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老人社保新政策2017規定
農村老人社保新政策2017規定
城鎮化水平正在不斷提高,但人口老齡化也不斷加深,農村老人社保最新政策有哪些?2017年農村老人社保政策又有什么內容?2017最新農村老人社保政策這個問題由學習啦小編來為您解答!
農村社保政策是什么
農村社保,即是農村社會保險,包括農村養老保險與農村醫療保險,是由政府組織引導,采取社會統籌和個人帳戶相結合的制度模式,采取個人繳費、集體補助、政府補貼相結合的籌資方式,以保障農民年老后基本生活的一種養老保險政策。
2017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政策
一,政策:保基本(保證老百姓基本生活費,中央政策每人(60周歲后)每月補貼55元。
廣覆蓋:低繳費標準(按農民年純收入6%計算)每年繳費205。
有彈性:隨著生活水平提高,每月的55補貼逐年提高(隨中央政策,有可能二三年一提高,有可能年年提)
可持續:一是讓老百姓繳費能持續,二是政策的補貼可持續。也就是說在收益與繳費找一個平衡點。讓老百姓交的起(每年205),政策也補的起(60周歲每人每年660)
二:機構:人勞局下設的副局級單位農保養老保險管理中心,
三、繳費:每人每年205元每月十幾元。分三個階段:
60周歲以上,一次交夠15年3075,年長一歲免一年,61--14年,67歲以上--8年(按你在2009年7月1的時間的年齡,7月1日為基準日)
45--59周歲,按205補繳后,逐年交納(46先補交2年,--59要補交15年)
16-44周歲,逐年按205交納。
四,領取及退保
60周年起次月開始領取,領取標準為==基礎養老金(暫定55元)+個人繳費積累總額/160(個人繳費160個月領完)
享受時間:1。活到啥時間領到啥時間,
2、如果在領取后160個月內死亡,差多少個月退多少個月的養老金(不含55元補貼,死了就沒有補貼55了)
3、如果沒領(不滿60周歲就死亡了)個人交費加上利息退還給法定(指定)受益人。
舉一個極端的例子:一個老人現在90歲了,應該交1640。當月繳費1640,次月領了65.2元(55+10.2 ---10.2j是(1640/160),他領了一個月死亡了,他的收益是65。2元和退還給家屬的1629.8(1640-10.2) 如果領了十年(120月)死亡了,他的收益是領取的65。2乘以120月,和退還給家屬性的1640減去十年(120月的10.2。如果他領了160月以上,就不退了(應該個人賬戶已領完了)不過他只要活著,還是領65。2元(55要是中央提高,享受高的)
2017農村領取養老金的條件
養老金待遇由基礎養老金和個人賬戶養老金組成,支付終身。
中央確定的基礎養老金標準為每人每月55元。地方政府可以根據實際情況提高基礎養老金標準,對于長期繳費的農村居民,可適當加發基礎養老金,提高和加發部分的資金由地方政府支出。
個人賬戶養老金的月計發標準為個人賬戶全部儲存額除以139(與現行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個人賬戶養老金計發系數相同)。參保人死亡,個人賬戶中的資金余額,除政府補貼外,可以依法繼承;政府補貼余額用于繼續支付其他參保人的養老金。
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農村有戶籍的老年人,可以按月領取養老金。新農保制度實施時,已年滿60周歲、未享受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待遇的,不用繳費,可以按月領取基礎養老金,但其符合參保條件的子女應當參保繳費;距領取年齡不足15年的,應按年繳費,也允許補繳,累計繳費不超過15年;距領取年齡超過15年的,應按年繳費,累計繳費不少于15年。
2017農村老人無社保要如何買保險
【農村老齡化程度比城市還高3%】
按照國際通行的老齡社會標準,中國從1999年開始邁入老齡化社會。全國老齡委辦公室的數據顯示,2013年中國60歲及以上的老人比例達到14.8%,人數突破兩億大關。根據第六次人口普查數據,農村整體老齡化程度,比城市還高出3%。另據《人民日報》報道,曾有課題組統計,截至2009年年底,農村老年人口的比重超過18.3%,規模是城市的1.69倍。
【農村老人貧困率是城鎮3倍多】
“在城市,領取退休金的人群大概占86.8%,而農村領取退休金的人群僅占18.7%。”在北京大學第八屆中國老齡產業高端論壇上,國務院參事馬力透露。2012年5月,有學者引用全國老齡委辦公室數據表示,我國城鎮老人的人均收入,是農村老人的4.7倍。從貧困率角度看,在全國約1010萬城鄉貧困老年人中,農村就占860萬,農村老人的貧困發生率是城鎮的3倍以上。
【過半“空巢率”考驗家庭養老】
中國有句俗話,“養兒防老”。然而,追隨著房子和企業,大批年輕人擠入城市,留下拋荒的土地和年邁的父母。中央農村調研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丁智勇2011年對哈爾濱市12個縣鄉的調研結果顯示,60歲以上農村“空巢老人”的比例已超過50%,60.8%的農村老人在為基本生活來源擔心。農村“空巢率”急劇上升,鄉村家庭養老功能嚴重弱化,農村養老“危機四伏”。
【困境一:多數農村老人不愿進養老院】
2014年,華中師范大學中國農村婦女研究中心發起的“關愛農村空巢老人”主題調查顯示,九成受訪老人傾向居家養老,多數人對養老院有抵觸情緒。受農村長久以來的文化氛圍和習慣的影響,老人出于“費用”“子女選擇”“養老院缺乏親情”及“名聲”等原因,都不約而同地選擇不去養老院進行養老,機構養老缺乏農村老人的理解。
【困境二:“新農保”難滿足老人生活需求】
新型農村養老保險,是國家為未參加城鎮職工基本養老保險的廣大農村老人,提供基本生活保障的主渠道。但“新農保”仍存在項目少、覆蓋面窄、保障水平低等不完善之處。今年10月,中國人民大學老年學研究所發布調研報告,2010年農村能夠依靠養老金作為主要收入來源的老年人,僅為4.6%,而這一比例在城鄉老人間的平均值為24%。
【困境三:傳統“土地養老”模式受沖擊】
土地是農民最主要的經濟來源,也是家庭養老的主要經濟基礎。但隨著工業化、城鎮化的推進,“土地養老”模式也不斷受到沖擊。據統計,目前我國完全失去土地或部分失去土地的農民達5000萬人,預計2030年這一數字將超過7800萬。農村失地老人日益被“邊緣化”:有經濟來源的老人,子女爭著贍養,無經濟來源的老人“無人問津”的現象,屢見不鮮。
【政府應是農民養老第一責任主體】
早在2011年,人民日報就曾刊文提出,我國財政支出中社會保障的支出比重,遠低于人均GDP水平相近的其他國家,而社會保障支出中的絕大部分又用于城鎮居民。北京大學人口所教授穆光宗認為,在“未富先老”的時代背景下,農村養老應該是多資助、多層面、多元化的,國家和政府要承擔起更多責任,政府應該是農民養老的第一責任主體。
【“醫”是當前農村老人最迫切需求】
除了“養”,“醫”也是當前農村老年人最迫切的需求,更常常令他們不堪重負,一部分農村老人甚至因病致貧、因病返貧。中央農村調研工作領導小組副組長丁智勇建議,未來在醫療方面還可以給予農村老年人以更多優惠和照顧:減免特困、高齡農村老人參加“新農合”的參合費用,提高“新農合”的報銷比例、擴大報銷范圍。
【德國:農村養老保障實行自治管理】
德國政府根據農民和農業的特殊性,為農民建立了一套相對獨立且兼容性較強的養老保障制度。如果農場主轉變了職業身份,只要達到最低的投保年限就可以把農村養老保險中的繳費年限折算入普通養老保險中。此外,德國農村養老保障實行自治管理,投保者不僅對政策十分了解,還對政策的制定和實施有表決權,投保者的利益訴求能夠得到很好的表達。
【日本:農村養老待遇始終不輸給城市】
1961年日本正式實施國民年金制度,進入了“國民皆年金”的時代,農民可與城市居民領取相同水平的養老金。而且,年齡超過60歲或屬于生活保護的低收入農民,不需繳納保費也可免費享受年金。日本還大力支持農業協同組合舉辦人身共濟保險,數種養老保險層層疊加、保障緊密,讓日本農民享有與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有效避免了工業化進程中農村出問題。
猜你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