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學軍事理論參考論文3000字
關于“科學的軍事理論就是戰斗力”的重要論斷,深刻揭示了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本質內涵,體現了軍事理論支撐強軍興軍的時代要求,把握了當今世界軍事理論競爭的發展大勢。下面是學習啦小編給大家推薦的大學軍事理論參考論文3000字,希望大家喜歡!
大學軍事理論參考論文3000字篇一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摘 要: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這個結論符合歷史事實。然而,這種被稱為“集體智慧”中的集體主要包括誰?它包括哪些內容的軍事思想?這些軍事思想又是怎樣結合起來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這一整體的?探討這些問題,對于完整地準確地研究和理解毛澤東軍事思想,對于繼承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這個科學體系,無疑都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現在人們很重視研究現代軍事理論。所謂“現代軍事理論”,可以理解為是指同我們現實生活結合得最緊密的、用以指導當前和今后一段時間內軍事斗爭的理論。在研究現代軍事理論時,我們面臨著這些理論的來源是哪兒?以毛澤東為代表的一代軍事家們在上世紀中葉結合中國國情所創造的豐富的軍事理論,離我們生活的時代最近,是中國現代軍事理論的基石。探討這方面的問題,有助于推動現代軍事理論的研究,也是繼承和發展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個很現實的課題。
關鍵詞:毛澤東軍事思想,集體智慧的結晶,繼承,發展
一.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科學含義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毛澤東關于中國革命戰爭、人民軍隊和國防建設以及軍事領域一般規律問題的科學理論體系。它是毛澤東思想的重要組成部分。它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普遍原理與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實際相結合的產物,是中國革命戰爭和國防建設歷史經驗的升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人民及其軍隊長期軍事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和集體智慧的結晶,同時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精華,是中國共產黨領導中國革命戰爭、軍隊建設、國防建設和反侵略戰爭的指導思想”。①
二.為什么說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
毛澤東曾經說過:“人的正確思想是從哪里來的?是從天上掉下來的嗎?不是。是自己頭腦里固有的嗎?不是。人的正確思想,只能從社會實踐中來,只能從社會的生產斗爭、階級斗爭和科學實驗這三項實踐中來。”毛澤東軍事思想之所以成為集體智慧的結晶,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去理解。
(一)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黨和人民群眾在革命戰爭中顯現的集體智慧的結晶
人民是歷史的創造者,同樣,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最為廣泛的群眾基礎,也是最為深厚的實踐基礎。毛澤東的許多軍事著作,凝聚了全體軍民的集體智慧。人民群眾既是戰爭的直接實踐者,又是軍事理論的創造者和檢驗者。沒有我們黨和廣大人民群眾和軍隊長期奮斗的實踐經驗,就不會有毛澤東軍事思想。從中國共產黨獨立領導武裝斗爭之時起,廣大人民群眾作為革命戰爭的主體,不惜以鮮血和生命為代價,為實現戰爭目標而英勇奮戰。經歷了10年土地革命戰爭,8年抗日戰爭,3年解放戰爭,消滅敵軍總數達到1千萬人以上,創建了人民共和國。建國以后又進行了包括3年抗美援朝戰爭在內的一系列軍事斗爭,保衛了人民共和國。在這一革命進程中,人民群眾始終是歷史的主角。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在這一歷史進程中,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對人民群眾的實踐經驗進行從個別到一般,再從一般到個別的科學歸納和演繹,把人民群眾的革命實踐經驗,提煉和概括成為軍事理論,又用這種理論去指導和發展人民群眾的戰爭實踐。經過實踐、總結,再實踐、再總結,如此反復,才有了今天的毛澤東軍事思想。
毛澤東軍事思想作為中國人民革命戰爭的理論概括和行動指南,它在人民群眾的戰爭實踐中產生,它的戰略戰術、作戰計劃,還要靠廣大指戰員的英勇作戰才能變為現實,贏得戰爭的勝利。同一切軍事科學一樣,毛澤東軍事思想不只是統帥人物個人的創造,它包括著廣大指戰員的聰明才智、汗水和鮮血。毛澤東在領導我們黨進行長期武裝斗爭中,一貫遵循“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原則,善于從人民群眾和我軍廣大指戰員斗爭經驗和首創精神中吸取營養,來制定軍事方針、政策和戰略戰術原則,豐富軍事理論。‘“古田會議決議”形成前,毛澤東曾深入連隊召開座談會,廣泛聽取了意見。“十六字訣”也是根據當時廣大軍民的戰爭實踐經驗而總結提出的。紅軍上井岡山后,在對敵斗爭的實踐中,逐漸探索了一套原始的游擊戰口訣:賺錢就來,折本不干,打得贏就打,打不贏就跑,跑不贏就繞,繞不贏就鉆,鉆不贏就化。1928年1月,萬安縣委提出:“與敵人搏斗的策略是‘堅實清野,敵來我退,敵走我追,敵駐我擾,敵少我攻”等。這些經驗,為毛澤東總結提出游擊戰爭基本作戰原則的“十六字訣”,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此外,毛澤東提出的主力兵團與地方兵團、正規軍與民兵游擊隊、武裝群眾與非武裝群眾相結合的人民戰爭體制,總結人民群眾在實踐中創造的“地雷戰”、“地道戰”、“破襲戰”等戰法,無不包含著人民群眾的聰明才智和浴血奮戰的經驗結晶。在毛澤東軍事著作中,處處閃耀著人民群眾智慧的光輝。毛澤東也說過:《毛選》哪是我一個人的著作啊!《毛選》里的這些東西,是群眾教給我們的,是付出了流血犧牲的代價的。
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戰爭,是千百萬人民群眾共同參加的武裝斗爭實踐。黨和人民在這場規模空前的革命戰爭中所顯示出來的聰明才智,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最可寶貴的源泉和最為深厚的基礎。廣大人民群眾和人民軍隊長期奮斗的實踐經驗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產生發揮了基礎作用。
(二)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領袖集團的智慧的結晶
我們黨和軍隊的創建及其從事的長期革命斗爭,是在毛澤東和老一代無產階級革命家、軍事家一道領導下進行的。中國革命戰爭的實踐證明,領導這場史無前例的革命戰爭,沒有一個堅強的以毛澤東為杰出代表的無產階級政黨的領袖集團,運用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同中國革命戰爭實際相結合的正確理論作指導,要取得勝利是不可能的。因為種種原因,中國革命戰爭是在若干互不相連、彼此被分割的地區發生和發展的。在相當長的時間了,各個革命根據地,都是處于被敵人分割的狀態。在這種斗爭環境中,各革命根據地不僅自己創造了適應各地區特點的斗爭經驗,而且造就了一大批獨當一面的革命領袖人物,他們之間中國共產黨的許多杰出領導人的智慧,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直接的和主要的來源。
中國共產黨的許多卓越領導人,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貢獻主要表現在:進行早期的理論探索。中國共產黨的一些卓越領導人,很早就在探索中國革命武裝斗爭的基本理論問題。有的比毛澤東還要早一些。周恩來同志是中國共產黨最早從事軍事運動的領導人,在參加領導北伐戰爭,創辦黃埔軍校培養黨的軍事骨干,創建人民軍隊,領導第二次,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和抗美援朝戰爭方面,有著卓越的貢獻。在周恩來先后發表了《軍隊中的政治工作》、《國民革命軍及軍隊政治工作》、《武力與民眾》等著述,對革命軍隊的性質、作用及政治工作的基本任務等重大問題,作了系統的理論闡述。另外,在“中央九月來信”這封由陳毅按照中共中央討論的精神和周恩來多次談話的內容代中央起草的指示信中就指出:“目前紅軍的基本任務主要的有以下幾項:一、發動群眾斗爭,實行土地革命,建立蘇維埃政權;二、實行游擊戰爭,武裝農民,并擴大本身組織;三、擴大游擊區域及政治影響于全國。紅軍不能實現上面三個任務,則與普通軍隊無異。”指示信統一了紅4軍前委的思想,指導紅4軍成功地舉行了第九次黨的代表大會,從而產生了毛澤東起草的被稱為“紅軍建設綱領性文獻”的著名的“古田會議決議”。由此可見,一些卓越領導人先于毛澤東所進行的軍事實踐和理論探索,必然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堅實基礎。還有朱德、彭德懷、葉挺、賀龍、陳毅、羅榮桓、劉伯承、鄧小平、徐向前、聶榮臻、葉劍英等,同樣在創建人民軍隊,開辟革命根據地,奪取革命戰爭勝利的偉大事業中,有著不可磨滅的功績。這些老一代無產階級軍事家,不但有著杰出的軍事指揮才能,而且他們實際上直接參與了毛澤東軍事思想體系的創造活動,都是毛澤東軍事思想這一理論大廈的建造者。
除此之外,共產黨的領導人還共同進行了理論概括。總體而言,長達22年的中國革命戰爭,以及建國以后時間更長的軍事實踐,都是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共同領導與集體指揮的。他們共同分析國內外形勢,進行戰略判斷,作出戰略決策;他們共同起草指揮文電,運籌全局發展,指導戰略進程;他們共同總結實踐經驗,進行理性思維,作出理論概括。我黨關于戰爭問題的重大決策和軍事理論的形成都是領袖集團的集體創作,中國共產黨是集體的領導,黨的一切重大問題,都是由領袖集團群體決定的。遵義會議后,在以毛澤東為核心的黨中央的集體領導形成后,有關黨的路線、方針、政策和建軍、作戰等重大決策,都經過于黨中央的集體討論,凝聚了領袖集團的集體智慧,有些重大軍事理論原則的提出和革命戰爭經驗的總結,有些軍事著作和文電的形成,有的是毛澤東親自起草,經集體討論決定,以毛澤東或黨的名義發表的,有的是黨的其他領導人起草,經毛澤東審定,以中央軍委或毛澤東名義發表的,有的是經毛澤東反復征求意見后修改審定的。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絕非是一兩個人的天賦,而是領導集團集體智慧的結晶。黨的許多領導人結合各自的實踐,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作出了重要貢獻。
中國共產黨的許多卓越領導人還對毛澤東軍事思想進行闡述、補充和發展,在《周恩來選集》、《朱德選集》、《劉少奇選集》、《鄧小平文選》里,選收了很多軍事著作。這些軍事著作對不同歷史時期的軍事問題作了研究,有的是對中國革命這些或那些方面的經驗所作的系統的總結,有的是補充、豐富、發展了毛澤東著作中的許多論點,有的是對毛澤東的觀點作了精辟的論述,或者是運用毛澤東的觀點去說明了新的問題。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后,尤其是近年來,先后出版發行的我黨我軍杰出領導人的軍事著作、軍事文選和文集,都充分體現了我黨我軍領導人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形成和發展所作出的卓越貢獻。
(三)毛澤東軍事思想中包含著毛澤東本人的杰出貢獻
毛澤東是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產生的貢獻是最突出的,發揮了主導作用。中國革命戰爭造就了自己的偉大領袖,創造了毛澤東軍事思想。抗日戰爭初期,毛澤東在洛川會議上提出了獨立自主的游擊戰的戰略方針,黨的其他領導人也相繼發表了大量論文和專著,在此基礎上,毛澤東概括了集體經驗,寫出了《抗日游擊戰爭的戰略問題》、《論持久戰》等著作,對于整個抗日戰爭起了極大的動員和指導作用。毛澤東善于傾聽采納前線指揮員的意見。他時常鼓勵下級機斷處置,不要事事請示。因而下級指揮員的聰明才智、積極性和創造性得到最充分的發揮。青化砭、羊馬河,蟠龍三次戰役,選擇殲擊目標、確定打法和兵力部署等重大問題,許多是彭德懷等同志在總的戰略意圖下機斷決定的。著名的淮海戰役,就是采納了粟裕等前線指揮員的建議而決定發起的。戰役過程中,又依據劉伯承、陳毅、鄧小平的意見,不斷修改和補充戰役計劃,實施靈活的指導,從而保證了戰役的勝利。毛澤東善于獨立的理論創造。毛澤東通曉古今中外軍事理論,熟諳中國的國情,善于將馬克思主義普遍原理以及古今中外的軍事理論精華同中國的革命實踐緊密結合,進行卓越的理論創造,他是當之無愧的中國無產階級軍事科學理論的奠基者。他運用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深刻地分析了戰爭的起源、發展和消滅的必然規律,論述了戰爭的目的、性質、分類和反對戰爭的基本態度,闡述了戰爭諸因素的關系,提出了“不要槍桿子必須拿起槍桿子”等著名論斷。他在研究戰爭規律的基礎上,科學地提出了“戰爭指導規律”這個概念,豐富和發展軍事學術史。他善于把一些重要理論原則進行精辟的概括,成為富有哲理性的至理名言。對武裝奪取政權的極端重要性,概括為“槍桿子里面出政權”;對于黨和軍隊的關系,提出“我們的原則是黨指揮槍,而決不允許槍指揮黨”;把戰爭與政治的關系,概括為”政治是不流血的戰爭,戰爭是流血的政治”,等等。同時,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經驗進行科學總結和理論創造,使之成為系統而完整的科學理論體系,這是對馬克思主義軍事理論的創造性的發展。最終促成了毛澤東軍事思想科學理論體系的創立。沒有毛澤東這的創造性工作,就沒有我們的革命理論的系統發展。
(四)是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智慧的結晶
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很具有開放性的。他在研究指導中國革命戰爭中,重視經驗,又善于揚棄經驗;尊重歷史,又能超越歷史。去除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糟粕,取其精華。馬克思主義的唯物辯證法認為,一切事物都是相互聯系的、發展的。我們承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真理性,就必須承認它與一切軍事理論和科學思想的廣泛聯系,承認它是結合中國革命戰爭的實際,集古今中外眾多軍事理論和斗爭經驗之大成而形成,發展起來的。中國古代軍事思想對毛澤東軍事思想的影響是客觀存在,同時,毛澤東著作中也引用了19世紀法國資產階級軍事家拿破侖等人指揮的戰役來說明軍事原則,特別是德國著名的資產階級軍事理論家克勞塞維茨的一些觀點,在毛澤東軍事著作中多次加以引用。毛澤東在借鑒、繼承這些優秀軍事理論的同時,加以發展和創新。
①毛澤東軍事思想繼承了中國古代優秀的軍事思想遺產。毛澤東對中國歷史的研究,為其在軍事上的建樹奠定了堅實的基礎。中國歷史悠久,這里產生了很多軍事方面的著述。如《孫子兵法》、《孫臏兵法》、《六韜》、《李衛公問對》、《三十六計》等,而且很多歷史典籍都大量記載了有關戰爭的情況,包含著豐富的軍事思想。毛澤東歷來十分重視研究中國的歷史。毛澤東年少時在閱讀政治、經濟、地理、歷史等書刊外,對軍事歷史方面的書籍也有著很深入的研究。因此,在他的軍事著作中,多處援引、運用中國歷代軍事思想。如《孫子兵法》中“知彼知己,百戰不殆”、“避其銳氣,擊其惰歸”,“攻其不備,出其不意”等,《三十六計》中“聲東擊西”,岳飛的名言:“運用之妙,存乎一心”,《孟子公孫丑章句下》中“得道多助,失道寡助”,等等。毛澤東用人民群眾中廣泛流傳的俗語、成語典故和名言,不僅精練準確地闡明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原理,而且形象生動、別具風格、引人入勝,這是毛澤東軍事思想的一大特色。毛澤東特別重視研究古代戰例來指導現實的革命戰爭。從毛澤東的軍事著作和軍事指揮實踐看,他從這些書中吸收了不少的營養。特別是他根據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著重研究了中國歷史上以弱勝強、以劣勝優的很多著名戰例。例如,袁曹官渡之戰、吳魏赤壁之戰、秦晉淝水之戰等,都是“強大之軍打敗仗,弱小之軍打勝仗”的著名戰例。在毛澤東軍事著作中,多次借鑒這些戰例,來闡述以劣勝優的道理和作戰原則。如“圍魏救趙”是中國歷史上著名的戰法。毛澤東在指導中國革命戰爭時曾多次運用。解放戰爭時期,劉、鄧大軍“大舉出擊,經略中原”,迫使國民黨軍隊由戰略進攻轉入戰略防御,實際上是對這一古代戰法的繼承和發展。此外,毛澤東還著重研究中國歷史上的農民起義的經驗和教訓,對黃巢、李闖王式的流寇主義進行廠批判,說明了建立和鞏固根據地的重要性;同時對農民起義中所采取的戰略戰術也有所借鑒。毛澤東在借鑒古代軍事思想的同時,還十分注意賦予新的含義。學習和繼承古代軍事思想的精華,是為了指導現實的中國革命戰爭,為此,毛澤東用馬克思主義的科學方法,對這些遺產中的精華部分,進行了大膽的改造,賦予新義,推陳出新,使其成為毛澤東軍事思想的重要組成內容。如毛澤東對《孫子》中“我專而敵分”的思想加以發展,提出了集中優勢兵力,各個殲滅敵人的著名軍事原則。
②毛澤東軍事思想汲取了外國軍事思想的精華。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具有開放性的,它的開放性表現在對中國古代軍事思想遺產的繼承,也表現在有選擇地汲取外國軍事思想中的精華。如繼承了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科學成果。毛澤東和他的領導集團,運用馬克思主義并結合中國實際,很好地解決了中國革命武裝斗爭提這一復雜命題。所以,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馬列主義軍事理論在中國的運用和發展。在毛澤東軍事著作中,他經常引用馬克思、恩格斯、列寧、斯大林的觀點和原話。但絕不是簡單的引用,而是運用中國式的思維和語言,對馬克思列寧主義的軍事理論加以解釋和發揮,把馬列主義中國化,使之成為人民易于理解的軍事理論。此外,毛澤東和他的戰友們也相當重視除馬克思主義之外的優秀軍事理論,特別是他對克勞塞維茨《戰爭論》的研究更是有獨到之處。毛澤東不僅注重研究外國軍事理論的精華,而且在他的軍事著作中曾多次加以引用。例如,他曾引用19世紀法國資產階級軍事家拿破侖、俄國資產階級軍事家庫圖佐夫等人指揮的戰役,來闡明軍事問題;引用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論》中“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一觀點,深刻論述了戰爭與政治的關系。毛澤東注意對外國的軍事理論不是拿來主義,而是吸取其合理的成分,批判地繼承,并結合中國實際加以改造和發展,創造出新的、更高的軍事理論。例如,克勞塞維茨在《戰爭論》中提出了戰爭中的“蓋然性”的理論,但他夸大了蓋然性的作用,走進了戰爭規律不可知論的死胡同。毛澤東指出,我們承認戰爭現象是較之任何別的現象更難捉摸,更少確實性,即更帶所謂“蓋然性”,但是戰爭是有規律可循的,人們通過偵察、判斷,是可以認識并利用戰爭的客觀規律的。這樣,就把戰爭中的必然性和偶然性辯證地統一起來,使克勞塞維茨的戰爭蓋然性的理論建立在科學基礎之上。再如,毛澤東在《論持久戰》一文中引用了克勞塞維茨關于“戰爭無非是政治通過另一種手段的繼續”這—觀點。克勞塞維茨認為戰爭是由政治引起的,他的這個命題被馬克思主義的導師們所肯定,但他并不了解政治的內涵,把政治看成是“整個社會的一切利益的代表”,從而抹煞了政治的階級性質。毛澤東運用馬克思主義關于階級斗爭的學說,闡明了戰爭與政治的辯證關系。早在毛澤東指出,戰爭是解決民族和民族、國家和國家、階級和階級、政治集團和政治集團之間矛盾的一種最高的斗爭形式。這一論述從辯證唯物主義和歷史唯物主義的高度對克勞塞維茨的觀點作了科學的解釋和發揮,使戰爭這個概念更具體、更科學,在內容上也更加完整。同時,毛澤東還發展了克勞塞維茨《戰爭論》中“消滅敵人軍隊和保存自己軍隊”的理論。克勞塞維茨把“剝奪敵人的抵抗力”看作是“戰爭行為的目標”,他雖然也提到了消滅敵人軍隊和保存自己軍隊的問題,但強調“保存自己軍隊這一企圖具有消極的目的”,而且他還認為,戰爭的目的僅僅是“打垮敵人,也就是使敵人無力抵抗”。在這個問題上,毛澤東根據中國革命戰爭的特點,對“保存自己,消滅敵人”作了辯證的解釋和運用。他明確地把戰爭的目的規定為“保存自己,消滅敵人”這兩方面,并認為,“保存自己是第二位的”,但并不是消極的,它的目的也是積極的,即在于消滅敵人。從而在軍事學術史上,第一次明確地提出了“保存自己,消滅敵人”是戰爭的“軍事本質”的科學論斷。
綜上所述,我們在籠統地承認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的同時,也就應該具體地承認在“毛澤東軍事思想”這個特定概念里,既包含著占主要地位的毛澤東本人的軍事思想、也包含著中國共產黨其他杰出領導人的軍事思想,諸如周恩來的軍事思想,朱德的軍事思想,鄧小平的軍事思想,彭德懷的軍事思想,劉伯承的軍事思想,賀龍的軍事思想,陳毅的軍事思想等等,同時也多方面汲取了古今中外軍事思想的精華。這種理解既符合歷史事實,也符合馬克思主義認識論原理。但是現在有不少人認為毛澤東軍事思想是很多人“集體結晶”出來的。我認為這有失偏頗,這看似好像是一個平均的過程,其實不然。這樣就把毛澤東思想簡單地庸俗化了,因為我們不能把毛澤東思想割裂開了說哪一部分是誰寫的另一部分是誰寫的。毛澤東思想是一個科學體系,科學體系是一個綜合的東西,一個科學體系是需要豐富的內容架構起來的,而毫無疑問毛澤東對這個科學體系的貢獻無疑是最大的,但他并沒有排斥其他同志的思想。毛澤東對中國革命戰爭實踐經驗和領袖集團的群體智慧進行了系統的理論升華和科學創造,從而形成了具有中國特色的軍事理論體系,這充分體現了毛澤東本人的杰出貢獻。正因為毛澤東同志對毛澤東思想所做出了卓越貢獻,所以為什么稱之為毛澤東軍事思想,而用他的名字來命名這一馬克思列寧主義主義中國化的科學體系也是當之無愧的,也是符合歷史實際的。毛澤東善于集中全黨的智慧,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但是,將眾人智慧進行高度的集中概括和理論升華,完成“結晶”這一理論創造工程的是毛澤東。他善于把分散的、個別的理論變成系統的理論,將特殊的規律上升為一般的規律,使之發展成為完整的科學思想體系。毛澤東軍事思想來自戰爭,來自群眾的實踐,來自歷史的繼承,來自集體的智慧。因此,“毛澤東軍事思想”這個概念,與“周恩來的軍事思想”、“朱德的軍事思想”、“鄧小平的軍事思想”等等概念,是統一相容的,不是對立的。同時我們應該想到鄧小平新時期軍隊建設思想,江澤民國防和軍隊建設思想以及胡錦濤關于國防和軍隊建設的重要論述從實際意義上說都屬于集體智慧的結晶,而這些領導人是這些理論的集大成者。
總之,“毛澤東軍事思想是集體智慧的結晶”,是一個具有豐富內涵和歷史依據的科學結論,不是抽象的或空洞的。我們要堅持歷史唯物主義和辯證唯物主義的正確態度,放開手對中國共產黨的領袖們的軍事思想做更深入的研究,進一步推動現代軍事理論的研究不斷向前發展,用以更好的指導現代化戰爭,特別是高技術條件下的信息化戰爭。
【參考文獻】
[1]中國現代軍事思想研究,張伊寧,國防大學出版社,2000
[2]國防與軍隊建設的科學指南,邱桂金,牛力,解放軍出版社.2003
[3]毛澤東軍事思想研究,南京地區軍隊院校協作中心編著,南京,1995
[4]毛澤東文集,人民出版社,1991
[5]中國軍事百科全書,軍事思想卷,軍事科學出版社,1997
大學軍事理論參考論文3000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