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圖書館工作的職業化管理與職業化建設(2)
時間:
李莉1由 分享
2圖書館職業建設的欠缺及其負面效應
圍繞“你所了解的圖書館工作”這一主題,我們在學生中作一次專門調查。結果有77.4%的人認為圖書館是個藏書庫+閱覽室,82.4%的人認為圖書館工作就是“購書一借書一還書一整理”之類的瑣事,談不上專業性。這一方面說明讀者對圖書館工作有較大的誤解,另一方面也說明圖書館行業的職業建設不夠。其實,在知識經濟和信息化時代,圖書館行業既面臨讀者越來越剔的需要的挑戰,也面臨其它信息傳播載體競爭的挑戰,圖書館職業及其從業人員出現了新的轉型。其突出特征有:職業的技術含量在提升,職業的專業化程度在提高,職業的服務方式在更新職業的服務對象在延伸。但是,這些足以支持圖書館職業地位上升的特征卻沒有得到讀者和社會的廣泛認同,原因就在于圖書館行業沒有系統地向社會推介圖書館工作的內涵、價值及其特征在圖書館內部管理上也沒有真正以職位分類為基礎對圖書館的各項工作實行職業化管理;圖書館員的職業資格認證制度尚未建立,人員進入較為隨意;圖書館在對外服務方面的專業性特征還不明顯等。
社會上對圖書館工作的認識誤區和圖書館行業自身建設的問題結合在一起,又進一步給圖書館工作的開展造成了不少負面影響。
其一,圖書館工作的專業化建設缺乏社會基礎。由于社會對圖書館職業的專業性的認識還相當貧乏,不論是公共圖書館還是高校圖書館大都有“收容所”的“美譽”,其職工隊伍都存在嚴重的參差雜亂現象。照顧關系、吸引人才、安排退居二線的同志幾乎成了圖書館人員增加的主要理由,甚至一些在其它崗位上表現不好的人也被塞進圖書館,仿佛什么人都可以在圖書館里找到活干這幾年,高校擴招,打起了人才引進大戰,那些專業不明確、職稱學歷層次不高的教授、博士以及教學骨干的家屬多數被圖書館收容了。
其二,圖書館職工的工作心態和積極性受到嚴重影響。一般來說,工作收入、社會尊重和發展機會是一個職業吸引、穩定人才的三個基本要素。而這三個要素又無不與職業的專業化程度密切相關;一個職業的專業化程度越高,其從業人員往往被認為需要更嚴格的職業培養和從業資格,其收入、社會尊重和發展機會也相應地更有保障。社會目前對圖書館職業的專業性認識的模糊狀態對圖書館內的專業人才來說是不公正的,對他們將圖書館工作視為職業生涯來追求是一種打擊。的確,圖書館的工作中有一部分是事務性的,其專業要求相對較低。但隨著數字圖書館的推出,館內自動化、開放式管理的引入,這種低技術的事務性工作在圖書館管理中的比例越來越小。如果我們以偏概全,將圖書館的工作看成是無所謂專業性、技術性的事務性工作的話,圖書館的專業人員就難以將圖書館職業當成一生的事業來選擇。其它方面的負面影響還包括讀者對圖書館工作人員的勞動成果不夠尊重、圖書館建設的經費得不到保障、圖書館員的職稱評聘受到歧視、圖書館工作人員接受培訓深造的機會較少等等。
3圖書館職業建設的有效途徑
一個職業的內涵、價值及其形象的樹立主要是通過四條路徑來實現的:一是明確自身的專業角色和功能;二是加強宣傳和建構;三是實現職業化的內部管理;四是開展專業化的對外服務。圖書館職業的建設亦然。
首先,必須明確圖書館在促進社會發展和經濟建設方面所具備的其他職業不可替代的角色和功能,并緊密圍繞這一角色和功能開展建設。這一角色和功能就是“知識導航站”和信息咨詢庫,努力撥正社會上將圖書館定位于“藏書庫”和“閱覽室”這樣的粗淺認識,為圖書館的職業建設打好社會基礎。
其次,通過主管部門、協會和學會等的統籌協調,加強圖書館行業對外宣傳的力度,改善圖書館行業發展的外部環境。在這方面,護理行業的職業建設成就最為突出。護理職業長期以來被人們誤解為“端水倒尿”之類的簡單勞動職業,針對這種情況,全球的護理界在努力提升職業自身的技術性和專業性的同時,也加大了對外宣傳的力度。比如,設立國際護士節以及世界級和國家級的護士獎,建立護理業發展基金,拍攝反映護士辛勞工作和動人情感的影視劇,出版護士工作日記和文學作品等,社會對護理行業全方位、深入化的認識換來了對護理職業的內涵和價值的尊重。這些經驗都值得圖書館行業借鑒,特別是要采取各種措施增強圖書館與社會的互動,如加快《中國圖書館法》的出臺,設立全國統一的“館員工”,每年圍繞不同的主題開展圖書館工作的宣傳、提供專門的咨詢服務,設立全國性的“圖書館工作成就獎”,擴大圖書館職業在社會上的影響,讓公眾更深入地認知圖書館工作人員的理想、辛勞、生活和情感。
再次,以職位分類為基礎對圖書館的各項工作實行全面的職業化管理。職業管理的基礎是職位分類。要將館內的所有職位按其業務性質區分為不同的職系,比如可以區分為研究類、技術類、行政類和服務類四大職系;再按各職位的責任大小、復雜程度和所需資格條件等因素區分為不同的職級。研究類職系主要包括特藏、采訪、編目和參考咨詢等職位,他們為館藏信息資源的質量把關、探索圖書館發展的理論問題和特色問題,是圖書館職業中最具專業意義的職位。技術類職系主要包括館內負責信息系統維護、數字圖書館和服務網絡及軟件開發等職位,是新時期圖書館職業技術含量整體提升的標志性職位。行政類職系主要包括秘書、外聯接待、黨團工婦、后勤保障和門衛等職位。服務類職系主要包括借閱收還、圖書整理、辦證和讀者文檔管理等職位。同時,各職位都要有明確的職位說明書,規定該職位的職級、職責、績效評估標準、所需教育程度和工作閱歷等,作為該職位聘任、考核、培訓、獎懲及確定報酬的基本依據。職位說明書應下達給每位上崗職工,職工要持證章上崗。這樣可以避免全館上下都按照助理館員一館員一副研究館員一研究館員一個模式來確立目標、接受考核的弊端,有利于突出各職位自身的專業特點,也可以避免魚目混珠,有利于穩定業務骨干。同時,加緊建立圖書館員的資格認證制度,規定圖書館從業人員必須具備的主修的科目、學歷層次和工作閱歷等,提高圖書館從業人員的進入門檻,防止參差混雜的現象。
最后,至關重要的是開展專業化的服務,在服務中向讀者展示圖書館工作的專業性。多元化和個性化是社會生活方式和生產方式演變的潮流,圖書館行業要跟上時代的步伐,就必須向讀者提供更多專業化、個性化的服務:(1)建設全國圖書館信息網,提供“一證通”網上服務,使各種類型的讀者能及時方便地得到所需知識信息,這樣不僅能吸引更多的社會公眾利用圖書館,還將促進圖書館成為他們生活不可缺少的一部分,圖書館職業在公眾心目中的地位也將逐步提升;(2)總結“學科館員”制度的經驗,將專業化、個性化服務推廣到其它職業和群體。圖書館的功能并不僅僅是輔助教學、輔助研究,因此,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對象也不能局限于學科建設的骨干,如高校圖書館要為學生的全面成長提供幫助,公共圖書館更要為各行各業的人們解決工作和生活中的難題提供知識和技能幫助。因此,各級各類圖書館要創造條件,推廣“學科館員”制度,建立“學生(心理、興趣和創業)館員”、“產業館員”、“地方(經濟、文化、習俗)館員”等多樣化的專業服務制度,讓更多的群體在圖書館的個性化服務中受益;(3)定期開展社會化服務。圖書館應該結合館藏資源和社會發展的熱點問題,到公共場所為公眾提供咨詢服務,推出專題服務周,辦理閱覽證等,盡可能使圖書館的工作貼近社會生活、促進地方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