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洛陽市老年人補貼政策
老年人一直是政府的重點保護對象。以下是小編為您整理的2017洛陽市老年人補貼政策 ,希望對您有幫助。
2017洛陽市老年人補貼政策如下
《洛陽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出臺
養老服務機構將獲得建設和運營補貼
核心提示
截至2011年底,洛陽市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為93萬,預計到2015年,將達到101萬人。隨著洛陽市老年人口的快速增長,養老問題成為全民關注的熱點。近日,洛陽市出臺《洛陽市老齡事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以下簡稱《規劃》),到2015年,努力實現“六個老有”的老齡工作目標,即老有所養、老有所醫、老有所教、老有所學、老有所為、老有所樂。
1
80周歲以上老人納入高齡補貼范圍
近年來,洛陽市有效推進高齡補貼制度,全市百歲以上老人每月享受200元的敬老補貼,部分縣、市的高齡老人已按月領取高齡補貼。“十二五”期間,洛陽市將積極推動各縣、區逐步將本地80周歲以上老年人納入高齡補貼保障范圍,按月向符合條件的老年人計發高齡補貼。爭取在2015年前,將符合低保條件的老年人納入最低生活保障范圍。
同時,對于城鎮散居“三無”老人、獨生子女和計生雙女困難父母老人、生活不能自理或半自理無子女照顧的低保老人、省級以上老勞動模范、重點優撫對象中生活困難以及其他生活困難的老年人,經過評估,采取政府購買的形式,為他們入住養老機構或者接受社區、居家養老服務提供支持。
此外,對于城市“三無”老人、農村“五保”老人,采取集中供養或分散供養的方式,保障他們基本生活不低于當地居民平均生活水平。
2
建老年醫療衛生服務網點,方便老人就醫
“十二五”期間,洛陽市將老年醫療衛生服務納入各地衛生事業發展規劃,加強老年病醫院、老年康復醫院和綜合醫院老年病科建設。依托社區衛生服務機構,開展老年人醫療、護理、衛生保健、健康監測等服務。
而隨著空巢老人的增多,老年人的心理健康問題日益凸顯。今后,洛陽將注重老年精神關懷和心理慰藉,提供心理干預服務,針對老年人易發心理疾病和心理問題開展專業咨詢輔導工作,重點關注高齡、空巢、患病等老年人的心理健康狀況,鼓勵為老年人家庭成員提供專項培訓和支持,充分發揮家庭成員的精神關愛和心理保健作用。
同時,《規劃》要求積極開發老年宜居住宅和代際親情住宅,鼓勵老年家庭成員共同生活或就近居住,減少老年空巢現象,采取政府、社會、個人共擔機制,積極幫助居家養老的高齡、失能老人進行家庭無障礙改造。
3
不僅要建養老機構,服務隊伍也要專業
《規劃》指出,“十二五”期間,洛陽將建立“以居家養老為基礎、社區服務為依托和機構養老為支撐”的養老服務體系,其中,90%的老年人通過自我照料和社會化服務實現居家養老,7%的老年人通過社區機構照料實現社區養老,3%的老年人入住養老機構集中養老。
全市城市街道和社區統籌安排服務設施,實現居家養老服務、老年日間照料、衛生站和助餐網點的基本覆蓋,80%以上的鄉鎮和60%以上的農村社區建立包括養老服務在內的綜合設施和站點。
在養老服務機構建設方面,到“十二五”末,全市至少建成1所大型示范性養老機構,各縣(市、區)建成1所綜合性的養老機構(市級300張床位以上、縣級150張床位以上),各鄉(鎮)、中心村也要結合新型農村社區建設建成1所規模適度的養老機構,全市新增養老床位1.08萬張,老年人平均擁有的機構養老床位數達到每千名老年人30張;積極推動醫養結合,全市至少建成一所專業性養老護理機構,養老護理床位數占高齡和失能老年人總數的10%~15%。
要建成市、縣(市、區)、鄉(街道)三級“12349”養老服務呼叫網絡服務中心,為老年人提供便捷實用的養老社會化信息服務。
硬件跟得上,軟件也不能落后。根據《規劃》的要求,對養老服務機構和居家養老服務組織的從業人員,將由人力資源和社會保障部門納入相關職業技能培訓并享受相關培訓補貼政策,“十二五”末,養老服務隊伍的培訓和持證上崗率達到90%以上。
發展專業、全面的老齡產業
隨著社會的發展,老年人對于各種服務需求已不再停留在“有了就行”的層面上,大家要求專業的、屬于老年人自己的產業。
圍繞老年人的這種需求,“十二五”期間,洛陽將研究建立扶持老齡產業發展的政策措施,積極引導和鼓勵社會力量投資老齡產業,促進老齡產業快速、健康發展。將構建包括養老設施、生活照料、衛生保健、康復護理、文化教育、體育健身、老年用品、老年食品、老年旅游、各種商業養老補充保險等在內的老齡產業體系。扶持養老設施建設、老年保健康復服務和老年特殊用品的開發,幫助打造老年產品和養老服務知名品牌。
同時,培育和扶持老年人協會等各種老年組織,發揮老年組織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保護、自我服務和服務社會的作用。
5
支持老年人參與社會活動,滿足“老有所為”的心理
調查發現,不少老年人在養老之余,仍愿意參與到各種社會活動中,對此,《規劃》支持老年人參與經濟社會發展,如鼓勵支持專業技術型老年人才參與科學文化知識傳播,從事科學研究,開展咨詢服務;廣泛開展老年志愿服務活動;鼓勵和支持老年人參與公民道德建設、民主監督、社會治安、公益事業、移風易俗、民事調解、社區文化活動、老年組織等社會事務和社區工作;鼓勵和支持農村有勞動能力的老年人從事種植、養殖和加工業等經濟活動。
為使老人交流便利,洛陽還將開發和培育老年人才市場,積極搭建老年人才服務平臺,拓寬老年人才參與社會的渠道,有條件的地方可建立老年人才信息服務中心,社區要建立和發展健康老年人志愿者隊伍。
6
建養老服務機構,將獲得一定的補貼
“十二五”期間,將推廣養老服務機構民辦公助制度,對于非營利性的民辦養老機構、居家養老服務設施或組織,在建設階段按照建設規模、投資總額、土地租期等指標,給予建設補貼,并按照床位數、收養人數、入住率等指標,給予一定的運營補貼。
同時,要將養老服務基礎設施建設納入全市經濟社會發展總體規劃,加強對土地等資源的統籌協調,規劃安排老年設施用地,在城鄉建設、舊城改造、住宅小區開發時保證一定數量的老年設施和場所,在閑置廠房、賓館、幼兒園、小學、職工醫院以及鄉鎮合并過程中的辦公房進行調整流轉時,優先考慮養老服務設施需求。
7
為喪失自主行為能力的老年人建立法定監護人制度
“十二五”期間,還將加強老年法律普法宣傳教育,其中,市區普法教育率不低于90%,農村不低于70%。同時,將逐步探索建立失能、失智、精神疾病等喪失自主行為能力的老年人法定監護人制度。
在老年法律服務與援助體系方面,司法部門要建立健全老年法律援助體系。各級法律援助和服務機構優先為老年人提供及時、便利、高效的法律服務。老年人因合法權益受到侵害提起訴訟,交納訴訟費等確有困難的,可以申請緩交、減交或者免交有關費用。
擴展閱讀
“冬冬沒吃過我家一口饃,沒喝過我家一碗湯,卻每月給我發補助金。”每月28日,伊濱區諸葛鎮西白塔社區73歲的張發開都能領取100元補助金。老人的心愿便是見見發這筆錢的小伙兒倪冬。
自幼跟爺爺奶奶生活,他很小便懂事
31歲的倪冬老家在西白塔社區。以前,這里叫西白塔村。這個萬安山腳下的小村莊很偏僻,交通不便。
倪冬家曾是全村有名的困難戶,全家每到過年才能吃一頓肉。
1987年,倪冬的父母賣掉部分家當,東拼西湊一千多元到鄭州擺地攤兒賣調料,當時2歲的倪冬被留在老家,跟爺爺奶奶生活。倪冬懂事早,6歲就學會做飯了,還常幫爺爺奶奶干農活。
奶奶沒多享幾年福便離世對他打擊很大
8歲時,倪冬被接到鄭州上學。高中畢業后,他開始跟父母經商。2012年,倪冬和朋友合伙回鄉創業。很快,他成了洛陽小有名氣的青年民營企業家。致富不忘家鄉人,倪冬曾為老家修路、修渠引水,受到鄉親們的稱贊。
“爺爺在十年前就去世了,剩下奶奶一個人,照顧她是我該做的。”倪冬告訴記者,在創業初期他就買了房,接奶奶到自己那兒住。
讓倪冬沒想到的是,自己還沒讓奶奶多享幾年福,老人便于2015年10月去世了。這突如其來的打擊讓倪冬傷心痛哭,“都說家有一老如有一寶,可我的寶沒了……”子欲養而親不待,倪冬對這句話的感受很深。
為老人們做實事,他說會堅持下去
就在倪冬收拾奶奶的遺物時,他發現他幾年前給奶奶買的新衣服,奶奶不舍得穿,連吊牌都沒有摘掉……看到這些,倪冬難過得掉下了眼淚。
“我家的條件相對來說好一些,但西白塔(社區)的很多家庭還不富裕,很多老人省吃儉用,為了孩子舍不得吃,舍不得穿。”倪冬說,2015年年底,他找到該社區的干部,表示想為這里的老人做一些事情。最終,經過商議,倪冬決定為該社區70歲以上的47位老人每人每月發放100元補助金,用來讓老人們改善生活。
記者在該社區提供的資料上看到,從2015年1月至今,每月28日,該社區符合條件的老人都會領取100元補助金。此外,該社區5個困難戶也能每月領取100元補助金。至今,倪冬已為老人和困難戶發放補助金8萬多元。
每次倪冬回到該社區,只要遇到老人,他都會上前攙著對方聊上幾句,就像和自己的爺爺奶奶一樣親。老人們對倪冬也是贊不絕口。在記者采訪時,就有老人拉住記者悄悄地說:“冬冬這娃不錯,你們好好報道一下,他真是比親孫子還親。”
雖然去年經濟下行,各個行業都不景氣,但即使自己的企業受到影響,倪冬也沒有停止發放補助金。不僅如此,他還購置棋牌和桌椅,自費為該社區的老人建娛樂室。“老人是長輩,是我的爺爺奶奶,不論多困難,我都會一直堅持為他們做實事。”倪冬說。