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腦記憶原理的形成過程
大腦記憶原理的形成過程
記憶就是腦神經細胞之間的相互呼叫作用,其中有些相互呼叫作用所維持時間是短暫的,有些是持久的。下面是由學習啦小編給大家帶來關于大腦記憶原理的形成過程,希望對大家有幫助!
大腦記憶原理的形成過程
1.編碼
我們在學習文字時,按事物的形狀、聲音、意義,分別編成各種代碼(文字),依類是形碼、聲碼、意碼。同樣在儲存信息之前把信息譯成記憶碼的過程,我們就叫做編碼。
從當前的腦科學研究成果中,我們得知腦是由神經細胞(又叫神經元)構成的,神經細胞分為樹突、細胞體和軸突三部分。樹突于樹突之間的相接處叫突觸。突觸是神經細胞之間傳遞信息的結構。當神經細胞受到刺激時,突觸就會生長、增加,使之與相鄰的神經細胞聯結、溝通。接受同樣的刺激次數越多,其聯結就越緊密而形成了定式,這就是人們通常所說的記憶。通過觀察發現,人的記憶越發達,突觸就會越多,當把突觸切斷后能影響記憶。
到底神經元通過什么規律將外界接收的信息編碼呢?這個問題只好留給聰明的科學家了,要提高記憶力,就需要掌握編碼規律,然而在科學家們解開這個迷之前,只好通過專家們總結的規律來改進我們的方法了。
我們知道感官系統對于刺激并非悉數接收,所以記憶時所獲得的編碼也并非是所有事件精確的被記錄,而是由于知覺經驗和感知經驗去判斷要選擇哪些做為記憶碼內容。所以,記憶碼是被選出來的信息中建立起來的。
為了提高編碼的效率,我們在記憶信息之前,對信息進行系統的程序化處理,再進行識記會提高編碼效率,提高記憶。
2.存儲
前面我們說過神經元的聯結越密越會形成定式。這個定式我們也叫神經回路。神經回路的形成一般認為有四個連續階段,也可以認為是信息保存的四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是通過感覺系統獲得信息,儲存在大腦的感覺區內,儲存的時間很短,如果信息這時通過加工處理,分類就會形成新的印象轉入下個階段。這一階段是由腦內海馬神經細胞回路網絡受到連續的刺激而形成的,也就是突觸結合長時間持續增強,會延長信息停留的時間,這個階段也叫第一級記憶,信息在第一級記憶停留長時間后就會進入第二級記憶,這個階段信息的保留可能和蛋白質合成有關,我們的信息如果常被使用,它就不會被遺忘,而會再往下一級跳,在第三級記憶內就會形成神經回路網絡,腦內新突觸的聯系越多,就被認為是記得越牢固,更準確的說就是被存儲在大腦中了。
3.檢索
我們腦內的神經元反映的信息在需要用的時候可以被準確的再次呈現,也就是儲存在DNA鏈上的信息基因,在適當條件下,指導合成信息蛋白并呈現的過程。在信息處理的角度,我們都關心怎么找到信息,而找到信息的結果,也正是再認、再現的目的。
記憶的形成原理
當一個腦神經細胞受到刺激發生興奮時,它的突觸就會發生增生或感應閾下降,經常受到刺激而反復興奮的腦神經細胞,它的突觸會比其它較少受到刺激和興奮的腦細胞具有更強的信號發放和信號接受能力。當兩個相互間有突觸鄰接的神經細胞同時受到刺激而同時發生興奮時,兩個神經細胞的突觸就會同時發生增生,以至它們之間鄰接的突觸對的相互作用得到增強,當這種同步刺激反復多次后,兩個細胞的鄰接突觸對的相互作用達到一定的強度(達到或超過一定的閾值),則它們之間就會發生興奮的傳播現象,就是當其中任何一個細胞受到刺激發生興奮時,都會引起另一個細胞發生興奮而,從而形成細胞之間的相互呼應聯系,這就是即記憶聯系。
(說明:短期記憶腦細胞在受到反復刺激時,并不發生突觸增生,而是發生突觸感應閾下降,這種下降時短暫的,所以不能維持太長時間;而惰性記憶細胞則以突觸增生為記憶基礎,因而維持記憶的時間較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