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節氣小寒大寒時節概念
24節氣小寒大寒時節概念簡介
小寒是二十四節氣中屬于冬天的節氣,在小寒的時候天氣寒冷,人們穿著也比較厚重,那么關于小寒大寒時節你們了解多少呢?以下是小編為大家準備了24節氣小寒大寒時節概念簡介,歡迎參閱。
小寒大寒時節概念
小寒
小寒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23個節氣,更是冬季的第五個節氣,是反映溫度變化的節氣,標志著冬季時節的正式開始。在陽歷1月上半月,中國農歷十二月(臘月)上半月,太陽位于黃經285°。對于中國而言,小寒標志著開始進入一年中最寒冷的日子。根據中國的氣象資料,小寒是氣溫最低的節氣,只有少數年份的大寒氣溫低于小寒的。出自《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節,月初寒尚小,故云。月半則大矣。”
氣候觀測資料表明,我國大部地區從“小寒”到“大寒”節氣這一時段的氣溫是全年最低的,“三九、四九冰上走”和“小寒、大寒凍作一團”及“街上走走,金錢丟手”等古代民間諺語,都是形容這一時節的寒冷。由于氣溫很低,小麥、果樹、瓜菜、畜禽等易遭受凍寒。
大寒
大寒是二十四節氣之一最后一個節氣。每年1月20日前后太陽到達黃經300°時為大寒。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十二月中,解見前(小寒)。”《授時通考·天時》引《三禮義宗》:“大寒為中者,上形于小寒,故謂之大……寒氣之逆極,故謂大寒。”這時寒潮南下頻繁,是中國大部分地區一年中的最冷時期,風大,低溫,地面積雪不化,呈現出冰天雪地、天寒地凍的嚴寒景象。這個時期,鐵路、郵電、石油、海上運輸等部門要特別注意及早采取預防大風降溫、大雪等災害性天氣的措施。農業上要加強牲畜和越冬作物的防寒防凍。
小寒的傳說故事
傳說一:
在唐代長安城,小寒時節往往和臘日相鄰不遠。由于天氣比較寒冷,社會上于是就盛行相互贈送禮物。唐代帝王也有賜口脂、臘脂,盛以碧鏤牙桶的傳統習俗。唐中宗景龍三年臘日的時候,中宗在御苑中召近臣賜臘脂,晚上自北門入內殿賜食,又加賜口脂。
杜甫有詩云:“口脂面藥隨恩澤,翠管銀罌下九霄。”王建《宮詞》:“月冷天寒迎臘時,玉街金瓦雪漓漓。浴堂(殿名)門外抄名入,公主家人謝口脂。”口脂,即唇膏。面藥,就是在臘脂中加防裂的藥。因此口脂、面藥都是用來涂臉面以防止寒冬口唇凍裂之物。即使到了現在,這些依舊是我們的冬天必備物品。
傳說二:
在物候學方面,我們的祖先基于長時間的認識和把握,提出了著名的“二十四番花信風”說,也就是從小寒到谷雨共8個節氣,有120天,每5天為一候,應一種花信(所開的花),共有24候,應24種花信。花信風指的是應花信而來的風。
在小寒節氣之內共有3種花信,第1花信是梅花,第2花信是山茶,第3花信是水仙,這3種花在小寒節氣相繼開放。
依節氣順序,其余7個節氣地花信分別是:大寒的花信為第1瑞香、第2蘭花、第3山礬;立春的花信為第1迎春、第2櫻桃、第3望春;雨水的花信為第1菜花、第2杏花、第3李花;驚蟄的花信為第1桃花、第2棠棣、第3薔薇;
春分的花信為第1海棠、第2梨花、第3木蘭;清明的花信為第1桐花、第2麥花、第3柳花;谷雨的花信為第1牡丹、第2酴、第3楝花。
小寒的傳統習俗
1.喝臘八粥
臘八節一般是在小寒和大寒的兩個節氣之間,所以有了小寒和臘八粥的習俗。臘八粥是一種在臘八節用多種食材熬制的粥,吃臘八粥最初是為了慶祝豐收,一直流傳到現在。
《燕京歲時記·臘八粥》記載0:“臘八粥者,用黃米、白米、江米、小米、菱角米、栗子、紅江豆、去皮棗泥等,開水煮熟,外用染紅桃仁、杏仁、瓜子、花生、榛穰、松子及白糖、紅糖、瑣瑣葡萄,以作點染。”
2.南京:吃菜飯
古代的時候,南京人對小寒有一些重視,但隨著時代的不斷改變,現已逐漸淡化,如今人們只能從生活中尋找出點點痕跡。
到了小寒的時候,老南京一般會煮菜飯吃,菜飯的內容其實是不一樣的,有用矮腳黃青菜與咸肉片、香腸片或是板鴨丁,再剁上一些生姜粒與糯米一起煮的,十分香鮮而且可口。其中矮腳黃、香腸、板鴨都是南京的著名特產,可謂是真正的“南京菜飯”,甚至可以和臘八粥相媲美。
3.熬膏方
到了小寒時節的時候,也是老中醫和中藥房最忙的時候,一般入冬的時候熬制的膏方都吃得差不多了。到了此時,有的人家會再熬制一點,吃到春節前后。
4.羊肉湯
很多人平常的飲食也偏重于暖性食物,如羊肉、狗肉,其中又以羊肉湯最為常見,有的餐館還推出當歸生姜羊肉湯,近些年來,一些傳統的冬令羊肉菜肴重現餐桌,再現了南京寒冬的食俗。
俗話說,“小寒大寒,冷成冰團”。南京人在小寒的季節里有一套地域特色的體育鍛煉方式,如跳繩、踢毽子、滾鐵環,擠油渣渣(靠著墻壁相互擠)、斗雞(盤起一腳,一腳獨立,相互對斗)等。如果遇到下雪的時候,那么很多人就更是歡呼雀躍,打雪仗、堆雪人,很快就會全身暖和,血脈通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