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創新的政治論文題目
關于創新的政治論文題目
創新是指創造新事物、新理論、新方式,超越舊事物、舊理論、舊方式。小編整理了關于創新的政治論文題目,歡迎閱讀!
關于創新的政治論文
001 企業產品結構演化機制及優化調整
002 網絡經濟下的企業核心競爭力研究
003 企業集團經營戰略研究 —“一汽”集團經營實際分忻
004 企業集群理論與區域經濟發展的實證分析
005 企業危機及其管理策略研究
006 基于核心業務的上市公司和 存續企業的關系研究
007 企業信息化初論
008 論培育中國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009 學習型企業創建途徑研究
010 企業集團的形成機理與并購的實證研究
011 中國企業綠色管理問題研究
012 企業知識積累:從概念到策略
013 基于委托一代理關系的經理行為激勵與約柬機制研究——以國有企業經理為例的博弈分析
014 面向對象系統分析和設計在構建企業MIS中的應用研究
015 基于生命后期理論的家族企業“健康”管理模式研究
016 后發優勢與企業發展
017 電子商務環境下的企業組織模式 —網絡組織結構與協調機制研究
018 企業核心能力的構建與拓展機理
019 企業核心競爭力的培育與管理研究
020 風險企業的技術評價與技術管理研究
021 現代企業信息資源戰略研究
022 企業信息資源組織的研究
023 創業企業的風險管理
024 企業信息資源配置的評價研究
關于創新的政治論文題目
哲學視野下的創新
摘要:旨在闡述創新的概念和內涵的同時,認識的創新是創新過程的根本,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內在地包含著對創造精神的高度肯定,而且在創造精神培養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要引導學生從發展著的社會實踐出發,解放思想,激發創造精神,發揮馬克思主義哲學對思維方式的統攝作用,從前瞻性、開放性、創新性等方面培養。
關鍵詞:哲學;創新;創新意識;創新精神
創新是指創造新事物、新理論、新方式,超越舊事物、舊理論、舊方式。“創新”一詞起源于西方文化,創新是指人的生命主體在與其生存狀態、生命歷程的互動中所激發出的人的能動性、創造性思維和行為的總和。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從一定意義上說,就是要引導學生從世界觀、方法論、價值觀的層面把握主客體兩種尺度及其統一,追求真、善、美,并自覺地將之運用到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創造理想世界的活動中。
一、創新的內涵
創新最早出現于美籍奧地利經濟學家熊彼特的論著中,他認為創新就是“新的或重新組合的或再次發現的知識被引人經濟系統的過程”。創新的本質是實踐,是對客觀世界生生不息的狀態的深刻揭示。《哲學大辭典》中對創新的解釋是“人類的創造性活動”因此,創新是人類有別于動物的本質特征,是人類社會實踐活動的根本屬性。
創新的內涵主要有三個方面:一是創造性。“創,始造之也”顧名思義,創新具有“始創”、“修舊”之意。二是突破性。凡是創新,必然對原有思想、理論、技術、方法等有重大的突破,并提出新的思想、理論、技術、方法等等。“新思潮的優點,就恰恰在于我們不想教條式預料未來,而只希望在批判舊世界中發現新世界。”三是創新理由的充分性。任何創新都是建立在充分的根據之上的,具備充足的理由,絕不是憑空想象,更不是胡思亂想。思維的自由是創新之母。思維的自由是在實踐基礎上產生的,一旦它獲得相對獨立,就有能動性,表現為自由——為認識活動、思維活動提供空間和活動范圍[1]。想象是創造的深化。事實上,人類的一切創造性的思維活動,都不可能僅僅在抽象的概念和理論世界中周旋,而是需要豐富的想象活動的參與的。所有偉大的思想家們,歷來都強調創造性思維與創造性想象的密切不可分割的聯系。例如,康德指出,在創造性的思維過程中,存在著聯想和生產的想象力,“這種想象力在努力達到最偉大東西里追逐著理性的前奏——在完全性里來具體化,這些東西在自然里是找不到范例的。”[2]因而,認識過程中的創新,在某種意義上,就是尋求兩個世界——現實世界與理想世界的獨特連接方式;創新的成果,就是尋求這兩個世界的獨一無二的連接點。而這種創新必然依賴想象,與此同時,辯證法作為想象活動的規律,始終在默默地支配著它。所以,想象是創新得以深化與實現的關鍵。
二、古今的哲學創新
創新是一個廣泛的概念,它可以包羅萬象,政治、經濟、科技、文化、思維、藝術、產品等等。它們的生命的活力,就在于創新,乃至現代競爭,創新也是在競爭中保持優勢(或曰強勢)的活水。本文從狹義的意義上講中國哲學的創新。
(一)創新與自由
創新只有不再是政治奴婢和經典奴婢的情境下,才有可能,創新需要自由,需要一片任鳥飛的天空,需要一種無拘無束交流對話的氣氛,這樣才能激活思想的創新靈感,撞起思維的創新火花。哲學是愛智慧之學,智慧在自由土壤中生長、開花、結果。智慧之果一年年成熟掉落,又一年年生成變熟,看似循環往復,實乃不斷變異。愛智慧之學亦不斷變化,日新而日日新。正因為如此,才構成了西方哲學的歷史長河和中國哲學的歷史長河。綜觀歷史,無論是東方哲學,還是西方哲學,都是后者否定前者,不斷的否定而構成哲學歷史的長河,沒有永恒的真理,只有某個時代精神的體現。東西哲學史上的哲學家都沒有把他們哲學的價值系統落實到一個最普遍性的基礎上,給每個人提供安身立命的根基和終極關懷的價值目標,不能與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息息相關。與現代人最普遍、最關注、最切身利益相關聯的是和合學價值系統安身立命、終極關懷的“九層之臺,起于壘土”的最底層的“壘土”和根基,也就是和合學“畫龍點睛”的那個“睛”[3]。在知識經濟、全球化、網絡化、科技高速發展的情境下,人們普遍地追求自身及與自身相關的一切領域的優化,這就是哲學對人的生存狀態進行根本性、超越性反思的基點和根基,這也是和合學“三界”最底層的“壘土”。
(二)創新與機遇
機遇是指人的生命主體在其生存狀態和生命歷程中一種境遇或際遇。機遇往往把人的生命主體放置在成敗利害、吉兇禍福、貧富貴賤、喜怒哀樂的生存狀態或生命歷程之中,在此相對相關、相斥相輔、相反相成之中,磨煉生命,改造生存狀態,完善生命歷程,而涌現創新動力,付諸創新活動。中國哲學從某種意義上說是中國人對于人的生存狀態所做的根本性的反思;中國哲學的創新就是對于不同時空條件下人的生存狀態所做的不同的、獨創的根本性的反思[4]。歷史的機遇對于理論思維的創新是公正的;凡是有價值的哲學思想的創新,歷史機遇都會給他一定合理的地位,即使一時被種種誤導所蔽,也一定會解其蔽,復其位;凡是時代精神的精華,終究會被歷史機遇所接納和發揚;凡是對人的生存狀態所做的根本性反思,總會給人以智慧的啟迪。創新是藝術,是真善美的融和。創新在處理好上述這些關系以后,就需要抓住知識創新的機遇,建立有中國特色的創新體系,完善創新價值導向,開放創新評價機制,寬松創新多元氛圍,鼓勵創新競爭,凝練創新目標,強化創新轉化。
三、創新精神的培養及其現實意義
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實踐是人的根本存在方式。馬克思主義哲學內在地包含著對人類創造精神的高度肯定。建立在科學實踐觀基礎上的馬克思主義哲學,不僅高度肯定了人類的創造精神,而且在培養、塑造、提升創造精神方面發揮著獨特的作用[5]。
(一)解放思想、激發創造精神
馬克思主義哲學強調重視理論的指導作用,但不把理論當教條。從發展著的社會實踐出發,不斷解放思想、更新觀念,開啟創造精神,這是學習馬克思主義哲學的目的之一。因為,創造精神總是與思想上的解放不可分割地聯系在一起,要開拓創新,就必須從因循守舊、思想僵化的羈絆下解放出來。鄧小平曾尖銳地指出:“一個黨,一個國家,一個民族,如果一切從本本出發,思想僵化,迷信盛行,那它就不能前進,它的生機就停止了,就要亡黨亡國。”從這一意義上說,馬克思主義哲學既是解放思想的思想武器,也是激發創造精神的思想武器。
(二)為創造精神的合理發揮提供理論指導
馬克思主義哲學以科學實踐觀為基礎,合理地解決人與世界、思維與存在、主體與客體、自由與必然等一系列重大哲學難題,特別是科學地解決了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關系問題,不僅實現了哲學發展史上的革命變革,也為人類創造活動的合理有效發揮提供科學的指導。
人類的創造精神體現在各個活動領域,其成果有物質形態的,有精神形態的,也有二者兼具的。當代社會實踐的一大特點,是精神因素在社會發展中的作用大大增強,觀念創造往往成為實踐創造的先導,創造活動的自覺性日益凸現。在物質生產領域,“沒有自然界,沒有感性的外部世界,工人什么也不能創造。”[5]觀念創造,看起來似乎有著更大的自由度,但也要以特定的社會歷史條件為活動舞臺,并受精神生產規律的支配。人類作為自覺的創造主體所表明的只是:他不再盲目地受規律的驅使,而能夠正確地認識和駕馭規律去實現自己的目的,實現合目的性與合規律性的統一,即人的內在尺度與對象尺度的統一。這種統一既是人作為自覺主體的確證,也是人類創造活動合理性所在。
(三)培養創造性思維
思維方式的變革是現代社會生成演化的重要條件。哲學是精神世界的核心和靈魂。馬克思主義哲學以其對時代精神的深刻把握,實現了哲學思維方式的時代性轉換,也將人類的思維引向更為寬廣的創造性領域,顯示了強大的時代價值。
1.前瞻性。在事物的發展過程中,過去—現在—未來構成一條相互聯系、彼此作用的時間鏈。馬克思主義哲學正是通過把握其中的本質聯系和必然趨勢,為人們認識世界、改造世界和創造理想世界提供了指導。馬克思主義哲學教育,要造就創造性人才,就必須培養自覺確立前瞻性思維。不僅要觀照過去,立足于現在,更要放眼于未來,面向未來進行合理的規劃、建構,走出一條通向成功的自覺創造之路。
2.開放性。與機械論和還原論不同,在馬克思主義哲學看來,現實世界不能簡單歸結為自在自然的運動,而是一個由人參與的不斷生成開放的生生不息的過程。現實事物的發展存在著多種可能性,由此構成了人類活動的可能性空間因此,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要激發創造性思維,就要引導教育著眼于可能性世界,開拓思維空間,善于提出新思想、新觀點并善于根據物的外在尺度和人的內在尺度進行科學的認識。
3.創新性。當代社會實踐和科學技術的發展迫切要求思維上的創新;而創新的思維作為巨大的精神力量又極大地推動著社會的文明進步。馬克思主義哲學教學從根本上說就是要站在時代的高度教育廣大學生堅持辯證唯物主義的思想原則,在改造客觀世界的同時改造和更新主觀世界。
參考文獻:
[1]馬克思恩格斯選集:1-4[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梁銀懷.論辯證思維與創新[J].湖北成人教育學院學報,2006.
[3]列寧.哲學筆記[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4.
[4]霍甫安,畢凱鳴.關于創新的理論思考[J].理論探索,2004.
[5]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看了“關于創新的政治論文題目”的人還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