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養小孩的數學思維
如何培養小孩的數學思維?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能力是小學數學教學中的一項基本任務。思維具有廣泛的內容,關注小學數學教學中應該如何培養學生的數學思維就成了一個焦點問題。下面是小編為大家整理的關于如何培養小孩的數學思維,希望對您有所幫助。歡迎大家閱讀參考學習!
1如何培養小孩的數學思維
在基本知識的教學中,滲透數學思維方法
數學思維方法總是蘊含在具體的數學基本知識里,處于潛形態。作為教師,應該將深層知識揭示出來,將這些深層知識由潛形態轉變為顯形態,由對數學思維方法的朦朧感受轉變為明晰的理解。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表層知識的發生過程實際上也是思維方法的發生過程。像概念的形成過程,新舊知識的對比過程,結論的推導過程,規律的被揭示過程,解題思路的思考過程等,都是向學生滲透數學思維方法、訓練思維的極好機會。此時提高學習效果,往往會起到事半功倍的作用。
如我們讀高中在學習“反函數”這一節內容時,學生思維往往容易出現“混亂”,搞不清為什么有的函數有反函數,有的函數沒有反函數。這時教師積極引導我們的思維,讓我們知道映射是函數,反函數作為一種函數,也必須符合函數的定義,從而推導出在定義域和值域間只有一一映射的函數才有反函數。于是在求反函數時能否把條件去掉,結論當然是不能,如果去掉,則給一個 值時,就不是一個值與其對應,不是一一映射,就沒有反函數。
在解題的教學中領悟數學思想方法
數學思維方法屬于邏輯思維的范疇,學生對它的領會和掌握具有一個“從個別到一般,從具體到抽象,從感性到理性,從低級到高級”的認識過程。在教學中,學生對某一思維方法首先是通過具體的數學知識而產生感性的認識,再經過多次反復,在比較豐富的感性認識基礎上,逐漸概括上升成數學思維方法的理性認識。
數學解題的教學,不但是幫助學生掌握和運用基礎知識的一個有效措施,而且也是讓學生從中領悟數學思維方法的一個必經途徑。學生所做的習題,應該是含各種典型思路的、反映各類解題方法的題型。通過揭示解題的手段與過程,挖掘、提煉解題的指導思想并慢慢地綜合和歸納上升到數學思維方法的高度。要提倡學生運用代數法、幾何法、三角法、解析法、向量法、復數法等及融合多種方法的混合法去一題多解(其中培養學生數形結合的能力是非常重要的,須引起足夠的重視)。這樣學生才能善于發現各種數學結構、數學運算之間的關系,建立和運用它們之間的聯系、轉化和變換,逐漸接受數學思想與方法,以提高其思維能力。
2數學思維訓練
培養學生思維能力要貫穿在每一節課的各個環節中
不論是開始的復習,教學新知識,組織學生練習,都要注意結合具體的內容有意識地進行培養。例如復習20以內的進位加法時,有經驗的教師給出題以后,不僅讓學生說出得數,還要說一說是怎樣想的,特別是當學生出現計算錯誤時,說一說計算過程有助于加深理解“湊十”的計算方法,學會類推,而且有效地消滅錯誤。經過一段訓練后,引導學生簡縮思維過程,想一想怎樣能很快地算出得數,培養學生思維的敏捷性和靈活性。在教學新知識時,不是簡單地告知結論或計算法則,而是引導學生去分析、推理,最后歸納出正確的結論或計算法則。
例如,教學兩位數乘法,關鍵是通過直觀引導學生把它分解為用一位數乘和用整十數乘,重點要引導學生弄清整十數乘所得的部分積寫在什么位置,最后概括出用兩位數乘的步驟。學生懂得算理,自己從直觀的例子中抽象、概括出計算方法,不僅印象深刻,同時發展了思維能力。在教學中看到,有的老師也注意發展學生思維能力,但不是貫穿在一節課的始終,而是在一節課最后出一兩道稍難的題目來作為訓練思維的活動,或者專上一節思維訓練課。這種把培養思維能力只局限在某一節課內或者一節課的某個環節內,是值得研究的。當然,在教學全過程始終注意培養思維能力的前提下,為了掌握某一特殊內容或特殊方法進行這種特殊的思維訓練是可以的,但是不能以此來代替教學全過程發展思維的任務。
培養思維能力要貫穿在各部分內容的教學中
這就是說,在教學數學概念、計算法則、解答應用題或操作技能(如測量、畫圖等)時,都要注意培養思維能力。任何一個數學概念,都是對客觀事物的數量關系或空間形式進行抽象、概括的結果。因此教學每一個概念時,要注意通過多種實物或事例引導學生分析、比較、找出它們的共同點,揭示其本質特征,做出正確的判斷,從而形成正確的概念。
例如,教學長方形概念時,不宜直接畫一個長方形,告訴學生這就叫做長方形。而應先讓學生觀察具有長方形的各種實物,引導學生找出它們的邊和角各有什么共同特點,然后抽象出圖形,并對長方形的特征作出概括。教學計算法則和規律性知識也要注意培養學生判斷、推理能力。
3數學思維訓練
充分的調動學生學習的主體性
充分發揮學生的主體作用,是當前課堂教學素質化的顯著標志。在教學中,教師一定要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讓學生經歷獲取知識的過程,全面提高學生的素質。 創造條件,保證學生自主探索的時空。美國心理學家林格倫說過,課堂教學的成效依靠師生共同努力。初中生獨立思考與探索的愿望和能力有所提高,并能在自主探索的過程中形成自己的觀點,因此,教師應著力改善課堂教學結構,為學生自主探索提供充分的時間,使學生進一步經歷觀察、實驗、猜想、推理、反思等活動,努力營造一個全體學生積極學習的環境。
在教學過程中,教師應把更多的課堂時間讓給學生,讓學生最大限度地參與教學全過程。教師要精心設計“最近發展區”,視學生學習的需要,復現已知的學法或相關的知識,通過調動學生耳聽、口說、眼看、動腦、動手等感官功能,激發學生主體參與學習活動的內在動力,以提高課堂教學效果。“把課堂還給學生。”學生自己能讀懂的就不再去講,自己能領悟的就不再分析,騰出足夠的時間讓學生自己去問、去講、去寫、去觀察、去猜想,自己去實驗,自己去推理,自己去反思,教師只在關鍵的地方點撥一下。實踐證明,學生在課堂上有效的活動時間愈多,知識內化率就越高,保持的時間就越長久,運用知識的能力也就越強。
樹立信心和勇氣,強化創新思維
實踐證明,所有工作要想取得成功首先要樹立信心和勇氣,創新思維培養更是如此。學生思維的創造能力是在一般思維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創造性思維能力的培養,是思維能力培養的高層次要求,在教學中我善于運用帶有激勵性、期望性的語言培養學生學好數學的信心和探索精神,即使學生對某個問題理解出現偏差,甚至完全不對,也不打擊,送上一句鼓勵的語言,投去一個親切的目光,學生的心理都會產生情感共鳴,學生的興趣都會得到激發,思維活動都會得到強化。
例如,學習"小數大小的比較",0.30、0.28,先引導學生從高位比起,一位一位比下去,整數部分相同的比十分位,十分位數字相同的比百分位......有的同學立刻想到在0.3 的末尾添上一個0,數位相同,比較更直觀。只要是學生自己通過大腦理解出來的,不管用什么辦法,我都會支持他們、鼓勵他們、表揚他們善于動腦。這樣使學生有信心和勇氣戰勝困難,勇于創新,這本身就是創造發明的良好開端。
4數學思維訓練
培養學生創新思維品質是創新能力培養的關鍵
“數學是一部傳奇史,它最重要的特色是充滿誘人的思維創造活動。”如何讓學生體驗到數學的這種特色并激起他們的創新欲望,這需要教師在課堂教學中進行逐步的培養,教學中學生每一個別出心裁的觀察、發現,每一個合乎情理的推理、證明都是創新,學生對于某一問題的解決是否有創新性,不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是否是別人發現過的,而在于這一問題及其解決對現實的學生來說是否新穎和有創新,數學教學過程應是一個讓學生不斷地進行高峰體驗的過程。
如果數學學習的每一個高峰在學生的學習生活中都是通過教師引導后自己一步一步走過的,那么學生的學習過程便是一個不斷的創新過程,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創新思維、創新能力是教師在課堂教學中的一項艱巨而神圣的任務。教師要把與時代發展相適應的新知識、新問題引入課堂,使之與數學教學內容有機地結合并引導學生去主動探究、改善、創新、培養學生思考問題時有新觀念、新方法,觀察事物時有新視角、新發現。
數學教學中鼓勵學生提出疑問
巴甫洛夫說過:"懷疑,是發現的設想,是探究的動力,是創新的前提。"在教學過程中要培養學生的質疑能力,進而達到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如在教"圓的面積"時,教師可以這樣提問:"圓的面積應該怎樣計算? 能否轉化為平行四邊形進行計算? "然后讓學生帶著問題動手剪一剪、拼一拼,在實際操作中思考,尋求解決問題的方法。經過這樣的探索后, 學生紛紛舉手說:"老師,我知道怎樣把圓轉化為平行四邊形來計算了。"于是,我就讓學生來說說自己的想法,學生都能較好地解決以上兩個問題,順利地推導出圓的面積公式。
這時,一個學生提出:"圓的面積一定要用S=πr2 這個公式來計算嗎? "我順勢鼓勵他說:"這個問題提得很好,請同學們討論一下,他說的是否有道理呢? "這時又有一位學生站起來說:"我發現一種新方法了, 即S=πd2÷4。"我立即對這些學生加以表揚并引導他們說出是怎么想的。對學生在課堂上提出的質疑和不同的想法,教師要加以鼓勵,這樣課堂上才有可能閃爍出創造的思維。
相關文章:
如何培養小孩的數學思維





上一篇:如何從小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
下一篇:如何開發培養孩子的數學思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