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冬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立冬節氣的含義是什么啊?
立冬是冬季的第一個節氣,代表著冬季的開始,為冬三月之始。立冬節氣的含義是什么?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立冬節氣含義,僅供參考,喜歡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喲!
立冬節氣的含義是什么
立冬節氣的含義是表示冬季開始,萬物收藏,規避寒冷的意思。立,建始也;冬,終也,萬物收藏也。立冬,生氣開始閉蓄,萬物進入休養、收藏狀態。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漸變。
立冬氣象特點
立冬時節,太陽已到達黃經225度,曰照時間將繼續縮短,正午太陽高度繼續降低,北半球獲得的太陽輻射量越來越少,但由于此時地表在下半年貯存的熱量還具有一定的能量。由于地表尚有“積熱”,所以初冬通常不會很冷,真正的寒冷在冬至之后。
由于中國南北跨度大,南北各地的氣候相差懸殊,這種氣候意義的冬季對于中國一些地區來說,顯然偏遲。立冬后,其氣候由秋季少雨干燥向陰雨寒凍的冬季氣候過渡。
立冬—小雪(十月小陽春)在南方地區,從立冬至小雪期間,常會出現風和日麗、溫暖舒適的“小陽春”天氣,在民間有“十月小陽春”一說,正所謂“八月暖九月溫,十月還有小陽春”。在南方初冬時節一般不會很冷,隨著時間推移,在冬至后冷空氣頻繁南下,氣溫逐漸下降。
立冬后北方大部地區將出現雨雪降溫天氣。華北部分地區的初雪常在此時降臨。東北和西北地區,這個時候已經是大雪紛飛的景象了,尤其是東北黑龍江地區,已經異常寒冷,這里早在立冬到來之前就已經呈現冬天景象。冷空氣不斷發力,也讓北方地區陸續迎來供暖季。
立冬天象特點
上古時代以斗柄指向確定季節交替,北斗七星循環旋轉,這斗轉星移與季節變換有密切關系,以北斗星斗柄所指的方位作為確定季節的標準稱為斗建,當北斗星斗柄指向西北方位時為立冬節氣。
現行的“二十四節氣”來自于三百多年前訂立的“定氣法”(1645年起沿用至今),“定氣法”是根據太陽在回歸黃道上的位置來確定節氣的方法,即在一個為360度圓周的“黃道”(一年當中太陽在天球上的視路徑)上,劃分為24等份,每15°一等份,以春分點為0度起點(但排序仍習慣上把立春列為首位),按黃經度數編排;太陽在黃道上每運行15度為一個“節氣”,每“節氣”的度數均等、時間不均等;廿四個節氣是24個時間點,“點”具體落在哪天,是天體運動的自然結果;太陽黃經達225°時為立冬節氣,公歷11月7-8日之間交節。
立冬地理特點
我國地域廣闊,位于低、中、高緯度。低緯度一般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30度間的空間范圍,即30°N至30°S以內地區,包括熱帶、副熱帶兩個熱量帶,是全球太陽輻射和熱量比較集中的地帶。
中緯度是指南北緯30度-60度之間的緯度帶,高、低緯度的盛行氣團在這一帶相互交迭,氣旋活動頻繁,氣溫變化明顯。高緯度是指地球表面南北緯度60度到南北極之間的區域,是地球表面接受太陽輻射最弱的地帶。不同的緯度,其氣候有很大差異。
我國傳統的四季劃分方法,是根據天象變化來劃分,以二十四節氣中的“四立”作為四季的始點。現在劃分四季常根據氣溫變化劃分,采用的是近代學者張寶堃的“候平均氣溫”劃分,該分類法規定:候平均氣溫大于或等于22℃的時期為夏季,小于或等于10℃的時期為冬季,介于10℃-22℃之間的為春季或秋季。
按此標準劃分四季,中緯度地區季節與“候平均氣溫”基本相一致;低緯地區和極地附近春、夏、秋、冬的溫度變化不很明顯,與“候平均氣溫”不一致。這種四季分類法,比較適用于四季氣溫變化分明的中緯溫帶地區。候平均氣溫法劃分的四季,在中緯地區,雖與氣溫明顯變化基本相一致,但各季的長度并不一樣。
在南半球,各個季節的時間剛好與北半球相反。南半球是夏季時,北半球正是冬季;南半球是冬季時,北半球是夏季。
立冬氣候
立冬節氣,高空西風急流在亞洲南部地區已完全建立。此時高空西風南支波動的強弱和東移,對江淮地區降水天氣影響很大。
當亞洲區域成緯向環流,西風南支波動偏強時,會出現大范圍陰雨天氣。此外,緯向環流結束和經向環流也會建立,并有寒潮和大幅度降溫。
立冬前后,中國大部分地區降水顯著減少。中國北方地區大地封凍,農林作物進入越冬期。
中國江淮地區的“三秋”已接近尾聲,中國江南則需搶種晚茬冬麥,趕緊移栽油菜,中國南部則是種麥的最佳時期。另外,立冬后空氣一般漸趨干燥,土壤含水較少,中國此時開始注重林區的防火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