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聰明的資質、內在的干勁、勤奮的工作態度和堅韌不拔的精神,這些都是科學研究成功所需的其他條件。下面給大家分享一些關于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
第四章 工業地域的形成與發展
4 . 1 工業的區位因素與區位選擇
1 、工業的概念及分類
( 1 )概念:指從事 自然資源的開采 ,對 采掘品和農產品進行加工和再加工 的物質生產部門。
( 2 )分類:按生產對象:采掘業、加工工業
按產品性質: 重工業(主要為生產服務) 輕工業(主要為生活服務)
2 、主要的區位因素
理想的工業區位:充足的原料、動力;質高價廉的勞動力;前景廣闊的市場;便利的交通。
目的:低投入、高產出 以花費最低的生產成本獲得最高利潤
五種主導型工業類型的特征
3 、影響工業區位選擇主要因素的發展變化
( 1 ) 科學技術進步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鞍鋼與寶鋼的區位變化特征:
共同區位優勢: 交通便利、接近市場、接近水源
區別:鞍鋼 —— 接近原料 , 燃料產地 寶鋼 —— 接近消費市場
鋼鐵工業的三次變革:近煤型(動力導向型) ---- 近鐵型(原料導向型) ---- 臨海型(市場導向型)
( 2 )環境保護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 3 )社會因素對工業區位選擇的影響
如 政策變化、鄉土情感、個人偏好、 工業慣性等
4 . 2 工業地域的形成
一、工業聯系 —— 工業集聚 —— 工業地域
1 .工業聯系
( 1 )生產工序上的工業聯系(投入 —— 產出的聯系)
第一種 是甲企業的產出是乙企業的投入。
如紡紗 —— 織布 —— 印染 —— 服裝制造。
第二種時同一工廠中不同工序之間的聯系
也屬于這種聯系方式,如汽車組裝廠、生產流水線。
( 2 )空間利用上的工業聯系
有些工廠相互之間并沒有生產工序上的聯系,卻在地理空間上聯系在一起,工廠之間這種空間聯系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基礎設施,有的為了共同利用廉價勞動力等,如某些經濟技術開發區中的不同工業企業
( 3 )信息上的工業聯系
2 、工業集聚
在工業發展中,具有工業聯系的一些工廠往往發生工業集聚現象。
分類: 專業化生產的工業集聚、共用基礎設施的工業集聚
工業的集聚的優點,可以充分利用基礎設施,加強彼此之間的信息交流和技術協作,降低中間產品的運輸費用和能源消耗,等,最終降低生產成本,提高利潤,獲得規模效益。
3 .工業地域
( 1 )工業地域的概念
工業集聚而形成的地域,我們稱之為工業地域。
( 2 )工業地域的形成
工業地域按照不同的形成過程,可分為兩類:
自發形成的工業地域
主要是在生產上有投入 — 產出聯系的工業企業自發集聚形成的;
規劃建設的工業地域
既有與前者相同的類型,也有在共同的基礎設施條件吸收下,不同工業集聚而形成的。
( 3 )工業地域的性質
工業地域按照發育程度的不同,分為兩類:
發育程度較低的工業地域
(如食品工業),以當地農副產品加工工業為主,工業聯系簡單、規模小、工廠少。
發育程度較高的工業地域
(如鋼鐵工業區),工業聯系復雜、面積大、協作企業多、生產規模大,往往能夠形成專業化很強的工業城市。我國和世界許多著名的“鋼城”“石油城”“汽車城”。
二、工業分散與工業的地域聯系
近些年來,一些科技含量高、工序復雜的工業(如飛機、汽車制造工業和電子工業等)開始出現分散的趨勢。跨國企業在全球范圍內尋找最優區位條件,降低成本,以最終獲得最大的綜合經濟效益。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匯總
第五章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影響
5 . 1 交通運輸方式的布局和方式
一、主要運輸方式及其特點
交通方式的選擇:
五種主要現代化交通工具對比表
二、交通運輸網的形成與發展趨勢:
分一種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兩種以上運輸方式形成的運輸網及不同地域的綜合運輸網。 發展趨勢: 交通運輸不僅日益網絡化、國際化(二條 亞歐大陸橋(① 符拉迪沃斯托克 ---- 莫斯科
② 連云港 —— 鹿特丹 ) 、四條世界主要航海線),而且日益 高速化、大型化和專業化 (集裝箱運輸節省包裝費用,便于實現裝卸作業機械化,且貨物運輸安全)。
三、交通運輸線、站的區位因素:
1. 影響鐵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經濟、社會因素成為決定性因素。以南昆鐵路為例
①合理布局交通網;②資源優勢轉化為經濟優勢;③促進沿線地區經濟發展;④有科學技術作保證;⑤促進區域間的交流和聯系;⑥有穩定的客貨源;⑦加強民族團結,維護祖國統一
2. 影響公路的建設的區位因素:修筑公路,①要充分利用有利的自然條件,避開那些地形、地質、水文條件復雜的地段。②盡量少占農田耕地,處理好與城鎮發展的關系。
3. 港口建設的條件:港口的區位不僅要受到水域條件(如航行條件、停泊條件)的影響,還要受到陸域條件(如筑港條件、腹地條件)的影響。上海港的主要區位因素主要有:一是 上海港是長江三角洲的一個河口港,兼作海港,主要港區沿黃浦江分布,三角洲地勢平坦開闊,為港口建設提供了條件,長江一方面為港口提供了淡水,另一方面保證了船舶航行的空間,但是三角洲坡度小,泥沙容易沉積 淤塞河道;二是 上海港的經濟腹地是中國經濟最發達的地區。三是 上海港以上海市為依托。
5.2 交通運輸布局及其對區域發展的影響:
( 1 ) 聚落空間形態:
北方因地形平坦開闊,聚落布局多呈團塊狀,形態比較規則,道路呈棋盤式。南方河網密度大,聚落多沿河道、鐵路或公路分布,布局形態多呈帶狀
如株洲市城市沿 鐵路 發展,日本筑波科學城呈 南北狹長的帶 狀;浙江嘉興的城市形態,是隨著 水路和陸路 運輸的發展而變化的;我國清末 大運河 淤塞,加之其他運輸方式的發展,使運河城市發展緩慢。
( 2 ) 交通運輸與商業網點分布的關系:
沿江、沿海以及鐵路、公路沿線,水陸交通便利的樞紐地帶或地理位置適中的邊境線附近地區,既有利于貨物集散,也為其他社會活動提供了便利的場所,為商品流通提供了優越的條件,從而發展成為商業中心。例如,我國長江中下游沿岸地區和京廣、京滬、隴海等鐵路沿線,集中了許多全國性和地區性商業中心城市。
商業網點密度: 山區商業網點密度小于平原地區。
商業網點位置: 很多商業網點以 交通最優為原則 ,建在市區 環路邊緣 或 高速公路沿線 。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梳理
第六章 人類與地理環境的協調發展
1 、( 1 )環境問題產生:
生態破壞、資源短缺:人類向環境索取資源的速度超過其 更新速度 。
環境污染:人類向環境排放廢棄物超過環境 自凈能力 。
環境的發生與 片面追求經濟增長 的發展模式相關,發達國家走過的“ 先污染后治理 ”道路的教訓是慘痛的。
( 2 )環境問題的表現:
城市主要表現為 環境污染 ,鄉村主要表現為 生態破壞 。
發達國家的環境問題主要體現在 過分消耗資源 帶來的環境影響。發展中國家環境承受者 發展 與 人口 的雙重壓力,發達國家還將一部分污染 嚴重 的工業轉移到發展中國家,使得發展中國家的環境問題更加嚴峻。
2 、可持續發展:
概念:既 滿足 當代人的需求,而又不 危及 后代人滿足其需求的發展。
內涵: 生態 持續發展(基礎)、 經濟 持續發展(條件)、 社會 持續發展(目的),它們之間相互聯系、相互制約、共同組成一個系統。
觀念: 發展的觀念 、 公平的觀念 、 環境的觀念 、 權利的觀念 。
3 、 ( 1 )中國走可持續之路原因:人口基數大,增長快 ;自然資源相對緊缺 , 利用率低 ;環境問題嚴重 。
中國典型的生態環境問題:
黃土高原: 水土流失 ,西北地區: 荒漠化 ,酸雨的主要分布區我國 南方 , 我國華北的水 資源短缺。
( 2 ) 循環經濟 是我國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重要途徑。在工業、農業經濟結構調整中,實現循環經濟基本途徑分別為 清潔生產 、 生態農業 。
清潔生產與傳統經濟最大不同是從 全過程 評價產品對環境的影響。而傳統經濟只重視 末端治理 。
清潔生產帶來了 環境 效益:實現了資源的 可持續利用 ,減少了 工業污染的來源 。 經濟效益:可以在 技術改造 和 工業結構 調整等方面大有作為。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相關文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識點總結歸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