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ERP環境下企業內部控制評價探析
時間:
呂寧1由 分享
論文摘要:ERP是一種先進的管理思想,它的引入有助于企業加快信息化的進程,有利于提高企業的管理水平。文章將基于理論基礎,首先分析ERP的應用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影響,進而提出ERP環境下的內部控制評價思路和方法,以期實現企業內部控制評價工作的適應性轉型。
論文關鍵詞:ERP;內部控制評價;信息系統
ERP環境下的內部控制不但要關注傳統的內部控制環節,還要關注信息系統本身的內部控制。以往的研究成果,對公司的傳統內部控制評價已有了深入詳盡的研究,本文將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在信息化管理基礎上開展內部控制評價命題。
一、ERP與內部控制概述
1.ERP概念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利用現代企業的先進管理思想,將企業所有資源信息有機集成在一起,有效利用企業各種資源,為企業決策、計劃、控制、經營業績評估提供全面支持的系統化管理平臺。ERP的基本思想是將企業的運營流程看作是一個緊密連接的供應鏈;將企業內部劃分成幾個相互協同作業的子系統,如財務管理、生產制造等。
2.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和評價要素
2008年5月22日,我國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將企業內部控制目標定位為“遵循、資產安全、報告、經營和戰略”五方面。這個目標在第二點和第五點甚至超過了美國COSO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要求,因而有一個很高的起點。而對內部控制的五要素,則是全盤借鑒了COSO的分類,即控制環境、風險識別與評估、控制活動與措施、信息溝通與反饋、監督與評價。我國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評價都是按照這五個要素展開的。內部控制評價,是指由企業董事會和管理層實施的,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價,形成評價結論,出具評價報告的過程。在評價內容上,要求對五要素進行全面的、有針對性的評價。企業評價的結果,除了對內控整體目標是否有效下結論外,還需對報告中列示的問題進行改進,并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二、ERP環境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影響
內部控制環境,原來是作為內部控制評價的外部條件和因素存在的,企業實施ERP后,內部控制環境成為了控制手段、評價對象,和整個控制過程融合在一起。因此,ERP環境下的內部控制評價與傳統狀態下的評價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內部控制評價的目標由以糾錯防弊為重點轉變為持續優化
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及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要求日益提高,內部控制的目標由內部牽制時代簡單的以糾錯防弊為重點轉變為在ERP環境下的持續優化,提高業務活動準確性、運行效率及企業整體績效,并支持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2.內部控制評價的范圍擴大、內容更廣
傳統手工環境下,記錄的內容多為結果性的內容,頻率較低、數量較少;內部控制的評價也以此為對象;此外由于紙質材料傳遞麻煩,審計人員的工作范圍受到地域的限制;在ERP環境下,記錄的內容大大增加,除結果性內容外還增加了大量過程性的內容,在信息集成條件下內部控制評價由定期轉變為實時,可以跨地域進行;同時,由于對系統審計的重要性增加,內部控制評價的內容除了傳統手工環境下的所有內容外,還包括對基于ERP系統的業務流程的評價;對ERP系統中權限設置、流程的規范程度等的評價;對ERP系統本身的安全性、有效性、準確性的評價。
3.內部控制評價的手段發生變化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對象由傳統手工環境下主要以部門為對象的模式轉變為在ERP環境下以業務流程為主線對涉及的各個部門內控措施的設計和執行進行評價;傳統手工環境下的人工手段、紙質記錄等簡單模式轉變為電子化的、基于系統的、即時的記錄;零散的、依靠經驗為主的評價手段轉變為可以依靠系統實現標準化和統一化并迅速推廣創新的模式。
4.內部控制評價的時效發生變化
由于傳統會計系統的業務核算和數據統計不可避免的存在時滯性,對經濟業務的控制實質上都是事后進行的,在實務中表現為對業務的單點控制。在信息高度集成環境下,控制活動是否有效、有效控制是否貫穿整個評價期間等信息能夠實時反映到內部控制評價部門。因此,控制信息的實時共享為實施實時評價創造條件,同時為企業及時發現內部控制設計缺陷和執行不力,及時控制業務風險和管理風險提供更加有效的依據。
論文關鍵詞:ERP;內部控制評價;信息系統
ERP環境下的內部控制不但要關注傳統的內部控制環節,還要關注信息系統本身的內部控制。以往的研究成果,對公司的傳統內部控制評價已有了深入詳盡的研究,本文將在此基礎上,探討如何在信息化管理基礎上開展內部控制評價命題。
一、ERP與內部控制概述
1.ERP概念
ERP(Enterprise Resources Planning—企業資源計劃)是建立在信息技術基礎上,利用現代企業的先進管理思想,將企業所有資源信息有機集成在一起,有效利用企業各種資源,為企業決策、計劃、控制、經營業績評估提供全面支持的系統化管理平臺。ERP的基本思想是將企業的運營流程看作是一個緊密連接的供應鏈;將企業內部劃分成幾個相互協同作業的子系統,如財務管理、生產制造等。
2.企業內部控制的目標和評價要素
2008年5月22日,我國發布了《企業內部控制基本規范》,將企業內部控制目標定位為“遵循、資產安全、報告、經營和戰略”五方面。這個目標在第二點和第五點甚至超過了美國COSO的《內部控制——整體框架》的要求,因而有一個很高的起點。而對內部控制的五要素,則是全盤借鑒了COSO的分類,即控制環境、風險識別與評估、控制活動與措施、信息溝通與反饋、監督與評價。我國內部控制制度的建立和評價都是按照這五個要素展開的。內部控制評價,是指由企業董事會和管理層實施的,對企業內部控制有效性進行評價,形成評價結論,出具評價報告的過程。在評價內容上,要求對五要素進行全面的、有針對性的評價。企業評價的結果,除了對內控整體目標是否有效下結論外,還需對報告中列示的問題進行改進,并追究相關人員責任。
二、ERP環境對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影響
內部控制環境,原來是作為內部控制評價的外部條件和因素存在的,企業實施ERP后,內部控制環境成為了控制手段、評價對象,和整個控制過程融合在一起。因此,ERP環境下的內部控制評價與傳統狀態下的評價相比,發生了較大的變化,主要體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1.內部控制評價的目標由以糾錯防弊為重點轉變為持續優化
隨著企業內外部環境的發展變化及各利益相關者對企業的要求日益提高,內部控制的目標由內部牽制時代簡單的以糾錯防弊為重點轉變為在ERP環境下的持續優化,提高業務活動準確性、運行效率及企業整體績效,并支持企業戰略目標的實現。
2.內部控制評價的范圍擴大、內容更廣
傳統手工環境下,記錄的內容多為結果性的內容,頻率較低、數量較少;內部控制的評價也以此為對象;此外由于紙質材料傳遞麻煩,審計人員的工作范圍受到地域的限制;在ERP環境下,記錄的內容大大增加,除結果性內容外還增加了大量過程性的內容,在信息集成條件下內部控制評價由定期轉變為實時,可以跨地域進行;同時,由于對系統審計的重要性增加,內部控制評價的內容除了傳統手工環境下的所有內容外,還包括對基于ERP系統的業務流程的評價;對ERP系統中權限設置、流程的規范程度等的評價;對ERP系統本身的安全性、有效性、準確性的評價。
3.內部控制評價的手段發生變化
企業內部控制評價的對象由傳統手工環境下主要以部門為對象的模式轉變為在ERP環境下以業務流程為主線對涉及的各個部門內控措施的設計和執行進行評價;傳統手工環境下的人工手段、紙質記錄等簡單模式轉變為電子化的、基于系統的、即時的記錄;零散的、依靠經驗為主的評價手段轉變為可以依靠系統實現標準化和統一化并迅速推廣創新的模式。
4.內部控制評價的時效發生變化
由于傳統會計系統的業務核算和數據統計不可避免的存在時滯性,對經濟業務的控制實質上都是事后進行的,在實務中表現為對業務的單點控制。在信息高度集成環境下,控制活動是否有效、有效控制是否貫穿整個評價期間等信息能夠實時反映到內部控制評價部門。因此,控制信息的實時共享為實施實時評價創造條件,同時為企業及時發現內部控制設計缺陷和執行不力,及時控制業務風險和管理風險提供更加有效的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