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2020抗擊疫情英雄感人故事大全5篇
有關2020抗擊疫情英雄感人故事大全5篇
在抗擊疫情中,他們只留下逆行的身影,創造著一個又一個感人故事,令人深刻。下面是小編給大家帶來抗擊疫情英雄感人故事,我們一起來看看吧!希望大家能喜歡!
抗擊疫情英雄感人故事(一)
在新型冠狀肺炎患者救治一線奮戰不足一個月,張忠德瘦了9斤。
張忠德是廣東省中醫院黨委委員、副院長,同時還擔任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應對新冠疫情防控工作專家組副組長、國家援助湖北第二支中醫醫療隊隊長、廣東省中醫醫療隊隊長。
17年前,他沖鋒在抗擊非典第一線,在救治重癥非典患者時不幸感染,在生死線上走過一回。這一次,已56歲的他又來到火線,“我只不過是換了個工作地點”。
除夕夜逆行奔赴武漢
1月24日,大年三十。下午3點多,張忠德坐上開往武漢的高鐵,當晚8點多鐘到達。
第二天一大早,他就趕到了武漢最早、最集中收治新冠疫情患者的金銀潭醫院。來不及多說,張忠德就穿上防護服進入病區采集相關資料。“采集直到下午1點才結束,干了5個多小時,共采集了28名患者,通過中醫四診合參,了解他們的發病癥狀、流行病學史等。”張忠德說。草草吃過午飯,他們就開會研究。
正月初二,專家組兵分四路,分頭出擊。張忠德帶隊前往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重癥病區,花了近3個小時采集數據,“把重癥患者都看了一遍”。當天還和國家中醫藥管理局組織的來自全國的專家顧問一起,討論了新冠疫情診療方案第二版。
“我的工作主要分兩個部分,一來我是國家中醫藥管理局專家組成員,要采集好臨床患者的第一手資料,制定和修訂國家推出的中醫治療方案;二來我們還援助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組建病區,共3個病區105張床,其中廣東省中醫醫療隊管理兩個病區70張床。”張忠德告訴記者,在組建過程中,大家對疾病的認識也越來越深入。
“我們對廣東省中醫醫療隊60名隊員進行嚴格培訓,堅決做好防護、杜絕感染。”張忠德說,以前的培訓全部歸零,現在培訓合格才能上崗。60名隊員中,有37人是共產黨員。“我們開了黨支部會議,決定第一批進隔離病房的,必須是黨員。”一個星期之內,醫療隊有20人寫下入黨申請書。
辨證施治對癥下藥
救治過程中,張忠德根據病人的癥狀、體征,采用中藥“組合拳”對癥下藥。“藥物有湯藥、沖劑、顆粒劑,也有中成藥和注射劑。”他說,他們針對每個病人的特殊情況,又在后續治療方案中進行了個性化調整。
除此之外,還對病人采取了外治法治療。外治法主要采取針灸、按摩,打八段錦、太極等方式,“在一些病人的身上,效果立竿見影。之前有焦慮得睡不著覺、腹脹得吃不下飯的病人,用了外治法之后,既睡得著覺,又有了胃口。”
“目前的手段,就是中西醫結合、協同作戰。”張忠德說,對新冠疫情重癥、危重癥患者的中西醫治療,目前取得的效果還是比較好的。“到目前為止,我們總共收治了124個病人,出院跟轉出的病人到18日下午剛好是50個,我們也感到很欣慰。”張忠德說:“我們這個團隊,雖然是在湖北省中西醫結合醫院治病救人,但我們得到的是全國中醫人的支持,是集全國中醫人的智慧來制定診療方案的。”
據了解,從臨床數據來看,中西醫結合治療、協同治療手段介入后,重癥轉輕癥率有所提升、重癥轉危重癥率有所下降。“在縮短平均住院天數、降低危重癥死亡率方面,數據顯示也較有效,后續還需要更進一步觀察,目前中醫、西醫團隊都正在做這方面研究。”張忠德說。
任何醫生都會全力以赴
“今天早晨稱了一下,發現體重降了9斤。”張忠德笑著說,前線醫生工作都很累,“現在,很多危重癥患者收進來以后,你得想辦法不讓患者的病情繼續惡化下去,要想辦法治好病。任何一個醫生看到這種情況,都會全力以赴的。掉幾斤肉沒問題,回到廣州一個月又長起來了。而且,我年紀大了,還難得老來瘦。”
在武漢,早晨6點多起床后,張忠德就一直忙碌,每天都要工作十五六個小時。“白天沒時間休息,就在坐車時見縫插針瞇一會兒,吃飯也很快。”2月17日,張忠德從早晨7點開始工作,晚上回到賓館已經10點多。“又接著修改治療方案,等弄完已經深夜1點多。”
在醫院,遇到焦慮、緊張的患者,張忠德常常拿自己舉例子:“我得過非典,現在還不是好好的,你們更要有信心挺過去!”
張忠德說,此次新冠疫情提醒我們,務必養成良好的生活習慣,既要勤洗手,又要規律作息,增強抵抗力。“現在的人,有的太不愛惜身體了,經常熬夜,吃飯也不規律。”他說:“中醫有句話,叫做‘正氣內存,邪不可干’,就是說,增強體質才是最好的預防。”
“我所在兩家醫院的發熱門診病人數量在大幅度下降,收治病人的數量也有所下降。看媒體公布的數據,和我們了解的情況大致符合。戰勝疫情,我的信心很足,勝利曙光就在前方。”張忠德說。
抗擊疫情英雄感人故事(二)
29歲的夏思思是協和江北醫院消化內科住院醫師。1月15日,科室一名70多歲的老人病情加重,肺部CT發現異常。
當天,夏思思剛下夜班,交接班后準備回家,臨時接到任務,便通知丈夫改變行程,折回醫院參與救治,協調專家會診、檢查。隨后幾天,夏思思擔心老人病情,主動留在病房。盡管有做防護,沒想到還是被感染了。1月19日,她突然發起高燒,經檢查,發現肺部CT磨玻璃影改變,高度疑似,便在協和江北醫院隔離治療。曾與丈夫商量康復后一起上一線。“剛開始病情比較平穩,我們還商量,等她好了,我倆一起上一線。”夏思思的丈夫、武漢市普愛醫院骨科醫生吳石磊哽咽著說。2月7日半夜,夏思思病情突然加重,呼吸、心跳驟停,醫院連夜組織搶救,命雖然保住,但人一直處于昏迷狀態。
專家組決定,先上ECMO(人工心肺)、立馬轉至武漢大學中南醫院。在ICU,夏思思病情、血壓波動大,各大醫院專家都在為其想辦法。無奈,2月23日凌晨6:30分,搶救無效離世。夏醫生,一路走好!
抗擊疫情英雄感人故事(三)
面對疫情,她不顧家人的勸阻,毅然決然選擇了沖上防疫“一線”;在春節闔家團圓的日子里,她放棄與家人團結,而是選擇面對每日“無限”的工作;得知自己的奶奶生病后,她放棄去陪伴,去照顧她,仍堅持抗擊新冠疫情。
她是誰?她是李倩,在海南醫學院第二附屬醫院重癥監護室工作,目前是小組的小組長,科室質控小組成員之一
其實,當疫情爆發的消息傳來的那一刻,她就做好了時刻“沖鋒陷陣”的準備。即使已了解到武漢“新冠疫情”是多么的兇險,深知自己要與出現的“新冠疫情”的病人“零距離”,她沒有半點的猶豫和退縮,主動站在了“防疫”一線,積極報名加入援鄂醫療隊。1月24日晚上,海南省衛健委要求醫院組建赴鄂支援醫療隊,醫院凌晨緊急通知,她不顧家人的勸阻,毅然決然的報了名。大年初二,本應該是闔家團圓的日子,她離開了家,回到醫院進行赴鄂支援前的培訓。1月27日,大年初三,她出征湖北抗擊疫情。到達湖北省荊州市監利縣,她和一行的戰友們幫助監利縣中醫院改造了重癥病房。2月1日,由他們從無到有一手建立的重癥病房收入了第一位新冠疫情重癥患者。在隔離病房,他們需要穿著悶熱的防護服,四個多小時不間斷地工作。雖然湖北的冬日異常的寒冷,但是她卻常常汗流浹背。由于新環境與原單位不一樣,李倩總擔心自己在照顧患者時,另外一個房間的病人出現病情變化她卻來不及發現,所以值班的時候她總是往返于各病房間,時刻牽掛著每一位受新冠疫情折磨的患者。
每當有不能理解的人問起李倩:“你這樣拼命到底是圖個什么?”,她總是笑著回答:“圖對得起自己的職業,對得起自己的良心”。如今,她在湖北抗擊新冠疫情的同時,家鄉的奶奶還生著病。空閑的時候,李倩會和家里視頻說說近況,她希望疫情快點結束,希望奶奶病情快點好轉。
直到現在,李倩仍冒著生命危險與其他醫護工作者一道默默地在抗擊“新冠疫情”。他們視疫情如命令,視病房如戰場,在最關鍵時刻挺身而出,把風險留個自己,把安全留給他人,履行自己作為護士的職責
抗擊疫情英雄感人故事(四)
2003年“非典”肆虐,在北京進修的覃慧敏毅然留在主戰場,整整鏖戰了59天。如今時隔17年,“新型冠狀病毒感染”橫行肆虐。年近50的覃慧敏,換了陣地仍和她的伙伴們一起投入新戰役。
出身于感染性疾病科,有著二十幾年的臨床經驗。在這次新型冠狀病毒感染的戰斗中,她曾經的同事是這場戰斗的主力軍之一,而她的角色卻發生了變化,從一名直面病患的一線醫生,變成了一名醫務管理者。
“這是一場戰斗,每個人都有自己的位置。17年前,我是臨床醫生,救死扶傷是我的職責,今天,我是一名醫務管理者,溝通、協調、調度、督導就是我的職責。各司其職,各盡其責,才能贏得這場戰斗。”覃慧敏說道。
抗擊疫情英雄感人故事(五)
朱海秀生于1997年,是河南省洛陽嵩縣紙房鎮朱王嶺村人。2019年7月畢業后就職于中山大學附屬醫院第三醫院內科ICU病房護理工作。22歲時已經是一名共產黨員。她堅韌、頑強、有責任、有擔當。2020年1月24日,報名參加該院馳援醫療隊,投身武漢抗疫工作中。
她為了不讓父母擔心,去之前未和父母打招呼,她說:“救人嘛,本來我們醫護人員就有這樣的使命和責任。”在武漢工作期間,由于高強度的工作和長期間的熬夜加班,使她的眼圈周圍顯得烏青。由于長時間佩戴防護用品和接觸消毒用品,她的臉上長出了很多濕疹,并且往外滲血。從這些畫面不難看出在武漢的20多天里,她的內心經歷了什么樣的考驗的挑戰。
疫情洶涌而來,每天都有一批疑似病例患者被確診,每天都有一批人死亡或治愈出院。這些數字變換的背后,是一個個家庭的悲喜劇。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