍野,花團簇簇,黃泥路分岔口走到頭,一條略帶青苔的石階蜿蜒而上。山路崎嶇,跟著媽媽去鎮里的外婆家,是兒時的我最期盼的。我和弟弟雀躍著走不到多久,便腿酸腳痛賴在石階上不肯再走,爸爸媽媽一再誘哄督促無果后,不得不一邊念著“小懶蟲”,一邊輪流背著我們繼續前行。石階旁不時有清泉淅淅瀝瀝而下,媽媽總不忘帶個竹筒子接水,而我和弟弟卻愛用手捧著喝,渴了接一捧甘泉最是清冽舒爽。最喜夏末時節,路邊野果豐盛,走得累了倦了,爸爸就會去摘些紅的、紫的、黑的野果給我們,趴在爸爸汗濕的肩上,塞一把小果子到嘴里,酸酸甜甜恰是童年的味道。陽光明媚,樹影斑駁,記憶里的路,灑滿了童趣的香甜,和爸爸媽媽的辛苦和寵溺。
時光悠悠走到七歲,我上學了。我和村里的小伙伴們開始每天往返于那條村里唯一的大路上。黃泥路晴天塵土飛揚、下雨積水成洼,每每下雨,我便會急著穿上雨靴去踩水坑。上學途中,一路從水坑蹦過去,濺起的水花濺濕自己和伙伴的衣裳,灑下笑聲一片。偶爾水洼里有石頭、樹枝劃破雨鞋,回家迎接我的便是媽媽的一頓“竹筍炒肉”。那時候的教學樓很簡陋,下雨天教室會漏水,往往講課正酣,一下雨老師就立刻領著大家挪桌子,拿盆接水……若是梅雨季節,那便是天天“一片鍋碗瓢盆陣陣響,雨聲讀書聲聲聲相和”了。
那時候,每年十月有個十天的“農忙假”,正是稻子成熟的季節。道路兩旁,是層層疊疊的梯田。白天,大人們都到田間割稻子去了,媽媽往往會準備好午飯讓我們送去。金黃的稻浪鋪滿梯田,風一吹一層又一層地此起彼伏,煞是好看,田間的小路又細又長,縱橫交錯。我和弟弟提著爺爺、爸爸、叔叔們的午飯,走過一條條小路,爬過一層層的田埂,把飯送到田間地頭。山路曲折,日落前大人們便急急將脫粒的稻子裝進麻袋,挑回家中,以防被露水打濕。傍晚,爸爸總會拿著紅花油讓我幫他抹在被扁擔磨得紅腫的肩上,叮囑我好好讀書,嚇唬我不好好讀書長大也要挑擔子、磨肩膀。
歲月無聲,時光如水般匆匆向前,黃泥路也在經歷著一次次的變革。原本只能容納一輛三輪車的小路拓寬,村里開始通上了客車,不久后,又鋪上了水泥,田間的小路也悄悄變化著,更寬了、更平了,大人們割的稻子也可以用三輪車直接運回,我們再不需要提著籃子去送午餐,爸爸也不用再深一腳淺一腳地趕時間挑稻子回家,農業現代化讓水稻種植、收割都更便捷。
驚風飄白日,光景西馳流。兒時去外婆家必經的古道,路旁建了竹亭、驛站,石階有人定時清理,每到節假日,游人如織。門前的水泥路再一次被拓寬,很快又被柏油路替代了。道路兩旁如雨后春筍般冒出了許多草莓基地、獼猴桃基地、藍莓基地……農家樂紅紅火火,家鄉變化日新月異,隨著美麗鄉村的建設,青山綠水、秀美村居吸引著無數的游客遠道而來,交通的便利引領著現代化鄉村的腳步一路向前。
記憶里的路,在鄉村振興的美麗畫卷里悄然蛻變著,無論身在何處,她都是我最深的牽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