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水節氣的注意事項
雨水在農歷的24節氣中,僅次于立春,排行第2。每年立春后15天,即2月的18日前后,當太陽黃經處于330度的位置時,就到雨水節氣了。2023雨水節氣的注意事項有哪些你知道嗎?一起來看看雨水節氣的注意事項有哪些,歡迎查閱!
雨水節氣的注意事項
一、勿過早減外衣
“燥寒凍肉,濕寒入骨。”由于春氣涌動,身體偏熱的人從感覺上欲減外衣。體熱外泄,濕寒交換于內入骨,易傷骨關節致病。
二、年老體弱者勿用冷水
按中國五行學說,水對應腎,腎主骨。雨水時節年老體弱者用冷水洗臉、洗手,濕寒易侵入關節,又無充足的陽氣驅寒于外,濕寒滯留于手,指易酸痛,重則變形;濕寒滯留于頭,頭易疼痛。
三、洗頭及時吹干
洗頭之后應及時用熱風機吹干。否則,水濕留于發際中變涼,“同氣相求”使濕寒聚于頭,由表及里深入顱內,導致頭痛。如毛發未干又被冷風吹過,易出現“偏頭風”之癥。
四、吃食物以平性為宜
“倒春寒”容易使人內臟郁熱壅阻,因此不易吃燥熱食物“火上澆油”。郁熱令人“貪涼”,過于食涼,又會“同氣相求”使濕寒傷及臟腑,引起胃寒、胃涼、腹瀉之類的失衡癥狀。所以,飲食保持中庸,吃熱飯熱菜,但不吃慎吃辣椒、不喝少喝白酒等性溫、性熱的食物為宜。
雨水節氣是什么意思
1、雨水節氣是什么意思
每年公歷2月18日前后為雨水,它是農歷二十四節氣中的第二個節氣。雨水不僅表示降雨的開始,而且表示雨量開始增多。《歷書》中說:“斗指壬為雨水,東風解凍,冰雪皆散而為水,化而為雨,故名雨水。”
我國古代將雨水分為三候:“一候獺祭魚,二候鴻雁來,三候草木萌動。”說明雨水節氣中,水獺開始捕魚了;五天過后,大雁開始從南方飛回北方;再過五天,草木在綿綿春雨中悄悄吐出嫩芽。從此,氣溫回升,大地漸漸開始呈現出一派欣欣向榮的景象。杜甫有詩云:“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2、節氣是什么
節氣指二十四時節和氣候,是中國古代訂立的一種用來指導農事的補充歷法,是漢族勞動人民長期經驗的積累和智慧的結晶。
由于中國古代是一個農業社會,農業需要嚴格了解太陽運行情況,農事完全根據太陽進行,所以在歷法中又加入進單獨反映太陽運行周期的“二十四節氣”,用作確定閏月的標準。
中國正統的二十四節氣以河南為本。中國農歷是一種陰陽合歷,即根據太陽也根據月亮的運行制定的,因此加入二十四節氣能較好的反映出太陽運行的周期。
3、節氣的分類
反映四季變化的節氣有:立春、春分、立夏、夏至、立秋、秋分、立冬、冬至8個節氣。其中立春、立夏、立秋、立冬齊稱“四立”,表示四季開始的意思。反映溫度變化的有:小暑、大暑、處暑、小寒、大寒5個節氣。反映天氣現象的有:雨水、谷雨、白露、寒露、霜降、小雪、大雪7個節氣。反映物候現象的有驚蟄、清明、小滿、芒種四個節氣。
各地雨水諺語
雨水日晴,春雨發得早。(贛)
雨水有雨,一年多水。(湘)
雨水落雨三大碗,大河小河都要滿。(湘)
雨水落了雨,陰陰沉沉到谷雨。(贛)
雨打雨水節,二月落不歇。(贛)
雨水明,夏至晴。(湘)
雨水節氣的寒、暖、風、雷現象對未來天氣有一定的指示作用。
冷雨水,暖驚蟄;暖雨水,冷驚蟄。(桂)
暖雨水,冷驚蟄,暖春分。(桂)
雨水前雷,雨雪霏霏。(蘇)
雨打五更頭,午時有日頭。(浙)
早晨下雨當天晴,晚間下雨到天明。(蘇)
早雨不會大,只怕午后下。(湘)
早雨晚晴,晚雨一天淋。(桂)
開門見雨飯前雨,關門見雨一夜雨。(浙)
早晨落雨晚擔柴,下午落雨打草鞋。(湘)
早雨天晴,晚雨難晴。(蘇、浙)
有關夜(晚)雨的氣象諺語有:
雨滴黃昏頭,行人不要愁;雨滴雞開口,行人不要走。(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