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的老區延續及思考
下面是關于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的老區延續及思考,歡迎閱讀借鑒。
2013 年 7 月,習近平在黨的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指出,“堅持黨的群眾路線、密切聯系群眾是保持黨的先進性和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基礎和執政地位的最重要依靠”。[1]群眾路線是毛澤東在長期的革命實踐中締造出的黨的生命線,是我們黨的根本工作路線,是我們黨永葆青春活力和戰斗力的重要傳家寶。[2]新民主主義革命時期,黨在革命老區模范地踐行黨的群眾路線。當前,革命老區充滿著新的活力,發揮出后發優勢,尤其是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更是體現出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在延續。
一、歷史考察: 毛澤東在群眾路線形成中的突出貢獻
毛澤東是黨的群眾路線的締造者,也是群眾路線的模范執行者。在黨的群眾路線的確立過程中,毛澤東做出了巨大貢獻,毛澤東思想的重要內容之一就是群眾路線。
(一) 群眾路線的形成建立在毛澤東對中國農民同盟軍的深刻認識和揭示革命動力基礎上
毛澤東在青年時期就立下拯救民族于危難的遠大志向。1919 年,毛澤東在《〈湘江評論〉創刊宣言》中寫道: “時機到了! ……浩浩蕩蕩的新思潮業已奔騰澎湃于湘江兩岸了! 順他的生,逆他的死?!盵2]大革命時期,國民黨右派一度認為農民運動“糟得很”,攻擊農民運動是“痞子運動”、“惰農運動”; 上層小資產階級和民族資產階級也極力把農民運動控制在他們允許的范圍內; 黨內也有人對農民運動妄加指責并采取壓制的態度。為此,毛澤東開始深入湖南的湘鄉、湘潭、衡山、醴陵、長沙等地考察農民運動。
經過長期考察寫就的《中國社會各階級的分析》和《湖南農民運動考察報告》,是毛澤東思想的開篇之作,也是對中國革命對象、革命動力尤其是對中國的農民階級的地位作用分析非常深刻的代表作。他高度評價了農民打擊地主時取得的成績,指出,“孫中山先生致力國民革命凡四十年,所要做而沒做到的事,農民在幾個月內做到了”,[3](p15)“農村中須有一個大的革命熱潮,才能鼓動成千成萬的群眾,形成一個大的力量”。[3](p17)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的創造都離不開廣大民眾,毛澤東作為一個農民出身的領袖,在大革命的關鍵時刻,找到了力量的源泉和革命的動力。
(二) 群眾路線的形成建立在毛澤東探索中國革命道路和局部執政歷程中
在 1929 年至 1934 年間,毛澤東做了大量調查研究,撰寫了大量的政治、軍事和經濟工作報告,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深刻的闡述。
毛澤東在《關于糾正黨內的錯誤思想》一文中指出: “紅軍的打仗,不是單純地為了打仗而打仗的,而是為了宣傳群眾、組織群眾、武裝群眾,并幫助群眾建設革命政權才去打仗的?!盵3](p79)中國共產黨領導的中國革命是為了徹底地解放中國人民,真正做到了為人民利益而奮斗。在《反對本本主義》一文中指出: “共產黨的正確而不動搖的斗爭策略,決不是少數人坐在房子里能夠產生的,這就是說要在實際經驗中才能產生。因此,我們需要時時了解社會情況,時時進行實際調查。”[3](p115)黨要制定正確的路線方針,就要深入群眾,并善于聽取和吸收群眾的意見。在《必須注意經濟工作》一文中指出: “革命戰爭的激烈發展,要求我們動員群眾?!盵3](p119)
毛澤東在這些調查和實踐的基礎上,進一步理性思考,很好地解決了群眾路線中的這一根本性問題。1934 年 1 月,毛澤東在《關心群眾生活,注意工作方法》中強調,要想得到群眾的支持,“就得和群眾在一起,就得去發動群眾的積極性,就得關心群眾的痛癢,就得真心實意地為群眾謀利益”?!耙磺腥罕姷膶嶋H生活問題都是我們應當注意的問題。假如我們對這些問題注意了,解決了,滿足了群眾的需要,我們就真正成了群眾生活的組織者,群眾就會真正圍繞在我們的周圍,熱烈地擁護我們?!盵3](p137)
(三) 群眾路線的形成建立在毛澤東為民族獨立解放的戰爭基礎上
抗日戰爭時期,毛澤東對群眾路線的深入認識,反映了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在不斷走向成熟。
首先,從唯物主義認識論的高度,把馬克思主義同黨的群眾路線聯系起來,系統闡述了群眾路線的內容。毛澤東在《關于領導方法的若干問題》一文中指出: “在我黨的一切實際工作中,凡屬正確的領導,必須是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這就是說,將群眾的意見(分散的無系統的意見) 集中起來(經過研究,化為集中的系統的意見) ,又到群眾中去做宣傳解釋,化為群眾的意見,使群眾堅持下去,見之于行動,并在群眾行動中考驗這些意見是否正確。然后再從群眾中集中起來,再到群眾中堅持下去。如此無限循環,一次比一次地更正確、更生動、更豐富。這就是馬克思主義的認識論?!盵4](p633)
“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的方法,是馬克思主義群眾觀在我們黨的工作方法中的具體體現。這使群眾路線的領導方法有了堅實的理論基礎,同時在實踐中豐富了馬克思主義的基本內容。
其次,從共產黨的性質高度,明確提出密切聯系群眾,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全心全意地為人民服務是中國共產黨區別其他政黨的顯著標志。1945 年 4 月,毛澤東在《論聯合政府》一文中指出: “我們共產黨人區別于其他任何政黨的又一個顯著標志,就是和最廣大的人民群眾取得最密切的聯系,這些就是我們的出發點?!盵5](p1094)
再次,從黨的歷史經驗高度,明確提出群眾路線是黨的理論基礎和重要法寶。在 1945 年召開的黨的七大上,把群眾路線的基本內容寫入了黨章,同時對其理論內容作了系統的概括。它包含一切為了人民群眾,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一切向人民群眾負責,相信群眾自己解放自己,向人民群眾學習等觀點。
這充分表明了全黨已經認可群眾路線并成為我們黨克敵制勝的法寶。
二、實地調查: 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在老區延續
毛澤東在深入中國農村、農民調查研究的基礎上,形成一條群眾路線?!侗3贮h的純潔性研究》課題組按照毛澤東當年開展調查研究的方法“走走黨史”,課題組相繼赴山東、贛南、閩西,以及河北西柏坡等地進行了群眾路線的調研。筆者看到,今日的老區充滿著新的活力,發揮出后發優勢,體現出黨的密切聯系群眾的優良作風在延續。
(一) 重溫蘇區好作風: 贛州開展“三送”工作興民利
中國共產黨在中央蘇區時期能夠得以發展、壯大,并建立和鞏固紅色政權的一個重要因素就是蘇區干部好作風。蘇區干部堅定信仰、深入群眾,在努力做“第一等工作”過程中通過優良的作風贏得了群眾,密切了干群關系。
新時期的贛州干部繼承了當年蘇區干部的好作風,開展“送政策釋民惑、送溫暖聚民心、送服務解民難”的活動,探索了弘揚蘇區干部好作風的現實路徑并進行了實踐創新,贏得了群眾的贊揚,真正做到“從群眾中來,到群眾中去”?!八驼摺?,立足宣傳、解惑,著重解決信息不對稱的問題; “送溫暖”,立足排憂、解難,著重解決感情不溝通的問題; “送服務”,立足發展、致富,著重解決宗旨不落實的問題。
在“送政策”過程中,建立了“進門、宣講、解說、跟蹤”制度; 在“送溫暖”過程中,建立困難黨員“一卡通”制度; 在“送服務”過程中,建立農村黨員“定區聯戶、助政惠民”機制、城市社區“和諧社區 126”機制、非公企業“三聯四幫”制度?!叭汀被顒右竺棵屡筛刹勘仨毰c單位工作脫鉤,每天與農戶(居民、職工) 同吃同住同勞動,每天必須按 20 元的標準支付農戶食宿費用,必須記好《民情日記》等等。
據統計,自“三送”活動開展以來,全市下派干部共為基層群眾辦實事好事 45700 件,解決基層群眾難事 40098 件。下派干部巴心巴腸的幫助,讓群眾充分感受到了黨和政府的溫暖,得到了實實在在的實惠,黨群干群關系更加和諧,一心一意跟黨走、聚精會神奔小康的信念更加堅定。
(二) 發展不忘優良作風: 山東微山縣密切聯系群眾樹形象
第一,以身作則,面對拆遷先拆圍墻。微山縣基層黨組織面對拆遷問題,不忘當年黨的群眾路線的優良傳統,用群眾能接受的方式得到群眾支持。微山縣委拿出最好的地方建設安置房,并在教育、醫療等方面進行配套; 專門為被拆遷群眾舉辦慰勉晚會,縣級班子集體向群眾行慰勉禮,以真情換民心,得到了群眾的贊許??h委住的卻是上世紀 80 年代建造的辦公樓,辦公樓比較破舊、四周沒有圍墻、沒有門衛把守,當地百姓隨時可以到辦公樓里找領導。而在辦公樓外是一個非常漂亮的大公園,早晚都有市民在鍛煉休閑,體現干群關系密切,真是做到了堅持群眾路線。
第二,“進百姓門、吃百姓飯、知百姓事、幫百姓忙”。微山縣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中組織機關開展“四百”的主題實踐教育活動,干部建立健全“干部聯系農戶”制度,探索建立干部直接聯系服務群眾的長效機制。
一是建立工作隊伍,駐村聯戶、人人參與、戶戶覆蓋?!八陌佟惫こ探M建了縣級班子成員、下派“第一書記”和縣鄉機關在職人員為主體的工作隊伍。根據每一村的農戶分布情況進行網格化劃分,每名干部在自己單位領導干部的聯系點或聯建村、下派干部包駐村中聯系 40 戶農戶,實現人人有聯系,戶戶有聯系人。
二是建立民情檔案,探索建立全方位體察民情機制。微山縣聘任了 761 名縣級及以上黨代表、人大代表、政協委員為“民意代表”,按照就近、方便的原則,主動深入村組、農戶及企業生產一線,聯系走訪群眾,收集群眾反映的意見、建議和合理訴求。每位干部要認真填寫活動記錄,建立《民情檔案》和《幫扶工作臺賬》,做到民情全知道。
三是抓住特色載體建設,真正服務于民。微山縣針對湖區居民居住分散、交通不便的實際,結合湖區特點開展特色載體建設,先后建設了“水上黨群服務中心”、“水上法庭”、“水上警務室”、“水上接訪船”等,架起了服務群眾的連心橋。針對留守兒童家庭實際,開展了“千名教師訪萬家”的活動,構建“家校聯系”新機制; 在醫療衛生方面,創新“家庭醫生”服務模式,建立“家庭醫生專家巡回醫療隊”,為居民建立健康檔案,真正服務于民,做到了干部進門“狗不咬”。
四是注重考核,實績公示,提高主題實踐活動的實效。所有下派干部每個月進行工作實績公示,每季度進行一次考核評比,不定期抽查、實地督導、電話訪查等形式加強督導,對全縣各級領導干部、機關工作人員等公職人員聯系服務群眾工作實行全員排位,末位黃牌。“四百”工程調動了廣大干部聯系群眾及為民服務的積極性、主動性,提高了主題實踐活動的效果。
(三) 干部駐村接地氣: 河北開展組織建設活動惠民生
河北省近年來推出了干部下鄉,15000 多名干部進駐到 5000 多個村開展工作的活動。這些干部在農村吃住 10 個月,為農村發展謀劃出路,培養農村發展帶頭人,并做好農村穩定工作。每個工作組由 3名隊員組成,每個單位必須有一位廳局級干部帶隊。在 10 個月的駐村時間里,他們將與原單位工作脫鉤。在駐村期間,工作組必須完成的任務,除走訪民情外,還要幫助加強基層黨組織,培訓基層黨員干部,建好農村基礎設施,發展特色產業,做好基層維穩。很多干部駐村后,自加壓力設定目標,為村民解決 10 件事。除了規定動作外,很多干部自己還主動要求增加自選項目,比如籌措資金建文化活動廣場等。在駐村期間,干部主動為農民解決打井、飲用水、種子、化肥等問題。遇到不能解決的問題,要跑渠道為他們解決。駐村期間,干部自己動手,租農民的土地,種蔬菜、糧食等。吃不完的菜給老百姓,而駐村干部的菜不夠了,村民也會把自己的菜給駐村干部。按照要求,駐村干部和農民群眾同吃、同住、同學習、同勞動,駐村工作每月不少于 20 天(每周 5 天) 。駐村工作結束,要寫總結,而總結只能寫問題,不能寫成績。
事實上,這些要求干部大多是可以達到的。因為,當駐村干部真正到農村工作以后,把為百姓做實事作為甘心情愿的事,他們和老百姓結下深厚的感情。說到底,黨的群眾路線能不能落到實處,是黨員干部信念的問題,也是感情上問題。
三、問題思考: 對當前黨群關系的現狀分析
在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中,可以明確看到,黨的優良作風正在發揚,人民群眾對黨和政府的認同度也在不斷提升,這是主流。但是也通過調查研究發現,在黨群關系方面存在著不可忽視的問題。課題組自 2013 年以來,深入全國各地開展了黨群關系問卷調查。發放問卷 3200 多份,收回有效問卷 3000份,有效回收率為 93. 75%。筆者對數據進行處理,主要采用頻數分析與列聯表檢驗方法進行數據分析,其中的部分結果值得我們思考。
(一) 脫離群眾的危險在加劇
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當前的黨群關系十分不容樂觀。在此次問卷調研中,有 37% 的人認為我們國家黨群關系較差,10%的人認為差,如果將較差和差合并起來,幾乎近一半的人認為黨群關系不好。
這還不包括 32%的認為黨群關系一般的人。而實際上,只有 4%左右的人認為黨群關系很好,17% 的認為較好,合起來不過兩成多一點。這是當前黨的建設中一個亟待解決的迫切問題。
(二) 黨群關系成為各種問題的焦點
廣大黨員干部的精神懈怠的危險在加劇,一些黨員干部理想信念動搖、宗旨意識淡薄。在此次調查中發現,32. 14%的被調查者認為“馬克思主義信仰淡化”,43. 57% 認為“理想信念動搖”,64. 29% 認為“道德作風敗壞”,33. 57%認為“宗旨意識淡化”,46. 07% 認為“群眾觀念淡薄”,在這個不定項選擇題中,各項負面指標都居高不下。事實上,這樣一份數據結果顯示了當前群眾對于黨員干部期望值的下降。有 35%的人認為身邊的共產黨員做得不是很好。期望值的下降必然導致中國共產黨與群眾關系的疏遠與隔膜。如何彌合這種疏遠與隔膜,需要黨員干部具備堅定的理想信念,時時處處發揮模范帶頭作用,重塑起新的時代條件下群眾對中國共產黨的信心,這是當前黨的建設的根本。
(三) 社會問題與黨群關系的交纏
課題組在調研中發現,有眾多的社會矛盾與問題,與黨群關系關聯。群眾認為是這些問題導致了其對中國共產黨的滿意度降低。主要包括七個方面: 醫療衛生方面的群眾看病難、看病貴; 子女相關的“子女上學難、上學貴”; 與就業密切相關的社會就業難、失業多; 與養老相關的群眾養老保障水平低; 社會治安不好,住房價格過高,環境污染嚴重等。在調研中發現,群眾普遍反映這些問題比較嚴重。
(四) 干群關系隔閡成為影響黨群關系的焦點
調研發現,當前,黨員干部與群眾之間的關系正在形成一種隔閡或隔膜的傾向。筆者在調研中發現,黨員干部與群眾的溝通少了,群眾的不滿就增加了。這種隔閡的加劇,一個直接的后果就是當群眾遇到困難或問題不敢再找黨和干部了。當群眾利益受到黨員干部的侵害時,也不敢直接找黨解決了,他們較多選擇默默忍受、上訪或求助新聞輿論。
(五) 腐敗問題仍是人民關注的政治問題
在調研中發現,有超過七成的人對黨解決好當前的黨群干群矛盾問題表示有信心。但同時也看到,腐敗已經成為廣為人知的現象。對于腐敗問題產生的原因,人們的意見紛紜,而最主要的原因,選項最高的是“對黨員干部監督不力”,占 79. 44%。而在面對“哪種監督方式對轉變干部作風比較有效”的問題時,選擇“群眾監督”占 60. 44%。
四、現實啟示: 黨的群眾路線是歷史的更是現實的
密切聯系群眾是我們黨最根本的政治優勢,脫離群眾是我們黨執政后面臨的最大危險。保持同人民群眾的密切聯系,得到人民群眾的支持和擁護,是保持黨的純潔性,鞏固黨的執政地位的必然要求。
通過對毛澤東群眾路線思想的歷史考察和對今日老區的群眾路線現狀的了解,以及問卷調查結果分析,可以得出以下啟示:
(一) 黨的群眾路線既是歷史的,更是現實的
黨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在長期的革命和建設實踐中,相信群眾、依靠群眾,不斷克服各種艱難困苦取得勝利的根本路線和經驗總結。毛澤東是黨的群眾路線首創者。從鄧小平到江澤民、胡錦濤、習近平,都對黨的群眾路線進行了繼承和發揚。當前正在開展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更進一步豐富和發展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與實踐。在革命戰爭年代,我們黨依靠群眾路線取得了革命的勝利; 在社會主義建設初期,我們黨依靠群眾路線取得建設的巨大成績; 改革開放新時期,我們黨同樣依靠群眾路線邁出了一個又一個堅定的步伐。
對照歷史與現實,可以得出結論: 黨的群眾路線既是歷史的,更是現實的。尤其對于現實,黨的群眾路線更具有特殊的意義。為人民服務是黨的根本宗旨,以人為本、執政為民是檢驗黨一切執政活動的最高標準。而現實是,當下黨群之間在思想上存在著一定的隔閡; 黨群干群利益矛盾逐步凸顯; 黨群干群“主仆”關系錯位; 群體性事件增多,組織化程度日益增強。只有建立密切的黨群關系,才能轉變黨的作風,才能從根本上扭轉“四風”問題,才能解決黨的建設的“治標”的問題并為治本贏得時間,才能進一步推動黨執政民主化、科學化,從而鞏固黨的執政基礎。我們黨在歷史上靠群眾路線“打天下”,今天,我們黨更要靠群眾路線“治天下”。
(二) 黨的群眾路線是一個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不能單一化
黨的群眾路線,是中國共產黨的根本的政治路線和組織路線,是一個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它主要包括: 歷史依據、為了誰、依靠誰、群眾感情觀、保障機制以及檢驗標準等。黨的每一歷史階段強調群眾路線,都有其特定的歷史背景與特定的歷史內涵,都有著豐富的內容體系,一脈相承。十六大以來,中國共產黨對群眾路線的理論與實踐不斷創新,更加豐富了黨的群眾路線理論體系。“四大風險”、“四大考驗”,對黨的群眾路線歷史依據作出了新判斷; “以人為本”,對黨的群眾路線為了誰、依靠誰作出了新論斷; 新“三民主義”,對黨的群眾路線感情觀作出了新表述; “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對黨的群眾路線有效保障形成了新機制; “以人為本”、“執政為民”,形成了群眾路線作為檢驗黨執政活動的新標準; 黨內教育活動,更是對密切黨群關系的新探索; “為民、務實、清廉”,開展了黨的群眾路線教育的新實踐。
在現實中,卻存在著種種把黨的群眾路線工作單一化的傾向。說到底,都沒有把群眾路線當作一個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來對待,都沒有認真對待黨的群眾路線,都沒有認真抓群眾路線的落實。黨群關系日漸隔閡也就不足為怪了。目前,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活動,就是要通過“照鏡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再塑黨員干部在人民群眾中的新形象,真正把群眾路線接上地氣,實現“為民、務實、清廉”。其中的關鍵就是要從根本上解決黨的群眾路線的歷史依據、為了誰、依靠誰、群眾感情觀、保障機制以及檢驗標準等問題。
(三) 黨的群眾路線是一種能力,是黨的執政能力的重要內容
黨的十八大報告提出了“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先進性和純潔性建設”三位一體的建設主線。該問題的提出揭示了改革“深水區”時期影響黨的長期執政的重大問題。在黨的“三位一體”的建設主線中,先進性是本質,純潔性是保證,執政能力是落腳點。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全面提高黨的建設科學化水平是其中的應有之義。其關鍵是科學化執政。無論從執政黨建設的角度,還是從政治學理論的角度,以及組織行為學和政策學的角度,科學與民主都是不可分割的一對孿生兄弟。一個人的精力、能力、知識是有限的,一個政黨的水平也有其一定的限度,人民群眾的參與是必須的。離開群眾和大眾的參與,管理者無法科學地制定政策,無法有效地執行政策,更談不上對政策進行糾偏和完善。中國共產黨從一開始就注重走群眾路線,形成了豐富的群眾路線理論,天然具有提升執政能力的優勢。在處于改革深水區的今天,我們應該用好這個法寶,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而堅定走好黨的群眾路線。
目前老區正在開展的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及其典型做法,是老區歷史經驗與現實特點的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既是歷史的,更是現實的,借鑒老區經驗具有重要的意義,落腳點在于現實需求。對于正在開展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應該總結歷史經驗,從根本上把黨的群眾路線看成是一個有豐富內涵的理論體系,弄清楚歷史依據、為了誰、依靠誰、群眾感情觀、保障機制以及檢驗標準等問題,而不是單一化。同時,把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與黨的執政能力建設結合起來,實現黨的執政能力的民主化、科學化,解除改革發展的難題,最終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參考文獻:
[1]習近平在教育實踐活動工作會議上的講話[EB/OL].
[2]習近平. 在紀念毛澤東同志誕辰 120 周年座談會上的講話[EB/OL]. 新華網,2013 -12 -26.
[3]毛澤東選集(第一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4]李維漢選集[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87.
[5]毛澤東選集(第三卷) [M]. 北京: 人民出版社,1991.
毛概論文相關文章:
毛澤東的群眾路線思想的老區延續及思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